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就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被就業,指在當今高校統計就業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的畢業生“被就業”,即學校要求沒就業的畢業生自己隨便找個章蓋在協議書上證明自己就業了。
有網站曝光出現了個別“被瞞著就業”的情況,畢業生自己不知情就已經就業了。中國大學為了證明自己的畢業生搶手,要求學生畢業後就“就業”,若不能證明自己就業,就會受到學校的嚴厲處罰,比如不能得到畢業證等等。也有學校自己想辦法弄到一些企業的虛假證明,給畢業生開出就業證明,而學生自己被蒙在鼓裡。
網上一度流傳一個非常形象的詞:“被自殺”,以表示對一些非正常死亡案件的質疑。幾天前有高校畢業生髮帖仿製了一個新詞:“被就業”。發帖者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竟然已被簽署了就業協議書。
部分高校採取措施保證就業率早已不是新聞,2006年安徽省教育廳就曾公開批評“一些高校採取扣押畢業證等方式,要求沒就業的學生提供就業協議書,結果逼得學生造假,甚至跑到學校附近的小店蓋個章冒充接收單位。”
但像這次帖子里所說的學校“包辦服務”到這個程度的,還是比較少見,甚至還得到其他需要自己找章蓋的畢業生的羡慕。網友ug1981對“被就業”的解讀很精辟:2009年開始畢業包分配(不含崗位、工資等相關福利)。
追溯“被就業”的根源,可以分為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
外因方面,主要是因為近幾年高校大量擴招,導致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據統計,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631萬,比09年增加了20萬。另外,由於金融危機,導致市場需求銳減,供遠遠大於求,很多畢業生被迫待業。
內因方面,主要是畢業生自身的原因,大學生在校期間普遍不註重職業生涯規劃,缺乏職業意識的建立,職業素養,職業技能更是跟不上企業的要求,從而在找工作的時候缺乏競爭力。大學生要提高就業的競爭力,就需要在求職前得到系統專業的培訓,也就是現在常說的職前培訓,而高校在這方面還沒有形成完善有效的模式。
帖子《應屆畢業生怒問:誰替我簽的就業協議書?註水的就業率!》2009年7月12日在發表在天涯論壇上,作者“醬里合醬”說道:“我就業啦,就業啦,太興奮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被就業的!”就這樣,“被就業”一詞誕生了,並且在論壇轉載的過程中被放到了標題里:《2009年的7月,我畢業了,我也“被就業”了》。
據作者講述,他在某市人才中心辦理檔案關係轉接時才想起來要看看自己的材料。赫然發現其中有一張蓋滿大紅戳的《就業協議書》。看著上面的內容,“我頓時驚呆了,天哪,我居然已經就業了,協議書上面白紙黑字的就業單位名稱,還有就業單位大紅的印章”,就業單位是××工業公司,他甚至沒有聽過這個公司。
從“要求學生就業”到“學生被就業”,高校的就業率造假日益瘋狂,這反映出三方面問題。
其一,教育部門對就業率造假的查處不嚴格,縱容高校的造假行為。
雖然教育部門早就有“嚴厲打擊高校就業率造假”的通知與規定,但鮮見對高校就業率進行核查,並嚴肅處理責任人的案例,久而久之,高校也就更加膽大妄為,甚至公開交流造假經驗,“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其二,部分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前景暗淡,其他“造假”手法已經無法奏效。
教育主管部門意識到高校在就業率統計中“可能”存在造假行為,尤其在靈活就業的統計中,於是強調簽約就業。高校要求學生出具就業協議書換畢業證書,以及要求家長幫學生就業,都是想提高簽約就業率,但如果家長、學生不配合,或者配合力度有限,提高簽約就業率,難度不小,“被就業”則直接省去了動員家長、學生的麻煩,學校就業老師關在辦公室里,一天之內就可以大幅提升學校的簽約就業率。
其三,“被就業”是政績工程的異化形態
首先,“被就業”是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異化形態。就業率原本只是學校統計就業時的一個參數,不期然竟演變成學校招生的招牌,進而成為教育主管部門展示政績的指標。在這個過程中,學校以虛高的就業率騙取國家投入和社會信任,而教育主管部門也以此作為一項政績,向社會交代。這種風氣甚至影響到地方政府。2009年3 月份,沈陽市政府績效評估辦公室主任就對媒體介紹,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將納入2009年沈陽市政府績效評估體系。
其次,“被就業”掩蓋了實質上的就業難,可能造成有關方面對就業形勢的誤判。不能說學校、教育主管部門乃至地方政府在推動大學生就業上的積極努力,但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過度強調就業率,並將就業率指標納入政績考核,必然導致“欺上瞞下”行為的產生。而且,如果循此數據研判中國經濟社會的話,難免產生“就業形勢一片大好”的誤判,進而使得大學生就業難的真問題遲遲得不到緩解。
就業率於學校而言,不但關係到專業的生死(教育部門有將就業率與大學專業停辦、減招掛鉤的規定),還影響學校的形象和招生;於教育部門而言,關係到對政府的大學生就業政策是否落實到位,所管理的高校辦學質量是否高、大學生是否受社會歡迎;對地方政府而言,則關係到對上級政府要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是否高度重視、執行有力。本來,如果就業率統計能真實反映大學生就業情況,大學、教育部門、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就業率,並無不妥,但是,如果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心思,集中到了數字上,就業率的統計,反過來會影響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掩蓋了嚴重的就業困難、教育質量低、社會對大學生評價差的問題,就業情況失去對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的適度調節作用,造成教育的惡性迴圈。在高就業率之下,學生假就業,學校對學生進行的教育無疑也是假教育。
“被就業”的現象並不只是2009年才產生的。有網友在看到相關帖子時恍然大悟“其實這種事兒很早就有了!我是大學擴招第一屆的學生,現在工作已經好幾年了,回頭看見學校辦出這樣的事情,突然想起了我畢業時候的情景了”!而這種現象在2009年被廣泛關註主要是由於經濟危機的爆發是就業問題凸現出來,才令這種現象成了社會普遍關註的問題。 而因為世界經濟仍然沒有擺脫經濟危機的困境,此種現象勢必還會繼續存在一段時間。
從國家層面看,2010年世界經濟持續複蘇面臨的主要困難包括各國信貸規模仍然呈下降趨勢,或只是微弱增長(只有中國信貸規模大幅度增長)。大多數金融機構需要繼續處理不良資產。很多國家內需薄弱,來自政策支持和庫存減少的動力將相繼減弱。此外,主要發達國家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大幅度上升,由此帶來的政治和經濟包袱日益加大。世界經濟儘管正在逐步走出危機,但2010年要實現持續複蘇面臨諸多困難,包括:失業率上升與通貨膨脹、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初級產品價格波動、金融風險、全球經濟失衡、經濟政策風險。所以,沒有完全走出經濟低谷的社會必然導致“被就業”的事件繼續發生。
國家人保部、教育部均表示“被就業”只是個別現象。而廣大群眾的關註、網友的質疑敦促這政府對這種現象的治理,當事大學生中的一部分選擇了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這些都讓這種現象不能持續、普遍發展。所以在未來幾年之內,“被就業”的現象將會越來越少,最後消亡。
高校要漂亮的就業率、教育部門也要漂亮的就業率。畢業生就算找不到工作,弄個有公章的就業協議交上來,這一造假辦法如今不新鮮了,一個不到百人的小店弄出一百張就業協議的故事也有點老套了;靠扣畢業證的手法逼學生拿到就業協議書的手法,也已經成為舊聞。
眼下最有“創意”的手法是:大學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竟然已經被簽訂了就業協議,於是,“被就業”,變成了一網路新詞,新鮮熱辣著。 對就業率造假和註水問題的批評之聲從未消弭,但此風硬是越刮越盛,技巧層出不窮,人有多大膽,就業率就有多高產。反正畢業生是否真的找到工作,高校並不用負責,教育部門也不用負責。 有了體面的就業率,高校的專業設置、財政經費等才能有保障,來年才能“忽悠”更多不諳世事的學生;有了體面的就業率,主管部門也可以自豪地宣示政績。至於就業率註水而產生的對專業設置、對入學誤導等惡劣影響(如果還有人願真心相信這個就業率的話),有關部門完全是知道的,但在現實利益的算計法則之下,也恐是無暇顧及了。就業率作為一種統計數字,被註水成“虛假繁榮”,蛻變為一種牟利工具,“被就業”就是其中一個典型註腳,這種怪象實質上已經涉嫌以虛假信息欺詐、誤導學生及家長,也違反統計法的精神!
應當採取合法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要求學校按照國家政策妥善的辦理自己的檔案關係。
2002年2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意見》。意見第七條指出,對畢業離校時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檔案管理機構對其檔案免收服務費用。學校可根據本人意願,將其戶口轉至入學前戶籍所在地,或兩年內繼續保留在原就讀的高校,待落實工作單位後,將戶口遷至工作單位所在地。超過兩年仍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學校和檔案管理機構將其在校戶口及檔案遷回入學前戶籍所在地。也就是說,學校有義務應畢業生要求,保留其戶口和檔案兩年,這是個緩衝期。而學校的這種做法顯然是無視國家相關政策,是不合法的行為。
被就業完全無視學生的存在:學生“被就業”的公司可能是虛擬的,那麼,公司的公章自然也是學校偽造的。學生根本沒有參與協議書的簽訂過程,所以協議書上的學生簽名也是學校“幫簽”的。也就是說這些虛假的證明均是無效的。
1.先看看是不是重名,或者別的什麼原因導致了錯誤。這個需要和就業中心反覆溝通,弄清原因,不要著急。
2.如果確實是學校就業中心出了錯誤,你可以申請重新簽一份就業協議,辦理改派,也就是重新領一份派遣證。這個可能花幾十元改派費用。
3.憑派遣證去你檔案保管的部門取檔案,去公安局戶籍部門轉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