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產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第六產業”概念源於日本,就是通過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即不僅種植農作物(第一產業),而且從事農產品的加工(第二產業)與銷售農產品及加工產品(第三產業),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其本質是將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應用“1+2+3”等於6、“1*2*3”等於6的原理,使原本作為一產的農業變身為綜合產業,提升農業附加值。“第六產業”的術語在我國雖為新鮮事物,但各地類似的發展模式早已存在,我們所熟悉的觀光農業、農家樂等創意農業,都屬於“第六產業”範疇。
日本大力發展“第六產業”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隨著日本人口向城市集中,農村出現了人口老齡化和農業“過疏化”現象。日本農村人口中,65歲以上的老人~02oo5年就已經占到了24%;農業從業者由1965年的894萬人減少到2009年的191萬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人占到60%。日本耕地面積,在1961年曾達到600萬公頃的頂峰,但2009年減少到461萬公頃;同時,放棄耕作的耕地面積還在逐年增加。El本農產品自給率也持續下降,1965年自給率曾達到73%,但目前降至400/0左右。日本的農業收入,在2007年也比199哞減少了一半。
為擺脫農業困境,日本政府開始採取各種措施為農業增加活力,其中發展“第六產業”是最主要的一項舉措。這項舉措已經取得一些成效,如促使部分年輕人從城市迴流到農村,增加農業勞動人口。
“第六產業”具有如下特點:
①“第六產業”在本質上是產業融合的深化。它突破了原有的農業與旅游業,農業與生物製藥等產業融合的邊界,力圖實現3種產業的一體化,以建立更大程度上的縱向產業融合組織。
②“第六產業”需要依靠區域產業集群的力量來發展。要實現3種產業的融合,需要農產品原產地,加工方以及銷售方、使用方的相互配合,而這種配合往往會超越地區的限制。因此區域間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而13本20世紀70年代後開始實施的區域發展合作戰略恰好為“第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③“第六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行業協會的協作。隨著國際資源價格的不斷上升,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逐漸上升,從事農業的利潤下降。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由於“第六產業”的區域性協作特l生,需要藉助行業協會的力量進行區域間的溝通協作。
④“第六產業”發展目的是縮小收入差距,增強農村發展活力,解決當前農業衰退的現象。通過與生物科技人員、加工廠商、運輸商、消費者之間的合作,農民能夠參與第二次利潤分配。這一方面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促進其品牌的建設;另一方面則增加了農戶的收入,同時通過將科技力量以及文化內涵引入農產品,可以吸引高素質人才以及資本迴流到農業,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促進城鄉交流。
自2008年開始,日本政府相繼出台了相關法律以及綱要性文件來推動“第六產業”的發展。2008年12月,(儂山漁村第六產業發展目標》作為民主黨的農林水產政策大綱被提出。2010年3月,13本政府制訂了《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劃》,該文件提出“為了充分發揮農村所具有的這些功能,需要在國家與地方政府分工合作的體制下,通過發展農業和農村的‘第六產業’來增強農村經濟活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以維持村落功能和保護生態系統及包括景觀在內的農村環境”。2010年4月,農林水產省相繼出台了《農山漁村六次產業化政策實施綱要》、(儂山漁村六次產業化政策工作相關補助金交付綱要》、《農業主導型六次產業化準備工作實施綱要》以及(儂業主導型六次產業化準備工作補助對象事業以及補助對象事業費》等文件,這些文件對於“第六產業”發展以及“第六產業”相關準備工作的發展都進行了全面的規劃。這標志著日本政府已經將“第六產業”的發展放在推動農業發展,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戰略性地位。具體來說,“第六產業”的發展戰略包括以下內容:
1.全面規劃“第六產業”的相關事項,綱要政策與財政措施相結合
農林水產省將“第六產業”的發展戰略區分為“第六產業”部分以及準備事項部分,並且對每一部分都進行了詳盡的規劃。在“第六產業“的主體部分,從產品附加值、流通效率、國際合作、資源環境、食品安全以及環境技術革命這6個部分對“第六產業”的未來發展進行了規劃,涉及農工商業合作、知識產權保護、品牌化戰略、飲食文化、生物科技、食品信賴度等多個方面,對“第六產業”的發展進行了全局性、整體化的安排,這與之前政府推廣的城鄉交流、區域發展等規劃一脈相承並有所創新。在準備事項方面,則包括農工商協作的設施準備工作、農業主導型6次產業化準備工作以及太陽能利用推進事業。在準備事項方面,主要是為“第六產業”的重點發展對象進行硬體支持以及技術支持。
在推進“第六產業”事業發展的同時,政府細化各項事業相關費用,並且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支持。財政補貼方式包括定額以及比例補貼兩種方式。對部分定額補貼採取30%的可浮動區間,使得財政補貼的方式更為靈活。而在比例補貼方面,同一費用補貼對於不同的參與主體也有所區別因而財政補貼也更加具有針對性。
2.大力推進農工商業協作發展
“第六產業”以增加農產品附加價值、促進產業融合為核心內容,因此農工商業的協同合作是“第六產業”發展戰略的核心部分。根據農林水產省的規劃,農商工業協作發展戰略主要包括4個組成部分。第一,建立“協調者”組織,註重對“協調者”的培養以及其活動支持。要促進農商工業的協同發展,必須培養既具有農業技術,又具有商品開發能力和銷售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即“協調者”。通過從中央到地方建立“協調者”組織,培養這類專業人才,開展商品開發、品牌化等活動,對三種產業的融合起到溝通發展作用。第二,召開交流會。在中央開展全國產業集群協議會、先進事例研討會以及品牌確立研修會,在地方開展農林水產商品展示會,促進產品的交流,為擴大產品銷路提供對策。第二三,提供農工商業協作信息支持。在中央積極展開食品產業以及農林水產業的實地調研,積極推廣農工商業協作的典型事例、支援措施、研修會以及產地信息等,在地方則提供以食品產業為核心的產地信息,促進信息的交流。第四,技術支持戰略。包括制定全國食品產業開發戰略,促進產學研合作,開展區域性農業技術開發合作,召開農工商協作的技術介紹交流會以及對實施地域食品的品牌化提供技術指導。
3.推進農產品的品牌化戰略,註重知識產權的保護
提高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是“第六產業”發展的重點內容,因此在“第六產業”的發展中強調品牌化戰略。品牌化戰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第一,食品區域品牌化戰略。在地區階段招募生產者,設定品牌,對生產、品質管理以及營銷進行管理。在全國階段則是提供對地區品牌化過程的協助,召開生產者協議會以及調查地域品牌化的效果。第二,創造新需求戰略。通過發掘農產品的營養成分,利用先進的栽培和加工技術,使用新素材,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同時,將農產品商品化,進人商品市場,創造新需求。第三,加強對農林水產的知識產權的保護。
4.註重對生物能源的利用,構建環境和諧型現代農業
由於全球變暖以及環境保護問題Et益突出,日本積極開展綠色生態農業,利用生物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增加產品的科技內涵。主要對策包括:首先,成立生物能源促進協議會,對各個區域的生物能源的利用可能性進行調查,積極推進各地生物能源的利用。其次,普及、啟蒙國民的利用生物能源以及環境保護的意識。協議會在召開生物能源相關促進會議時,進行信息共用以及最新的政策的宣傳,在全國範圍內對生物能源的作用擴大普及和啟發。再次將生物能源的利用和“協調者”的培養相結合。
中國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階段。如何擴展農業的內涵和外延,從產業融合角度來發展現代農業,增強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對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日本面對國內農業的發展困境,積極發展“第六產業”,增加農產品的科技文化附加值,促進了本國農業的發展。這對於增強中國的農產品的競爭力,促進農業轉型,提高農民收入具有較強的啟示作用。
1.積極研究產業融合視角下的現代農業發展理論。
國內關於農業多功能性以及產業融合角度下的農業發展研究較多,但是不夠深入和細緻,需要加以補充和完善。因此學界應當積極借鑒“第六產業”的發展理念,通過實地調研,針對性地調查某些區域內“第六產業”集群的產生原因、發展狀況、工商資本的介入情況、農戶收益等相關情況,為將“第六產業”的思想引入國內實踐奠定基礎。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建立有關多產業融合、區域發展集群的農業發展理論,為政府制定產業融合相關政策以及一體化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2.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作用。
農業作為一國發展的基礎性行業,由於其弱質性應當受到政府的扶持和保護。因此,政府應當積極制訂“第六產業”的發展規劃。以便於各地政府在中國“第六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框架下,結合各地農業發展特點,利用當地自然資源,探索發展適合當地經濟政治情況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徑。其次,政府應當為進行“第六產業”實踐的企業或農戶提供財政支持,尤其是對技術人員實行補貼。這一方面能夠激發農戶或企業進入這個行業的積極性,吸引資本以及人才的流人;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農村老齡化、低素質的情況,留住人才。
3.發揮行業協會的社會服務功能。
日本農協的強大體系以及健全的組織結構在聯結農戶、整合資源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第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推力。但是在中國,行業協會才剛剛起步,大多數是由政府力量推動,採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組建的。既存在資源配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問題,也存在沒有理清與政府部門、經濟合作組織關係的問題。因此,首先應當加強行業協會與各級組織之間的溝通,對行業協會清晰定位。然後,行業協會應當積极參与“第六產業”的宣傳推廣工作,尋求和合作組織之間的配合,整合各種有利資源,為形成一體化現代農業經營模式服務。同時,行業協會還應當加強內部管理,進行有效監管,為農業轉型服務。
4.積極推動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運用,增加農業的文化價值。
“第六產業”是基於產業融合視角,通過對初級農產品增加附加值來實現現代農業轉型的。要實現增加初級農產品的附加值,應當從以下幾個途徑考慮。一是增加農業的技術性。通過實現農業機械化,將最新的生物科技引入到農產品的生產中,從而吸引資本和人才迴流,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二是建立相關的農產品品牌,通過產品文化附加值的提升來發展“第六產業”。因此,我們應當積極推動農業的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將生物技術運用到農產品的生產中,規範化生產。同時建立農產品品牌,提升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5.重視利用農村當地資源,吸引民間資本流入。
發展“第六產業”,就是要因地制宜,突出當地特色,積極促進當地產業鏈融合延伸。因此應當探索發掘農村當地自然資源以及文化資源,積極利用民間團體和廣告宣傳,吸引民間工商資本進入。探索開發相關的農業產品,進行科學的農業規劃,保證產業能夠持續穩定發展,促進當地農業及相關行業的產業融合發展,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