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浮宮協議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盧浮宮協議(Louvre Accord)
目錄 |
美國貿易收支狀況惡化和外債急劇增加,市場對美元信心下降,美元大幅度過快貶值。“J曲線效應”導致美國貿易逆差更加惡化。
1987年,美國貿易赤字達1680億美元,占GDP的3.6%,其中,3/4的赤字來自日本和西德的經常項目盈餘。
1987年2月,七大主要工業國(G7)政府坐不住了,G7國家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巴黎的盧浮宮達成協議,一致同意G7國家要在國內巨集觀政策和外匯市場干預兩方面加強“緊密協調合作”,採取聯合措施制止美元的跌勢,保持美元匯率在當時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於是G7政府官員在巴黎召開協商會議,此次會議協議史稱“盧浮宮協議(Louvre Accord)”。
該協議的主要約定是:
1、日本和西德等實施刺激內需計劃,美國進一步削減財政赤字。
2、G7國家加強外匯市場“干預協調”,秘密保持美元對日元和馬克匯率的非正式浮動區,如果匯率波動超出預期目標5%,各國要加強合作干預。
該協議的主要精神是:
該協議的結果:
盧浮宮協議後,國際主要貨幣匯率在近兩年多的時間里保持基本穩定,沒有發生太大動蕩。
盧浮宮協議與廣場協議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元對美元匯率發生了兩次大幅度調整:一是1985年9月廣場協議,主要為解決日美貿易爭端,日元對美元大幅度升值;二是1987年2月盧浮宮協議,主要為解決美元過度貶值對世界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日元對美元出現短暫性的大幅度貶值。日元對美元匯率這兩次大幅度調整,起因在日美貿易摩擦和各自國內政治經濟利益的現實需要,都是在美國主導下,通過國際社會施壓和國際會議匯率協調機制來促成和實施的,對日美等國和世界經濟運行產生了顯著影響。
1、就美國經濟而言,總體上積極效應要大於負面效應。兩個協議本質上就是以美國政策和經濟利益為主導簽署的。特別是盧浮宮協議以後,美國外貿出口迅速擴大,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均有較大下降。
1987-1990年,美國外貿出口增幅持續保持在10%以上;美國經常項目赤字由1680億美元下降到920億美元,占GDP的1.6%;政府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由4.5%下降到3.4%。這些變化對強化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和緩解國內“滯脹”及就業壓力產生了明顯的積極作用。但盧浮宮協議之後,由於美國採取過分強硬態度促使日本和西德下調利率,而日本和西德受國內經濟狀況影響一時又很難下調利率,受市場預期等多重因素影響,紐約股市於1987年10月19日出現了嚴重的股價暴跌。當日紐約股市暴跌22%,被稱為“黑色星期一”。
同時,廣場協議後美元大幅度貶值也促使美國由凈債權國逐漸轉變為凈債務國。到1986年末,美國對外凈債務總額達2636億美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凈債務國。
2、就日本經濟而言,1985年廣場協議促使日元升值,事實上成為日後日本發生“泡沫經濟”的導火索。簽署廣場協議的第二年,即1986年,日本出現了因日元升值引發的蕭條局面。
外貿出口增速由1985年的2.4%下降為1986年的負4.8%,實際經濟增長率從1985年的4.1%下降至1986年的3.1%。但由於當時日本經濟總體上正處在複蘇增長的上升期,國內各行業對日本經濟發展前景普遍充滿樂觀和自信,同時,廣場協議使日元升值發揮了降低消費品價格、增加居民實際收益的積極作用,日本國內民間消費支出明顯上升,以民間消費為先導的投資熱潮,有力拉動了日本國內總需求的快速擴張。另一方面,廣場協議前後,日本為緩解日美貿易摩擦,在同意日元對美元升值的同時,並沒有放開進口市場,而是實行了寬鬆的貨幣政策以促進進口美國商品,特別是“超低利率”政策。從1986年1月開始,為了削減日元升值對國內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本銀行在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將近一年的時間里連續五次下調公定貼現率,將其降低至當時國際上的最低水平2.5%。
盧浮宮協議以後,日本銀行將此2.5%的“超低利率”一直保持到1989年5月,持續時間長達27個月。日本銀行官定利率長期處於低水平,有力促進了金融機構貸款大量增加。日本金融機構貸款與GDP的比例80年代初為50%左右,到80年代末已升至100%。1987-1989年,日本貨幣供應量(M2+CD)年增長速度分別為10.8%、10.2%和12%,持續保持較高水平。
由於貨幣政策極度擴張,1988-1990年,日本經濟增長率分別為6.0%、4.4%和5.5%,明顯超過80年代前期3%左右的平均水平和同期其它發達國家水平。與此同時,大量過剩資金流入了股票和房地產部門,引致了股票價格和房地產價格的暴漲。1987-1989年,日本股票價格平均上漲94%,城市土地價格平均上漲103%。而同期,日本消費物價指數平均僅上漲3.1%。由於在資產價格暴漲的同時,消費物價沒有大幅上漲,在1991年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前相當長一段時期,日本銀行和經濟企劃廳對資產價格泡沫都沒有予以充分重視。當時政策決策關註更多的是實體經濟的增長、消費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雖然認為在金融領域和資產價格方面出現了一些“異常”,但在當時物價穩定、經濟持續增長的情況下,由於被實體經濟擴張帶來的經濟效益所迷惑,決策當局對當時的金融領域“異常”問題只是發出過警告,進行過風險提示,而並未及時採取實質性應對措施。這樣,信貸增加創造泡沫,泡沫擴大促進信貸增加,信貸增加進一步創造泡沫,如此迴圈促進,到1989年底日本已經全面步入泡沫經濟之中。
泡沫經濟不斷膨脹,日本政府逐漸感受到了壓力。1989年5月,日本銀行改變貨幣政策方向,將維持了兩年多2.5%的“超低利率”提高至3.25%。1989年底,強烈主張抑制泡沫的三重野出任日本銀行總裁,上任伊始即將公定貼現率由3.75%提高到4.25%,結束了日本“超低利率”時代。從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銀行五次上調公定貼現率,使之高達6%。同時,日本央行明確要求金融機構限制對不動產業的貸款投入,到1991年,銀行對不動產業實際上已不再增加新的貸款。日本貨幣供應量增長速度1990年跌至7.4%,1991年跌至2.3%。由於過急過快的信貸緊縮,日本泡沫經濟1991年開始崩潰,從此陷入了持續不景氣的低迷狀態。
有沒有原稿,或者翻譯稿件... 講的太簡單吧,應該分析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