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94个条目

科研不端行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科研不端行為

  科研不端行為是指各個國家及各個國家部門都有類似的,但不盡相同的定義,不同的學者也提出了各自認為科學和準確概念劃界:為了使科研不端行為處理制度化規範化,美國聯邦政府1995年任命的科研誠信委員會(The Comission of Research Itegrity)幾經修改最終於2001年推出科研不端行為的新定義,“科學研究不端行為”指的是“在申報、開展或評議研究項目,以及報告研究結論等過程中的捏造、篡改或者抄襲的作為”。

科研不端行為的基本條件

  美國聯邦政策除了對作假行為做出界定和分類之外,還規定了判斷作假行為的基本條件:

  (1)是否明顯背離相關科學研究共同體的規範;

  (2)行為是否具有故意、明知以及草率特征;

  (3)是否有充分的證據

  有學者4認為“產生科研不端行為的根本原因在於相關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如果項目負責人、評審專家、基金管理機構之間的信息是完全對稱的,也即每個主體的私人信息能夠完全為其他主體所瞭解,那麼也就不存在對科研不端行為的需求。”並以此為基礎分析了科研不端行為的制度基礎:缺乏科研精神的培養和科研道德的教育短期利益驅動使得科研不端行為成為一些人的非理性選擇,監督機制不健全,尚未建立完備的科研不端行為信息的共用平臺以及缺乏完善法律法規。

  這種觀點把科研不端行為的根本原因歸結為相關主體的信息不對稱,筆者認為這隻是出現科研不端行為的錶面原因,是對科研不端行為的控制把關不完善,是對科研不端行為已經出現後的控制和管理,而這對科研不端行為最初始的產生影響不大,最多只能是其出現的次要原因。既然是談科研行為出現的根本原因,那隻能是從科研不端行為產生的源頭去探索,從科研不端行為出現的社會大背景、時代大背景去尋找原因。

  隨著理論與實踐的不斷發展,有學者更廣義的認為,“科研不端行為是指有關科學技術人員在科學研究活動中未能堅持追求真理、崇尚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違背科學價值準則和違反科學共同體公認的道德行為規範的各類行為。”

科研不端行為的法律依據

  我國科技部在以《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評估評審行為準則與督查辦法》(2003),《關於在國家科技計劃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決定》(2004),《科技部落實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工作方案》、《關於加強科技部科技計劃管理和健全監督制約機制的意見》(2006),《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2006)等章程辦法中對科研不端行為的界定如下:科研不端行為是指違反科學共同體公認的科研行為準則的行為,包括:①在有關人員職稱簡歷以及研究基礎等方面提供虛假信息;②抄襲、剎竊他人科研成果;③捏造或篡改科研資料;④在涉及人體的研究中,違反知情同意、保護隱私等規定;⑤違反實驗動物保護規範;⑥其他科研不端行為。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在《關於科學理念的宣言》(2007),《關於加強科研行為規範建設的意見》(2007),《院士科研道德自律行為準則》、《中國科學院科技工作者行為準則》、《中國工程院院士科學道德行為準則》等準則中認為:科學不端行為是指研究和學術領域內的各種編造、作假、剿竊和其他違背科學共同體公認道德的行為;濫用和騙取科研資源等科研活動過程中違背社會道德的行為。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術不端行為是指,在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中的各種造假、抄襲、副竊和其他違背科學共同體慣例的行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不端行為是指在科學基金申請、受理、評議、評審、實施、結題及其他管理活動中發生的違背科學道德或違反科學基金管理規章的行為。

  當然,對於科研不端行為的認定是基於主體的主觀有意作為。對於在研究計劃和實施過程中,由於研究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非有意的錯誤或不足,以及與科研活動無關的錯誤等行為,不能認定為科學不端行為。

科研不端行為的解決措施

  要在根本上杜絕科研不端行為,還要從其根本原因上得到啟發。既然是社會大背景、時代大背景導致了這樣的科研不端行為,那麼解決這樣的問題就應該改良現在的社會大環境,讓人們不再浮躁和追名逐利。甚至科研機構、學術團體應當簡化科研創新的表達方式,去掉繁冗的論文格式要求,使科研者可以更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成果……但這些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似乎是不可能的,那麼我們就從倫理方面尋求科研不斷行為的約束機制

  科研不端行為是一個倫理問題,很難通過制度規範來防範所有的不端行為。因此,我們需要提倡道德自覺意識、加強輿論的引導,特別是要重視對年輕科研人員的道德規範教育。在極端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更應倡導求實、創新、自由、獨立的科學精神,無私、誠實的科學適德。只有當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內化於科學共同體每個成員的思想和行為中,科學共同體獲得了自身道德倫理的本體地位,才會使科學共同體對其成員產生道德上的規範和引導作川,才不會致使其成員由於道德上的迷茫價值觀的混亂而在金錢和權力的誘惑下萌動。加強學術道德行為規範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我們應當加強正面教育,強調在學術研究中加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強調在學術活動中為人師表的重要性。

  所以,科研不端行為的傳播機制在科學共同體中總是存在的,決定科研不端行為是否大規模出現,只有看社會的倫理道德水準了。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科研不端行為"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