電腦輔助設備管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電腦輔助設備管理[1]
電腦輔助設備管理是指利用電腦和網路技術,通過建立資料庫實現設備壽命周期全過程質量信息的集成化管理。
電腦輔助設備管理的特點[2]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運用電腦輔助企業的各項管理,如生產管理、銷售管理、物流供應鏈、設備管理等。
設備管理電腦系統與其他系統比較,除提高工作效率和擴大經濟與社會效益等相同點外,其開發過程也大同小異,一般都要經過現狀調查、需求分析、功能設計、流程設計、編程、系統測試、人員培訓和上線運行等階段。不同之處在於設備管理系統對基礎資料的要求較高,其工作量之大,涉及面之廣,作為開發者必須心中有數。
(1)固定資產管理系統要求將全公司每一臺設備的信息都要建立在設備的主文件中。
(2)點檢系統要建立機器總表,也就是說,每一臺設備都要分解到零(部)件來編製總表。
(3)工事系統要實現以系統做檢修項目預算,則要提前完成合理的工事預算定額編製工作。
各子系統的編碼要站在設備管理的全局統籌考慮,編碼的結構、層級、位數等要有利於各子系統的功能展開和系統的線上查詢。
電腦輔助設備管理的目標和效益[2]
首先要樹立這樣的觀點:即系統的功能要按先進的設備管理理念、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手段來設計。也就是說系統的開發要立足於運用電腦系統的功能來管理設備,而不是簡單地用電腦替代手工管理設備。這對準備開發設備管理電腦系統的企業來說,就是企業的體制和機制服從於系統,這就要對企業設備管理的方式進行一些必要的變革。
電腦管理系統的功能設計一般應以提高設備的“效率”和“效益”,圍繞下列任務:
1)周密安排設備的維護和檢修計劃;
2)及時掌握和處理設備缺陷;
3)提高設備可靠性和設備利用率;
4)延長設備使用壽命;
5)減少設備故障和停機時間;
6)有效控制設備維修費用;
8)降低庫存資金。
實現如下目標:
(1)藉助於資訊系統的開發,加強各平行單位(部門)之間的溝通,整合、簡化縱向及橫向業務,及時、迅速處理各項作業。實現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的扁平化管理。
(2)建立起全企業設備管理信息的共用平臺,將設備管理的各個方面集成為一個管理規範化、資訊透明化的管理體系,做到資源共用。使管理者決策有依據,執行者操作有導向。
(3)實現設備管理制度化、各類定額(工事、儲備、預算等)合理化、各類作業(點檢、檢修、安全操作等)標準化。
(4)實現系統自動排程,減少人為差錯。做到設備履歷完整,運行和技術狀態可控,促進設備的一生管理。
(5)通過開發設備管理電腦系統,培訓一批既精通設備管理業務,又掌握信息系統集成技術的專業人員。
電腦輔助設備管理的要求[3]
電腦輔助設備的管理不同於其他設備,除按照一般設備管理外,還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統一管理電腦及相關設備,完整保存電腦及相關設備的驅動程式、保修卡及重要的隨機文件;
(2)電腦及相關設備的報廢和購買需經管理部門或專職人員檢查批准;
(3)嚴禁強磁物品接近電腦;
(4)制定系統操作規程,規範操作人員的行為,嚴禁無關人員接觸電腦及相關設備;
(5)制定數據管理制度,對數據實施嚴格的安全與保密管理,妥善保管密碼等重要數據,防止系統數據、密碼的非法生成、變更、泄露、丟失及破壞;
(6)嚴格按規章制度要求做好各種數據、文件的備份工作;
(7)購買正版殺毒軟體並實時更新病毒庫;
(8)由操作人員負責電腦及相關設備的保潔工作。
1. 電腦輔助設備管理系統應具備的功能模塊[1]
根據設備管理的需要,該系統一般應具有質量計劃、質量數據採集與管理、質量評價與控制、設備管理和系統總控五大功能模塊。下麵對這五大功能模塊作簡單介紹。
(1)質量計劃模塊。該模塊包括設備質量計劃、質量檢測計劃和質量管理計劃。
(2)質量數據採集與管理。該模塊包括過程質量檢驗員管理、營銷質量管理、外協配套件及外協配套商質量管理、質量成本數據採集等子功能模塊。
(3)質量評價與控制。該模塊包括過程質量分析與控制、外協質量評價與控制、營銷質量評價與控制、工作質量評價與控制的子功能模塊。
(4)設備管理。該模塊包括質量體系管理、質量分析工具管理、市場及技術信息管理、計量器具及人員管理和設備質量管理等子功能模塊。
(5)系統總控制模塊。該模塊一般包括用戶幫助、數據備份與恢復、用戶許可權管理、用戶口令更改控制、CIMS介面及基礎信息管理等子功能模塊。
2. 電腦輔助設備管理系統的開發[1]
作為信息系統的一種,質量信息系統的開發方法也有很多種,比如生命周期開發方法、模型驅動開發方法、快速原型開發方法、商業軟體包法以及綜合開發方法等。限於篇幅,下麵僅簡要介紹生命周期開發方法,並結合生命周期法介紹管理的開發流程。
生命周期法的主要特點有:自頂向下的設計,強調系統的整體性;嚴格按階段進行,各階段前後銜接,前一個階段的結束就是後一個階段的開始;工作文檔規範、標準,可以作為開發人員和用戶共同的語言和依據;系統模塊化是開發過程的簡化;對需求分析特別重視,強調階段成果的審定。主要缺陷是開發周期長。
生命周期法主要包括:項目開發準備階段、需求分析與決策分析階段、設計階段、系統構造階段、實現階段以及運行維護階段。
在開發準備階段主要是通過對當前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應該採取的解決措施和系統要達到的目標。在需求分析與決策分析階段要確定新系統要實現的功能,開發這樣的系統是否有必要以及企業是否有能力開發,並最終做出開發與否的決策。設計階段是按照給定的信息系統方案,設計目標系統。在系統構造階段要按照已設計好的目標系統創建並測試信息系統。實現階段就是把創建好的信息系統在企業中實際運行。運行維護階段是指對實際運行的系統進行維護,如修複系統中出現的問題、執行數據的備份和恢復等。
3. 電腦輔助設備管理系統的功能[4]
根據企業設備管理的實際需要,該系統一般實現以下功能。
(1)設備台賬管理
設備管理首先要對每台設備建立台賬,記載管理設備的各項靜態信息。包括設備編號、名稱、國別、型號、規格、製造廠、生產年月、等級、出廠編號、功率、特征、設備分類、凈值、原值、購置年月、啟用年月、部門等等。此外,還可以按照設備分類和使用部門建立設備分類台賬和分戶賬。建立各類台賬是設備管理的基礎。
設備台賬管理包括各類台賬的建立、新設備的登賬設備變動時的改賬以及調撥和報廢等情況的台賬處理功能。
(2)動態信息管理
動態信息反映了設備的使用、維護、質量等技術狀況。而當設備變動時的改賬以及進行生產組織時設備的調配則是更為重要的信息。這類信息包括設備狀態、運轉時間、大修、項目修理和二級保養情況、故障和報廢情況以及設備改造情況和設備修理經費等。
該系統應具有對這類信息的彙總、儲存、修改和刪除功能。
(3)設備技術經濟指標分析
這類分析是根據設備動態信息計算有關技術經濟指標。包括計算設備凈值、設備有效利用率、完好率等等。根據這些指標可以對設備及其使用情況作出評價。
(4)編製維修保養計劃
該功能是在分析設備運轉情況、故障情況和維修情況的基礎上,根據設備的維修周期、修理複雜繫數和設備現狀,分別制定年度、季度和月度的二級保養和大修計劃。制定的計劃允許人工干預進行修改,最後列印出計劃。
(5)信息查詢
設備信息的查詢是設備管理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可以為計劃管理提供各類設備的狀態信息,便於進行調度、編製生產計劃。查詢功能是否齊全直接影響信息的使用效率。查詢的內容應包括設備台賬(靜態信息)、設備的使用和修理等動態信息,以及各種經濟技術指標。查詢的方式,除了一般項目的查詢,還應該有多種條件、多種指標的組合查詢,以便滿足多方面的使用要求和對設備狀況的分析。
(6)統計
該功能對設備按不同條件和不同要求進行分類統計,並且進行設備大修、二級保養、事故情況等專項統計,列印出統計結果。
(7)製作報表
為了滿足設備管理以及生產計劃、生產作業、財務管理等部門的需要,該功能實現各種設備報表的編製。例如企業設備概況表、設備綜合年報表、設備技術狀況表、維修情況表、報廢設備表等。
在進行設備管理系統的功能分析時,不僅要考慮設備管理的需求,更要從整個企業的管理信息系統出發,考慮生產計劃與組織對設備管理信息的需求,逐步細化功能要求。在功能分析的同時進行數據流程分析,建立系統的邏輯模型。
如果受硬體配置的影響,以上功能不能同時實現,則可按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獨立的管理系統。如設備台賬管理系統、維修保養計劃編製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