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7个条目

教育性教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教育性教学[1]

  教育性教学是指以培养德行为最终目的,并对德行形成能产生有效促进作用的教学,它主要通过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组织学生多样的智力活动来开拓学生的思想范围,使学生明智并具有意志力,最终在明智和意志相结合的基础上获得德行的发展。简单地说,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强调了教学对德行发展的关注和作用,强调知识和智慧是德行发展的基础,因而具有主知主义的特色。

教育性教学的实施[2]

  要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因此,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但他又认为,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兴趣就是指智力活动的特性。赫尔巴特认为多方面的兴趣具有一种道德的力量。

  学校教育一方面是通过情感和意志的训练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一方面是通过知识传授进行智慧的启发,但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密切相关地体现在形成学生观念体系的整个过程之中。赫尔巴特把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归结为“教育性教学”,把自己的全部教育学说也概括为“教育不能离开教学”。

教育性教学的意义[2]

  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规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务和目的。而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深刻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他提出了革新的教育学,使教育与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而在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方面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范例。他的突出贡献就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他揭示了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的规律,并且强调了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在当时和今天都是正确的。

  但在另一方面,赫尔巴特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学当作实施德育的唯一途径(有时说是最重要的途径),视知识的增长和品德的提高是无条件的同步运动。他没有认识到德育和智育是各有相对独立性的,他毫无根据地以教学来取代复杂的教育过程,而且没有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情绪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这不能不说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教育性教学对今日教学改革的启示[3]

  目前,教学的教育性是理论界公认的教学基本规律和原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受“升学第一”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专业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们无视教学教育性的存在,而将教育性让位于专门的德育课程及活动,教学过程完全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过程。所以,在二百年以后的今天,重提“教育性教学”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也有极大的启示。

  第一,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得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效果;还要有意识地渗透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得到教学的德育效果;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正确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见效,前提是教师对自己是否严格要求,对学生是否具有“三心——爱心、真心、耐心”,这也说明,教师不仅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去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良好修养来影响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古已有之。教师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这种现象在儿童中间更加普遍,在他们心目中,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人,并视教师为自己的榜样,常常利用他们那超乎我们想象的模仿能力模仿着自己心中喜欢的教师的一切;

  第三,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教学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发育。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不仅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本钱,更是一个健全的人、真正的人所必备的,假设一个人有100000000万,前面的1则代表健康,后面的0代表你的房子、车子、妻子、儿子、金子等,如果没有前面的健康1,后面都将等于0。大量实践证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与他生活的家庭、集体、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程度地依赖于这些环境的良好熏陶与引导,更依赖于各级学校在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

  目前整个教育系统都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重视把青少年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把课程从以往的注重知识教育转向注重综合素质教育,把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发展学生,使教学充分地发挥其教育性的作用,这些都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培养和个性结构的日趋完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也为每个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提供了空间。

  学校教育工作的客观实践证明,教学应该具有教育性,反过来也可以说,教育性是教学永远的灵魂,它应该是基于道德而又超越道德的价值导向性,教育性教学必须体现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和价值影响的自觉性。用赫尔巴特自己的话说就是,永远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因此需要我们的教育系统以及教育者应从不同角度关心下一代的健康发展,为祖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所有。

  总之,教学过程中是含有高度价值取向的,教育的结果不仅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提升、个性的完善、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就是真正的人的形成。

教育性教学的实现途径[3]

  依据赫尔巴特的思想,教学的教育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实现。

  1、从教学内容本身的教育性着眼

  赫尔巴特以“世界的美的表现”作为教育内容的核心。就是说以宗教、国语、历史一类的学科中同道德行为有直接关系的教材为中心,赋予儿童现实了善与美的根源性的世界图像,训练儿童的伦理判断,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操与意志。

  追随并第一个探索赫尔巴特所开拓的教育性教学道路,即追求学科内容、教材的教育性的是戚勒。戚勒与赫尔巴特一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形成道德品性。但在形成方式上与赫尔巴特不同,他认为德行的陶冶和宗教的陶冶是一回事,他把宗教的、道德的知识作为教育性教学的核心。当然,单纯用宗教的道德的学科是不能形成宗教的道德的人格的,它只有拼接学科划分为不同的领域,而且沿着这个终极目标,各自以不同方式起作用的思想圈的形成,才能达到。这样,戚勒主张,以情操学科、意念教材——由直接涉及宗教与道德教学的宗教、历史、文学组成——作为核心,在核心周围,配以自然科学、数学、地理、体操、劳作等,把他们综合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中心统合法课程。

  在古希腊曾因时代的发展而形成由体操和音乐组成的教育制度,当然与其军事目的、国家目的相关,但同时也是与其道德伦理目的、审美目的相关的。这里的音乐不限于乐器和声乐,还包括诗歌和文学。音乐教育把韵律与和谐注入人的灵魂,使人领略形体之美,乐于抑恶求善,最终造就身心完善且善的人性。体操和竞技不用说旨在发展匀称的体格增进健康和体力,体育尤其利于鼓舞勇气培养耐性、坚定决断的意志、发展性格、发展美的身姿与美的心灵。如果重体操而轻音乐,性格将变得粗野凶顽;反之,性格将会变得温顺柔软,只有二者适度的平衡,才能培养圆满的人格。

  可见,教材的内容是教学教育性的基本立足点,它是含有丰富教育性因素的载体。通过教学使学生学到各种科学知识,是实现教学教育性的重要基础。教育性是教学的灵魂,教书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因为丰富的教育性因素往往是内含的,不是自然表露的,所以教师要深入专研教材内容,以正确的立场、观点进行解说论证、阐述,才能发挥出教材的教育性作用,对学生产生实际效果。有人说,教育性是教师内心世界及其对教材理解、掌握的外化和表现,这话颇有道理。

  发掘教材内容的教育性因素,一是要从学科特点出发,结合学科的不同性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这要教师明白并主动地发挥所教学科地特殊育人功能,做到寓教于智、自然天成、水乳交融。二是要从学生发展地实际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就要教师了解学生发展地状况,把握学生的时代特征,做到有的放矢,产生实际的教育性效果。

  2、从教与学的活动本身着眼

  赫尔巴特认为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能动地探求并掌握知识,这种学习活动本身便是形成学生的意志与态度。其追随者第多惠斯也认为,教学的教育力不限于特定的学科内容。认为教育性潜藏于全部学科之中,组织学生自觉的、能动的学习活动的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教育活动。真正的教学活动总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形成。

  教学的组织形式如民主型、放任型和专制型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的教育性影响是大家都熟悉的。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破除传统的师生观念,建立平等、民主、友爱互助、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也将对教学的育人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学生旨在掌握教学对象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教育力。就是说,学生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进行学习将会极大的左右他们的套独与性格。例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赐予的东西,或是机械地模仿并死记硬背教师灌输的东西,往往会养成学生盲从的、屈从的态度和性格。与此相反,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引导他们逐步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课题、发现知识、就会养成学生独立地友善地实现目标态度和性格,形成契而不舍的顽强意志与人格。再如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或是心不在焉地学习,也将对他们人格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在班级中总会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交织着友爱与竟争的气氛。在这种场合,如果学习是以个人之间竟争的方式进行,彼此排他的,就会养成学生相互歧视、分离、对立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态度和性格。相反,相互帮助、分工合作的教学方法,将会促长学生的情谊,形成团结、友好、协作的良好的社会道德特性。

  总之,教师教与学生学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教与学的模式和方法、教与学的过程等无一不对育人的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

  综合上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对促进我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制约,他的思想亦的有一定的局限,因此,研究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要具体分析,取精用弘,这对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 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
  2. 2.0 2.1 金圣才主编.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年02月第1版.
  3. 3.0 3.1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的浅析与启示.吴青.人教网.2009-12-09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林巧玲,Gaoshan2013,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教育性教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