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亨利·明茨伯格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H.Mintzberg)
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放大
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在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目录

亨利·明茨伯格简介

  在国际管理界,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的角色是叛逆者。他是最具原创性的管理大师,对管理领域常提出打破传统及偶像迷信的独到见解,是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已经65岁的明兹伯格始终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人物。第一本著作《管理工作的本质》(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曾经遭到15家出版社的拒绝,但是,现在已是管理领域的经典。在管理领域浸淫30年,发表过近100篇文章,出版著作10多本,在管理学界是独树一帜的大师。明兹伯格一直都以他在管理领域所提出的大胆、创新和颇具开拓精神的观点而为人所瞩目,他的思想非常独特,人们按常规思路往往不太容易接受。也正因如此,他被很多正统学者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代表人物。然而谁也无法否认的是,明兹伯格颇具震撼性的新观点带给管理界的震动犹如当年美国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绘画带给当时艺术界的震撼一样。每次当明兹伯格提出任何新的理论和观点之时,整个管理界都会为之沸腾,如今依然如此。

  明茨伯格1939年9月2日出生于加拿大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家生产女装的小公司的管理者。当明茨伯格还是个孩子时,他就想知道父亲在办公室里做些什么。他在1993年所写的自传中表明,那只是一时的好奇而已,和后来走上管理学的道路并无必然关系。

影响世界进程的100位管理大师
1.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
2.罗伯特·欧文
(Robert Owen,1771-1858)
3.查尔斯·巴贝奇
(Charles Babbage,1792-1871)
4.弗雷德里克·W·泰勒
(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
5.卡尔·巴思
(Carl G. Barth,1860-1939)
6.亨利·甘特
(Henry L. Gantt,1861-1919)
7.弗兰克·吉尔布雷斯
(Frank B. Gilbreth,1868-1924)
8.莉莲·吉尔布雷斯
(Lillian Moller Gilbreth,1878-1972)
9.哈林顿·埃默森
(Harrington Emerson,1853-1931)
10.莫里斯·库克
(Morris Cooke,1872-1960)
11.亨利·法约尔
(Henry Fayol,1841-1925)
12.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1864-1920)
13.林德尔·厄威克
(Lyndall F. Urwick,1891-1984)
14.卢瑟·古利克
(Luther H. Gulick,1892-1993)
15.玛丽·帕克·福莱特
(Mary Parker Follett,1868-l933)
16.雨果·孟斯特伯格
(Hugo Munsterberg,1863-l9l6)
17.乔治·埃尔顿·梅奥
(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
18.弗里茨·罗特利斯伯格
(Fritz J. Roethlisberger,1898-1974)
19.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
20.亚伯拉罕·马斯洛
(Abraham Maslow,1908-l970)
21.克莱顿·阿尔德佛
(Clayton Alderfer)
22.戴维·麦克利兰
(David McClelland)
23.道格拉斯·麦克雷戈
(Douglas McGregor,1906-1964年)
24.约翰·莫尔斯
(John Morse)
25.威廉·奥奇
(William G. Ouchi)
26.克瑞斯·阿吉里斯
(Chris Argyris)
27.库尔特·勒温
(Kurt Lewin,1890 - 1947)
28.利兰·布雷德福
(Leland Bradfurd)
29.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B. F. Skinner)
30.阿尔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31.莱曼·波特
(Lyman Porter)
32.维克托·弗鲁姆
(Victor H. Vroom)
33.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erick Herzberg)
34.斯塔西·亚当斯
(J. Stacy. Adams)
35.哈罗德·凯利
(Harold H. Kelley)
36.哈罗德·孔茨
(Harold koontz,1908-1984)
37.切斯特·巴纳德
(Chester Barnard,1886-1961)
38.斯坦利·西肖尔
(Stanley E. Seashore)
39.罗伯特·坦南鲍姆
(Robert Tannenbaum)
40.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小组
41.伦西斯·利克特
(Rensis Likert)(密执安研究)
42.罗伯特·布莱克
(Robert R. Blake)
43.弗雷德·菲德勒
(Fred E. Fiedler)
44.罗伯特·豪斯
(Robert J House)
45.保罗·赫塞
(Paul Hersey)
46.理查德·约翰逊
(Richard A. Johnson)
47.弗里蒙特·卡斯特
(Fremont E. Kast)
48.詹姆斯·罗森茨韦克
(James E. Rosenzweig)
49.詹姆斯·格黑尔·米勒
(James Grier Miller)
50.梅萨·罗维奇
(M. Mesarovie)
51.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
52.欧内斯特·戴尔
(Ernest Dale)
53.威廉·纽曼
(William Newman)
54.艾尔弗雷德·P·斯隆
(Alfred P.Sloan)
55.保罗·劳伦斯
(Paul R. Lawrence)
56.弗雷德·卢桑斯
(Fred Luthars)
57.琼·伍德沃德
(英国,Joan Woodward)
58.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59.埃尔伍德·斯潘塞·伯法
(Elwood Spencer Buffa)
60.W·爱德华兹·戴明
(W. Edwards Deming)
61.约瑟夫·朱兰
(Joseph Juran)
62.戴尔·卡耐基
(Dale Carnegie)
63.詹姆士·钱皮
(James Champy)
64.马文·鲍尔
(Marvin Bower)
65.大前研一
(Kenichi Ohmae)
66.汤姆·彼得斯
(Tom Peters)
67.布鲁斯·亨德森
(Bruce Henderson)
68.亨利·福特
(Henry Ford)
69.小托马斯·沃森
(Thomas Watson Jr.)
70.戴维·帕卡德
(David Packard)
71.盛田昭夫
(Akito Morita)
72.松下幸之助
(Konosuke Matsushita)
73.罗伯特·汤赛德
(Robert Townsend)
74.哈罗德·杰宁
(Harold Geneen)
75.伊戈尔·安索夫
(Igor Ansoff)
76.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
77.加里·哈默尔
(Gary Hamel)
78.理查德·帕斯卡尔
(RiChard Pascale)
79.罗莎贝斯·莫斯·坎特
(Rosabeth Moss kanter)
80.查尔斯·汉迪
(Charles Handy)
81.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
(Alfred Chandler)
82.苏曼特拉·戈沙尔
(Sumantra Ghoshal)
83.彼得·圣吉
(Peter Senge)
84.吉尔特·霍夫斯塔德
(Geert Hofstede)
85.冯斯·琼潘纳斯
(Fons Trompenaars)
86.艾德佳·沙因
(Edgar Schein)
87.埃里奥特·杰奎斯
(Elliott Jaques)
88.阿尔文·托夫勒
(Alvin Toffler)
89.约翰·奈斯比特
(John Naisitt)
90.玛丽·帕克·福列特
(Mary Parker Follett)
91.沃伦·本尼斯
(Warren Bennis)
92.劳伦斯·彼得
(Laurence Peter)
93.西奥多·莱维特
(Theodore Levitt)
94.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95.杰伊·洛希
(Jay W. Lorsch)
96.爱德华·劳勒
(Edward Lawler)
97.沃伦·施密特
(Warren H. Schmidt)
98.简·莫顿
(Jane S. Mouton)
99.特伦斯·米切尔
(Terence R. Mitchell)
100.肯尼斯·布兰查德
(Kenneth Blanchard)
[编辑]

  可以肯定的是,明茨伯格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在学校的表现并不差,但也绝对算不上出类拔萃。高中毕业以后,因为喜欢拆开东西(他坦承很少能把它们恢复原样),明茨伯格进入位于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学,成绩中等偏上。毕业后,他在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Canadian National Railways)从事操作研究工作。其间,他的兴趣逐渐转向人们如何工作上。

  1908年MBA教育在哈佛商学院诞生,战后逐渐兴起,到60年代开始走红。也就在那个时候,明茨伯格在叔叔杰克的鼓励下,到MIT(麻省理工大学)攻读管理学,他的人生轨道也由此改变。拿到博士学位后,明茨伯格回到了麦吉尔大学任教。他的“离经叛道”在1973年出版的第一本书中就初见端倪,当时大约有10多家出版社拒绝了他的这一著作。

  和大多数学者不同,明茨伯格细心观察管理者在办公室的一举一动,结果发现真正的老板把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快速对付危机上,而这一观点直到今天才被很多管理学家接受。教授们一般都善于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明茨伯格却一直在完善答案。他把整个学术生涯都致力于了解管理者如何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发展战略上。

  1998年,他在一张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把它锁在蒙特利尔一家银行的保险柜里。某一天他可能会打开它,看看自己是否完成了心愿。其中一条就是“改变管理教育”。当我在越洋电话中问他是否打开保险柜时,教授笑着说:“还没有,我也不知何时会去取。纸上的不少目标都很有野心,未必能实现。”

  明茨伯格的家里没有一个MBA。妻子Sasha是电信方面的管理者,和不少MBA打交道,她非常理解丈夫的工作。而两个女儿Susie和Lisa从事的是心理健康和表演方面的工作。

亨利·明茨伯格的组织形式理论

  组织配置的明茨伯格框架是一个模型,描述了6个有效的组织配置

  1. 相互调整,可实现由简单的程序非正式沟通协调(两个操作系统之间的雇员)

  2. 直接监督,是通过让一个人发出命令或指示的其他几个工作取得的相互联系(如当一个老板告诉别人该怎么做,一次一个步骤)

  3. 标准化工作流程,可实现通过指定的工作协调进程开展相互关联的任务的人(这些标准通常是正在开发的技术结构进行的作业的核心,在工作的指示,出来的时间与动作的情况一样研究)

  4. 标准化产出,可实现通过指定不同的工作成果的协调(通常又开发了技术结构,如在财务计划,指定亚基业绩目标或规格,勾画出一个要生产产品的尺寸)

  5. 标准化的技能 (和知识),其中不同的工作是由相关的培训,工人在收到专科医生( -凭借协调说,一名外科医生,在手术室的麻醉师,几乎自动地响应对方的标准程序)

  6. 标准化规范,其中是规范注入的控制通常是为整个组织的工作,使每个人的职能按照相同的信念(如在一个宗教秩序)

原文:

  The organizational configurations framework of Mintzberg is a model that describes six valid organizational configurations

  1. Mutual adjustment,which achieves coordination by the simple process of informal communication (as between two operating employees)

  2. Direct supervision, is achieved by having one person issue orders or instructions to several others whose work interrelates (as when a boss tells others what is to be done, one step at a time)

  3. Standardization of work processes, which achieves coordination by specifying the work processes of people carrying out interrelated tasks (those standards usually being developed in the technostructure to be carried out in the operating core, as in the case of the work instructions that come out of time-and-motion studies)

  4. Standardization of outputs, which achieves coordination by specifying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work (again usually developed in the technostructure, as in a financial plan that specifies subunit performance targets or specifications that outline the dimensions of a product to be produced)

  5. Standardization of skills (as well as knowledge), in which different work is coordinated by virtue of the related training the workers have received (as in medical specialists - say a surgeon and an anesthetist in an operating room –responding almost automatically to each other’s standardized procedures)

  6. Standardization of norms, in which it is the norms infusing the work that are controlled, usually for the entire organization, so that everyone functions according to the same set of beliefs (as in a religious order)

  根据明茨伯格的组织配置模型的每个组织可以组成一个最大的6个基本部分

  1. 战略制高点(高层管理人员

  2. 中间线(中层管理人员

  3. 经营核心(业务,业务流程

  4. 技术结构(分析,设计系统,流程等)

  5. 支援人员(支持业务流程以外)

  6. 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传统,规范,价值观念,文化)

原文:

  According to the organizational configurations model of Mintzberg each organization can consist of a maximum of six basic parts

  1. Strategic Apex (top management)

  2. Middle Line (middle management)

  3. Operating Core (operations, operational processes)

  4. Technostructure (analysis that design systems, processes, etc)

  5. Support Staff (support outside of operating workflow)

  6. Ideology (hall of beliefs and traditions; norms, values, culture)

亨利·明茨伯格的奖项与荣誉

  2000年,因对管理学所做出的贡献获得管理学会颁发的杰出学者奖

  1998年,明茨伯格被授予为加拿大国家勋章(加拿大最高荣誉)与魁北克勋章

  1995年,该年度最佳著作《战略规划的兴衰》获得管理学会的乔治·泰瑞奖

  1980年,成为加拿大皇家协会的会员,是该协会第一位管理学教授出身的会员。

  就任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讲座教授,克雷霍恩(Cleghorn)讲座教授和位于法国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组织学客座教授 。

  获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斯隆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伦敦商学院埃克斯·马赛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等学校担任访问学者

  亨利·明茨伯格1939年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市,他是一位管理战略家,无论他自己是否承认。明茨伯格现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研究荣誉教授,法国知名学府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也为他留有教职。考虑到他对商学院教育方式、结构和权力的猛烈抨击,他和商学院的渊源在某种程度上相当出人意表。

  在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管理学博士学位之前,他在多伦多的麦吉尔大学学习机械工程。明茨伯格是第一位当选为加拿大皇家社会学协会会员的管理学研究方面的学者,他曾四次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其中两次获得"麦肯锡奖"。1988年至1989年间,他曾经担任战略管理协会主席,就在他的领导地位得到肯定之后,他却宣布了战略管理衰落的概念。明茨伯格的身上充满了悖论,他因此获得了"管理领域伟大的离经叛道者"的头衔。

亨利·明茨伯格:关于管理的冥想

  (本段来源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官网)管理是一种奇特的现象。它报酬丰厚、影响巨大而又无比缺乏常识。至少,就像太多的实践一样,很多关于管理的说法其实是缺乏常识。问题的根源在于,当管理被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服务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就会脱节。

  1995年,我应邀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言。为此我拜访了论坛管理总裁玛丽亚·卡托伊,和她讨论我的发言主题。我本来想做个关于政府的演讲,希望她能给我一小时时间。她回答说:“我更希望你做些关于管理的演讲。此外,很多首席执行官的注意力最多只能集中大约15分钟。”

  回到家后,我在纸上列出了10点“关于管理的冥想”,并将其传真给了玛丽亚·卡托伊。幸运地是,她对我的另类作风比较宽容,甚至是热情。所以我就在达沃斯做了这个演讲,用了10分钟,即每分钟阐述一个管理的冥想。

  我常常会批评很多人,目的是希望大家能从对管理实践的自满中警醒出来。我相信,这种自满情绪正在削弱我们的组织,并进而削弱我们的社会。现在,让我们看看这种管理实践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1. 组织没有高层与低层。组织的真正现状是拥有外部的、内部的人以及所谓的中层管理者,外部的人联系着世界,内部的人与世界隔绝,中层管理者则绝望地试图将内部与外部的人彼此联系起来。

  越早抛弃掉所谓的高级管理层(没有人敢说低级管理层)的概念,我们的状况会越好。这个概念歪曲了事实。毕竟,组织在地理上分布不同,即使首席执行官坐在纽约100层高楼的办公室里,他所在的海拔位置也比丹佛地区第一层楼的低级职员低。

  唯一让首席执行官坐在最上层的是组织结构图,而这个可笑的图表的全部作为就是蛊惑我们相信管理的不切实际的概念。下一次如果你看到这类图表,最好盖住该组织的名字,猜猜它是干什么的。组织结构图这个公司最突出的人为产物,从未认真考虑过实实在在的产品或服务,更不必说与之每天打交道的人了,就好像组织是为了管理而存在一样。

  让我们打个比方。把组织看作一个圆圈,中间部分是中央管理层(不是高层管理),外围是从事产品的开发、生产、运输和提供服务的人,这些人拥有日常运作的知识,对组织了解得很透彻,因为他们离实际行动最近。但他们只能勉强为之,因为他们只能了解自己身边很小的一部分。位于中央的管理者视野广阔,但看不太清晰,因为他们离实际操作太远。因此,窍门是将这两组人联系起来。大多数组织都很需要介于这二者之间、了解情况的管理者,他们在了解了外层之后,回来向位于中央的人汇报。我们习惯性地将这些人称为中层管理者,但他们大都已经消失了。

  2. 主张裁员的人应该被裁掉。我曾给独立出版公司Prentice-Hall写过书。这家公司很大,但组织得相当好,而且非常敬业。它被Simon & Schuster收购了,而后者又被Paramount收购了。结果经营不错、历史悠久的Prentice-Hall变成了一家属于Paramount传媒的公司。我的一个编辑引用了她的新老板的话:“我们的生意是提高营业收入。”这话听起来很奇怪,因为我的编辑和我都曾以为该公司在做出版书籍和启迪读者的生意。

  不久前,这整个生意又被收购了,于是Prentice-Hall摇身变为一家属于Viacom的公司。经历过所有这一切之后,出版书籍还会像让老板满意一样重要吗?

  让我们回到刚才圆圈的比方。把一个财务经理扔到中央部分的最上层,然后在他上面压上另一个人,可能的话,再加一个。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不堪重负。用大家喜闻乐见的管理学的方式来表述,就是新的层次根本不“增加价值”。相反,它们因专注于数字而降低了真正价值,把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意变成干瘪的财务数字。

  几年前《财富》杂志写道:“宝洁公司历史性的重组中最令人惊异的是它对消费市场而不是股市的回应。”(1989年11月6日)。这句话真正让人吃惊的是它使用了“令人惊异”这个词。

  在裁掉所有中层管理者时我们看到了这种苛刻态度。裁员可以被定义为什么都不懂的人干掉了懂行人的过程。裁员是以“授权”给那些留下来的人的名义进行的,但他们很多人位于外部边缘,最终与内部失去联络,而组织真正的数据库,那些决定组织未来的关键人物,却在失业办公室里列队等着找工作。

  3.大多数战略遇到的麻烦是那些自认是战略家的CEO们。伟大的战略家或者有创造性,或者有雅量,遗憾的是,这两种类型都太少了。我们把具有创造性的那些人称为梦想家——他们看到的是其他人熟视无睹的世界。他们通常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很难与之打交道。有雅量的人则相反,他们从其他人那里汲取战略,他们建立的组织鼓励质询和创造。他们给自己定的薪水不高,通过这一点我们能分辨出他们。对他们来说,薪水不是用来向其他CEO炫耀的工具。创造性的战略家从圆形组织的中心走出来,触摸边缘,有雅量的战略家则通过把战略思考转化为集体学习来巩固整个圆圈。

  然而大多数所谓的战略家只是坐在组织结构图的顶层,假装在制订战略。他们为其他人设计看似非常聪明的战略,并让他们去实施。他们发布华丽的战略蓝图,在号角声中带着组织奔向末途。在这些人的带动下,战略变成了一盘棋,棋子——大块业务和公司——带着让市场分析家眼花缭乱的戾气四处移动。所有棋子似乎巧妙交织在一起,至少在棋盘上看上去如此。除了棋子本身被忽略而最终溃散外,这一切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为每个人都盯着大动作。试想如果我们把洗清牌局的精力用于提高实质性业务,那又是什么情况。

  看看我们是怎样在MBA课堂上培训战略家的。我们弄来一些几乎没有业务经验的年轻人,挑选标准不是创造力,更不用说雅量了,然后灌输给他们一个个案例。在案例中,他们坐在一点儿也不了解的机构顶层,扮演伟大的战略家的角色。头天晚上用一两个小时读了20页关于某个作业的问题,第二天早上来到紧张的80分钟课堂,决定下一个千年这个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最终,我们得到的是执行官们在套房里伪装成战略家思考出来的案例研究

  4.分权者集权,授权者收权,量化论者其实算不清。这些时髦话语是问题所在,而不是解决方案。炙手可热的技术让我们眼花缭乱一阵,然后就草草收场了。在全面质量管理非常时髦时,甚至没有人记得工作生活质量 这个字眼。就在不久以前,这个字眼还引起了毫不逊色的狂热。工作生活质量是怎样寿终正寝的呢?全面质量管理会遇到同样的结局吗?我们能吸取教训吗?有人关心这个问题吗?

  现在,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已经神奇地蜕变为授权的代名词。在这里,授权的真正含义不过是制止对人们的不授权。但那只是把我们带回到级别金字塔,因为确切地说,授权巩固的正是级别。人们得到权利,不是因为这些权利已经被符合逻辑且固有地植入了工作中,而是来自那些组织结构图中高高在上的人的礼物。所谓位高责任重啊。如果你怀疑这一点,那么比较一下授权和劳动者真正拥有控制权的情景吧。假设一所医院的院长授权给医生,而医生早已被很好地授予了权利,而且用不着感谢任何医院管理者,他们的权利被内置于他们的工作内。

  再来看看真正先进的社会体系:蜂窝。蜂王不授权给工蜂。工蜂是成年蜂,知道自己的职责。实际上,蜂王在真实的蜂窝决策中没起作用,比如搬家这样的决策。蜜蜂集体作出搬家的决定,他们根据侦察蜂的舞蹈信息,蜂涌而起,飞往喜欢的地方。蜂王只是跟随者。有多少组织具有这样的水平?蜂王的工作不过是散发一种化学物质,将整个体系维系在一起。她负责的是类似“蜂窝灵魂”这类的东西。这对好的管理者来说是个再好不过的比喻——不是那些位于高层的管理者,而是那些位于中央的管理者。

  如果授权的本质是不授权,那么分权是集权吗?自从20世纪20年代小艾尔弗雷德·P·斯隆用分权的名义集权化通用汽车公司以来,我们同样混淆了这些字眼。当我们回顾斯隆驾驭的一系列失去控制的业务时,才发现这中间根本没有分权可言。

  这种所谓的分权力量的重要部分是强迫接受金融措施——由数字来控制。分权对部门领导真正的影响通常是部门的集权化:权力集中在部门领导手中,他们必须对非个体能决定的数字绩效负责。毫不奇怪,作为对上述情形的反应,如今我们有了这么多关于授权与创新的聒噪。

  部门领导被总部管理者监督着,变得过于在意数字和意外事件。确保迅速得到所期望结果的最好办法是永远不要做任何有趣的事情,要削减而不是创造。正因如此,成本管理已经成为管理者根治百病的法宝。

  作为分权和裁员的后果,量化逐渐变为管理的信条。然而由于人们被迫去满足数字而不是客户,有多少合理的商业行为被扭曲了呢?

  《财富》杂志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是:《你为客户做了这么多,为什么他们还是不满意?》(1995年11月11日)。答案是:因为商业“还没有弄清如何去定义客户满意,并且将它与财务结果相联系。”也就是说,公司只有在能用美元来度量时,客户才会满意。

亨利·明茨伯格的贡献

  明茨伯格是管理者角色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组织管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管理者工作的分析。1973年,明茨伯格以一本《管理工作的实质》(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一举成名,书中揭示了管理者的三大类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仔细考察了管理者的工作及其对组织的巨大作用,并就如何提高管理效率为管理者提供了建议。目前,中国职业经理人队伍还处在初创期,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作用逐步被认同。这种背景下,明茨伯格关于经理工作对组织作用的分析,非常有助于职业经理人认清自己的价值。

  体现了明茨伯格战略思想的《五重组织》出版于1983年,明茨伯格写道,企业应该废除传统的界线和职能上的分工,等级制度已经过时了,如今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就是非正规的、不定型的的团队,这些团队有频繁的人员更替,而且当旧的问题渐渐隐退,新的问题浮出水面时,团队的工作内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明茨伯格把这种形态模糊的工作环境命名为"临时委员会组织"(adhocracy)以区别于"官僚组织"(bureaucracy)。

  传统的战略理论认为制定战略高层管理者的职责,他们应冷静地考虑并制定战略。对此,明茨伯格大不以为然,他的理论矛头直指僵硬刻板的战略方针,战略方针虽然还没有被完全淘汰出局,但他在《战略性计划的沉浮》(2000)中已经宣布了它的死亡,战略性计划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战略和计划是矛盾的对立面:战略是综合,计划是分析。战略经常会伤害人们的决心,扭曲人们对未来的设想。

  明茨伯格对管理学教育,尤其是MBA教育,也颇有微词,他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是:"MBA因为错误的原因用错误的方式教育错误的人。"他毫不掩饰自己对MBA这个头衔的态度,他曾经说过,受过MBA教育的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前额纹上骷髅和交叉骨头标志,下面再注明:"本人不能胜任管理工作。"他的批评言论都收集在《管理者,而非MBA》(Managers Not MBAs,2004)一书中,他说:"坐在教室里学不到领导一个企业的方法。"领导力和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明茨伯格的发难得到了数个国际管理学教育巨头的响应,他们试图将管理学转化为一门科学,或者是一种职业,忽略它在情绪上不够理性的方面。

  商学院教的是商业管理上的各种功能,而不是管理实践本身,它们向学生反复灌输狭隘的,唯利是图的思维方式,漠视社会责任感。这样教育出来的人通常把手下的员工看作是一种资源,而不是活生生的个人。明茨伯格对管理咨询也非常不满,他认为传统的MBA毕业生就像病毒一样从机体内部摧残管理实践,他们使公司对其他形式的管理方法视而不见,培训经理的方法也单一化。明茨伯格绝非以旁观者身份挑剔指责MBA教育,他身体力行地在麦吉尔大学建立了自己的管理培训项目--国际实践管理教育IMPMInternational Masters in Practicing Management),这个项目是为那些有一定世界顶级公司管理经验的人专门设计的。

  明茨伯格曾数次受邀来华举办讲座,他认为:"MBA在中国起步要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晚得多,完全可以从正确的道路开始。" 明茨伯格对MBA教育的批判在中国的管理界和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MBA办学方兴未艾的势头里,明茨伯格石破天惊的言论至少开拓了一个思考的空间。

  明茨伯格是性情中人,他决不掩饰自己对某些行业的反感,比如他在《我为什么痛恨坐飞机》(2001)里对航空公司极尽嘲弄挖苦之能,他说他他并不在乎坐飞机,他讨厌的是航空公司和机场,它们自诩拥有一流的管理水准,承诺保证顾客的舒适,但实际上,空中旅行是种折磨,无论是像"沙丁鱼"一般挤在经济舱还是在头等舱里"备受照顾"。他也指责如今的企业受大股东们的利益驱使,已经普遍地失去了社会责任感,明茨伯格认为很多公司摆出关注社会的姿态无非是做做表面文章,在股票业绩面前,所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都是一句空话。

亨利·明茨伯格谈金融危机

  亨利·明茨伯格认为,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场管理危机,通过危机应该认识到,CEO不是神,主管的作用就是协调企业内部各种关系;当太过依赖一个强势领导的时候,对公司长久发展将是一个诅咒。[1]

亨利·明茨伯格的主要著作[2]

  • 《组织的结构:研究的综合》(1979年)
  • 《明茨伯格谈管理:探索组织世界的奥秘》(Mintzberg on Management:Inside the Strange World of Organisations )(1989)
  • 《战略的决策的制定》
  • 《飞行轶事》—《我为什么痛恨坐飞机》平装本(The Flying Circus) (Cyan, 2005)Paperback of ‘Why I Hate Flying’, with anecdotes from the web
  • 《战略反咬》Strategy Bites Back (with Bruce Ahlstrand, and Joseph Lampel; Pearson, 2005)—fun bytes and bites about strategy, shown to be a lot more-and less-than you ever imagined
  • 《管理者而非MBA》Managers not MBAs (Berrett Koehler, 2004)—a hard look at the soft practice of manag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rs
  • 《战略进程》The Strategy Process: (with J. Lampel, S. Ghoshal, J.B. Quinn; second edition, Prentice Hall, 1991)—selected readings and cases, all heavily edited
  • 《公共管理》Managing Publicly (with Jacques Bourgault;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Canada, 2000)—based on study I did of 8 Canadian public sector managers, published with commentaries
  • 《我为什么痛恨坐飞机》Why I Hate Flying (Thompson, 2000)—spoof of the flying and the managing businesses, and of commercialization in general; to be revised in paperback in 2006
  • 《战略巡礼》Strategy Safari (with Bruce Ahlstrand and Joe Lampel; Free Press and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998)—as the subtitle says, “A Guided tour Through The Wild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 《加拿大条款:有关“纯棉”的反思》The Canadian Condition: Reflections of a “Pure Cotton” (1995)—expression of some personal feelings about Canada and what it goes through
  • 《战略规划的起落》The Rise and Fall of Strategic Planning (Free Press and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994)—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process, very critical, though ends on a positive note
  • 《明茨伯格论管理》Mintzberg on Management: Inside Our Strange World of Organizations (Free Press, 1989)—an effort to draw together my main material for practitioners
  • 《五行组织》,又译《卓有成效的组织》Structure in 5's: Designing Effective Organizations (Prentice Hall, 1983)—condensed version of The Structuring of Organizations
  • 《内部和周遭的权力》,又译《组织的内外权力》Power In and Around Organizations (Prentice Hall, 1983)—attempt to draw together the literature of power around the notion of configuration
  • 《组织的结构》The Structuring of Organizations: A Synthesis of the Research (Prentice-Hall, 1979)—attempt to draw together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structuring, using five configurations as integrating devices—my most integrated book
  • 《管理的本质》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 (Harper and Row, 1973, reissued by Prentice-Hall, l983)—ro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rial work, based on my doctoral thesis (study of five managers)

亨利·明茨伯格的人物轶事

  对于明茨伯格而言,自己离经叛道的角色也许是他享受的一部分。“我总是对太流行或广泛接受的东西表示怀疑。”他说自己最富于创造性的想法是在运动中(独木舟、远足、跨国滑雪或骑自行车)产生的。1987年,刚完成8天自行车行程的明茨伯格回到巴黎,在途经爱丽舍宫时,看到很多警察正在守卫一条无人的街道。他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却没有人回答。他穿过障碍去探个究竟。于是,明茨伯格独自一人在这条林阴道上驰骋,最后在路的尽头被一个警察拦住——这位加拿大教授差点就成为第一个沿着爱丽舍宫进行“环法自行车大赛”的人物了。 即便在法国枫丹白露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在一大群西装革履的同僚中间,明茨伯格穿的仍旧是牛仔裤、运动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的管理学教授怀特(Rod White)对他这样评价:“亨利总是准备直接进入虎穴。尽管有挫折,但通常失败的是那些猛兽。”

  在2000年管理科学年会上,明茨伯格因对管理学的贡献而获“杰出学者”奖。当他跳上台领奖时,掌声响彻了整个大厅。他调皮地说道:“我在2000年而不是1990年得奖是有原因的。”言下之意,那些层出不穷的公司丑闻和管理失败证明了预言者的成功。

  的确,他的很多理论曾被认为“激进”,甚至是“异端邪说”,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意识到其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3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19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亨利·明茨伯格"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59.57.138.* 在 2008年7月7日 22:40 发表

呵呵,世界级管理大师中的狂人.

回复评论
89.224.70.* 在 2008年12月10日 04:57 发表

唉,整天学他的理论学的我晕糊糊的。:(

回复评论
124.200.4.* 在 2008年12月11日 17:51 发表

内容太少了能不能再多点啊

回复评论
Vulture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10月22日 10:03 发表

124.200.4.* 在 2008年12月11日 17:51 发表

内容太少了能不能再多点啊

补充了部分内容

回复评论
125.34.9.* 在 2009年10月24日 09:05 发表

翻译是不是值得商榷?什么“晕的信仰和传统”?

回复评论
Vulture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10月24日 09:42 发表

125.34.9.* 在 2009年10月24日 09:05 发表

翻译是不是值得商榷?什么“晕的信仰和传统”?

谢谢指正,已修正,正确的应该为:宗教信仰和传统

回复评论
155.245.111.* 在 2009年12月2日 05:17 发表

他的主要著作 能列一下吗

回复评论
Cabbage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12月2日 09:42 发表

155.245.111.* 在 2009年12月2日 05:17 发表

他的主要著作 能列一下吗

已增加:亨利·明茨伯格的主要著作

回复评论
155.245.37.* 在 2009年12月2日 22:47 发表

xie xie~

回复评论
210.13.73.* 在 2009年12月21日 16:02 发表

我们的老师是他的学生! 我们老师都那么厉害了,想必真人更加牛X

回复评论
202.96.127.* 在 2010年12月27日 04:25 发表

何必崇拜偶像,了解他的想法,那些对时下中国企业有用才是我们的目的

回复评论
14.201.65.* 在 2011年7月10日 18:29 发表

现在学校要我们写一篇关于他的理论文章,1500字,唉...

回复评论
120.65.13.* 在 2011年9月7日 00:04 发表

这篇文章吹嘘的内容比实质内容多得多,写的很次

回复评论
219.137.174.* 在 2012年2月4日 03:45 发表

亨利·明茨伯格实际他的东西就是抄袭和杜撰加改编:德鲁克。的部分纲要和内容。 他的真实学问和他的书籍内容想比较不配。

回复评论
113.104.88.* 在 2013年4月23日 10:55 发表

219.137.174.* 在 2012年2月4日 03:45 发表

亨利·明茨伯格实际他的东西就是抄袭和杜撰加改编:德鲁克。的部分纲要和内容。 他的真实学问和他的书籍内容想比较不配。

不一样的吧,怎么叫抄袭呢,人家都没有这样的说法,认真看了没,伟大的人物都是相似的,他们的价值观差不多,但是理论写的方面不一样,他们的书,你读过几本?

回复评论
117.136.44.* 在 2016年12月27日 09:05 发表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厉害了,我在学他。

回复评论
59.63.28.* 在 2017年8月5日 17:37 发表

可以评论的百科,这个创意非常好!

回复评论
117.136.66.* 在 2019年2月18日 14:13 发表

请问哪里有五重组织的书

回复评论
M id fa63ca0084c0e3d2fe7fc84e6dfea5c9 (Talk | 贡献) 在 2022年10月22日 23:53 · 广东 发表

在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