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廣場協議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Plaza Accord)

廣場協議 (Plaza Accord)

目錄

什麼是廣場協議?

  1985年9月22日,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

  廣場協議的錶面經濟背景是解決美國因美元定值過高而導致的巨額貿易逆差問題,但從日本投資者擁有龐大數量的美元資產來看,“廣場協議”是為了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

廣場協議的背景[1]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史稱“廣場協議”(PlazaAccord)。

  1.廣場協議前美國經濟背景:貿易赤字

  巨額的經常賬戶赤字。1979-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導致美國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美國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79年夏天,沃爾克就任美聯儲主席,為了治理通脹,他連續三次提高基準利率,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資產流入美國,導致美元匯率飆升。

  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匯率上漲了60%,美元兌主要工業國家的貨幣超過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前所達到的水平。美元過於堅挺,使美國的出口,特別是製造業的出口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而日本成為美國貿易逆差的最主要來源。美國逆差的來源國主要是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以1985年為例,當年美國的總逆差規模為1200多億美元,其中對上述4國的逆差約占1/2,解決了上述四國的貿易失衡問題,美國的貿易逆差就能收縮50%。

  對比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雙邊貿易貿易差額,美日的雙邊貿易有如下特點:

  ①出現貿易逆差的時間最早。美國對日本出現貿易逆差的時間是1965年,早於美國對其他貿易伙伴國出現雙邊貿易逆差的時間,而美國持續的整體性貿易逆差格局直到1976年才正式開始,比對日本出現貿易逆差的時間晚了10年有餘;

  ②美國對日本的雙邊貿易逆差增速最快,平均不到4年就翻1番;

  ③美國對日本的雙邊貿易規模和雙邊逆差規模都最大。以1985年為例,當年美國對日本出口226億美元,約為美國出口規模的10%,美國從日本進口688億美元,約占美國進口規模的20%。日本無疑是美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占比更大的是美國對日本的雙邊貿易逆差,當年,逆差規模達到462億美元,已經接近美國貿易逆差總規模的40%,所以日本理所當然地成為美國當時“治理”貿易逆差最主要的對象。

  2.美國財政負債纍纍

  美國的內債與外債。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政府的政策組合——緊縮的貨幣政策和擴張的財政政策——無疑也是引致美元升值、美國經常項目惡化的原因。里根政府從1982年下半年起實行擴大赤字的預算政策,執政5年來的赤字開支共計8100多億美元,遠遠超過從1789年建立聯邦債務統計制度到1980年間財政赤字的總和。

  里根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雖然對美國經濟有過強烈的刺激作用,帶來83-84年強勁的經濟回升,但終究也給經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比如加重了國債負擔,損害了國民儲蓄,並削弱了美國出口的競爭能力,成為80年代阻礙美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威脅。

  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為彌補貿易逆差,美國需要大量吸引外資。而大量外資流入,迅速改變了美國的對外資產地位。由於流入遠遠超過流出,美國對外凈投資額從81年開始急劇下降,使美國從1914年以來第一次成為凈債務國。而日本在此期間巨額的經常賬戶赤字,為其積累了巨額的外匯儲備,日本政府大量持有美元債券,成為美國的最大債主。因此,美國渴望通過多方談判,一方面解決因美元定價過高而導致的巨額貿易逆差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

  3.廣場協議前日本經濟背景:經濟增長至上

  二戰以後,日本政府確立了“經濟增長至上”的方針,以發展本國經濟作為首要任務;而美國為了冷戰戰略的需要,也積極扶助日本發展經濟。在本國政府政策的有效干預和美國財力、技術、市場的支持下,日本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1960-70年間,日本GDP的平均增長率已經高達16.9%,國民生產總值也位居世界第二位。

  4.日本對美巨額順差

  日本對外貿易的巨額順差。日本的貿易及開放具有明顯的“利己主義”,即根據自身利益限制許多商品進口或外資進入,同時長期以保護國內初期產業為由,推遲資本市場的開放。日本的這種利己主義的貿易體制,使其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盈餘國和對外開放的最大受益者。

  在經濟危機中,日本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能源節約型產業,1982年的通脹率已經下降到3.0%,率先走出了滯脹,並以其低耗能、低價位的製造業產品迅速占領美國及全球市場,如機械化工電器汽車等。

  5.日本成為最大債權國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進行了一系列巨集觀政策調整。在金融方面,日本放棄了為壓低通脹而制定的緊縮方針,在財政方面,雖然採取了公共事業追加措施,但因為繼續堅持了縮小赤字的方針,日本政府的財政收支均衡狀態得到了改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從1980年的4.0%降至1984年的1.8%)。同時由於巨額的貿易順差,使得日本政府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而這些錢主要被用來購買美國國債,日本在美國持有巨額資產,這些資產主要是以美元形式存在。   

廣場協議簽訂時的五國承諾[1]

  1.“廣場協議”簽訂前的主要國際形勢

  (1)主要工業國經濟普遍複蘇,但增長出現不平衡

  美國在經歷1983-84年的高速增長後,經濟增速開始放緩。而日、英、法、德等國家出現了經濟增長加快的跡象,特別是私人投資的快速上升。

  (2)世界經濟存在不可維持的內部及外部失衡

  主要是美國的巨額經常賬戶赤字和G4(日、德、英、法)的經常賬戶盈餘,尤其是日本。

  (3)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巨額的貿易赤字使得美國經濟嚴重依賴於外國投資和借款,也導致了美國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的抬頭,各國爭相採取保護性的外貿方針,以鄰為壑,貿易戰不斷掀起。

  (4)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面臨嚴重困難,國際協調和內部調整迫在眉睫

  80年代初,初級產品價格的下跌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得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收益無法得到保障,它們的國際收支形勢普遍惡化;由於發展中國家尤其拉美國家的債務都是以美元進行核算的,美元的高估無疑增加了這些國家的債務負擔。

  為此,“廣場協議”得以簽署,它是5國針對彼此間,特別是對美國越來越嚴重的國際收支失衡進行相互協調和妥協的結果。

  2.“廣場協議”五國承諾,匯率政策最矚目

  “廣場協議”中,各國都根據自身的情況做出了各自不同的經濟政策調整承諾,包括抑制通貨膨脹,減少政府赤字、擴大市場開放度、減少貿易保護障礙等。對“廣場協議”下各國承諾的概述,可以看出各國承諾主要集中於幾下幾項內容:

  (1)實現無通脹基礎上的均衡增長。

  (2)削減公共開支,降低政府需求占社會總支出的比例,將經濟增長方式轉化為以內需和民間投資為主。

  (3)促進金融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匯率彈性化,主張各國匯率應充分反映各國經濟及世界經濟的基本面。

  (4)推動市場開放、貿易開放,抵制保護主義。

  (5)G2(日本、德國),主要是日本應密切監視日元匯率,實施靈活管理的貨幣政策,實現日元自由化,使日元匯率能夠充分反映日本經濟的潛在力量;而美國應致力於全面推行財政赤字縮減計劃,力爭在1986財政年度使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下降1%。

  其中“廣場協議”最引人矚目的是匯率政策方面的內容。“廣場協議”明確指出,“各國間巨集觀經濟基礎的改變,並沒有能夠完全有效地反映在匯率的變化上,美國經常收支逆差滋長了保護主義勢頭,若不予以控制,則有可能引發相互採取破壞性報複行為,進而危害世界經濟”。協議認為,匯率應該在調整對外經濟失衡中發揮作用。

  美國提出,希望各國能夠在適當時機,對匯率進行協同調整,主要非美元貨幣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元匯率進行有序上升,以實現美元的“軟著陸”,防止劇烈失衡下,美元匯率強硬下調對世界經濟可能造成的損失。為此,作為貿易最大順差國的日本,相應承諾將:“加快金融和外匯市場的自由化進程,以使日元變化能夠充分反映日本經濟的基本面”。德國也做出承諾:“聯邦政府和德意志銀行將為有效率的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的不斷演進提供框架”。

廣場協議的具體內容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英國和法國(即G5集團)財長以及中央銀行行長,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一攬子協議,史稱“廣場協議”(Plaza Accord)。 內容包括抑制通貨膨脹擴大內需、減少貿易干預、協作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序地下調。廣場協議自開始實施,日元匯率一路上揚,到1986年5 月,美元對日元匯率突破160日元大關,到1987年達120日元,美元貶值約50%。為了防止美元過多過快地貶值,1987年2月22日,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召開了七國財長會議,決定保持美元匯率在當時水平上基本穩定,史稱“盧浮宮協議”(Louvre Accord)。但是,日元升值卻一直持續到1988年末,進入1989年才開始有所回落。

廣場協議的影響

  本幣的升值必將導致以本幣計價的資產的升值,特別是虛擬資產,其升值幅度將遠遠超過本幣升值的幅度。其主要原理是本幣升值將增強對本國經濟的信心,大量熱 錢將因追逐高額利潤而流入本國,而投入到股票市場是熱錢得到最快回籠、獲得最高回報的場所,從而造成股市的上漲。廣場協議簽訂三個月後,1986年1月, 日經225指數拉開了四年大牛市的序幕,起點為13000點,到年末升至16400點,相比1983年的平均水平升幅近一倍之多,到1987年底股價指數 突破2萬點。1988年東京股市總成交額為286萬億日元,總市值為477萬億日元,分別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1.6倍和1.5倍。到1989年底日經指數達到的38957.44點的歷史高點,日本股票市值GDP的1.6倍,占全球股市市價總額的42%,股價平均市盈率也達到了250倍的驚人水平。

  1989年至1990年,面對房地產泡沫與愈演愈烈的投機之風,日本政府收縮銀根,採取一系列緊縮性巨集觀政策,控制不穩定的經濟膨脹,最終卻導致經濟泡沫 的破滅與崩潰。泡沫經濟的崩潰,使日本多年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問題和矛盾被集中釋放出來,對日本經濟造成巨大衝擊。日經指數在1989年底高達近 39000點,到了1992年,一路下滑到14000點,幾乎跌掉了2/3。2001年3月13日,東京股市暴跌,日經平均股價最終以11819.70日 元結束了當天的交易,跌破12000日元心理大關,創下1985年2月以來的新低。據經濟學家估計,日本泡沫經濟帶來的直接損失超過6萬億美元,日本為泡沫經濟付出了慘重代價。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4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廣場協議"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58.62.42.* 在 2009年6月23日 23:18 發表

還不錯

回複評論
Xing (討論 | 貢獻) 在 2009年11月6日 16:00 發表

非常好,精煉。

回複評論
124.72.204.* 在 2010年3月12日 16:35 發表

回複評論
123.65.18.* 在 2010年3月29日 16:22 發表

樓主的觀點是;廣場協議的目的是為了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但是到今天2010年為止,日本並沒有因廣場協議而改變其最大債權國的地位呀。相反因為日元的升值使日本對外投資的成本大大地降低了,從而成就了日本成為全球對外投資最大的國家。請樓主指正。

回複評論
221.213.96.* 在 2010年4月28日 21:02 發表

LZ說的不全面。由於德國馬克,法郎,英鎊等貨幣施行緊盯美元的政策,造成美國巨大的貿易赤字。美國用提高關稅來迫使這些國家的貨幣升值。首先馬克投降,最後日元投降。最終在美國紐約簽署所謂的廣場協議,讓這些國家的貨幣自由浮動。

回複評論
58.248.29.* 在 2010年9月17日 14:57 發表

123.65.18.* 在 2010年3月29日 16:22 發表

樓主的觀點是;廣場協議的目的是為了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但是到今天2010年為止,日本並沒有因廣場協議而改變其最大債權國的地位呀。相反因為日元的升值使日本對外投資的成本大大地降低了,從而成就了日本成為全球對外投資最大的國家。請樓主指正。

那是因為日本的技術型經濟。 如果換成是中國,靠的是廉價勞動力, 人民幣升值,是中國企業和產品在世界上競爭力大幅下降。 那就慘不忍睹了。

回複評論
115.184.157.* 在 2010年9月25日 15:00 發表

58.248.29.* 在 2010年9月17日 14:57 發表

那是因為日本的技術型經濟。 如果換成是中國,靠的是廉價勞動力, 人民幣升值,是中國企業和產品在世界上競爭力大幅下降。 那就慘不忍睹了。

確實是,目前的中國根本沒法跟當年的日本比,人家的社會福利體系、醫療體系、產業結構、技術優勢、國際品牌影響力哪個不比我們強幾百倍,他們能經得起打擊,而我們的gdp是靠廉價的勞動力、不計後果的開發採掘、房價等推起來的,是肯定經不起打擊,一旦挫敗之後也很難爬起來的,同時大量的勞動力失業直接導致社會的不穩定,這也是老美喜歡看到的後果,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循序漸進的改革(包括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而不是廣場協議那樣迫於外部的壓力而受到暴風驟雨般打擊。

回複評論
202.106.90.* 在 2010年10月8日 15:51 發表

國家總會有辦法的,最關鍵的是作為一個學經濟的人,個體是怎麼來破解廣場協議所帶來的經濟困難。

回複評論
219.142.25.* 在 2011年2月10日 16:52 發表

以前沒有仔細的看過廣場協議後日本經濟到底怎麼走的,也就是看過一些這篇文章里的這種說法也就人云亦云的覺得廣場協議確實是害苦了日本,是美國整日本的一個陰謀。可今天仔細看了這個問題相關的經濟數據後,發現自己真是大錯特錯。日本在簽署廣場協議一直到發生經濟危機之前,出口根本沒有因為貨幣升值受到明顯衝擊。誠然日本在之後的6年發生了經濟泡沫,但是日本央行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有很大的關係(這就跟央行現在天天印錢一個道理)。當時日本央行由於擔心日元升值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採取了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結果經濟根本沒衰退,只是把股價房價還有一切東西的價格都送到了天上。把日本衰退完全歸結於廣場協議的人可以看看為啥德國,法國,英國為啥沒衰退,他們的貨幣也升值了50%以上

回複評論
124.229.128.* 在 2011年7月4日 17:59 發表

日本如果不簽廣場協議,損失更大

回複評論
121.14.162.* 在 2011年12月8日 13:48 發表

為我以後重生打基礎啊!

回複評論
61.178.73.* 在 2012年7月10日 10:20 發表

挺詳細,不過有失必有得,廣場協議簽訂之後日元資產雖然升值,日本對外投資增加;但這對日本造成長久的衰退一直延續到了現在。如果不簽或者慢慢浮動使日元升值,試想不說10%的年增長率,就7%而言發展到今天是個什麼水平?

回複評論
119.247.142.* 在 2012年11月24日 17:25 發表

123.65.18.* 在 2010年3月29日 16:22 發表

樓主的觀點是;廣場協議的目的是為了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但是到今天2010年為止,日本並沒有因廣場協議而改變其最大債權國的地位呀。相反因為日元的升值使日本對外投資的成本大大地降低了,從而成就了日本成為全球對外投資最大的國家。請樓主指正。

打擊債權國不是為了讓他脫離債權國, 而是讓他不得不為自己的負債買單. 日元對外投資成本減少的同義詞 = 日本國內生產成本上漲, 對日本本土的工廠和生產有所打擊. 沒有本土的工廠和工作機會, 自己的國民丟了飯碗怎麼辦? 於是國家只好採用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了, 使自己的幣值貶下來, 吸引外資來日本投資, 使本土生產成本減少, 又同時令進口貨品價格上升. 然而日元升值之勢不停, 又成為各國避險和搶錢的地方, 所以日本本土生產一直萎縮. 又加上當時中國開放政策, 人口、半技術工業、土地資源、本土生產力等等皆十分巨大, 日本本土生產成本上漲的同義詞是外國資產價格下降 (包括工廠、工人工資等等), 於是日本作為亞洲工業巨頭的日子結束, 而中國成為廉價勞工、密集式生產的世界工廠. PS: 如果你認為一個國家的根是植在外國、別人的地方而不在自己的國家, 那你便該改一下觀念了.

回複評論
113.65.5.* 在 2014年12月22日 11:16 發表

123.65.18.* 在 2010年3月29日 16:22 發表

樓主的觀點是;廣場協議的目的是為了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但是到今天2010年為止,日本並沒有因廣場協議而改變其最大債權國的地位呀。相反因為日元的升值使日本對外投資的成本大大地降低了,從而成就了日本成為全球對外投資最大的國家。請樓主指正。

你沒看日本自殺的人和拍B片的人

回複評論
110.178.49.* 在 2016年2月26日 23:35 發表

119.247.142.* 在 2012年11月24日 17:25 發表

打擊債權國不是為了讓他脫離債權國, 而是讓他不得不為自己的負債買單. 日元對外投資成本減少的同義詞 = 日本國內生產成本上漲, 對日本本土的工廠和生產有所打擊. 沒有本土的工廠和工作機會, 自己的國民丟了飯碗怎麼辦? 於是國家只好採用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了, 使自己的幣值貶下來, 吸引外資來日本投資, 使本土生產成本減少, 又同時令進口貨品價格上升. 然而日元升值之勢不停, 又成為各國避險和搶錢的地方, 所以日本本土生產一直萎縮. 又加上當時中國開放政策, 人口、半技術工業、土地資源、本土生產力等等皆十分巨大, 日本本土生產成本上漲的同義詞是外國資產價格下降 (包括工廠、工人工資等等), 於是日本作為亞洲工業巨頭的日子結束, 而中國成為廉價勞工、密集式生產的世界工廠. PS: 如果你認為一個國家的根是植在外國、別人的地方而不在自己的國家, 那你便該改一下觀念了.

M

回複評論
221.229.166.* 在 2016年2月27日 02:36 發表

110.178.49.* 在 2016年2月26日 23:35 發表

M

回複評論
223.104.23.* 在 2016年2月28日 21:08 發表

回複評論
183.178.181.* 在 2016年4月27日 04:00 發表

119.247.142.* 在 2012年11月24日 17:25 發表

打擊債權國不是為了讓他脫離債權國, 而是讓他不得不為自己的負債買單. 日元對外投資成本減少的同義詞 = 日本國內生產成本上漲, 對日本本土的工廠和生產有所打擊. 沒有本土的工廠和工作機會, 自己的國民丟了飯碗怎麼辦? 於是國家只好採用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了, 使自己的幣值貶下來, 吸引外資來日本投資, 使本土生產成本減少, 又同時令進口貨品價格上升. 然而日元升值之勢不停, 又成為各國避險和搶錢的地方, 所以日本本土生產一直萎縮. 又加上當時中國開放政策, 人口、半技術工業、土地資源、本土生產力等等皆十分巨大, 日本本土生產成本上漲的同義詞是外國資產價格下降 (包括工廠、工人工資等等), 於是日本作為亞洲工業巨頭的日子結束, 而中國成為廉價勞工、密集式生產的世界工廠. PS: 如果你認為一個國家的根是植在外國、別人的地方而不在自己的國家, 那你便該改一下觀念了.

猛 也就是說 外有一套金錢流 內也要有一套 不然外面的一起搞死你 就沒反抗能力喔

回複評論
183.162.46.* 在 2016年6月18日 09:46 發表

呵呵

回複評論
39.9.172.* 在 2021年7月18日 15:16 發表

錶面 //   廣場協議的錶面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