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教育性教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教育性教學[1]

  教育性教學是指以培養德行為最終目的,並對德行形成能產生有效促進作用的教學,它主要通過關註學生多方面的興趣、組織學生多樣的智力活動來開拓學生的思想範圍,使學生明智並具有意志力,最終在明智和意志相結合的基礎上獲得德行的發展。簡單地說,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強調了教學對德行發展的關註和作用,強調知識和智慧是德行發展的基礎,因而具有主知主義的特色。

教育性教學的實施[2]

  要通過教學進行道德教育必須要求教學的目的與整個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因此,赫爾巴特認為教學工作的最高目的在於養成德行。但他又認為,為了實現這個最終目的,教學還必須為自己設立一個近期的、較為直接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多方面的興趣”。所謂興趣就是指智力活動的特性。赫爾巴特認為多方面的興趣具有一種道德的力量。

  學校教育一方面是通過情感和意志的訓練進行道德品質的培養,一方面是通過知識傳授進行智慧的啟發,但兩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統一的,密切相關地體現在形成學生觀念體系的整個過程之中。赫爾巴特把學校的全部工作都歸結為“教育性教學”,把自己的全部教育學說也概括為“教育不能離開教學”。

教育性教學的意義[2]

  在赫爾巴特以前,教育學家們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規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務和目的。而赫爾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概念,從而深刻地闡明瞭教學的定義,論述了教學與教育的關係。他提出了革新的教育學,使教育與教學二者之間的關係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從而在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方面樹立了一個全新的範例。他的突出貢獻就在於運用其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具體闡明瞭教育與教學之間存在的內在的本質聯繫,使道德教育獲得了堅實的基礎。他揭示了教學必然具有教育性的規律,並且強調了在教學中必須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這在當時和今天都是正確的。

  但在另一方面,赫爾巴特把教學完全從屬於教育,把教學當作實施德育的唯一途徑(有時說是最重要的途徑),視知識的增長和品德的提高是無條件的同步運動。他沒有認識到德育和智育是各有相對獨立性的,他毫無根據地以教學來取代複雜的教育過程,而且沒有考慮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和情緒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這不能不說具有機械論的傾向。

教育性教學對今日教學改革的啟示[3]

  目前,教學的教育性是理論界公認的教學基本規律和原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但受“升學第一”的教學理念的影響,專業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們無視教學教育性的存在,而將教育性讓位於專門的德育課程及活動,教學過程完全變成了純粹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過程。所以,在二百年以後的今天,重提“教育性教學”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對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也有極大的啟示。

  第一,教學在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智力,以得到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效果;還要有意識地滲透著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以得到教學的德育效果;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註意正確發揮自身的示範作用。“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能否見效,前提是教師對自己是否嚴格要求,對學生是否具有“三心——愛心、真心、耐心”,這也說明,教師不僅要以自己豐富的學識去教育學生,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良好修養來影響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行”,古已有之。教師經常和學生在一起學習,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示範作用,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學生,這種現象在兒童中間更加普遍,在他們心目中,教師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完人,並視教師為自己的榜樣,常常利用他們那超乎我們想象的模仿能力模仿著自己心中喜歡的教師的一切;

  第三,教學在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還應註意學生的身心健康,使教學有利於而不是有害於學生的成長髮育。健康的體魄、積極的心態不僅是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本錢,更是一個健全的人、真正的人所必備的,假設一個人有100000000萬,前面的1則代表健康,後面的0代表你的房子、車子、妻子、兒子、金子等,如果沒有前面的健康1,後面都將等於0。大量實踐證明:人的身心健康發展與他生活的家庭、集體、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不同程度地依賴於這些環境的良好熏陶與引導,更依賴於各級學校在德智體美勞教育方面採取的積極措施。

  目前整個教育系統都在進行著全面的改革,重視把青少年從以往的應試教育轉向全面的素質教育,把課程從以往的註重知識教育轉向註重綜合素質教育,把國家課程校本課程相結合,必修課選修課相結合,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等,多方面、全方位地發展學生,使教學充分地發揮其教育性的作用,這些都為人的思想品德的發展、情感意志的培養和個性結構的日趨完善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也為每個學生成為真正的人提供了空間。

  學校教育工作的客觀實踐證明,教學應該具有教育性,反過來也可以說,教育性是教學永遠的靈魂,它應該是基於道德而又超越道德的價值導向性,教育性教學必須體現教學過程的自主性和價值影響的自覺性。用赫爾巴特自己的話說就是,永遠沒有“無教育的教學”,也沒有“無教學的教育”,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教學都具有教育性,因此需要我們的教育系統以及教育者應從不同角度關心下一代的健康發展,為祖國的明天奉獻自己的所有。

  總之,教學過程中是含有高度價值取向的,教育的結果不僅是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提升、個性的完善、身心的健康發展,也就是真正的人的形成。

教育性教學的實現途徑[3]

  依據赫爾巴特的思想,教學的教育性可以從兩個方面得以實現。

  1、從教學內容本身的教育性著眼

  赫爾巴特以“世界的美的表現”作為教育內容的核心。就是說以宗教、國語、歷史一類的學科中同道德行為有直接關係的教材為中心,賦予兒童現實了善與美的根源性的世界圖像,訓練兒童的倫理判斷,發展他們的道德情操與意志。

  追隨並第一個探索赫爾巴特所開拓的教育性教學道路,即追求學科內容、教材的教育性的是戚勒。戚勒與赫爾巴特一樣認為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形成道德品性。但在形成方式上與赫爾巴特不同,他認為德行的陶冶和宗教的陶冶是一回事,他把宗教的、道德的知識作為教育性教學的核心。當然,單純用宗教的道德的學科是不能形成宗教的道德的人格的,它只有拼接學科劃分為不同的領域,而且沿著這個終極目標,各自以不同方式起作用的思想圈的形成,才能達到。這樣,戚勒主張,以情操學科、意念教材——由直接涉及宗教與道德教學的宗教、歷史、文學組成——作為核心,在核心周圍,配以自然科學、數學、地理、體操、勞作等,把他們綜合起來。這就是所謂的中心統合法課程。

  在古希臘曾因時代的發展而形成由體操和音樂組成的教育制度,當然與其軍事目的、國家目的相關,但同時也是與其道德倫理目的、審美目的相關的。這裡的音樂不限於樂器和聲樂,還包括詩歌和文學。音樂教育把韻律與和諧註入人的靈魂,使人領略形體之美,樂於抑惡求善,最終造就身心完善且善的人性。體操和競技不用說旨在發展勻稱的體格增進健康和體力,體育尤其利於鼓舞勇氣培養耐性、堅定決斷的意志、發展性格、發展美的身姿與美的心靈。如果重體操而輕音樂,性格將變得粗野凶頑;反之,性格將會變得溫順柔軟,只有二者適度的平衡,才能培養圓滿的人格。

  可見,教材的內容是教學教育性的基本立足點,它是含有豐富教育性因素的載體。通過教學使學生學到各種科學知識,是實現教學教育性的重要基礎。教育性是教學的靈魂,教書的根本目的在於育人。因為豐富的教育性因素往往是內含的,不是自然表露的,所以教師要深入專研教材內容,以正確的立場、觀點進行解說論證、闡述,才能發揮出教材的教育性作用,對學生產生實際效果。有人說,教育性是教師內心世界及其對教材理解、掌握的外化和表現,這話頗有道理。

  發掘教材內容的教育性因素,一是要從學科特點出發,結合學科的不同性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這要教師明白並主動地發揮所教學科地特殊育人功能,做到寓教於智、自然天成、水乳交融。二是要從學生髮展地實際狀況出發,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這就要教師瞭解學生髮展地狀況,把握學生的時代特征,做到有的放矢,產生實際的教育性效果。

  2、從教與學的活動本身著眼

  赫爾巴特認為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使他們自覺地、能動地探求並掌握知識,這種學習活動本身便是形成學生的意志與態度。其追隨者第多惠斯也認為,教學的教育力不限於特定的學科內容。認為教育性潛藏於全部學科之中,組織學生自覺的、能動的學習活動的教學活動本身就是教育活動。真正的教學活動總是直接影響學生的性格形成。

  教學的組織形式如民主型、放任型和專制型對學生的發展產生的教育性影響是大家都熟悉的。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要破除傳統的師生觀念,建立平等、民主、友愛互助、互相尊重的新型師生關係,也將對教學的育人效果產生顯著的影響。

  學生旨在掌握教學對象的學習活動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潛在教育力。就是說,學生在教學中採用什麼方式、方法進行學習將會極大的左右他們的套獨與性格。例如,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賜予的東西,或是機械地模仿並死記硬背教師灌輸的東西,往往會養成學生盲從的、屈從的態度和性格。與此相反,喚起學生積極的探究精神,引導他們逐步依靠自己解決學習課題、發現知識、就會養成學生獨立地友善地實現目標態度和性格,形成契而不捨的頑強意志與人格。再如學生專心致志地學習或是心不在焉地學習,也將對他們人格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教學一般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在班級中總會形成一定的人際關係,交織著友愛與竟爭的氣氛。在這種場合,如果學習是以個人之間竟爭的方式進行,彼此排他的,就會養成學生相互歧視、分離、對立的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的態度和性格。相反,相互幫助、分工合作的教學方法,將會促長學生的情誼,形成團結、友好、協作的良好的社會道德特性。

  總之,教師教與學生學以及兩者相互作用的教與學的模式和方法、教與學的過程等無一不對育人的效果產生深刻的影響。

  綜合上述,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對促進我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但由於歷史條件和社會制度的制約,他的思想亦的有一定的局限,因此,研究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要具體分析,取精用弘,這對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裴娣娜主編.現代教學論 第1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
  2. 2.0 2.1 金聖才主編.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中國石化出版社,2006年02月第1版.
  3. 3.0 3.1 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的淺析與啟示.吳青.人教網.2009-12-0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林巧玲,Gaoshan2013,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教育性教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