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可夫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贊可夫(1901~1977年) 蘇聯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目錄 |
贊可夫(Занков Леонид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1901~1977年),蘇聯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年輕時代,贊可夫在鄉村擔任過小學教師、兒童教養員。莫斯科大學畢業以後,從事過缺陷兒童學習特點和心理學的研究。從1950年開始,他專門從事普通教育的研究。在許多方面卓有成就,主要體現在他的教學論研究上。他認為蘇聯傳統的凱洛夫教學理論,只是放在如何使兒童掌握現成的知識及概念上,主要特點是學校至上,課堂教學至上,傳授知識至上,忽視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即忽視了學生的思維、想象、邏輯、記憶等能力的發展。因此,要對傳統的教學理論進行徹底改革,要建立新的教學理論體系。贊可夫通過實驗證明,傳統教學法使低年級(他的實驗在低年級進行)學生在發展上取得的效果是很差的,而小學生的實際學習能要比傳統教學捍衛者們想象的要高得多,換句話說,小學生的學習潛力沒有發揮出來。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他認為一般發展,“是指兒童個性的發展,它的所有方面的發展。一般發展也和全面發展一樣,是跟平均的、片面的發展相對立的。”一般發展既不等同於“全面發展”,也不取代“全面發展”。前者指問題的心理方面,後者指社會方面。贊可夫通過自己的實驗研究,總結出教學實驗的原則。
贊可夫重視教育實驗,認為教育實驗是揭示“教學與發展”客觀規律的基本研究方法。贊可夫的教學理論對蘇聯教育有過深遠的影響,他的《教學論與生活》和《和教師的談話》等書,被譽為“廣大蘇聯教師的必讀書”。贊可夫的主要著作有:《論小學教學》、《和教師的談話》、《教學與發展》、《論教學的教學論原理》、《小學教學新體系的實驗》、《我們的意見分歧》、《小學教學的實驗體系》。他的一些著作曾被廣泛地介紹到美國、日本、中國等國。
1、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教學要有一定的難度。贊可夫認為:這個概念的涵義之一是指剋服障礙,另一個涵義是指學生的努力。“以高難度進行教學,能引起學生在掌握教材時產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動過程。”教學內容要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利用學生的認知的可能性,用稍高於學生原有水平的教學內容來教學生。“只有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最好的教學。”他主張把教學建立在高水平的難度上,在教學過程中,只要學生懂了,就要向下教授,不要原地踏步走,防止學生產生心理抑制,使學生時時感到在學習新東西。同時,他也指出高難度不是越難越好,要註意掌握難度的分寸。只有這樣能為緊張的智力工作不斷提供豐富營養的教學,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例如,孩子已經掌握加法的概念,那麼就應該引導他進入乘法,無需強調計算,因為在乘法的基本演算過程中,孩子會運用加法進行訂正從而再次鞏固加法的計算能力。這就是學科的基本結構呈現的系統性。因此高難度教學得以實施。
2、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贊可夫認為教學進度太慢,大量的時間花在單調的重覆講授和練習上,阻礙了學生的發展。他主張從減少教材和教學過程的重覆中求得教學速度,從加快教學速度中求得知識的廣度,從擴大知識廣度中求得知識的深度。他說:“只要學生掌握了已經學過的知識,就向前進,就教給他們越來越新的知識。”強調高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引導者必須通過觀察確定孩子已經真正地理解了概念後,再發現孩子的幾許探究的意願後,才可以繼續下一步的引導。對此,贊可夫說得很清楚:“以高速度前進,絕不意味著在課堂上匆匆忙忙地把儘量多的東西教給學生,……我們是根據是否有利於學生的一般發展來決定掌握知識和技巧的適宜速度的。”這個速度是要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實際相適應,以豐富多彩的內容去吸引、豐富孩子的智慧,促進其發展。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老師的引導,孩子經常會出現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他們能夠輕鬆地判斷事物之間的關係,並且因探究心裡不斷的發展,促使他們自己會想辦法採用更簡便的方法去實現目標。我們繼續用已掌握加法概念的孩子作說明,他們會把議掌握的加法概念和十進法的交換概念結合,比如當他想要統計全園人數時,他回把點數過的數目記錄下來,然後合在一起。再運用串珠進行接龍運算,一十進位的方法進行替換,然後再根據替換完的結果加以總結,獲得答案。很快他們就會發現,可以直接按整數的方法拿取串珠,獲得答案的速度會更快。如果此時老師在孩子還沒有失去強烈的願望之前,及時給予乘法重覆的概念,孩子就會馬上接受並理解。所以根據孩子的發展現狀提供豐富多彩的、更高層次的應用價值很高的教學內容,孩子會被其吸引,從而得到自然的發展。
贊可夫說,“高速度”不是開快車,趕進度,不是一節課學的東西越多越好;相反,應不吝惜時間講清基本概念,讓學生去觀察、思考、爭論。高速度的提出主要是針對過去教學中多次、機械單調地複習舊課的缺陷,它迫使學生反覆咀嚼已知的材料,把教學進度不合理地拖得很慢,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展。贊可夫認為許多知識和技能不需要當時練到那樣純熟,需要記憶的內容,要用心理學的記憶方法達到更高的鞏固程度。教師講的東西,只要學生懂了,就可以往下講。他主張以知識的廣度來達到知識的鞏固性。
3、理論知識起指導作用的原則
贊可夫根據實驗的觀察材料指出:在五、六十年代,小學一年級學生就能掌握許多抽象的概念,理解某些事物的內在聯繫,而且,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已使人的感官延伸到巨集觀世界和微觀世界,藉助於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人們已經可以把過去認為極其複雜的現象變成容易理解的東西。該原則主要是針對舊教學論中片面強調“由近及遠”、“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他認為在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交織在一起的,不斷地相互作用,只有抽象思維才能更深刻、更接近地認識事物的實質,同時,只有從抽象到具體,才能更完整地認識某個具體事物,認識它與其它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繫。學習才能融會貫通,學生才能聞一知十,舉一反三。因此,他認為孩子“知識的獲得、技巧的形成是在一般發展的基礎上,在儘可能深刻理解有關概念、法則及其之間的依存性的基礎上實現的”。掌握理論知識對於事實材料和技能的規律能加深理解,使知識結構化、整體化,方便記憶;理論知識可以揭示事物內在聯繫,孩子掌握理論知識後能夠把握事物規律,然後展開思想,實現知識遷移,調動思維積極性,促進一般發展。
這裡的“理論”、“理性”是區別於實踐而言的,是泛指規律、概念和原理等一類抽象的知識。重理性並不等於不考慮學生個體接受能力去提高理論知識的水平。
4、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
該原則要求學生註意學習過程本身,讓學生留心應當怎樣進行學習,把學會變為會學。也就是教材和教學過程都要著眼於學習活動的“內在”機制,教學生學會怎樣學習。顯然,這個原則要求學生把前後所學的知識進行聯繫,瞭解知識網路關係,使之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教學要引導學生尋找掌握知識的途徑,要求學生明確學習產生錯誤與剋服錯誤的機制等。概括地說,要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才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5、使全體學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
在班級授課制的情況下,學生有好、中、差三種類型。贊可夫認為:差生之所以差,主要是他們的發展水平低,對學習沒有興趣,缺乏學習信心,觀察力和思維能力薄弱,而教師對待差生的傳統辦法就是補課,反覆做機械的練習。結果,差生的負擔更重,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中,差生見到的東西少,想到的東西少,因而學習的東西少。智力活動的減少,又使得發展水平難以提高。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是要促進差生的發展,教材必須適合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水平;教學要以實驗為基礎,多做實驗,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用知識本身來吸引學生使他們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體會到剋服學習困難後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喜悅,以此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部誘因;教學中要註意設計好教與學的思路,重視知識的前後聯繫,融會貫通;啟發思考,適時練習、及時反饋、矯正等。用這樣一些方法,持之以恆,使全體學生都得到一般發展是可以做到的。例如,運用加法板進行加法的概念引導,孩子只需要知道把算式中的數字找到,然後按順序排列在同一水平線上,最後在班子的上面找到相應位置的數字讀出來就可以得到正確答案。這種教材不但可以使孩子容易操作,而且充分體現了加法的概念就是把事物準確地合在一起。
1、切身性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動性,要能體現出首創精神,這就要求學生對教學活動產生強烈需要,有著強烈的目標達成的切身感,並被教師導引的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所吸引,有可能達到目標的切身感。
2、參與性
建構性學習要求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景下建構知識、應用知識,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對自己學習的成敗承擔責任而積极參与。其實施途徑是:
3、情景性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相關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一種“親、助、樂”人際關係中學習。教師應與兒童共同創設“以情啟思,以思促知”的生動而豐富的教學情境。
4、自主性
建構主義認為,要建構一種學習環境,教師需提供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課本和相關參考材料、音像資料、CAI與多媒體課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圍繞課題,學生有自主選擇學習材料、自主提出問題、選擇學習內容和運用方法的機會,留給學生自學、思考問題的時間,以達到學習目標。
5、框架性
教學的任務在於將教科書中合理的知識結構,經過教師科學“編碼”、學生“解碼”形成頭腦里的認知結構。在認知結構中必有一些起支撐作用的重點知識作為結構框架的支點,在支點之間建立相關聯繫,形成“腳手”框架,讓學生主動攀登。
6、問題性
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教學內容的呈現。教師需要設計一定的教學情境,選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事象或問題,遵循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建立一個相關的認知結構框架,用問題探究、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通過認知框架把學生從現有水平引導到潛在水平的發揮。
7、隨機性
斯皮羅等人( Spiroetal,1995)認為:傳統教學混淆了初級學習(學習的低級階段,教師只要求學生知道一些重要概念和事實,測驗時只要求能再現出來)與高級學習(教師要求學生以對知識的理解為基礎,學習者要解決具體領域的情境性問題)之間的界限,把初級學習階段的教學策略不適當地推及高級學習中,如將事物從複雜的背景中隔離出來進行孤立地學習,忽視具體情境下條件的應用,忽視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聯繫等。實際上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存在情境的複雜性和實例間的差異性。任何對事物的簡單理解都會漏掉事物可能重要的方面。據此,在教學過程要對同一重要概念、原理,可設置不同的情景,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多次進行或呈現,斯皮羅稱之為隨機通達教學(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這不是傳統教學的簡單重覆,而是在多樣化的現實情境與實例中,對概念、知識形成以新的理解,從而有利於學習者針對具體情境,建構用於指引問題解決的圖式。
8、合作性
建構性合作學習要求圍繞教學活動主題,組織學習者之間的交流、爭議、意見綜合等,以助於學習者建構起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學習者在交流過程中,他們的想法、解決問題的思路都明確化和外顯化了,從而使學習者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監控;學習者為解決問題進行交流,以達到對問題的共同理解,建立起更完整的意義建構的表徵。
9、體驗性
維果茨基把學習者的體驗稱為“自下而上的知識”,而學習課本知識稱為“自上而下的知識”,自下而上的知識只有與自上而下的知識相聯繫,才能成為系統;而自上而下的知識只有與自下而上的知識相聯繫,才能獲得發展的基礎。因此,建構性教學要幫助學習者獲得對教學內容的感性體驗、學習策略、學習方法的體驗以及認知的體驗。
10、開放性
教學的開放性是指把教學內容置於一種更寬廣的背景下讓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探討問題,鼓勵學生敞開思想,主動打破自我界限,進行開放交流,提出自己的見解,不斷吸收營養,以適合自身的方式建構認知圖式。
- 對學生的發展產生影響的,不僅是學校,而且有家庭、兒童和青年的組織、書藉、廣播、電影、戲劇等等。然而,既然學校的教學和教育工作是一個目標明確的體系,它的基本任務就是以多方面的科學知識和技巧武裝學生,那末學校就應當在學生的發展上起主導作用。
- 如果能在提高學生的一般發展上取得重大成效,那就會給學生真正地掌握知識開闢一條廣闊的道路。
- 這裡所說的達到更高的發展水平,不僅指智力發展,而且指一般發展。所謂一般發展,就是不僅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發展情感、意志品質、性格和集體主義思想。
- 在我們這個時代,學生的發展對他們將來的活動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不管教學大綱編得多麼好,男女青年在中學畢業後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他們不懂的科學發現和新技術。他們必須獨立地並且迅速地弄懂不熟悉的東西並掌握它。只有具備一定的品質、有較高發展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應付這種情況。
- 學生的一般發展對於他們從學校畢業後的活動意義,恐怕是無論怎樣估計也不會過高的。……只有具備相應的智慧、意志和情感品質的人,才能迅速地辯明方向和掌握他不熟悉的資料。
- 如果教師讓每一個學生都具有的那些各不相同約智慧、情感、性格特點都表現出來,就會在學生的發展上取得很大成效。這樣做,兒童的精神力量就會煥發出來。
- 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積極地、堅持不懈地在全體學生包括最差的學生的發展上下功夫。實驗教學多年來積累的經驗證明,教師能夠順利地實現上述要求並取得良好的效果。既然連差生都在自己的發展上前進了一大段路程,所以他們舉握教材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大了。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於差生和學習落後的學生,更加需要堅持不懈地、目標明確地在他們的發展上狠下功夫。
- ……但更重要的是另外一種意義上來理解個別對待,即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註意、思維的特點及其他心理特點,而且教師要下功夫發展這個或那個學生的特點。從教育學的觀點創造條件,來滿足學生的要求,給他們的愛好找到出路,並予以正確的引導,——這些是更加重要的。
- 所謂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僅讓兒童完成教師的要求,而且使他們的個性、他們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成長。
- 個性的全面發展意味著精神豐富、道德純潔和體魄完美在個性中的和諧的結合。
-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不僅要求一個人具備廣博而深刻的知識,而且要求發展他的智慧、意志、感情,發展他的才能和天資。
- 現代生活不僅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可能性,而且對學校在學生的發展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得多的要求。
- 應當首先看到,只有兒童集體的豐富多采,生氣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個學生的才能開花結果的條件。如果認為只要對學生進行個別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面的發展,那是一種很大的誤解。
- 學校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堅持不懈地在全體學生包括差生的發展上下功夫。使所有的學生而不只是特選的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這一教育學要求,是根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偉大原則提出來的。
- 如果在學生的發展上進行適當的工作,那麼就連差生也能夠順利地掌握以前認為不能接受的知識和技巧。
- 教師不應當只限於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和技巧,還要教育學生,這是教師的神聖職責。
- “教”這個詞的含意,不僅是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和技巧,而且也有教誨、誘導人去從事某些行動的意思。
- 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要熱愛兒童。
- 沒有教師對兒童的愛的陽光,學生就會混成模糊不清的一團。
- 隨著我們意識到兒童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們的接班人,我們成年人肩負著培養年輕一代、培養未來的共產主義建設者的重任,這樣一想,我們的愛的情感就好象增強了。
- 像對兒童的愛這樣一種情感就很特別:在這種情感里,有著某種出於自我犧牲的依戀性的東西,可是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熱情。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生活條件。在社會主義社會裡,對兒童的普遍的無微不至的關懷,文學藝術、造型藝術、電影和電視里對兒童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描繪,以及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的宣傳,這些都為加強對兒童的愛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隨著我們意識到兒童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們的接班人,我們成年人肩負著培養年輕一代、培養未來的共產主義建設者的重任,這樣一想,我們的愛的情感就好象增強了。
- 對學生的愛,首先應當表現在教師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自已的精力、才能和知識,以便在對自己學生的教學和教育上,在他們的精神成長上取得最好的成果。
- 為了在教學上取得預想的結果,單是指導學生的腦力活動是不夠的,還必須在他身上樹立起掌握知識的志向,即創造學習的誘因。
- 凡是教別人的人防應具備的一系列品質,也是學校教師應當具備的。
- 在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方面,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把完成同一教學任務或教育任務而採取的各種不同的方法和方式進行對比。這種對比是激發教師思考的有效手段之一,因為這樣能夠使教師更深入地理解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和方式的實質。
- 安·謝·馬卡連柯曾經指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有了這種品質,教師才可能避免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時此地的情況的特點,從而找到適當的手段並且正確地加以應用。
- 要知道,由活的人所說出來的話,不單是只靠它的內容來激發對方的思想和感情的。這裡有交談者的一副興緻勃勃的面孔。有一雙一忽兒在科學的豐功偉績面前燃燒著贊美的火光,一忽兒又好象在懷疑所作的結論的正確性而眯縫起來的眼睛,有表情,還有手勢……。
- 當教師把每一個學生都理解為他是一個具有個人特點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結構的人的時候,這樣的理解才能有助於教師去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
- 難道敏銳的觀察力不是一個教師最可寶貴的品質之一嗎?對一個有觀察力的教師來說,學生的歡樂、興奮、驚奇、疑惑、恐懼、受窘和其他內心活動的最細微的表現,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一個教師如果對這些表現熟視無睹,他就很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 教師還能時刻看到他們中的每—個人。其餘的學生並沒有黯然失色,沒有在集體里融化得看不見,而是每一個學生都在教師的“註意圈”里。教師對學生的親密關係,表現在他既能形成集體,又能瞭解每一個學生。
- 當我們給兒童提供機會,讓他們跟同學和教師交流自己的知識時,這會使他們歡欣鼓舞,使課上得生動活潑,從而造成一種集體工作的氣氛。
- 教師既是學生的年長的同志,同時又是他們的導師,無論對集體或者對每一個個別的學生,都時刻不要放鬆自己肩負的指導的責任——這一點正是應當做到的,雖然做來相當困難。
- 不能把教師對兒童的愛,僅僅設想為用慈祥的、關註的態度對待他們,這種態度當然是需要的,但是對學生的愛,首先應當表現在教師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識,以便在對自己學生的教學和教育上,在他們的精神成長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師對兒童的愛應當同合理的嚴格要求相結合。
- 請您不要忘記,孩子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別是這種待遇來自一個親近的人的時候,他的痛苦心情會在心靈里留下一個長久的痕跡。
- 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
- 追求分數對於掌握知識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教材變成了獲取好分數的手段。知識本身對於學生並沒有吸引力,而凡是未經過緊張的腦力活動而獲得的東西,以及沒有和興趣結合起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
- 兒童感到有興趣的問題往往超出教學大綱或教科書的範圍,但教師不要拒絕這類問題,當然,學生無力解決的事情除外。開展交談可使知識深化,可發展學生的探索性思考,可對科學的巨大力量提高信念,可增強不斷前進,不斷加深認識的意向。
- 只要學生能提問題,這就是重要的條件之一,它有利於形成和鞏固學生對學習的內部誘因。單純地聽教師講課不能充分發動學生的精神力量。
- 為了保證教育工作的成績,我十分註意發展兒童的積極性、首創精神和獨立活動能力。可是這不是一下子就能辦到的,急於求成,人為地安排獨立活動也無濟了事。
- 審美髮展和道德發展是密切聯繫的。對於美的欣賞可以使人變得高尚起來。美能喚起人的善良感情,如同情心、忠誠、愛、溫柔等。感情會在人的行為中成為一種積極作用的力量。
- 美的情感,或將象人們所說的審美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本性,這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差別之一。
- 應當這樣來安排學習,使學習本身就能培養有高尚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