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權社會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產權是社會認同的經濟權利,包括所有權及在其基礎上派生形成的一系列權利。
“產權社會化”就是適應生產社會化的客觀要求,某一法定主體的私人性產權部分或全部地被社會範圍內越來越多的法定主體、社會成員共同分享的趨勢和過程。在這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按其程度不同,“共同分享”包括由低到高的多種狀態,主要有:
1.通過產權交易的方式,使產權在不同主體間轉手、流動,更多的主體和社會成員實現對某項產權的“輪流”分享。
2.按照投資數額多少不同,對同一產權實行“有權利大小差異的”共同分享(例如通過合伙制、股份制形式對企業所有權的“共用”。 3.廣義的所有權發生“裂變”,縱向分離出層次化的多項產權(狹義所有權、法人所有權、經營權、使用權等等),由更多社會成員分別擁有或行使不同層面的產權,從而實現對產權“縱向層次化的”共同分享。
4.建立公有制,實現“沒有權利大小差異的”共同分享。在不同狀態中,產權共用程度、共用的公平程度都是不同的,其中最後一種形態中的公平程度最高。
“產權社會化”可從靜態和動態兩種意義上理解:
從靜態上講,指產權改變原來的專有性、集中性、不可分性、封閉性、凝滯性特征而具有了非專有性、可分性、分散性、開放性、流動性特征;產權的“擁有”、“行使”不再是純私人性的事情,而是由更多社會成員(以個人名義或以“集合體”的名義)擁有或行使,使產權從私人性權利轉化為社會性權利。
從動態上講,指產權的私人性向社會性轉變的趨勢和過程。這種趨勢和過程首先表現為一定所有制內部產權結構和產權關係的調整變化,即在自身性質所允許的範圍內對生產關係進行調整,不改變所有制性質。其次,它表現為私有制逐步否定自身性質,由量變到質變,最終完成由私有制向社會所有制(公有制)的轉化。
產權社會化的內涵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產權的“歸屬”社會化。指產權在“歸屬”關係上突破原來的私人性,不再固定地歸屬於某一主體,或者可以通過社會認同的方式轉為其他主體所有(例如通過產權交易。遺產繼承和贈與除外);或者按投資數額多少或按股份多少,在若幹主體之間實行“有權利大小差異”的“共有”(如合伙制、股份制企業中所有權的歸屬);或者由若幹主體分別擁有“裂變”後相對獨立存在的各項產權;或者由若幹社會成員組成的“集合體”所有(即公有)。
其次,產權的“行使”社會化。指產權不再專門固定地由某一個主體(包括產權所有者)行使,而由更多社會成員、經濟主體來行使;或者產權的行使受到更多的社會制約,不再具有個人隨意性。
產權包括若幹項權能,由於生產資料使用權、經營權、所有權最具有分析的代表性,所以本文僅對這三項產權社會化的表現進行典型分析。
- (一)生產資料使用權社會化表現
1.生產資料使用權的歸屬與實際行使相分離,使用權歸屬於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或法人產權、經營權的所有者,但由作為非所有者的勞動者行使。
2.生產資料使用權不是由哪一個人來行使,而是由若幹社會成員共同行使。
3.生產資料使用權具有了開放性,任何勞動者都可以通過社會認可的途徑和方式進入企業行使它。
4.生產資料使用權可以作為商品進入產權市場交易、流動。
- (二)生產資料經營權社會化表現
1.它從所有權中分裂出來,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產權並由不同主體擁有和行使。
2.它不再由單個人擁有或行使,或者由更多社會成員“輪流”擁有、行使,或者由更多社會成員共同擁有、行使,或者由眾多社會成員委托的代表、社會化機構來擁有、行使。
3.它成為一種開放性的權利,有經營才能的人都可以通過社會認可的途徑和方式與經營權相結合,這種機會是公平、公開的。
4.它可以流動,即通過產權交易、租賃、承包等方式使經營權在不同主體之間轉手、流動。
- (三)生產資料所有權社會化表現
1.從橫向來看,同一所有權變私人擁有、行使為更多的社會成員擁有、行使。即同一所有權不再僅僅由一個主體擁有,或由更多的主體輪流擁有分享;或歸若幹主體按投資、按股份共有共用;或者通過公有制公有共用。
2.從縱向來看,廣義的所有權發生“裂變”,所有權已經與法人所有權、經營權或占有、支配、使用等權能分離開來,分別由不同主體來擁有、行使。
3.所有權具有了開放性。所有經濟主體和社會成員都可以通過社會認同的途徑和方式擁有和行使所有權。
4.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權可以以商品的形式進行交易,使之市場化流動。
5.所有權的行使受到了更多的社會制約,可以是私有制基礎上各個層面不同主體之間的制約,也可以是公有制基礎上內部成員的制約。
產權社會化以後,具有了不同於私人產權的特征。這些特征進一步體現產權社會化的內涵和實質。
(一)產權分裂化。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處分權等各項產權原本都統一於所有權。適應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產權發生“分裂”,廣義的、完整意義上的所有權發生“裂變”,分裂出法人財產權、經營權或使用權、占有權、支配權、處分權等多項產權。
(二)產權分散化。指橫向上同一產權的擁有和行使主體多元化、分散化(如股份公司的企業所有權狀況);縱向上不同層次各項產權的擁有和行使主體多元化、分散化(如股份公司的所有權、法人財產權、經營權、生產資料使用權等權能的存在狀況)。
(三)產權流動化。產權不斷地在不同主體之間易手、流轉。
(四)產權商品化、可交易化。產權成為商品,進入市場,可以自由交易。這是專指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社會化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到成熟社會主義社會後,資源流動靠計劃調節,產權商品化、交易化的現象會消失。
(五)產權開放化。產權改變歸屬、行使上的主體唯一性,不再封閉、固定地歸某個主體專有,而成為對所有社會成員開放的權利。只要通過社會認可的途徑和方式,每個社會成員都可以成為產權所有者或行使者。
(六)產權收益分散化、社會化。隨著產權主體日益多元化,產權收益也不再歸屬於某一個人,而要分歸各項產權的所有者、行使者。所有權得到利潤,經營權得到經營收入或年薪,擁有或行使生產資料的使用權可以從事勞動,取得工資。於是,與產權分散、分離化相適應,一筆資本可以使很多主體受益,產權收益分散化、社會化。
- 一、產權社會化是人類勞動的第二次解放
產權社會化是勞動社會化和產品社會化的必然結果,並不是某種社會制度的必然產物。我們知道,勞動社會化是人類勞動的第一次解放,它導致了人類從自然經濟為主的社會解體,使人類的經濟生活進入到商品經濟社會。馬克思認為,正是勞動成為商品,才第一次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勞動社會化。才使剩餘價值得以產生,人類由此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即商品經濟社會。由於商品的內在矛盾的展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勞動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產權的社會化與之相適應。產權社會化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決定的,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
產權的社會化實現了人類勞動的第二次大解放。產權的社會化使勞動者從封閉式的所有權的支配下解放出來,它造成了勞動與所有權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由所有權購買勞動、支付勞動價格變成勞動(經營)購買產權,支付產權價格,從而勞動(經營)可以取代所有權而成為生產的主體,勞動等價交換可以實現。因為所有權不能再直接支配他人的勞動,加上精神(智力)勞動在全部社會勞動中的比重不斷增大,社會勞動不斷智力化等因素,所以勞動者的收入也不能再限於勞動力的再生產費用(這種費用已越來越難以界定),他們也會擁有自己個人財產,而不再是一無所有。產權的社會化說到底就是產權的分散化,即分散的個人所有權,但分散的個人所有權並不等於財產的支配和使用的分散化,它不僅可以增強產權關係的機制,而且是勞動者獲得才能、個性全面和自由發展的有利條件。
- 二、它使生產力獲得又一次大解放
產權社會化表明產權關係明晰化,成為對經營者及所有者的激勵、選擇和約束的機制。
首先,對財產的所有者來說,產權的所有者為了增進其收益而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投資方向,包括股權的轉讓。產權的所有者通過股票市場拋售經營狀況不佳,管理不善的企業股權,購進經營狀況好、業績優秀的企業股權,以相同的資金以獲取更好的收益。產權所有者的這種不斷調整投資方向的行為,間接地對經營者起激勵和約束作用。這是一種市場選擇,它是無法摻入個人的好惡的。
其次,對財產的經營者來說,經營者為了保持和增進企業家的地位和榮譽和相應的收入,就必然要千方百計改進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同時為了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還要儘可能多地積累利潤,以更新技術和設備,擴大生產。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同時又是對所有者的約束,促使所有者不斷地投入資金。正因為這樣,才能使物質資源得以充分、合理和有效地使用。如果說勞動社會化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生產力,那麼產權社會化則使生產力獲得又一次解放。
第三,產權社會化,充分調動了社會的資源,使資源能夠在廣闊的空間範圍內進行合理配置。產權社會化使廣大居民暫時存到銀行的儲蓄或手中閑置的資金也能夠成為資本,居民個人也可以作為投資者和股東,將這些資金投入股市,購買業績好的企業股票。從而使閑置資金變成進入生產運營的資本,為擴大生產,加快經濟的發展服務。這樣,就使社會凡可利用的資源都能夠行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加速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 三、它為政府巨集觀經濟職能的形成創造了充分的條件
產權社會化、市場化和貨幣化,意味著政府從微觀經濟中擺脫出來,政府的職能不再是直接參与經濟活動,而是為經濟活動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維持正常的經濟秩序。政府從繁雜的直接管理經濟活動的事務中擺脫出來,能夠集中精力去研究市場,制訂相關的經濟法規,規範市場秩序;能夠收集市場信息,利用市場信息去制訂經濟發展規劃和相關的經濟發展政策,為經濟的健康發展向企業提出指導性計劃;能夠集中人力物力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去進行公共設施和公共基礎建設,為經濟的直一步發展創造條件;能夠根據市場的要求進行科學技術研究和高新技術的開發方面的投資,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後續條件,保證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的發展。 產權社會化、市場化和貨幣化,意味著市場體系達到一定的完善程度。社會成員的各種不同收入,如勞動收入、資本收入、地產所有權的收入,都會通過市場而分別獲得明確的表現,即通過勞動價格、資本和地產價格等表現出來。這就為政府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手段調節多種收入,從而調節經濟關係,調節經濟運行,實現巨集觀經濟職能,創造了充分的條件。同時也為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礎。
- 四、使市場經濟得以最終確立
市場經濟是一種發達的、成就的商品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趨勢。在自由資本主義社會,儘管國內市場形成,並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國際市場,但那時的國際市場還是一種分割的市場,各發達國家搶占殖民地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控制當地的市場,阻止別的國家的商品和資本的進入。這種被分割的市場是不能形成市場經濟的。因為它不能做到資源在全社會範圍內進行配置,也就是說市場在經濟運行中起不到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這時對資源起配置作用的是資本。誰擁有雄厚的資本實力,誰就能夠占有自己勢力範圍內更多的資源。
從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即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二戰前,生產社會化導致了它同產權私有化的矛盾。產權私有化是與產權社會化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產權私有化是指財產的所有權、使用權、支配權為一體,形成了封閉式的產權,封閉式的產權是與生產社會化發展不相適應的一種產權制度,即生產社會化與封閉式產權的矛盾,這一矛盾具體地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財產所有者壟斷著對財產的支配和使用,而在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他並不一定具備經營管理的才能。反之,社會成員中具備這種管理才能者,卻由於沒有財產的支配使用權而使其才能得不到發揮。也就是說,使用社會物質資源的機會是不平等的。因此,社會物質資源也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合理和有效地使用。
二是封閉式產權不可能使市場達到完整程度,即資金和勞動這兩個要素的市場廣度和深度上都不能獲得充分發展,從而導致社會經濟生活的透明度難以提高。比如,在市場沒有達到完整程度時,社會成員的各種不同的收入,不可能通過市場分別表現出來,企業的經營狀況也不可能分開透明。在這種條件下,政府調節多種收入,從而調節社會經濟關係和經濟運行的職能,也不可能形成和完備。
同時,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和數次經濟危機的衝擊和影響,分割的世界市場的局面依然存在,因此,市場經濟體制在世界範圍內還無法建立起來。
市場經濟的建立是在二戰後,由於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第三次技術革命導致了許多新的工業部門的出現,產權社會化程度也達到了一個新的層面。這時,個人的資本實力已無法同社會化資本相抗衡,憑藉個人資本已無法占有更多的資源,同時殖民體系的解體,世界市場開始成為一個統一的不再是被分割的市場,在這種條件下,哪個企業擁有廣大的市場,其產品在市場上占有率高,股民就會購賣這個企業的股票,就能向社會籌集巨額資本,因而也就能占有更多的資源。市場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對資源的配置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市場經濟是在二戰以後,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和產權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形成的。Sk 可見市場經濟是生產社會化、產權社會化的必然產物。
- 五、使知識經濟取代資源經濟
產權的社會化,從而形成跨國公司的巨額資金,其對社會自然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劇了跨國公司在世界範圍內對生產要素,即自然資源的爭奪和掠奪性開發,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自然資源開發能力也越來越得到提高,同時,隨著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人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社會的平均消費水平不斷攀升,也就是說,一方面,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人們消耗由自然資源製造出的各類產品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然而,自然資源又是有限的,許多的自然資源是不具備再生能力的。這就必然造成生產和消費能力不斷擴大的趨勢與自然資源不斷縮小的趨勢之間的矛盾。為瞭解決這一矛盾,人類的發展面臨的出路只有一條,也就是依靠科學技術開發出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同時儘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以儘可能少的自然資源生產出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新產品。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在解決這一矛盾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提出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以電子電腦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涌現了一大批新的技術群,從而使一批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出現,這些新的產業群的出現和發展,使自然資源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弱化,知識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與價值越來越突出。因為,這些高新技術產業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從而使人類社會由資源經濟發展到知識經濟。總之,知識經濟取代自然經濟正是產權社會化、經濟全球化以及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的必然結果。
總之,以產權社會化為標誌的高度社會化經濟,不僅能夠具有社會勞動和物質資源有效配置的機制,而且其所創造的可能性趨勢可以和人類對合理社會的理想或追求相一致。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產權社會化的實質是:產權越來越趨向於可以由更多社會成員擁有和行使,每個社會成員都可以通過社會認可的途徑和方式擁有或行使產權,並由此獲得相應收入。換言之,產權社會化實質上就是社會給予了每個人可以擁有、行使社會現有生產資源的所有、經營、使用等不同產權的權力和機會,同時也賦予了他們由此取得相應收益的權力和機會。總之,產權社會化實質上就是生產資源的權力、責任、利益的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