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性企業經營模式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剛性企業經營模式是指傳統的以生產為中心的經營模式。是經營模式中的一種。剛性經營模式下,企業的精力往往聚焦於企業生產,企業追求的是以相對有限的資源投入獲得最大的企業效益,因此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到現有產品體系中,通過優化產品結構獲得最大收益便成為我國眾多中小企業面臨的日常課題。
根據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分為以下四種模式:
1、分工協作經營模式
即把為大企業配套作為企業發展、走向市場的途徑。成功的中小企業非常註意避免直接與大企業競爭,而是儘可能與大企業合作,做大企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伙伴。
它是指特許經營機構將自己擁有的商標。產品、專利和專有技術等,以特許經營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許者使用,被特許者按合同規定在統一的業務模式下從事經營活動並支付相應的費用。
3、利基經營模式。
作為中小企業,大多是市場補缺者。作為市場補缺者,他們應精心服務於市場的某個細小部分,不與主要競爭對手競爭,通過專門化經營來占據有利的市場位置。利基經營模式是指通過對市場的細分,企業集中力量於某個特定的目標市場,或嚴格針對一個細分市場,或重點經營一個產品和服務,創造出產品和服務優勢。通過選擇一個特殊的利基市場,企業的戰略更突出表現為企業家對顧客和競爭對手的決策。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滿足消費者多層次需求的方面最具競爭力。
4、虛擬經營模式。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正在發生一場由物質型經濟向知識型經濟的深刻轉變。知識和信息通過對傳統生產要素即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整合和改造,為企業的發展創造了一種新的經營模式即虛擬企業經營。
剛性企業經營模式的特點[1]
1、以生產為導向的經營模式
這種經營特點決定了企業主要資源和精力集中於提高生產效率和發展生產,管理者致力於尋求生產組織方法的科學化和生產程式的標準化。
當企業有限的資源集中與生產時,往往意味著剛性經營模式下企業為擴大再投資往往較少,而藉助資本經營手段,實現價值增值的企業資本運作更是較少,在此,為便於決策模型的建立,文章將二者均定義為零。
3、企業資源為常量
產品結構化的出發點在於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尋求企業價值最大化。
4、產品投入產出比個不相同。
剛性經營模式下資源投入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下是個常數,企業現有各產品產能不一,產品的投入產出比又不盡相同,加上企業戰略發展對某些產品的重點傾斜,這就決定了在諸多產品中,如何尋求一種最優產品結構。既能實現企業產值最大化,又能兼顧企業發展戰略、資源利用、社會責任等問題,成為企業經營決策者必須考慮的重大課題。
- ↑ 劉宜平,剛性經營模式下的企業產品結構優化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13年第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