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生產倫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生產倫理

  生產倫理是指人們在生產活動中的倫理精神或倫理氣質,是人們從道德角度對生產活動的根本看法。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與道德精神是相互蘊涵的。生產既是一個自然過程、物質變化過程,又是人類價值關係形成、發展和變化的社會行為,物質生產本身具有道德價值:道德既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又是人類自身選擇的產物。道德作為人類特有的生存方式,其存在必須以物質為前提。產品是人類生產的直接結果,是一定時代物質文化和關係文化的結晶,是人類精神氣質的物化。

生產倫理的雙重屬性

  生產倫理具有利他性、服務性和利己性、謀利性並存的雙重屬性。在現代社會,生產倫理是通過各種顯性的和隱性的制度建設途徑有機地形成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存在著不同價值取向的生產倫理。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倫理的終極理念是生產者平等。實現生產者平等的必要條件是生產性資本必須為社會所有,而不是國家所有,更不是私人所有;其充分條件則是每個生產者都有充分發展自身天賦的平等的機會。[1]

生產倫理的基本問題[2]

  生產倫理的基本問題包含了兩個方面:其一,為什麼生產?其二,如何生產?前者表示生產的目的,後者表示生產的方式。前者決定後者,即生產的目的決定著生產的方式。

  生產與倫理之間存在著以生產為基礎的雙向互動關係:生產的性狀、形式決定著倫理的取向、規範和標準;倫理的取向、規範和標準反過來也會影響生產的性狀、形式。經濟倫理學在討論生產倫理時,主要探討倫理取向、規範和標準對於生產活動(性狀、形式)的調節作用。這裡的“調節”是廣義的,意在強調經濟倫理學作為一門應用倫理學科,其研究的重點不僅在於用倫理規範“消極”地限制(規範)生產活動,從而僅僅要求生產活動不能違背道德規範,而在於用倫理規範“積極”地調節生產活動,從而在要求生產活動不能違背道德的同時幫助提高生產效率

  生產倫理對於生產活動的調節以倫理學對於生產的總體評價為基礎。這種總體評價包含抽象生產和具體生產兩個層面。抽象生產即一般(抽象)意義上的生產,也就是超越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所理解的生產。純粹從邏輯上對抽象生產進行倫理和評價,就會發現其本身實際上是合乎道義的行為。具體生產即特殊(具體)意義上的生產,也就是存在於具體的時問(人類歷史)和空間(民族、國家、地域、組織、家庭)之中的生產。具體生產可能是合乎道義的生產,也可能是不合道義的生產。經濟倫理學關於生產倫理的研究,就是通過對於具體生產的倫理調節,力圖使具體生產以提高效率的方式服務於人類的美好生活。

生產倫理的調節[2]

  一、巨集觀生產的倫理調節

  巨集觀生產的倫理調節,就是立足於生產倫理,從人類社會生產發展整體的角度,考察倫理對生產(具體層次上的生產)的調節作用。

  人類具體層次上的生產大致已經並且應該經歷三個階段。馬克思說:“人的依賴關係(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範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係,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階段。第二階段為第三階段創造條件。”q)1畏據馬克思的闡述,在第一種社會形態中,生產的直接的、主要的目的是滿足社會成員的使用價值,因而具有經濟意義的活動屬於能否創造生活資料的活動;在第二種社會形態中,生產的直接的、主要的目的是追求交換價值(即交換價值所代表的抽象的財富)。因而具有經濟意義的活動是能否引起資本的增殖;在第三種社會形態中,生產的直接的、主要的目的是促進個性自由,因而具有經濟意義的活動屬於能夠促進個性自由的活動。第二種社會形態下的生產形態屬於當代世界居於支配地位的生產形態。因此,生產倫理的巨集觀調節,主要是針對這一形態生產的倫理調節。第二種形態的生產可以視為資本視野中的生產。就道德價值而言,它使經濟活動參與者不惜採用一切手段提高生產效率,特別是在推動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既將科學技術運用於征服自然,又將科學技術運用於經濟管理,結果使生產效率飛速提高,極大地促進了社會財富的增長;它還因生產效率的提高所引起的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人類擺脫了對於自然和家族的直接依賴,有力地推動了人的獨立和人的發展。就其道德貧困而言,資本視野中的生產在以利潤(或資本增殖)為唯一目的的價值取向的推動下,常常以犧牲社會成本為代價求得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社會財富的增長,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異化為虛假的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從而妨礙了人的內在本質的發展。

  從巨集觀的角度說,生產倫理如何調節資本視野中的生產呢?那就是應該以一種更高的生產形態取代資本視野中的生產形態,即以一種人性視野中的生產形態取代資本視野中的生產。所謂人性視野中的生產形態,就是生產的全部最終目的必須服務於人的美好生活的生產形態,其具體表現就是人性化的生產模式。從資本視野中的生產轉換為人性視野中的生產,其實就是使具體的生產與抽象的生產保持一致,使生產回到其應該具有的最終目的。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顯然財富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善,它只是有用的東西,並以他物為目的。”圓因此,人性視野中的生產是保留了資本視野中的生產的積極因素並消除其消極因素的生產形態,因而具有道德上的完善性。其應該是一種重視效率、重視人性的生產,其在堅持效率的同時,堅持一個原則,體現兩個和諧。一個原則就是規範原則或不傷害原則,在堅持高效率進行生產時,不能以傷害他人、他物為代價。不傷害主要體現兩個和諧:一是保持生產中人與人的和諧,即生產不傷害人的利益;二是保持生產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即生產不傷害自然的利益。人性視野中的生產倫理調節目的即是為了保證有效率地服務於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服務於人類的美好生活,將生產模式轉化為人性化的生產模式。

  二、微觀生產的倫理調節

  微觀生產的倫理調節,就是立足於生產倫理,從現實社會具體生產者的具體生產出發,考察倫理對那些具體的組織或個人生產什麼、如何生產進行的調節作用。因此,微觀生產的倫理調節,包含對於“生產什麼”的倫理調節,以及“如何生產”的倫理調節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生產什麼”的倫理調節

  1.“生產什麼”的倫理問題企業以產品和服務為生產對象。考察企業生產什麼的問題時,倫理學的考察基於法律的界定之上。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先依據法律剔除那些不合法的生產對象(當然這些生產對象必然也不合乎道德),然後再從倫理學上加以考察。撇開法律所禁止的生產對象之後,我們集中在倫理學的意義上考察那些法律允許的生產對象。法律所允許的生產對象包含兩類:其一,道義上沒有爭議的生產對象。道義上沒有爭議的對象實際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合乎道義且沒有爭議的對象。這些生產從“生產什麼”的角度考慮,都是合乎道義的產品,並且在道義上得到全體社會的認同。另一個方面是道義上基本沒有爭議卻不合道義(但是又被法律允許)的生產對象。例如香煙和煙草製品就屬於這類對象。這些生產從“生產什麼”的角度考慮,需要進行倫理調節。其二,道義上具有爭議的生產對象。道義上具有爭議的生產對象其實也有很多種類,可以將其劃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那些是否侵害了人類利益而引起爭議的對象;第二個方面是那些是否侵害了自然利益而引起爭議的對象。此外,還有一些道義上存在爭議的生產對象,在是否侵害了人類利益問題上存在著更大的爭議。

  2.“生產什麼”的倫理調節。生產倫理對於“生產什麼”的倫理調節,主要包含兩種類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一類是道義上沒有爭議且不合乎道義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另一類是道義上存在爭議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展開生產倫理調節,首先,必須辨別相關原因。對於道義上沒有爭論其不合道義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來說,這些產品之所以仍然在法律上被允許生產,其主要原因在於利益的誘惑,當然也在於這些產品和服務確實存在著消費者。其中香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其次,必須進行道義甄別。對於那些由於文化背景和社會制度引起道義爭論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應該判別這一生產的道德或者不道德究竟出於什麼理由:假如禁止或者鼓勵某種產品或服務的生產純粹出於文化或制度理由(例如某種宗教理由),而生產本身並不危害社會或自然利益,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倫理應該允許價值觀的多元性,也應該允許生產的多元性;假如禁止或鼓勵某種產品和服務的生產不僅存在文化或制度的理由,而且生產本身也會構成對社會或自然的危害,那麼,則應該反對這樣的生產。對於那些由於不同利益消費群體因消費利益、消費偏好引起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應該判別生產本身是否危害社會或自然利益,假如差異觀點的生產都既包含了對於社會或自然的危害,同時也包含了對於社會或自然的利益,那麼,則應該比較兩種觀點所主張的生產所包含的危害和利益的程度。在倫理學上進行專業的鑒別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因為,其可以澄清一些非常複雜的道義和功利問題,通過道德宣傳,便可以成為作為國家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的道德依據,並且也可以成為社會輿論監督的道德依據。

  (二)“如何生產”的倫理調節

  1.“如何生產”的倫理問題。“如何生產”指企業如何將各種資源(例如員工資金原材料生產設備,以及水、電等等)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起來,以便構成最終產品或服務的方法。“如何生產”所涉及到的生產倫理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產過程中涉及到的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係;第二,生產過程中涉及到的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第三,生產過程中涉及到的企業與社會大眾之間的關係。

  2.“如何生產”的倫理調節。生產倫理對於“如何生產”的調節,既要保持生產合乎倫理地進行,又要保持生產有效率地進行。為此,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於“如何生產”的倫理調節。第一,實行有效的道德監管制度。為了實行有效的道德監管制度,必須要有相應的管理機構,以及相應機構的相應管理制度。第二,實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為了使生產倫理在產品和服務的生產中有效地起到調節作用,必須實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相對於企業內部員工而言,企業必須公開生產環境信息,相對於企業外部消費者而言,企業必須公開產品和服務信息,相對於社會企業面對的社會大眾而言,企業必須公開警示信息。第三,實行科學的倫理評估體系。無論是設置相應的道德監督管理機構,制定相應的道德管理制度進行管理,還是採用其他的生產倫理管理方式,對於生產的倫理判斷始終是一個基礎問題。因此,應該建立科學的倫理評估體系,為產品生產提供倫理決策的依據。

生產倫理的發展

  一、中國古代生產倫理

  中國古代的生產倫理,孕育於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所倡導的入世精神,以及“利用、厚生”“以農為本”的經濟思想之中。

  其基本規範是

  1.“生財有道”(是關於生產內容、目標方面的道德要求)

  生財有道是指人們的生產行為,應守各自的等級名分,不同名位身份等級只可從事與其身份相稱的經濟活動,重名分而抑僭越。

  其具體表現為:①認為各社會等級應嚴守各自的“生財”之路,視僭越等級去謀財取利為非“法”。②認為各行各業應該嚴格社會分工,視不同職業之間的爭業競利為非“禮”。③認為每一種職業都必須嚴守其職業道德,視苛且謀利為非德。

  2.“勞作有時”(是生產態度方面的道德要求)

  儒家認為:“坳不違時,財不過用,財用不匱。”

  重視“勞作有時”的原因:一是在於農業生產季節性很強:“陰陽消息,則變化有時矣。時得而治矣,時得而化矣,時失而亂矣。”二是在於道德上的考慮,認為勤勞則善生,懶惰則惡生。

  二、西方生產倫理

  1.西方古代經濟倫理

  “四主德”——追求智慧、勇敢、正義和節制,是其倫理精神的主要內涵。

  2.中世紀的經濟倫理

  行會道德準則

  3.資本主義的生產倫理

  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提出:①通過“命運預定論”,而引導人們積極從事現世的生產活動。②視“勞動為天職”的生產倫理觀。③把財富視為上帝祝福的標誌。

  三、現代生產倫理

  主要由生產動機、生產質量、產品分配以及生產與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倫理規範或原則所組成。

  1.生產動機倫理

  生產動機指的是推動人們從事生產的原因或人們企圖達到的目的。

  經濟動機在倫理上的正當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生產應遵循的倫理原則是:第一、社會效益企業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第二、公共利益個人利益相結合的原則。第三、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相結合的原則。第四、局部利益和全面利益相統一的原則。

  2.生產質量倫理

  國外的三種說明企業對質量問題所應承擔的倫理責任:

  ①契約論

  ②當然關切論

  ③社會成本論

  我國法律對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所作的具體規定,這是生產者、銷售者必須遵守的道德底線。

  3.生產與環境倫理

  對環境污染及其控制和保護不可再生資源問題的審視涉及諸多倫理問題:

  ①關於社會公正問題。

  ②維護基本人權——人的環境權利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①生態持續原則

  ②經濟持續原則

  ③社會持續原則

  ④文化持續原則

  4.產品分配倫理

  ①分配的歷史形態:平均分配;按特權分配;按勞動要素資本、勞動和知識才能)分配和相應的商品經濟中要求的經濟權利公平、交易規則公平和競爭機會公平

  ②關於分配正義的代表性理論:按勞分配或按社會貢獻分配論;按“道德應得”分配的理論;按資格或權利分配的理論;

  ③公平分配的實現:初次分配的公平;二次分配的公平;第三次分配(包含了“善的分配”和“惡的分配”兩類情況)。

參考文獻

  1. 郝添,鄧曉丹.生產倫理的雙重屬性與生產者平等理念(D).吉林:北華大學.2013
  2. 2.0 2.1 江峰.試論生產倫理(D).湖北:黃岡師範學院.200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Gaoshan2013,Dan,y桑,寒曦,YamyHuang.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生產倫理"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