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6个条目

赞可夫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赞可夫
放大
赞可夫
赞可夫(1901~1977年)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目录

赞可夫简介

  赞可夫(Занков Леонид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1901~1977年),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年轻时代,赞可夫在乡村担任过小学教师、儿童教养员。莫斯科大学毕业以后,从事过缺陷儿童学习特点和心理学的研究。从1950年开始,他专门从事普通教育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卓有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论研究上。他认为苏联传统的凯洛夫教学理论,只是放在如何使儿童掌握现成的知识及概念上,主要特点是学校至上,课堂教学至上,传授知识至上,忽视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即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想象逻辑记忆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进行彻底改革,要建立新的教学理论体系。赞可夫通过实验证明,传统教学法使低年级(他的实验在低年级进行)学生在发展上取得的效果是很差的,而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要比传统教学捍卫者们想象的要高得多,换句话说,小学生的学习潜力没有发挥出来。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认为一般发展,“是指儿童个性的发展,它的所有方面的发展。一般发展也和全面发展一样,是跟平均的、片面的发展相对立的。”一般发展既不等同于“全面发展”,也不取代“全面发展”。前者指问题的心理方面,后者指社会方面。赞可夫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总结出教学实验的原则。

  赞可夫重视教育实验,认为教育实验是揭示“教学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本研究方法。赞可夫的教学理论对苏联教育有过深远的影响,他的《教学论与生活》和《和教师的谈话》等书,被誉为“广大苏联教师的必读书”。赞可夫的主要著作有:《论小学教学》、《和教师的谈话》、《教学与发展》、《论教学的教学论原理》、《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验》、《我们的意见分歧》、《小学教学的实验体系》。他的一些著作曾被广泛地介绍到美国、日本、中国等国。

赞可夫的五条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赞可夫认为:这个概念的涵义之一是指克服障碍,另一个涵义是指学生的努力。“以高难度进行教学,能引起学生在掌握教材时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学内容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利用学生的认知的可能性,用稍高于学生原有水平的教学内容来教学生。“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他主张把教学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懂了,就要向下教授,不要原地踏步走,防止学生产生心理抑制,使学生时时感到在学习新东西。同时,他也指出高难度不是越难越好,要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只有这样能为紧张的智力工作不断提供丰富营养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孩子已经掌握加法的概念,那么就应该引导他进入乘法,无需强调计算,因为在乘法的基本演算过程中,孩子会运用加法进行订正从而再次巩固加法的计算能力。这就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呈现的系统性。因此高难度教学得以实施。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可夫认为教学进度太慢,大量的时间花在单调的重复讲授和练习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主张从减少教材教学过程的重复中求得教学速度,从加快教学速度中求得知识的广度,从扩大知识广度中求得知识的深度。他说:“只要学生掌握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就向前进,就教给他们越来越新的知识。”强调高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引导者必须通过观察确定孩子已经真正地理解了概念后,再发现孩子的几许探究的意愿后,才可以继续下一步的引导。对此,赞可夫说得很清楚:“以高速度前进,绝不意味着在课堂上匆匆忙忙地把尽量多的东西教给学生,……我们是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掌握知识和技巧的适宜速度的。”这个速度是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实际相适应,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去吸引、丰富孩子的智慧,促进其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经常会出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他们能够轻松地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且因探究心里不断的发展,促使他们自己会想办法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去实现目标。我们继续用已掌握加法概念的孩子作说明,他们会把议掌握的加法概念和十进法的交换概念结合,比如当他想要统计全园人数时,他回把点数过的数目记录下来,然后合在一起。再运用串珠进行接龙运算,一十进位的方法进行替换,然后再根据替换完的结果加以总结,获得答案。很快他们就会发现,可以直接按整数的方法拿取串珠,获得答案的速度会更快。如果此时老师在孩子还没有失去强烈的愿望之前,及时给予乘法重复的概念,孩子就会马上接受并理解。所以根据孩子的发展现状提供丰富多彩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价值很高的教学内容,孩子会被其吸引,从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赞可夫说,“高速度”不是开快车,赶进度,不是一节课学的东西越多越好;相反,应不吝惜时间讲清基本概念,让学生去观察、思考、争论。高速度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过去教学中多次、机械单调地复习旧课的缺陷,它迫使学生反复咀嚼已知的材料,把教学进度不合理地拖得很慢,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赞可夫认为许多知识技能不需要当时练到那样纯熟,需要记忆的内容,要用心理学的记忆方法达到更高的巩固程度。教师讲的东西,只要学生懂了,就可以往下讲。他主张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性。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赞可夫根据实验的观察材料指出:在五、六十年代,小学一年级学生就能掌握许多抽象的概念,理解某些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且,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的感官延伸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人们已经可以把过去认为极其复杂的现象变成容易理解的东西。该原则主要是针对旧教学论中片面强调“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他认为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断地相互作用,只有抽象思维才能更深刻、更接近地认识事物的实质,同时,只有从抽象到具体,才能更完整地认识某个具体事物,认识它与其它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学习才能融会贯通,学生才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因此,他认为孩子“知识的获得、技巧的形成是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在尽可能深刻理解有关概念、法则及其之间的依存性的基础上实现的”。掌握理论知识对于事实材料和技能的规律能加深理解,使知识结构化、整体化,方便记忆;理论知识可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孩子掌握理论知识后能够把握事物规律,然后展开思想,实现知识迁移,调动思维积极性,促进一般发展。

  这里的“理论”、“理性”是区别于实践而言的,是泛指规律、概念和原理等一类抽象的知识。重理性并不等于不考虑学生个体接受能力去提高理论知识的水平。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该原则要求学生注意学习过程本身,让学生留心应当怎样进行学习,把学会变为会学。也就是教材教学过程都要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显然,这个原则要求学生把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了解知识网络关系,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教学要引导学生寻找掌握知识的途径,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产生错误与克服错误的机制等。概括地说,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5、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学生有好、中、差三种类型。赞可夫认为:差生之所以差,主要是他们的发展水平低,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信心,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薄弱,而教师对待差生的传统办法就是补课,反复做机械的练习。结果,差生的负担更重,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差生见到的东西少,想到的东西少,因而学习的东西少。智力活动的减少,又使得发展水平难以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要促进差生的发展,教材必须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要以实验为基础,多做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用知识本身来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体会到克服学习困难后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喜悦,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好教与学的思路,重视知识的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启发思考,适时练习、及时反馈、矫正等。用这样一些方法,持之以恒,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是可以做到的。例如,运用加法板进行加法的概念引导,孩子只需要知道把算式中的数字找到,然后按顺序排列在同一水平线上,最后在班子的上面找到相应位置的数字读出来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这种教材不但可以使孩子容易操作,而且充分体现了加法的概念就是把事物准确地合在一起。

赞可夫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1、切身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要能体现出首创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强烈需要,有着强烈的目标达成的切身感,并被教师导引的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所吸引,有可能达到目标的切身感。

  2、参与性

  建构性学习要求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建构知识、应用知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对自己学习的成败承担责任而积极参与。其实施途径是:

  3、情景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一种“亲、助、乐”人际关系中学习。教师应与儿童共同创设“以情启思,以思促知”的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情境。

  4、自主性

  建构主义认为,要建构一种学习环境,教师需提供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课本和相关参考材料、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围绕课题,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自主提出问题、选择学习内容和运用方法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学、思考问题的时间,以达到学习目标。

  5、框架性

  教学的任务在于将教科书中合理的知识结构,经过教师科学“编码”、学生“译码”形成头脑里的认知结构。在认知结构中必有一些起支撑作用的重点知识作为结构框架的支点,在支点之间建立相关联系,形成“脚手”框架,让学生主动攀登。

  6、问题性

  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需要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事象或问题,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建立一个相关的认知结构框架,用问题探究、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通过认知框架把学生从现有水平引导到潜在水平的发挥。

  7、随机性

  斯皮罗等人( Spiroetal,1995)认为:传统教学混淆了初级学习(学习的低级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概念和事实,测验时只要求能再现出来)与高级学习(教师要求学生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学习者要解决具体领域的情境性问题)之间的界限,把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不适当地推及高级学习中,如将事物从复杂的背景中隔离出来进行孤立地学习,忽视具体情境下条件的应用,忽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等。实际上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情境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性。任何对事物的简单理解都会漏掉事物可能重要的方面。据此,在教学过程要对同一重要概念、原理,可设置不同的情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次进行或呈现,斯皮罗称之为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这不是传统教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多样化的现实情境与实例中,对概念、知识形成以新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学习者针对具体情境,建构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

  8、合作性

  建构性合作学习要求围绕教学活动主题,组织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以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者在交流过程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明确化和外显化了,从而使学习者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学习者为解决问题进行交流,以达到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起更完整的意义建构的表征。

  9、体验性

  维果茨基把学习者的体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成为系统;而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下而上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发展的基础。因此,建构性教学要帮助学习者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感性体验、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体验以及认知的体验。

  10、开放性

  教学的开放性是指把教学内容置于一种更宽广的背景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探讨问题,鼓励学生敞开思想,主动打破自我界限,进行开放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吸收营养,以适合自身的方式建构认知图式。

赞可夫语录

  • 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不仅是学校,而且有家庭、儿童和青年的组织、书藉、广播、电影、戏剧等等。然而,既然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工作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体系,它的基本任务就是以多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巧武装学生,那末学校就应当在学生的发展上起主导作用。
  • 如果能在提高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重大成效,那就会给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
  • 这里所说的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不仅指智力发展,而且指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
  • 在我们这个时代,学生的发展对他们将来的活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不管教学大纲编得多么好,男女青年在中学毕业后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他们不懂的科学发现和新技术。他们必须独立地并且迅速地弄懂不熟悉的东西并掌握它。只有具备一定的品质、有较高发展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应付这种情况。
  • 学生的一般发展对于他们从学校毕业后的活动意义,恐怕是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的。……只有具备相应的智慧、意志和情感品质的人,才能迅速地辩明方向和掌握他不熟悉的资料。
  • 如果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那些各不相同约智慧、情感、性格特点都表现出来,就会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很大成效。这样做,儿童的精神力量就会焕发出来。
  • 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积极地、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实验教学多年来积累的经验证明,教师能够顺利地实现上述要求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既然连差生都在自己的发展上前进了一大段路程,所以他们举握教材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差生和学习落后的学生,更加需要坚持不懈地、目标明确地在他们的发展上狠下功夫。
  • ……但更重要的是另外一种意义上来理解个别对待,即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思维的特点及其他心理特点,而且教师要下功夫发展这个或那个学生的特点。从教育学的观点创造条件,来满足学生的要求,给他们的爱好找到出路,并予以正确的引导,——这些是更加重要的。
  • 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成长。
  • 个性的全面发展意味着精神丰富、道德纯洁和体魄完美在个性中的和谐的结合。
  •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博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意志、感情,发展他的才能和天资。
  • 现代生活不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而且对学校在学生的发展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得多的要求。
  • 应当首先看到,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采,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如果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那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 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功夫。使所有的学生而不只是特选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一教育学要求,是根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伟大原则提出来的。
  • 如果在学生的发展上进行适当的工作,那么就连差生也能够顺利地掌握以前认为不能接受的知识和技巧。
  • 教师不应当只限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还要教育学生,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 “教”这个词的含意,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而且也有教诲、诱导人去从事某些行动的意思。
  • 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
  • 没有教师对儿童的爱的阳光,学生就会混成模糊不清的一团。
  • 随着我们意识到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接班人,我们成年人肩负着培养年轻一代、培养未来的共产主义建设者的重任,这样一想,我们的爱的情感就好象增强了。
  • 像对儿童的爱这样一种情感就很特别:在这种情感里,有着某种出于自我牺牲的依恋性的东西,可是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热情。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活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对儿童的普遍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文学艺术、造型艺术、电影和电视里对儿童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描绘,以及对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的宣传,这些都为加强对儿童的爱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随着我们意识到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接班人,我们成年人肩负着培养年轻一代、培养未来的共产主义建设者的重任,这样一想,我们的爱的情感就好象增强了。
  • 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已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
  • 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
  • 凡是教别人的人防应具备的一系列品质,也是学校教师应当具备的。
  • 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方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完成同一教学任务或教育任务而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是激发教师思考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这样能够使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实质。
  • 安·谢·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地加以应用。
  • 要知道,由活的人所说出来的话,不单是只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交谈者的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忽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火光,一忽儿又好象在怀疑所作的结论的正确性而眯缝起来的眼睛,有表情,还有手势……。
  • 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 难道敏锐的观察力不是一个教师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吗?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 教师还能时刻看到他们中的每—个人。其余的学生并没有黯然失色,没有在集体里融化得看不见,而是每一个学生都在教师的“注意圈”里。教师对学生的亲密关系,表现在他既能形成集体,又能了解每一个学生。
  • 当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跟同学和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从而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
  • 教师既是学生的年长的同志,同时又是他们的导师,无论对集体或者对每一个个别的学生,都时刻不要放松自己肩负的指导的责任——这一点正是应当做到的,虽然做来相当困难。
  • 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
  • 请您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 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 追求分数对于掌握知识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教材变成了获取好分数的手段。知识本身对于学生并没有吸引力,而凡是未经过紧张的脑力活动而获得的东西,以及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 儿童感到有兴趣的问题往往超出教学大纲或教科书的范围,但教师不要拒绝这类问题,当然,学生无力解决的事情除外。开展交谈可使知识深化,可发展学生的探索性思考,可对科学的巨大力量提高信念,可增强不断前进,不断加深认识的意向。
  • 只要学生能提问题,这就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它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单纯地听教师讲课不能充分发动学生的精神力量。
  • 为了保证教育工作的成绩,我十分注意发展儿童的积极性、首创精神和独立活动能力。可是这不是一下子就能办到的,急于求成,人为地安排独立活动也无济了事。
  • 审美发展和道德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对于美的欣赏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美能唤起人的善良感情,如同情心、忠诚、爱、温柔等。感情会在人的行为中成为一种积极作用的力量。
  • 美的情感,或将象人们所说的审美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本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差别之一。
  • 应当这样来安排学习,使学习本身就能培养有高尚道德的人。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寒曦,Mis铭,上任鹅陈.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赞可夫"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