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6个条目

電視民生新聞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電視民生新聞[1]

  電視民生新聞是指關註百姓生計、反映民眾生活的電視新聞。目前比較公認的真正標誌電視民生新聞興起的是江蘇電視臺於2002年元旦開播的《南京零距離》新聞節目。

電視民生新聞出現的背景[2]

  從口頭傳播到印刷傳播再到電子傳播,這是人類信息傳播經歷的傳播過程。電視媒介的出現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它所表現出來的信息給人一種空間感,能夠將信息準確的還原。新聞是作為信息傳播的一種,也經歷了上述的三個階段。新聞從印刷時代轉入電子傳播時代後,電視新聞以自身的優勢略勝紙質新聞。電視傳播的特性能夠滿足人們的感官需要。雖然傳統的電視新聞聯播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可信度,但卻不如電視傳播那樣更加貼近老百姓的現實生活,更加註重對老百姓的關註和關懷。在當下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傳統的新聞傳播已不能滿足廣大群眾的需求了。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出現在各個家庭的電視熒屏上,並引起了廣大群眾的關註。由於電視民生新聞很受群眾歡迎,加上政策的支持和電視臺本身發展的需求,在之後幾年,電視民生新聞蓬勃發展起來。

電視民生新聞的特性[2]

  1.內容的貼近性

  電視民生新聞傳播的內容都是一些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內容,有的甚至是雞毛蒜皮的鄰裡小事,都是為普通百姓所熟知的。電視民生新聞的根本目的就是關心普通人的生活,反映普通人的生活,隨時捕捉我們生活周圍所發生的一些大大小小的故事。

  2.傳播方式的互動性

  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方式是互動性的,電視民生新聞是以觀眾為中心,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思考觀眾的需求來定位的,與受眾之間建立的是一種新型的平等關係。觀眾會很積極的去參與,為節目提供相應的新聞線索,改變了傳統新聞中受眾只接受信息的一些特點。觀眾還可以開通手機簡訊或者撥打熱線電話等方式與節目互動,這些做法不但使得節目的收視率大大擴大,還能夠很有效地傳播新聞。

  3.傳播視角比較平民性

  新聞工作者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和百姓們對話,他們用攝像機反映了老百姓生活的真實狀況,更加貼切地關註老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打破了傳統新聞中的高姿態與百姓之間的障礙。

  4.表達風格的自由性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在語言、畫面及製作上是相對自由的,電視民生新聞中的節目主持人對新聞的敘述不像傳統新聞節目中的主持人那樣要嚴肅、認真、清晰地傳遞新聞信息,他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闡述新聞時能夠充分發揮,並且加入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觀點,使得內容更加通俗易懂,進一步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更加感染觀眾。

  5.節目形式的創新性

  電視民生新聞表達的風格是可以通過評論事件傳達自己對事件的看法,也可以像跟親朋好友嘮家常一樣以聊天的方式“說新聞”。不再是像傳統新聞傳播一樣觀眾看新聞的方式。

電視民生新聞的當代價值[2]

  電視民生新聞在我國電視中的地位 電視民生新聞更多展現的是一種社會功能,它站在百姓的立場,去播報百姓生活周圍的新聞,能為百姓排憂解難,體現出社會主義媒體對百姓的社會關心。電視民生新聞不僅體現了以人為本、以百姓為本的理念,更是體現一種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以及對社會價值的認知。當今社會從老百姓業者實踐的心理需求來說,人們希望看到和瞭解自己熟悉的、就近的事物或者事件。因此,電視民生新聞是在大眾這樣的需求中應運而生的。電視民生新聞的出現也使得傳播觀念的發展有了一些改變,它使新聞工作者對傳播有了更為全面深刻的認識,導致其對新聞的看法有了一定程度範圍的變化。

  電視民生新聞的積極作用 儘管民生新聞報道的是一些衣食住行、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百姓生活瑣事,但是它表現出的是對真、善、美的弘揚,倡導社會和諧發展。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發展推進,不僅僅只看重從百姓生活賺得收視率,社會熱點巳成為民生新聞欄目發展的重要策略。如今這個社會輿論監督已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監督方式。而電視新聞媒體是最直接傳達信息的媒介,通過信息發佈使百姓瞭解政策,並貫徹執行,從而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

電視民生新聞存在的問題及策略[3]

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電視民生新聞的收視,經歷了快速生長期後,進入略顯疲勞期,並開始步入逐漸下滑期。而收視率的變化,與電視民生新聞所獲得的評價似乎呈正相關。以2004年為分界線,之前,作為一種新的節目形態,電視民生新聞獲得的好評如潮;之後,因其存在的各類問題,針對電視民生新聞的批評不斷。那麼,電視電視民生新聞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呢?

  (一)內容同質化

  我國電視行業發展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是,當一檔節目獲得成功後,與之類似的節目如雨後春筍般開始出現。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全國範圍內之間,在某個地域範圍內同樣存在。電視民生新聞概莫能外,這是電視民生新聞內容同質化的一個根源。

  而內容同質化的一個主要表現是,同一個新聞在不同的頻道中集中出現。電視民生新聞是地方電視媒體競爭的“法寶”,而在同一個地方,能夠成為新聞的事件在一定時間範圍內是有限的,因此當一個新聞發生後,往往可以看到不同媒體對同一新聞事件的報道。加之報道採用的角度是關註民生,所採用的畫面、語言等也會出現同質化傾向,甚至在播報方式上也紛紛採用貼近市民的“說新聞”方式。

  (二)題材淺顯化

  電視民生新聞在題材處理上往往採用“一事一議”的方式。其中在新聞要素的處理上,偏重於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交待性報道,較為忽視事件原因以及事件發展趨向的新聞要素交待,即使在事件原因、事件趨勢上有所交待,也是基於某一事件本身,而不會涉及到類似事件的整體性趨向。也就是說電視民生新聞報道的題材對象大多是“這一個人”、“這一件事”,而非“這一類人”、“這一類事”。比如在電視民生新聞中多見的停水停電、鄰裡糾紛、商品投訴、案件追蹤等等,都是對於單個事件的報道,不會將這一事件置於一個大背景下進行深化,因此導致了題材的淺顯化。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電視民生新聞寄希望以一種“短、平、快”的方式,滿足受眾在這一新聞類型上的需求,但結果卻是受眾在這種需求的滿足中,失去對於事件整體背景的思考,沉迷於單一事件帶來的收視觀感中。

  (三)格調庸俗化

  新聞可以並應當通俗,但不應該庸俗。誠然,不少電視民生新聞在通俗、庸俗的界限把握方面還是做得較好的,也必須看到,相對於時政新聞的作用對象,以普通市民為主要受眾群的電視民生新聞,其主要收視群體的新聞需求不同,在新聞處理上可以適當娛樂化,但絕對不應該庸俗化。

  當前,電視民生新聞的庸俗化趨向首先體現在題材選取上,“小題大做,大題小做”。一個社會的民生髮展肯定與社會的方針政策有著密切的關係,但一些電視民生新聞趨向於將“雞鳴狗盜”、“雞毛蒜皮”、“雞飛狗跳”、“雞零狗碎”作為主要的選材對象。其次,在新聞的來源上,醫院、派出所、交通部門、消防部門成為主要的新聞來源,犯人、病人、死人成為報道對象的主角。最後,在新聞敘事上,常採用懸念式開頭和故事化的處理,甚至個別新聞為了“懸念”、“故事”採用一些扭曲新聞真相的處理方式。

可持續發展策略

  電視民生新聞近期的發展策略是要提升品質,中期的發展策略是在品質提升的基礎上形成品牌,而遠期的發展目標是轉向公共新聞。

  (一)提升品質

  1.在欄目形態上,從單一走向專一。目前有不少的專業化電視頻道,如經濟頻道、法制頻道等。根據頻道的專業化定位,針對特定的目標觀眾群體,打造獨具風格的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是避免電視民生新聞同質化的一個有效方法。比如,電視民生新聞從單一的綜合性民生欄目向專一的經濟民生、法制民生轉變。

  2.在題材內容上,從低端走向高端。對於重大主題類報道,電視民生新聞不是不必宣傳報道,而可以也應該從民生角度進行呈現。“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民生百態與重大主題之間肯定是存在聯繫的,就看記者如何選取角度。對於大政方針,電視民生新聞應該進行民生化解讀。如結合民生視角解讀房價、物價方面的方針政策,不僅能夠起到輿論引導作用,對百姓生活也大有益處。

  3.在傳播方式上,從TNT轉向NNN。現代新聞傳播方式是以速度和現場為追求目標的,傳播已經從TNT(Today News Today)今日新聞今日報)向NNN(Now News Now)新聞即時報)轉變,以占領制高點,贏得新聞競爭的主動權。在電視民生新聞中有不少突發事件,因此,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發出第一聲,對於電視民生新聞提升品質至關重要。

  (二)塑造品牌

  美國營銷學者科勒認為,品牌是一個名字、稱謂、符號或設計,或是上述單位的總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產品服務有別於競爭者。電視民生新聞塑造品牌,要經過差異化定位、本土化改造、延伸性拓展幾個環節。

  1.差異化定位,通俗地講就是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絕”。電視民生新聞在品質上要從單一性綜合轉向專一化特色,在風格上也要差異化,比如在頻道、欄目的包裝上,要通過CSI(企業形象識別系統)處理,建立一種完善而獨特的形象。還可以通過塑造具有個性的主持人實現差異化,《南京零距離》主持人孟非的犀利,《第七日》主持人元元的幽默,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熒屏風景。

  2.本土化改造,立足於新聞的接近性,在內容、風格上以當地觀眾為主。一般電視民生新聞不上星,立足本土,舍“大眾”求“小眾”是揚長避短的最佳方法。從受眾角度看,不論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具有本土氣息、親和力強、貼近日常生活的本土題材,一般為收視首選。風格上本土化直接的方式就是方言的使用。方言在一定的地域內,比普通話更能引起本地收視人群的共鳴,拉近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就是杭州電視臺西湖明珠頻道用杭州話播報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阿六頭說新聞》。

  3.延伸性拓展,是指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將品牌應用到新的領域,開拓新的市場。當電視民生欄目積累了一定的知名度之後,其市場號召力也日益顯現。如《南京零距離》曾為當地市民辦過針織、養殖等學習班,除一定的經濟收益外,最為主要的是使欄目品牌在新的領域得到了開拓。不同地域的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之間的節目互換,也能夠打破地域的局限,拓展欄目的品牌。

  (三)轉向公共

  公共新聞最早由紐約大學新聞學系羅森教授提出,羅森認為,新聞記者不應該僅僅是報道新聞,新聞記者的工作還應該包含這樣一些內容:致力於提高社會公眾在獲得新聞信息的基礎上的行動能力,關註公眾之間對話和交流的質量,幫助人們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告訴社會公眾如何去應對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讓他們去閱讀或觀看這些問題。

  “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的電視民生新聞,與公共新聞有著密切的聯繫。電視民生新聞在轉向公共新聞的過程中,要註意:首先,在題材選取上,尋找“公共”與“民生”的交集,體現公共服務性。對公共領域的關註,能夠提高節目的公益性,提升社會影響力,更好地發揮媒體的橋梁作用。其次,借鑒公共新聞,不滿足於受眾滿意,增強輿論引導能力。在瑣碎的新聞事件中,關註背後公共的利益,堅持輿論導向,承擔社會責任。最後,強化公共意識。新聞媒體之間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市場化的競爭。但應該看到,不論是在新聞領域還是其他領域,都應該承擔社會責任,媒體不應該以低俗的手段,完全以收視率為導向,進行過度商業化的競爭。

  在這方面,央視的《新聞1+1》較為典型,報道的許多事件都是民生關註的熱點、焦點,比如雷政富事件、溫嶺釘子戶、貴州五名兒童冬夜命喪垃圾箱等,透過事件的表象,深人事件的本質,結合國家的政策法規,展示事件的未來走向。在將公共新聞理念引入電視民生新聞後,《新聞1+1》這類型的節目提升了電視民生新聞的檔次,起到了化解社會矛盾、凝聚社會共識的良好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雅虹,李容.論電視民生新聞中“偽事件”的危害及對策[J].新聞世界,2011(12)
  2. 2.0 2.1 2.2 齊玉.電視民生新聞的特性與價值[J].新聞窗,2013(3)
  3. 糜亮.試論電視民生新聞的可持續發展策略[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電視民生新聞"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