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生命質量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生命質量(Quality of Life,QOL)

目錄

什麼是生命質量[1]

  生命質量又稱生活質量或生存質量,是指以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為基礎,人們對自己的身體狀態、心理功能、社會能力以及個人綜合狀況的感覺體驗。生命質量是一種主觀健康評價指標,反映了個人期望與實際生活狀況之間的差距,該差距越大,生命質量就越差。

生命質量的構成[2]

  生命質量是對由個人或群體所感受到軀體、心理、社會各方面良好適應狀態的一個綜合測量,它是一種多維結構,構成主要有3個方面:

  (1)軀體健康:包括患病情況,慢性癥狀及自我評價的健康;

  (2)社會健康:涉及到社會網路的大小、社會交往頻率、社會參與的程度等;

  (3)心理健康:其相對要複雜些,包括焦慮、抑鬱、認知、幸福感、滿意度等內容。

  其中在癌症醫療和研究中,QOL至少包括反映癌症病人生活中功能的、經濟的、社會的、心理的以及情緒的各個方面與疾病或治療相關癥狀控制的滿意程度。

生命質量的特征[2]

  (1)生命質量是一個綜合指標,包含了多方面的內容、即是一個多維資料。

  (2)生命質量多採用功能或行為術語來說明,即應著重於具有某種狀態的幾其行為能力如何、而不是臨床診斷和實驗室檢查結果。

  (3)在評價者方面,更多地採用自我評價、即由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質量作出評價、這也強調,尊重被測試者心理反應,不忽視社會環境對其影響。

  (4)反應生命質量的指標常是主觀指標:在評價生命質量時,役有一個通用的客觀的參考標準,同時受個體經濟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的強烈影響。

  (5)生命質量具有時變性,即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生命質量研究的展望[3]

  生存質量的量化評價方式使健康測量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客觀到主觀、物質到精神的轉變。從不同的維度反應個體或群體的健康水平,將人作為社會人對待,並從人的生物屬性出發來探討人的健康狀況。但是,雖然對生存質量的研究取得了以上成果,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也有其不足之處。據此對生存質量的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展望:

  (1)定義表述尚不一致

  對於生存質量定義的探討,不同的專業領域有不同的解釋。先從字面來理解,生存質量是指個體在生活和工作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滿意程度,或者其生活、工作經歷的優劣狀態。世界衛生組織(WHO)從健康角度對生存質量做出的定義是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與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以及所關心的事情有關的生存狀況的體驗,同時強調對自身價值和自我實現的認知以及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國內萬崇華教授將生存質量翻譯為人類對其生活的自然、社會條件以及其自身狀況的主觀評價和體驗,亦即對其整個生活條件和狀況(物質的和精神文化的)的主觀滿意度的評價。此定義是基於哲學、心理學、醫學等幾個領域的綜合考察得出的。但在諸多研究中還有所爭議,因此,需要結合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價值觀,綜合各個領域的見解,對生存質量做出更為全面、科學的定義。

  (2)研究範圍較窄

  生存質量的研究自在我國興起的20年以來,發展較快,並取得了一些的成績。不論是對其概念的論述,還是與其他相關變數的相關研究都有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大多的研究依然停留於醫學領域的重大疾病方面,而與心理等非疾病的相關研究較少。以生存質量作為關鍵字在萬方-數字化期刊中搜索,共有26,025篇相關論文,其中,醫學衛生類的期刊論文有25,126篇,占到總數的96.5%。對於一些關註於非疾病的相關研究僅占總數的3.5%,而且,這些論文根據自身的需求作相關的調查研究,並沒有得到大規模的精心研究。因此,我們應該適當的擴大生存質量的研究範圍,不僅僅是將研究重點集中於大家都關註的人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不斷完善,處於各種壓力之下的人(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待業人員,殘疾人等)的心理問題目益明顯,亞健康人群也隨之增加。針對這些亞健康人群的心理問題應多給與關註,對其生存質量的研究可以引導他們正確的調節壓力,積極樂觀地應對生活。

  (3)缺乏針對特殊群體的測量工具

  在關於生命質量的諸多研究中,不論是對老人的研究,還是對病人的研究,基本是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編製的WHOQOL-100和WHOQOL-BREP兩種測量量表,該兩量表是基於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測定編製的,在全世界醫學領域內被廣泛地應用。但是,在我國,有著不同於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結構,人們生存質量的內涵也有其不同之處。而且,對於生存質量的研究並不僅限於醫學領域,對非醫學領域(教育、管理服務等領域)的研究也日益突出。如對處於學業壓力大的高中畢業生,處於弱勢群體的農民工等這些特殊群體的生存質量的測定,分別適合像他們這類群體的生存質量的測量及其項目指標和評價方式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總之,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健康需要有很大的提高,其健康觀也隨之改變。社會節奏的加快,處於亞健康模式下的人群也愈來愈多,因此,對於不同群體生存質量的研究勢在必行,尤其是針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會觀念下那些特殊群體的生存質量亟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郭義霞,劉朝傑,李寧秀,任曉暉.生命質量評價領域及其權重值的確定方法[J].現代預防醫學,2004(1)
  2. 2.0 2.1 趙劍波,李彥豪,陳勇,曾慶樂.生命質量評價的現狀及展望[J].介入放射學雜誌,2001(4)
  3. 羅瑞霞.生存質量的研究現狀及前景探析[J].現代企業教育,2012(1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生命質量"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