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被就业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被就业

  被就业,指在当今高校统计就业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的毕业生“被就业”,即学校要求没就业的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明自己就业了。

被就业的表现

  有网站曝光出现了个别“被瞒着就业”的情况,毕业生自己不知情就已经就业了。中国大学为了证明自己的毕业生抢手,要求学生毕业后就“就业”,若不能证明自己就业,就会受到学校的严厉处罚,比如不能得到毕业证等等。也有学校自己想办法弄到一些企业的虚假证明,给毕业生开出就业证明,而学生自己被蒙在鼓里。

  网上一度流传一个非常形象的词:“被自杀”,以表示对一些非正常死亡案件的质疑。几天前有高校毕业生发帖仿制了一个新词:“被就业”。发帖者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已被签署了就业协议书

  部分高校采取措施保证就业率早已不是新闻,2006年安徽省教育厅就曾公开批评“一些高校采取扣押毕业证等方式,要求没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协议书,结果逼得学生造假,甚至跑到学校附近的小店盖个章冒充接收单位。”

  但像这次帖子里所说的学校“包办服务”到这个程度的,还是比较少见,甚至还得到其他需要自己找章盖的毕业生的羡慕。网友ug1981对“被就业”的解读很精辟:2009年开始毕业包分配(不含岗位、工资等相关福利)。

被就业的来源

  追溯“被就业”的根源,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因方面,主要是因为近几年高校大量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631万,比09年增加了20万。另外,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市场需求锐减,供远远大于求,很多毕业生被迫待业。

  内因方面,主要是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在校期间普遍不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职业意识的建立,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更是跟不上企业的要求,从而在找工作的时候缺乏竞争力。大学生要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就需要在求职前得到系统专业的培训,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职前培训,而高校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的模式。

  帖子《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2009年7月12日在发表在天涯论坛上,作者“酱里合酱”说道:“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就这样,“被就业”一词诞生了,并且在论坛转载的过程中被放到了标题里:《2009年的7月,我毕业了,我也“被就业”了》。

  据作者讲述,他在某市人才中心办理档案关系转接时才想起来要看看自己的材料。赫然发现其中有一张盖满大红戳的《就业协议书》。看着上面的内容,“我顿时惊呆了,天哪,我居然已经就业了,协议书上面白纸黑字的就业单位名称,还有就业单位大红的印章”,就业单位是××工业公司,他甚至没有听过这个公司

被就业的发展趋势

  从“要求学生就业”到“学生被就业”,高校的就业率造假日益疯狂,这反映出三方面问题。

  其一,教育部门对就业率造假的查处不严格,纵容高校的造假行为。

  虽然教育部门早就有“严厉打击高校就业率造假”的通知与规定,但鲜见对高校就业率进行核查,并严肃处理责任人的案例,久而久之,高校也就更加胆大妄为,甚至公开交流造假经验,“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其二,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暗淡,其他“造假”手法已经无法奏效。

  教育主管部门意识到高校在就业率统计中“可能”存在造假行为,尤其在灵活就业的统计中,于是强调签约就业。高校要求学生出具就业协议书换毕业证书,以及要求家长帮学生就业,都是想提高签约就业率,但如果家长、学生不配合,或者配合力度有限,提高签约就业率,难度不小,“被就业”则直接省去了动员家长、学生的麻烦,学校就业老师关在办公室里,一天之内就可以大幅提升学校的签约就业率。

  其三,“被就业”是政绩工程的异化形态

  首先,“被就业”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异化形态。就业率原本只是学校统计就业时的一个参数,不期然竟演变成学校招生的招牌,进而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展示政绩的指标。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以虚高的就业率骗取国家投入和社会信任,而教育主管部门也以此作为一项政绩,向社会交代。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地方政府。2009年3 月份,沈阳市政府绩效评估办公室主任就对媒体介绍,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将纳入2009年沈阳市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其次,“被就业”掩盖了实质上的就业难,可能造成有关方面对就业形势的误判。不能说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地方政府在推动大学生就业上的积极努力,但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过度强调就业率,并将就业率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必然导致“欺上瞒下”行为的产生。而且,如果循此数据研判中国经济社会的话,难免产生“就业形势一片大好”的误判,进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真问题迟迟得不到缓解。

  就业率于学校而言,不但关系到专业的生死(教育部门有将就业率与大学专业停办、减招挂钩的规定),还影响学校的形象和招生;于教育部门而言,关系到对政府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所管理的高校办学质量是否高、大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对地方政府而言,则关系到对上级政府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否高度重视、执行有力。本来,如果就业率统计能真实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大学、教育部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就业率,并无不妥,但是,如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心思,集中到了数字上,就业率的统计,反过来会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掩盖了严重的就业困难、教育质量低、社会对大学生评价差的问题,就业情况失去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度调节作用,造成教育的恶性循环。在高就业率之下,学生假就业,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无疑也是假教育。

  “被就业”的现象并不只是2009年才产生的。有网友在看到相关帖子时恍然大悟“其实这种事儿很早就有了!我是大学扩招第一届的学生,现在工作已经好几年了,回头看见学校办出这样的事情,突然想起了我毕业时候的情景了”!而这种现象在2009年被广泛关注主要是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就业问题凸现出来,才令这种现象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而因为世界经济仍然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此种现象势必还会继续存在一段时间。

  从国家层面看,2010年世界经济持续复苏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各国信贷规模仍然呈下降趋势,或只是微弱增长(只有中国信贷规模大幅度增长)。大多数金融机构需要继续处理不良资产。很多国家内需薄弱,来自政策支持和库存减少的动力将相继减弱。此外,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大幅度上升,由此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包袱日益加大。世界经济尽管正在逐步走出危机,但2010年要实现持续复苏面临诸多困难,包括:失业率上升与通货膨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初级产品价格波动金融风险全球经济失衡、经济政策风险。所以,没有完全走出经济低谷的社会必然导致“被就业”的事件继续发生。

  国家人保部、教育部均表示“被就业”只是个别现象。而广大群众的关注、网友的质疑敦促这政府对这种现象的治理,当事大学生中的一部分选择了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这些都让这种现象不能持续、普遍发展。所以在未来几年之内,“被就业”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少,最后消亡。

被就业的应对

  高校要漂亮的就业率、教育部门也要漂亮的就业率。毕业生就算找不到工作,弄个有公章的就业协议交上来,这一造假办法如今不新鲜了,一个不到百人的小店弄出一百张就业协议的故事也有点老套了;靠扣毕业证的手法逼学生拿到就业协议书的手法,也已经成为旧闻。

  眼下最有“创意”的手法是:大学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已经被签订了就业协议,于是,“被就业”,变成了一网络新词,新鲜热辣着。 对就业率造假和注水问题的批评之声从未消弭,但此风硬是越刮越盛,技巧层出不穷,人有多大胆,就业率就有多高产。反正毕业生是否真的找到工作,高校并不用负责,教育部门也不用负责。 有了体面的就业率,高校的专业设置、财政经费等才能有保障,来年才能“忽悠”更多不谙世事的学生;有了体面的就业率,主管部门也可以自豪地宣示政绩。至于就业率注水而产生的对专业设置、对入学误导等恶劣影响(如果还有人愿真心相信这个就业率的话),有关部门完全是知道的,但在现实利益的算计法则之下,也恐是无暇顾及了。就业率作为一种统计数字,被注水成“虚假繁荣”,蜕变为一种牟利工具,“被就业”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注脚,这种怪象实质上已经涉嫌以虚假信息欺诈、误导学生及家长,也违反统计法的精神!

  应当采取合法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学校按照国家政策妥善的办理自己的档案关系。

  2002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意见第七条指出,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对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其户口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两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和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口及档案迁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也就是说,学校有义务应毕业生要求,保留其户口和档案两年,这是个缓冲期。而学校的这种做法显然是无视国家相关政策,是不合法的行为。

  被就业完全无视学生的存在:学生“被就业”的公司可能是虚拟的,那么,公司的公章自然也是学校伪造的。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协议书的签订过程,所以协议书上的学生签名也是学校“帮签”的。也就是说这些虚假的证明均是无效的。

  1.先看看是不是重名,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导致了错误。这个需要和就业中心反复沟通,弄清原因,不要着急。

  2.如果确实是学校就业中心出了错误,你可以申请重新签一份就业协议,办理改派,也就是重新领一份派遣证。这个可能花几十元改派费用

  3.凭派遣证去你档案保管的部门取档案,去公安局户籍部门转户口。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被就业"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