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性別隔離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職業性別隔離 (sex segregation)
目錄 |
職業性別隔離是指由於社會系統性因素,使不同的性別集中在不同的行業和職位上,是勞動力市場上性別歧視的主要方式之一。
前新古典經濟理論認為女性低收入的原因是勞動生產率低下,缺乏工會支持,受教育程度,生活標準較低,就業面窄及就業的從屬特征等。
工作中的性別隔離可以分為兩種:水平隔離和垂直隔離。
水平隔離是指女性難以進入某些被視為是“男性的工作”,例如以體力勞動為代表的職業:司機、搬運工,以及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名聲、強調專業的工作,例如醫生、律師、大學教授。而有些工作則被認為是“女性的工作”,通常是類似以家務勞動或是強調女性陰柔、善於照顧、護理特點的工作,如家政服務,護士,幼兒園老師以及大多數的服務業。
垂直隔離則是指男性與女性在同一行業中,男性通常有著較高的職位與薪資,女性則處於較不需要技術的低職位,薪資低且不易升遷。以及時同樣一份工作,雇主也常透過某些方式造成男性與女性同工不同酬。例如給女性兼職而非全職的工作,或是以某些細微劃分工作內容或冠以不同名稱,以宣稱那男女的工作並不相同,所以待遇不一樣。
造成職業性別隔離的原因[1]
女性主義者對於職業性別隔離造成性別歧視問題的關註點,主要集中在女性就業人口為什麼會高度聚集在那些技能水平要求較低、勞動報酬較低、社會聲望也較低的職業。女性主義者試圖從文化或制度的角度分析產生性別隔離的原因,他們認為,女性事實上承擔了生育並撫養照顧後代、管理家庭的主要責任,這是兩性角色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區別。“男外女內”是父權制所遵循的性別分工模式,這種模式延續到勞動力市場中,男性憑藉傳統的優勢自然就占據了高技能、高收入的職業;而女性卻因其家庭角色的束縛以及人力資本投人的不夠,往往不得不尋找那些可以兼顧家庭的職業,這些職業往往是技能低、收入低的職業。於是,社會上就形成了所謂的“男性化”職業與“女性化”職業之間的職業性別分割,並達成了一定的共識:那些“男性化”職業,不管是雇主還是男性職員都會有意或無意地反對女性進入;而對那些進人“女性化”職業的男性,社會往往視之為“異類”。同時,女性由於兼顧養育孩子和照顧家庭的主要責任,使得她們要想從社會結構網路中獲取信息流和物資流都相當困難,從而導致女性在就業信息、工作經驗、技術技能等方面都處於不利的地位。而勞動力市場的雇主和雇員充滿經濟理性:一方面,那些需要雇員技能水平高、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職業和崗位,雇主們更傾向於考慮男性;另一方面,女性雇員因為考慮到自身工作的靈活性和階段性以及由此導致的信息和經驗的相對不足,更多地會到技能要求低、發展空間小且提拔機會較少的邊緣部門工作。據此,女權主義認為,正是父權制導致了勞動力市場的性別隔離。
事實上,資本市場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決定了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不利地位。第一,與男性相比,女性由於自身的特殊生理,存在著生育、操持家務等自然附著成本。繁重的家務勞動使得婦女難以有更多的時間充實自己,也使得她們對職業的投人相對不足,自我期許降低。對此,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和組織自然不願接受這種“性別虧損”。第二,在次屬勞動力市場,那些技術含量低、工作時間長、工資待遇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招收了許多女性,但這並不是因為這些企業負責人更具有性別平等意識和更關愛女性,而是市場利潤最大化選擇的結果。其真實的原因在於,女性比男性更能接受低廉的報酬,而且更易於管理,反抗性差。資本市場正是利用這一點,實現了利潤最大化。第三,規避生育負擔是企業拒招女工的另一原因。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效益是企業的最大目的,而招收女工,則會無端增加生產成本,因為我國相關法律政策規定,單位應支付女職工在職期間的生育費用、產假期間的工資等。出於經濟理性,考慮到雇佣成本,雇主更傾向於雇佣和提拔男性。更有甚者,一些企業在招聘人員時明文提出不要女性。有的企業則內部出台規定,要求女職工在工作期間不得懷孕,或限制懷孕。有了工作不敢生育,有了生育沒了工作,女性生育權遭受嚴重漠視。
職業分隔的經濟效應是雙重的,根據供求原理,女性為主的職業中由於勞動供給增加,遂壓低了這些職業的工資;男性為主的職業中勞動供給減少,工資被抬高。從整個社會來看,勞動力資源配置扭曲,經濟總產出減少。
- ↑ 姚先國; 謝嗣勝.職業隔離的經濟效應——對我國城市就業人口職業性別歧視的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2)
怎樣打破性別職業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