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7个条目

產業成長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產業成長(Industry Growth)

目錄

什麼是產業成長

  產業成長指單個產業經歷其生命周期的一種過程。外在地表現為從弱小到強大、從不成熟到成熟。內在地則包括三個方面的變化:產業規模、產業技術產業組織

產業成長的動力機制[1]

  產業為什麼能夠成長?為什麼各個產業在成長中呈現出多樣性?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也就是回答產業成長的動力機制問題。產業作為一個演化系統,必然有其動力機制。要揭示這些機制,可以利用系統理論方法,特別是自組織方法。

  自組織理論認為,有機系統的演化(進化)是在開放條件下進行的,演化的方向是由吸引子誘使的,但最終的路線是漲落決定的。在系統演化過程中,系統要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同時,役使支配原理和競爭協作原理髮揮著重要作用(哈肯,1984)。產業成長實際上也是產業自組織演化的過程。它完全具備了自組織演化的條件,即存在著吸引子一需求、漲落一創新以及人力資本自然資源產品服務的流動。產業內也存在著其內在的單元—企業之間的競爭協作關係。

  產業正是通過市場需求、技術(產品)創新、各種要素投人以及政策扶持得到成長演化的。我們這裡構造一個簡單的產業成長動力機制模型(見圖1)。

Image:产业成长图1.jpg

  這個模型把產業成長放在一個綜合的環境中。

  通過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完成產業的成長。涉及的綜合因素有市場需求(產業成長的導向)、技術創新(產業成長的支持手段)、投資(產業成長的直接動力)、政策(產業成長的巨集觀環境)等,它們組成了產業成長的外源動力機制,產業成長的內源動力機制則簡約為企業的競爭與協作。外源動力機制和內源動力機制之間是相互關聯和互動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外源動力完全可以轉化為內源動力。而且,動力機制中各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正是這種系統的動力機製為產業成長提供了協同作用的綜合驅動力。

  1.市場需求對產業成長的拉動和導向作用。

  需求(包括現實的和潛在的)是指人們產生的對需要或欲望的動機。在微觀經濟學中,需求被定義為:買者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內在某一價格下對一種商品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數量。如果買者對一種商品有需求或欲望,但缺乏支付能力的話,就還不能稱之為需求。這裡對需求的規定是有效需求,是能夠實現的需要。而需要是多層次的,有生理的、情感的、社會的等等,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五個層次組成。由於人們經濟地位和收人的差異,需求也便呈現出多樣性。但在特定的經濟社會條件下,總是存在著一種主流需求,這種主流需求對應於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的平均收人水平。主流需求的變動引起需求結構的升級。滿足特定需求的相同類型的生產和服務便構成產業。需求的多樣性、層次性和數量上的規模性規定了產業的多樣性、層次性及其規模性。需求結構升級及高級化過程影響著產業的升級過程,即從數量型向質量型、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型。產業成長的升級是由需求的升級拉動的。從根本上說,需求構造了市場利潤的空間,在市場機製作用下,廠商會加大產業的研究開發力度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這一方面自己獲得豐厚的利潤,另一方面客觀上促進了產業的進一步成長。

  需求包括對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需求,生產資料是生產生活資料的手段,前者是中間需求,後者是最終需求。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是對生活資料需求派生出來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收人水平的提高,最終消費需求總是處於不斷的升級中。

  因此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也經常處於變化中。正是這種聯動的需求結構達到總體升級後,帶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而對於具體產業來說,則使其成長髮生層級躍遷。

  2.投資對產業成長的推動作用。

  如果說需求對產業成長起了定向和拉動作用,那麼投資則決定著產業成長能否進行和成長的程度如何。因為投資使產業成長的要素得以向產業集中並重新組合。

  這些要素包括技術、人力資本、機器設備以及土地等等,它們構成產業系統的物流和能流。一個系統缺乏物質和能量的提供是不可能成長進化的。

  投資對產業成長的作用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現有產業技術水平下直接作用於產業,使產業規模擴大,實現量的擴張;二是通過增加R(D費用,推動技術進步,來實現產業的升級和躍遷,實現產業質的成長。具體地說,投資在產業的萌發期或創意期能催生新的產業。這是風險投資的作用。在產業的成長期則為產業獲取規模經濟創造條件。在產業的成熟期,投資主要作用於產業技術的升級。

  在產業的衰退期,投資又面臨著為產業的重組和新生創造條件。由於產業的表徵是其產品和服務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規模性,因此從本質上說,產業的形成和成長是資本的形成和積累過程。而資本的形成首先是投資的結果。投資在數量上存在一個適度的問題,投資不足或投資過度對產業成長都是不利的。投資不足難以推動產業的成長,特別是需要一定規模的基礎設施產業和一些高技術產業,由於存在一個最低投資規模,小型與分散型投資對這些產業的成長的推動作用不大。另一方面,投資過度對產業成長也是不利的。過度投資造成產業內過度競爭,摧毀了產業成長中產業最低利潤線的支持,其結果是在無序的狀態下反而延緩了產業的成長。解決產業的適度投資問題取決於投資機制的完善和投資制度的創新。在我國目前的國情下,機制轉換上,要讓企業成為市場投資主體;制度創新上,需要引入各種投資工具,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就是其中之一。

  3.技術創新對產業成長的支撐作用。

  作為產業成長層級的一種標誌,技術創新構成了產業成長的內在統一體。技術創新不僅使產業成長有了現實基礎,而且技術創新的速度決定了產業成長的速度。首先,技術創新能夠實現市場需求,因為技術創新或技術發明具有轉化為現實物質財富的潛力,但這種轉化是建立在產業基礎上的,是通過產業規模擴張、生產能力提高,即產業進一步成長所達到的。另一方面,產業成長也要以技術創新作為基本支撐條件,因為如果沒有技術創新,產業在規模上的擴張只是平面的,不會引發產業升級,實際上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成長。我們知道產業成長不僅僅只有量的擴張,更有質的躍遷,而且質的躍遷才是產業成長的本質所在。其次,技術創新過程有其內在規律,它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技術創新的速度因所在產業和技術本身的性質而定,在一定條件下,技術創新可能呈現加速趨勢。以技術創新為支撐的產業成長也會隨技術創新的速度或快或慢。例如電腦技術和通信技術在近幾十年內不斷加速創新,相應地,電腦產業和通信產業的成長也呈加速發展。

  4.產業政策對產業成長的扶持作用。

  產業政策與其他一些條件構成了產業成長的巨集觀環境。一個產業處於何種環境對其成長也是一個決定因素。簡單地說,政策等因素構築的環境對產業成長有兩個影響:一是促進作用;二是抑製作用。通過產業政策、財政稅收政策等經濟政策,國家或地區能夠達到扶持或壓制某個或某些產業的成長。例如國家可以通過稅收、貸款優惠政策鼓勵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而通過強制壓產或貸款限制的行政措施抑制棉紡和煤炭等夕陽產業的發展。

  從更巨集觀方面看,產業成長的環境存在著兩種狀態:一是封閉的,一是開放的。封閉條件下的產業成長有可能使其發生畸形。由於不能與外界交流、吸收先進的科技成果,也無法通過比較優勢獲得比較利益,產業只能在原有技術水平上進行數量上的擴展,即始終囿於由該種技術決定的產業成長階段上,難以進行產業升級。相應地,產業也就基本處於一種沒有技術進步的穩定狀態。

  與封閉相反,開放條件下的產業成長則與外界不斷地進行著要素輸人與輸出過程。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各個國家的資源察賦、科技發展的不平衡使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產業。在產業的生產中也個有優勢和劣勢。通過對外開放、加人國際分工體系,就能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獲得更大的發展動力和源泉,從而使產業成長突破本身的資源約束,利用世界資源達到產業的升級和發展。封閉與開放條件下的產業成長比較如圖2

Image:产业成长图2.jpg

  以上從產業成長的外在條件和因素方面對產業成長的作用做了簡單的分析。然而,作為一種自組織系統的產業要得到良性發展和持續能力,還要把外在條件因素引人到自身內在的動力機制中,以激活產業內競爭與協作機制。競爭與協作是一對矛盾體,存在於所有的自組織系統中。這對矛盾體的運動過程就是自組織系統的演化過程。對產業組織來說,競爭和協作表現為企業之間的一種關係。一方面,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總是在市場、產品、原材料、技術工藝等方面搶占先機,並力求維持自己的優勢,這樣必然造成與其他具有同樣目的的企業發生矛盾,於是競爭就形成了。通過競爭,具有市場開拓能力、管理水平高、產品研發能力強的企業越來越強大,而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會退出這個產業甚至徹底破產。競爭使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使產業趨於強大和壯實,推動產業的進一步成長。但另一方面,任何企業都不是孤立地展開競爭的,企業之間在競爭中也同時維持著協作。這種協作首先表現在分工協作上。一個企業受到各方麵條件如財力、人力和技術熟悉程度的限制,不可能窮盡產業內所有方面,除非高度壟斷的一個產業就是一個企業的情況。在一般產業里,產業鏈上匯聚著多個企業,具有產業鏈的企業之間形成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係,如原材料供應廠商與原材料利用廠商之間、產業上游與產業下游之間都具有協作性質關係。正是依靠協作才會使產業得到良性發展;否則,只會導致產業成長減緩。例如電腦產業里中央處理器的提供者intel公司與整個整機製造廠家就是相互依賴的協作關係。Inter公司沒有整機製造廠商對其提供的部件的採購,即使其在該領域幾乎具有壟斷地位,PC機產業也不會得到如此快速的發展。總之,產業內競爭與協作共同推動了產業的成長。只有競爭沒有協作或只有協作沒有競爭的產業,都不會得到發展。

產業成長的模式[1]

  產業成長模式指產業成長過程表現出的固定的特征。由於產業成長過程的多樣性,對產業成長模式的探索也存在多角度的問題。本節承接上節的內容,從產業成長的內源動力和外源動力的非平衡表現,得出產業成長的強制型、自組織型和引導型三種模式。

  1.產業成長的強制型模式

  強制型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了使某個或某些產業迅速成長起來,通過行政措施聚集產業成長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較短的時間里使產業或從無到有,或從小到大,或從弱到強。這種模式是許多國家對某個產業處於落後狀況時較多使用的一種方法。如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為了趕上蘇聯在空間產業上的優勢,制訂“阿波羅計劃”,動用成千上萬的科技人員、集中上億資金,在短時間內使其“登月”計劃得以實現,從此奠定了其在空間產業上的優勢位置。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產業成長戰略基本上是採取強制型的。1950年代集中全民力量大煉鋼鐵,以期在短時間內形成強大的鋼鐵產業大國,實現“超英趕美”,但最後以失敗告終。原因在於脫離了現實。計劃經濟時代強制型模式也有成功的例子,如“兩彈一星”使我國的國防產業獲得了巨大的進步。

  從以上成敗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強制型模式的實施成功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等多種要件要足夠豐富,還要與其他產業協作和配套。如果這些條件難以滿足,產業成長就會出現畸形。一般來說,實施強制型模式是有對象的,那就是急需發展但規模和速度上按自然方式不合人意或不可能的產業。特別是國防產業、公共設施產業等規模經濟型產業比較適合強制型成長模式的採用。強制手段和方法主要是行政(政治)手段。行政手段指國家調動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壓力,強制產業成長。計劃經濟時期一般採用行政手段。實踐證明,行政手段參與經濟活動是低效率的。一般強制型成長模式是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存在的:一是資源配置方式完全由中央集權統一調配,市場力量根本難以存在的傳統計劃經濟模式內。由於資源的流動取決於計劃者而不是市場,產業成長就可能是被動的,即產業是被強製成長起來的。二是某些產業由於具有公共產品性質,市場機制的發揮難以進人該領域,政府只有通過積聚社會資源採取非市場方法促使其成長。如城市基礎設施等等。強制型成長模式雖然一般在市場之外,缺乏效率,但由於適合強制型成長模式的產業在社會中不可或缺,這種模式仍然有存在的必要。當然在實際中也可以通過制度創新引人市場機制,使這種模式滲人市場因素提高效率。近年來各國對這方面的探索越來越多,有些已頗見成效,如允許私人參股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等。

  2.產業成長的自組織模式。

  產業成長的自組織模式指產業隨著市場演化而漸進發展和成長,是沒有任何外來干預下的市場自發推動過程。自組織是演化系統論的概念,指事物的發展通過內部自組織機制而達到。自組織模式是社會需求直接引致的結果。前面論述了需求對產業的一般作用,但需求在社會中是存在著倫理和價值屬性的,需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社會倫理價值相一致或沒有違背社會價值的需求;一類是與社會倫理價值背道而馳的需求,例如,吸毒可以引起毒品的生產和銷售;色情可以引發色情業的擴張。雖然這類需求在人類社會中會一定程度地存在,但由於有違於人類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規範,這類需求是不能任其自由成長起來的。政府對之加以管制就是必要的,也就是政府要抑制其自組織過程。而對於與社會倫理價值規範相一致的產業,雖然有的需要政府的扶持,但大部分自己卻可以自發地成長起來,這就是產業自組織機製作用的結果。本文討論的是符合社會倫理價值的需求所引發的產業成長的模式。

  產業成長的自組織模式的存在前提是在完全的市場條件下。市場機制是自組織機制最完整的表現。在完全市場條件下,有市場需求的產業就會通過市場機制組合資源,促進該產業的快速成長。

  自組織模式有幾個優點:(1)產業成長過程中資源配置的效率相對於強制型模式效率一般要高些;(2)可以引發符合社會需求的新興產業的出現;(3)產業本身的成長與其他產業間能達到較好的均衡和協調。但另一方面,這個模式同樣有幾個明顯的劣勢:(1)可能延緩產業成長的速度,失去產業發展的有利時機;(2)可能造成資源浪費和市場秩序的混亂;(3)對後發展國家可能產生產業成長的惡性迴圈。

  3.產業成長的引導型模式。

  如果說強制型模式是在計劃經濟國家裡,或市場經濟國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如戰爭時期及其後期為了促進某些產業能得到快速成長而選擇的模式,自組織模式是在完全市場經濟下、利用市場力量促進產業成長的最優模式;那麼,引導型模式就是在計劃經濟國家向市場化轉型時期(完全市場經濟國家也常常使用)對於特定的產業而較多採取的綜合前兩種模式優點的一種模式。強制型模式雖然可以快速地使某些產業得到成長,但最終會導致整個產業結構失調,反過來也會阻礙這些產業的成長。自組織模式在理論上是最佳模式,但在現實中完全的市場條件是難以達到的,而且對於轉型期的後發展國家而言,自組織模式對於某些產業的成長是不利的,因為自組織是一種緩慢的、不斷自我調整的自然過程,對處於落後狀態的一些國家顯然會導致“窮者愈窮”的局面,這於後發展國家是不公平的。所謂引導型成長模式指國家利用產業政策和制度創新對欠成長的產業或瓶頸產業通過市場力量引導其快速(超過平均產業成長速度)成長。這種模式與強制型模式的相同點是都依靠了政府的力量促進產業快速成長,不同的是利用的手段或工具有較大的差異,前者一般使用的是產業政策,而後者往往使用行政措施。在本質上這種模式與自組織模式較為接近,因為決定產業成長的方向和速度的都是市場力量,產業政策只不過為產業成長提供了外在的條件和邊界,內在動力仍是市場。也可以說引導型成長模式是對自組織模式的補充。雖然如此,產業政策的制定需要政府有強烈的市場意識和前景預測能力,這樣才能迅速抓住機會。但人的預見總是有限的,反過來因為政策的延誤也可能失去很多市場機會,這方面的例子同樣很多。因此引導型模式在應用中要註意其天生的局限性。

  日本是首個利用產業政策引導有關產業快速成長起來的國家,日本產業政策的目標就是突出重點,將生產要素配置到最需要的部門,以實現經濟趕超和獲得最大的國際比較利益。具體地說就是對政府選定的主導產業進行政策扶持。戰後日本先後選定的主導產業包括:新興產業,如石油化工、半導體和電子電腦產業等;成長產業,即在產業體系中具有增長潛力併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產業,如鋼鐵業、汽車業等;出口產業或有望成為出口的產業,如造船業等。對這些產業,日本政府採取許多保護和扶持措施,使其在短時期內迅速發展,並逐步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

  廣義上只要是利用產業政策促進產業成長的模式都是引導型成長模式,而不論市場化程度如何。但狹義上,引導型模式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在不完全市場條件下,例如在經濟轉型期,存在著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會導致產業結構失調,某些產業成長可能受到抑制。為此,政府制定產業政策引導資源向這些產業流動,緩解因這些產業的落後而影響整個產業結構的協調和升級。產業投資基金就是在政府產業政策的鼓勵下適應引導型成長模式而發展出的一種金融制度創新。例如,新興產業由於市場方向不明朗,存在著較大的風險,抑制了對其投資。政府制定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等,鼓勵風險投資基金的建立。美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的興旺得益於風險投資基金的發展。同樣,處於轉型期的國家由於基礎產業因其產業特性在市場選擇產業中往往被忽略,建立基礎產業投資基金就會促進基礎產業得到快速成長。

  以上三種模式是從理論上抽象出來的,現實中是對三種模式的混合運用。不顧市場的強制型和沒有任何干預的自組織型都會造成產業成長的障礙。只有結合市場,運用各種有利的方式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產業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強制型、自組織型和引導型模式在現實中是可以轉化使用的。通過自組織模式形成的產業在成長到一定程度後可以通過強制型加速其成長。通過強制型形成的產業在一定程度後也可以使用自組織模式使其均衡成長,而引導型在產業成長到一定程度後也會向自組織型轉化。因此,從更廣泛和更深的層面來看,產業成長模式實際上也是資源配置的方式問題。在我國,只有從體制上有了資源配置優化的制度保證,產業成長問題才能得到更好的解決。

參考文獻

  1. 1.0 1.1 向吉英.產業成長的動力機制與產業成長模式.學術論壇2005年7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鲈鱼,Yixi,泡芙小姐,KAER,连晓雾,HEHE林,方小莉,Gaoshan2013,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產業成長"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