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66个条目

大學生就業危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大學生就業危機

  大學生就業危機,概括地說,即是指大學生這一素質相對較高的群體的就業困境。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正要畢業或已經畢業但正在待業的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第二,已經就業的大學生對目前從事的工作不滿意,心理上產生消極的、不思進取的工作心態。[1]

大學生就業危機的表現形式[2]

  (一)心理危機

  心理危機指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不適,心理矛盾激烈衝突,自身感到無法應付和難以解決,甚至發生心理障礙的心理嚴重失調狀態但還未達到構成精神病的程度。學生心理素質不高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這一情形到了畢業生求職階段尤為突出。大學生求職心理危機具體有如下幾種表現。

  1.心理危機普遍存在。大多數畢業生在求職階段精神壓力過大,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滯後,容易出現焦慮、煩躁、鬱悶、憤怒、不滿等負性情緒,併在持續之下引發頭疼、心疼、睡眠紊亂、食欲不振、反應遲頓等生理功能失調癥狀。有研究指出,部分學生的“求職恐懼”竟從大一就開始。

  2.多種不良的求職心理交織作用,嚴重阻礙求職成功。2003年夏天,福州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發表的就業“白皮書”指出,畢業生中存在六種落後的擇業心理,給就業帶來困難:一是攀比心理;二是盲目求高心理;三是不平衡心理;四是自卑心理;五是自負心理;六是依賴心理。這些心理現象在畢業生中十分普遍,並且其於學生個體身上的呈現形式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心理交織纏繞,十分不利於健康就業。

  3.部分學生長期處於多重精神重壓之下且得不到有效排解與疏泄,極易轉嫁危機和矛盾,誘發惡性事件。大學生因就業壓力過重而自殺或自殺未遂的事件時見報道。2003年還發生了浙江大學畢業生周一超因落考而刺殺工作人員的惡性案件。這類事件以極端的方式反映了大學生就業心理危機存在的嚴重性。

  (二)信用危機

  在大學生求職自薦材料中,假文憑、假榮譽、假成績、假成果、假經歷層出不窮。武漢一家用人單位在某次招聘收到的84份大學畢業生自薦表中,發現竟有5人同時為一所學校的學生會主席,6人同時為某班的班長。在變更合同方面,大學生求職中輕易簽約、隨意毀約,工作不久就頻繁跳槽現象也已是司空見慣。據統計,重慶大學每年畢業學生單方違約的比率達2%,一些學生不僅違約,而且設法逃避違約責。

  在大學生失信現象頻繁發生的情況下,有些單位在招聘中要求求職學生交納違約金、上崗保證金;有些單位則寧願去挖人也不願招聘應屆畢業生。供需雙方的這種互相猜忌、提防,最終造成了“雙輸”的結局,即用人單位和大學生們都只好退而求其次。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失信行為既加大了用人單位的招聘成本和畢業生的求職成本,影響了學生個人的職業發展,又不利於人才的擇優錄取,同時還會影響學校和整個高等教育的信譽。加強學生誠信教育,完善學生評價體系和檔案制度,是解決畢業生誠信問題的關鍵之途。

  (三)人際危機

  人際危機指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在人際關係上出現的疏離或緊張狀態,甚至導致裂痕和關係徹底破裂。

  1.由於狹隘的競爭觀念作祟和少數畢業生的失信行為,使畢業生在求職中互相防範,嚴密封鎖職位信息,以往正常的人際交往關係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隔膜。互設信息“壁壘”在求職學生之中甚至高校之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除此之外,還有少數學生只看到機會的有限性,而忽視了競爭的全局性和個人發展的長遠性,狹隘地以為擠掉一個競爭對手就意味著增加了成功的概率,從而不惜從背後向校友、系友甚至舍友下“黑手”,導致同學關係破裂。

  2.在求職順利或手中握住多個機會而不肯撒手的同學,與求職困難、屢屢不果甚至一次面試機會都沒有的同學之間,極易產生矛盾。人際求職在職場上隨處可見,從而也成為學生抱怨社會不公的重點;職場搶手人物抱住多個職位而不願與同學分杯羹,固然於法無違,於情卻難容。這些都將導致求職學生問的互相鄙夷甚至仇恨情緒,影響同學關係。

  3.除了因競爭關係帶來人際關係的疏離,畢業生還因職業地域的不確定性在私人情感處理上出現了危機。有人初略估算,高校應屆畢業生中約有6o%處於“戀愛狀態”。儘管擇業已走出分配時代,但由於個人興趣、價值觀的多元化和現實原因,許多戀人在求職中都將遇到分還是合的難題。未來關係的不確定使他們常常用眼前可以把握的行為來迷惑自己,成天溺泡在一起、以“老公”“老婆”相稱呼、拍攝婚紗相以資紀念,甚至同宿同棲。這既不利於校園管理,也勢必影響學生婚戀觀的樹立和對兩性關係的處理。

  (四)價值危機

  價值危機指由於畢業生自我認識的不清醒、人生目標的不明確,在職業選擇或競爭中出現了價值觀念上的混亂、迷茫、搖擺甚至錯誤。

  1.普遍高揚自我價值實現,卻無法對自己恰當定位,在職業選擇上存在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傾向。多數學生對於自我評價缺乏科學的認知方法和手段,對自己的職業興趣、性格、適應性並不瞭解,對職業和社會的瞭解也存在片面性和不成熟之處。這使得他們的職業期望值普遍過高,過分看重職業地位職業聲望,把“留都市、去沿海、進特區”作為地區流向的首選。在四處碰壁後又有畢業生對自己的學識、能力、前途喪失信心,過低評估自己,降低價位,隨意就業。

  2.價值觀念混亂。“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關係第一,能力其次”、“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等思想大行其道,挖空心思找“路子”、托“關係”,將之視為“核心競爭力”的學生不在少數,“不忙求職忙相親”在大四女生中也可以算是流行。部分學生甚至盲目屈從現實和迎合社會不良需求,做出有損人格尊嚴的求職行為,在簡歷中附半裸彩色寫真照卻可以解釋為“充分利用資源優勢”。

  3.求職失敗的不良歸因和實際遭遇的就業歧視,使部分畢業學生對其周圍的一切事物,包括同學關係、專業設置、學校、教師、社會,甚至教育本身都進行價值否定,這種情緒瀰漫開來,極易影響低年級學生安心學習。人們常常說就業很重要,其重要性不僅體現在經濟上,更主要的是它常常會樹立或改變一個人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看法。而這種看法比經濟更能左右一個人的生命質量

  (五)經濟危機

  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勝人一疇,學子們可謂是煞費苦心。做簡歷,扮行頭,跑會場,托關係,樣樣都需要經濟先行,機敏的商家將之稱為“畢業經濟”。據有關調查,一些大城市大學生的求職成本已超過4000元,有的學生找工作的費用已超過1萬元。求職成本的攀升給社會帶來了諸多的不良影響,它加重了普通家庭的經濟負荷,減少了貧困生的就業機會,並助長了求職中的腐敗,使得大學生應該享受的平等就業權變成了實際上的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令往往背負舉家希望的貧困生就業精神壓力更重。據《重慶晚報》報道,2002年5月,蘭州大學某畢業生由於求職無門反負債纍纍,絕望中竟欲自殺。減少不必要的就業成本,還所有大學生一個公平的競爭機會,已是緩解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六)安全危機

  安全危機指由於大學生求職心切,對職業、未來充滿了不切實際的期望,但又缺乏社會經驗、容易輕信於人,法律意識不強,而極易落入不法單位與個人的圈套,給自己帶來經濟、精神、人身上的傷害,甚至因此墮入犯罪之路。

  1.陷阱多。中國新聞網2003年6月15日報道:2003年6月14日,青島市人事局人才交流服務中心通過新聞通報會,告誡大中專畢業生求職時要當心的七大陷阱:非法人才中介機構;非法人才網站;非法人才中介行為;擅自舉辦的人才交流會;非法招聘行為;非法人才引進;非法招聘廣告。不少用人單位在招聘廣告中或對職務頭銜進行修飾,或開出具有誘惑力的高薪,或打出“急聘”、“大量求聘”等字眼,引學生上鉤。

  2.學生受騙規模擴大,受騙頻率增高。由於不法單位與個人手段的日漸惡劣和信息傳輸工具的發達,受騙學生人數有擴大化傾向。2002年,200多名來自江西、四川、湖南的大中專應屆畢業生被冒牌師兄師姐誘騙從事非法傳銷活動。2003年,據廣州日報報道,某黑心家政服務公司使出卑劣的欺詐手段,受騙大學生人數可能上千名。同時,大學生求職中遭遇騙局的次數、頻率也增多。2003年南京大學某畢業學生表示,他在網上應聘了1O多次,先後給騙了5次。

  3.受害後果不一,受害程度加深。在求職過程中,學生因受騙而浪費時間,損失簡歷製作成本和通訊、交通費用,並錯過一些其他的求職機會,是最常見和必然的後果。除此之外,有些學生還被騙走數額不小的所謂檔案費、培訓費等;有些女同學甚至名譽受損,私人資料和相片被粘貼在色情網站上,整天受到陌生人電話的騷擾;最嚴重的是有的學生被騙後反過來也去騙其他人,還有的陷入非法傳銷之路。

  強化防範意識,加強法律觀念,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在安全隱患重重的今天愈來愈成為大學生的求職必備。為了保證學生的就業安全,學校方面也作了不少努力,在單位推薦上十分慎重。但在多種所有制企業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和求職途徑多元化的現實情形下,如何對單位發佈的信息進行信用考察,辨別真偽,不是學生自己慎重,也不是學校努力就能解決的。社會亟需一種機制或機構來保證大學生求職的安全性。

大學生就業危機的形成原因[2]

  (一)高學歷失業是一個新現象

  首先,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就業政策的改革,使大學生的就業走上了市場化的道路,但目前我國用以調節、配置大學生就業的人才市場卻很不健全,有些地方可以說根本沒有建立。在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缺乏一個良性、互動的市場平臺,既無法使供需信息有效、快速傳達,也無法提供可資供需方互相考證的信用機制,職業匹配率較低,傳統的人際關係求職途徑還廣泛存在,用人單位也未建立正常的用人觀念和健全的選人、用人機制。這些都加大了畢業生求職的難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畢業生就業危機中的種種表現是不成熟、不規範的就業市場所致。

  其次,在學校方面,“重招生輕就業,重培養輕使用”的現象仍然存在,教育與實踐嚴重脫節、與社會發展不合拍,這不僅導致大學生就業時專業供需失衡,更主要的是其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個性和起碼的市場敏感性與適應能力,無法自我評價並制定出長遠而有伸縮彈性的職業生涯規劃,較難實現人與職業之間“人適其事,事得其人”的良好匹配,易產生茫然、失落心理。

  最後,在學生方面,很多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缺乏市場就業、終身學習、終身培訓和自主擇業、自謀職業、積極創業的觀念,抗風險挫折的心理素質也十分薄弱,缺乏基本的求職技能,與人交往、自我推銷等綜合能力還不夠理想。這些成為大學生就業危機產生的內在因素。

  (二)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內容平乏、形式單調

  目前我國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從其實際起到的功用來說,仍處於安置就業階段,在職能上限於就業信息傳達、政策宣傳和部分求職技能的指導,在時間安排上具有應急性,沒能貫穿在整個教育全過程。從機構設置上來看,許多高校雖然都設有職業指導的機構,但在人員配備的數量與質量上都相當有限,缺乏一定數量的專業化、專門化、專家化的就業指導隊伍。由於就業指導人員專業知識與能力不夠,在指導內容上往往顯得平淡,既沒有把就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理念、人的個性發展結合起來,也無法涉及對學生的潛能開發職業發展規劃、個性化特征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專業思想教育相當薄弱,心理輔導方面更是貧乏。開展工作的形式也十分單調,無法有效地利用大學中開設的“兩課”的資源,將職業教育的內容溶人世界觀、人世觀、德育的教育中,促進大學生健康的擇業觀、從業觀、創業觀的養成;也很少利用社會資源,用“請進來”的方式將社會中鮮活的求職經驗、創業事例、職業思想介紹給學生。

  (三)社會文化意識與環境的集中表現

  大學生求職中出現的種種危機現象都有著深厚的根社會歷史根源,也是現實大環境的縮影與集中表現。囿於“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而仕”的觀念的影響和國家長期統分統配製度下大學生在傳統行業就業的習慣,現如今的人們儘管不把讀書上大學與當官走仕途等同起來,但在心底裡仍牢固地把體面的工作當作是上大學的應有之義。地域上的大都市、經濟發達地區,單位性質上的國家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大企業,行業上的朝陽產業、高薪產業、壟斷產業成為學生們趨之若鶩之所。這就在就業形勢本來就嚴峻的情況之下造成了一方是惡性競爭,另一方卻是“有人沒事做,有事沒人做”的局面。這無疑加大了學生就業壓力,刺激了就業危機的出現。

  (四)就業機制與就業配套機制的不完善

  大學生就業危機的出現和學生、學校、社會的思想認識有關,但實際上也暴露出大學生就業制度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機制、就業政策有待完善的問題。我國正處在建立健全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人才市場的建立還比較滯後,對畢業生的包分配取消了,但畢業生就業市場尚未建立或很不健全,很不完善,存在著信息不靈,供需渠道不暢,供需錯位的現象。建立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勢在必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渠道也亟待暢通。還大學生一個健康、寬鬆的就業環境,減少其就業壓力與阻力,將大大降低大學生的就業危機。

  同時,配套機制也很不完善。如畢業生失信現象之所以普遍,就在於學校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和誠信意識培養的薄弱,在於學生評價體系和檔案制度的不健全,在於學校對學生自薦材料真實性核查和管理工作不力。又如,求職學生之所以屢屢被騙,與學生本人的法律意識不強、對工作未來充滿不切實際的想法、社會經驗缺乏有關,但更為重要的是與社會缺乏用以考察、監督用人單位信用的機制或機構有關。再如,心理危機之所以嚴重,一方面是學生本人的問題,另一方面則反映了學校、社會對求職前、求職中與畢業後仍未就業這三個階段中,學生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念、真實的需求十分不瞭解,從而也無法針對不同階段制定相應的促進就業措施和幫助計劃。而這些恰恰是非常重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就業危機出現的程度和範圍。

參考文獻

  1. 左同宇.試析大學生就業危機的責任倫理(A).中國青年研究.2011,9
  2. 2.0 2.1 游艷玲.大學生就業危機及原因探尋(A).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Tracy,苏青荇,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大學生就業危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