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年鑒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統計年鑒是指以統計圖表和分析說明為主,通過高度密集的統計數據來全面、系統、連續地記錄年度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發展情況的大型工具書。[1]獲取統計數據資料。是進行各項經濟、社會研究的必要前提。而藉助於統計年鑒,則是研究者常用的途徑。目前國內常用的統計年鑒是《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省(市)統計年鑒。
中國的統計年鑒[1]
一、中國統計年鑒與各省(市)統計年鑒的對比及不一致
<中國統計年鑒)是系統收錄全國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統計數據及多個重要歷史年份和近年全國主要統計數據,以全面反映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的一部資料性年刊。自1981年版第一部《中國統計年鑒》問世以來,經過三十年的發展,<中國統計年鑒>現已形成了較科學、系統、完整的統計體系,成為了覆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方面的大型權威性統計工具書。但由於<中國統計年鑒>是政府數據的集大成,不可能包含所有效據,因此,中國還存在著大量專題性資料彙編和統計年刊。其中,各省(市)統計年鑒是系統反映該省當年及重要年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綜合情況的資料性年刊。二者相互配合,不僅更全面地反映了中國發展狀況。還為國內研究提供了大量可用數據。但是,《中國統計年鑒》和省(市)統計年鑒仍存在著一些不一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整體架構的不一致
<中國統計年鑒>正文部分的架構是“綜合經濟一產業—社會”模式。以(2011中國統計年鑒)說明:全書以。綜合”開篇,國民經濟核算也可歸於此部分;隨後的內容先按“巨集觀綜合性領域”分列,包括人口、就業人員和職工工資、固定資產投資、對外經濟貿易、能源、財政、價格指數、人民生活、城市概況、資源和環境專題:又按。產業”分列,包括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和郵電、批發和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和旅游業、金融業專題:最後按“社會發展”分列,包括教育和科技、衛生和社會服務、文化和體育、公共管理及其他專熙。而各省(市)統計年鑒正文雖均不同程度涉及到了以上部分,卻始終沒有形成—個較為清晰的整體架構。以2010統計年鑒為例,北京市將對外經濟貿易列在產業內,位於交通運輸郵電和旅游業之間;浙江省將工業和能源合併,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列在財政、金融和保險專題及教育、科技專題之問,使得巨集觀綜合性領域與產業出現交叉。經筆者對比.目前各省(市)統計年鑒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專題排列無序現象,並沒有統一的架構模式。
2.統計口徑的不一致
就某一指標而言,由於統計口徑不統一,使得全國總數據與省(市)數據加總之和存在偏差。統計口徑包括統計方式,統計範圍等,在此以GDP為例說明。目前中國GDP採取分級核算制,每年各省(市)GDP加總之和都遠大於全國,增速也快於全國。(2010中國統計年鑒>記載,2009全國GDP為340506.87億元(保留兩位小數),而各省(市)年鑒數據顯示GDP加總之和為365303.69億元。二者相差約24796.82億元。國家統計局原局長李德水曾對外表示,2004年地方GDP平均增速超出全國3.9%。現任局長馬建堂也表示,2009年全國GDP初步測算增幅為8.7%,但地方GDP總量加起來,其增速比8.7%要高得多。造成這種不一致的原因,就統計範圍說,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跨地區經營企業越來越多,儘管統計制度不允許重覆統計,但由於種種原因,在異地子公司所在地已統計了其生產經營活動的同時,公司總部所在地一般也並不願意剔除該子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這就導致了地方數據有放大趨勢,而全國顯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就統計方式說,首先。GDP核算需要大量基礎數據,國家和地方都存在資料缺口,需要採用不同的推算方法來解決。由於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很難制定統一的推算標準,只能制定推算的原則和幅度區間。因此,全國和地方使用的基礎資料不完全一致。其次,在獲得初始數據後,國家還需要從各個角度評估主要基礎數據。對不符合實際情況或明顯異常的基礎數據要徽適當修正(多數是下調),而地方雖然也進行評估。但掌握的尺度一般比國家的要寬鬆。
3.數據的不一致
即使是對統計口徑並無明顯差異的指標,全國總數據與各省(市)年鑒數據加總之和仍然存在著偏差,甚至誤差較大。如能源專題中,(2010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09年全國石油消費量為38384.5萬噸,而各省(市)數據加總後總消費量為40988.79萬噸。又如對外經濟貿易專題中.各省(市)統計年鑒2009年實際利用外資直接投資數據加總額為1551.30億美元,而《中國統計年鑒>全國數據僅為900.33億美元,兩者相差近一半。顯然,這是需要給出說明和解釋的。
二、不同省(市)統計年鑒的對比及不一致
目前中國各省(市)統計年鑒都是根據自身社會、經濟實際情況與需要發行的。雖然近年來國家統計局在省(市)年鑒基本內容方面給出了一個框架,但由於該框架過粗,目前各省(市)年鑒仍然呈現各自為攻的局面,統計內容差別較大,部分數據難以完整獲得。缺少了數據支撐的堅強大廈,省(市)間橫向比較分析難以進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舉步維艱。在這裡,有些不一致並不是必然的,通過國家統計部門制定可行的、統一的統計標準可得到有效避免。各省(市)統計年鑒的不一致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內容設置的不一致
以2010年各省(市)統計年鑒為例,在內容設置上,部分省(市)僅包括正文而無附錄,如上海市、山西省;部分省(市)包括正文和附錄,如遼寧省、江蘇省;部分省(市)除正文、附錄外還附加了其他項目,而附加項目又有所不同,如北京市加入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報告,天津市加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內蒙古自治區加入政府工作報告,陝西省加人2009年大事記,等等。
2.整體架構的不一致
前文中分析了<中國統計年鑒)與各省(市)年鑒整體架構的不一致,而就各省(市)年鑒而言,由於正文部分專題排序並不統一,導致整體架構存在明顯的差異。前文北京市與浙江省的對比事實上也說明瞭這一點。在此不再贅述。
3.統計專題的不一致
這種不一致首先表現為某些相同專題排列組合的不一致(進一步地,表現為專題名稱的不一致)。比較20lO年各省(市)年鑒,以對外經濟貿易和旅游業為例,天津市將二者合併,命名“對外經濟貿易和旅游”,黑龍江省將二者合併,命名。對外貿易和旅游”,北京市將二者分別單列,山西省將對外經濟貿易單列,旅游業與住宿、餐飲併列,等等。
其次表現為不同省(市)年鑒包含專題的不一致。集中體現在社會發展部分。以<中國統計年鑒)社會專題為標準,除基本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外,北京市有社區、政法等,浙江省有專利、測繪、標準計量、工會組織等,上海市有法律、公證等。
最後表現為不同省(市)年鑒特色專題設置的不一致(這裡把上文中四大部分包含專題之外、各省(市)自設的專題定義為。特色專題”)。如福建省有海峽西岸經濟區主要經濟指標;貴州省有扶貧與開發;重慶市有三峽工程重慶庫區移民情況;內蒙古自治區有盟市資料,等等。
4.指標內容的不一致
這種不一致表現在同一專題下設的指標體系內容存在的差異上。例如。某些經濟指標數據在部分省(市)年鑒有統計而其他省(市)無統計。仍以對外經濟貿易專題為例。按國別(地區)分外貿進/出口總值是一項重要的貿易數據,其與GDP的比值可用以度量:影出口綜合集中度,而後者又可用以衡量貿易安全。對比2010年各省(市)年鑒。除海南省、西藏、內蒙古自治區外。其餘省(市)均統計了該數據,但是,對這些省(市)來說,該指標在統計形式、統計內容也並不完全一致。就形式而言,多數省(市)將影出口額列入同一表中,如北京市、安徽省、湖南省;少數省市以兩張表分列,如陝西省。就內容而言,貴州省只有分大洲數據,其餘省(市)雖都有分國別數據。但統計的國家也存在著很大差異,由於不同省(市)不可能與每個相同國家都有貿易,這種不一致是必然的。儘管如此,還存在著如下問題:各省(市)未能全面地提供一些重要地區的貿易數據。以歐盟為例。歐盟已連續7年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目前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地,中歐的經貿合作是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重要引擎和堅實基礎。在此經濟背景下,與歐盟的貿易數據理應在每個省(市)統計表中有所體現。而現狀是,僅少數省(市)會將歐盟數據單獨統計,如山西省、山東省;大多數省(市)統計了歐盟內一些國家貿易數據,如雲南省、黑龍江省,且不說統計在列的國家少之又少,僅就同省來說,年與年問貿易國家還存在很大差別,著實令人費解:去年某省與某國曾有過貿易,今年卻沒有任何統計了,究竟是沒有貿易了。還是本身取消統計了呢?
總的說來,由於中國幅員廣大,經濟社會情況複雜,各省(市)統計年鑒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如今亟須做的,是國家統計部門應著力規範各省(市)年鑒主體內容;同時,仍要給各省(市)留出一定的餘地,使之更符合其發展情況和客觀需要。無論如何,規範化和差異化應達到這樣的目的:各省(市)統計年鑒的不一致應保持在適度、可接受的範圍內。同樣地,這一准則也適應於‘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省(市)統計年鑒的不一致問題。顯然,作為基礎數據的統計年鑒,其質量越高將越有助於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