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什么是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1]
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建立数据库实现设备寿命周期全过程质量信息的集成化管理。
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的特点[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计算机辅助企业的各项管理,如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物流供应链、设备管理等。
设备管理计算机系统与其他系统比较,除提高工作效率和扩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等相同点外,其开发过程也大同小异,一般都要经过现状调查、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流程设计、编程、系统测试、人员培训和上线运行等阶段。不同之处在于设备管理系统对基础资料的要求较高,其工作量之大,涉及面之广,作为开发者必须心中有数。
(1)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要求将全公司每一台设备的信息都要建立在设备的主文件中。
(2)点检系统要建立机器总表,也就是说,每一台设备都要分解到零(部)件来编制总表。
(3)工事系统要实现以系统做检修项目预算,则要提前完成合理的工事预算定额编制工作。
各子系统的编码要站在设备管理的全局统筹考虑,编码的结构、层级、位数等要有利于各子系统的功能展开和系统的在线查询。
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的目标和效益[2]
首先要树立这样的观点:即系统的功能要按先进的设备管理理念、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来设计。也就是说系统的开发要立足于运用计算机系统的功能来管理设备,而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替代手工管理设备。这对准备开发设备管理计算机系统的企业来说,就是企业的体制和机制服从于系统,这就要对企业设备管理的方式进行一些必要的变革。
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一般应以提高设备的“效率”和“效益”,围绕下列任务:
1)周密安排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计划;
2)及时掌握和处理设备缺陷;
3)提高设备可靠性和设备利用率;
4)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5)减少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
6)有效控制设备维修费用;
8)降低库存资金。
实现如下目标:
(1)借助于资讯系统的开发,加强各平行单位(部门)之间的沟通,整合、简化纵向及横向业务,及时、迅速处理各项作业。实现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扁平化管理。
(2)建立起全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的共享平台,将设备管理的各个方面集成为一个管理规范化、资讯透明化的管理体系,做到资源共享。使管理者决策有依据,执行者操作有导向。
(3)实现设备管理制度化、各类定额(工事、储备、预算等)合理化、各类作业(点检、检修、安全操作等)标准化。
(4)实现系统自动排程,减少人为差错。做到设备履历完整,运行和技术状态可控,促进设备的一生管理。
(5)通过开发设备管理计算机系统,培训一批既精通设备管理业务,又掌握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专业人员。
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的要求[3]
计算机辅助设备的管理不同于其他设备,除按照一般设备管理外,还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管理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完整保存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驱动程序、保修卡及重要的随机文件;
(2)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报废和购买需经管理部门或专职人员检查批准;
(3)严禁强磁物品接近计算机;
(4)制定系统操作规程,规范操作人员的行为,严禁无关人员接触计算机及相关设备;
(5)制定数据管理制度,对数据实施严格的安全与保密管理,妥善保管密码等重要数据,防止系统数据、密码的非法生成、变更、泄露、丢失及破坏;
(6)严格按规章制度要求做好各种数据、文件的备份工作;
(7)购买正版杀毒软件并实时更新病毒库;
(8)由操作人员负责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保洁工作。
1. 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系统应具备的功能模块[1]
根据设备管理的需要,该系统一般应具有质量计划、质量数据采集与管理、质量评价与控制、设备管理和系统总控五大功能模块。下面对这五大功能模块作简单介绍。
(1)质量计划模块。该模块包括设备质量计划、质量检测计划和质量管理计划。
(2)质量数据采集与管理。该模块包括过程质量检验员管理、营销质量管理、外协配套件及外协配套商质量管理、质量成本数据采集等子功能模块。
(3)质量评价与控制。该模块包括过程质量分析与控制、外协质量评价与控制、营销质量评价与控制、工作质量评价与控制的子功能模块。
(4)设备管理。该模块包括质量体系管理、质量分析工具管理、市场及技术信息管理、计量器具及人员管理和设备质量管理等子功能模块。
(5)系统总控制模块。该模块一般包括用户帮助、数据备份与恢复、用户权限管理、用户口令更改控制、CIMS接口及基础信息管理等子功能模块。
2. 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系统的开发[1]
作为信息系统的一种,质量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也有很多种,比如生命周期开发方法、模型驱动开发方法、快速原型开发方法、商业软件包法以及综合开发方法等。限于篇幅,下面仅简要介绍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并结合生命周期法介绍管理的开发流程。
生命周期法的主要特点有:自顶向下的设计,强调系统的整体性;严格按阶段进行,各阶段前后衔接,前一个阶段的结束就是后一个阶段的开始;工作文档规范、标准,可以作为开发人员和用户共同的语言和依据;系统模块化是开发过程的简化;对需求分析特别重视,强调阶段成果的审定。主要缺陷是开发周期长。
生命周期法主要包括:项目开发准备阶段、需求分析与决策分析阶段、设计阶段、系统构造阶段、实现阶段以及运行维护阶段。
在开发准备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当前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应该采取的解决措施和系统要达到的目标。在需求分析与决策分析阶段要确定新系统要实现的功能,开发这样的系统是否有必要以及企业是否有能力开发,并最终做出开发与否的决策。设计阶段是按照给定的信息系统方案,设计目标系统。在系统构造阶段要按照已设计好的目标系统创建并测试信息系统。实现阶段就是把创建好的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实际运行。运行维护阶段是指对实际运行的系统进行维护,如修复系统中出现的问题、执行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等。
3. 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系统的功能[4]
根据企业设备管理的实际需要,该系统一般实现以下功能。
(1)设备台账管理
设备管理首先要对每台设备建立台账,记载管理设备的各项静态信息。包括设备编号、名称、国别、型号、规格、制造厂、生产年月、等级、出厂编号、功率、特征、设备分类、净值、原值、购置年月、启用年月、部门等等。此外,还可以按照设备分类和使用部门建立设备分类台账和分户账。建立各类台账是设备管理的基础。
设备台账管理包括各类台账的建立、新设备的登账设备变动时的改账以及调拨和报废等情况的台账处理功能。
(2)动态信息管理
动态信息反映了设备的使用、维护、质量等技术状况。而当设备变动时的改账以及进行生产组织时设备的调配则是更为重要的信息。这类信息包括设备状态、运转时间、大修、项目修理和二级保养情况、故障和报废情况以及设备改造情况和设备修理经费等。
该系统应具有对这类信息的汇总、储存、修改和删除功能。
(3)设备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这类分析是根据设备动态信息计算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计算设备净值、设备有效利用率、完好率等等。根据这些指标可以对设备及其使用情况作出评价。
(4)编制维修保养计划
该功能是在分析设备运转情况、故障情况和维修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设备的维修周期、修理复杂系数和设备现状,分别制定年度、季度和月度的二级保养和大修计划。制定的计划允许人工干预进行修改,最后打印出计划。
(5)信息查询
设备信息的查询是设备管理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可以为计划管理提供各类设备的状态信息,便于进行调度、编制生产计划。查询功能是否齐全直接影响信息的使用效率。查询的内容应包括设备台账(静态信息)、设备的使用和修理等动态信息,以及各种经济技术指标。查询的方式,除了一般项目的查询,还应该有多种条件、多种指标的组合查询,以便满足多方面的使用要求和对设备状况的分析。
(6)统计
该功能对设备按不同条件和不同要求进行分类统计,并且进行设备大修、二级保养、事故情况等专项统计,打印出统计结果。
(7)制作报表
为了满足设备管理以及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财务管理等部门的需要,该功能实现各种设备报表的编制。例如企业设备概况表、设备综合年报表、设备技术状况表、维修情况表、报废设备表等。
在进行设备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时,不仅要考虑设备管理的需求,更要从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出发,考虑生产计划与组织对设备管理信息的需求,逐步细化功能要求。在功能分析的同时进行数据流程分析,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如果受硬件配置的影响,以上功能不能同时实现,则可按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独立的管理系统。如设备台账管理系统、维修保养计划编制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