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目錄 |
幸存者偏差,另譯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意思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這東西的別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數據”、“死人不會說話”等等。
“幸存者偏差”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比如很多人得出“讀書無用”的結論,是因為看到有些人“沒有好好上學卻仍然當老闆、賺大錢”,卻忽略了那些因為沒有好好上學而默默無聞,甚至失魂落魄的人;很多人在看了經典的老電影後,會感嘆電影創作“今不如昔”“一年比一年差”,卻忽略了那些淘汰在時光中的、不好看的老電影……
幸存者偏差的起源和案例[1]
關於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有一個較知名的“飛機防護”案例。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沃德教授(Abraham Wald)應軍方要求,利用其在統計方面的專業知識來提供關於《飛機應該如何加強防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幾率》的相關建議。沃德教授針對聯軍的轟炸機遭受攻擊後的數據,進行研究後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強化機尾的防護”,而軍方指揮官認為“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為這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沃德教授堅持認為:(1)統計的樣本,只涵蓋平安返回的轟炸機;(2)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3)而在機尾的位置,很少發現彈孔的原因並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的概率就微乎其微。軍方採用了教授的建議,並且後來證實該決策是正確的,看不見的彈痕卻最致命!
這個故事有兩個啟示:一是戰死或被俘的飛行員無法發表意見,所以彈痕數據的來源本身就有嚴重的偏誤;二是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的專業意見也不一定能提升決策的質量,因為這些飛行員大多是機翼中彈而機尾未中彈的幸存者。
俗語“死人不會說話”很好地解釋了這種偏差的重要成因。當我們分析問題所依賴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來自“顯著的信息”,較少利用“不顯著的信息”甚至徹底忽略“沉默的信息”,得到的結論與事實情況就可能存在巨大偏差。
比如常言說“老婆都是別人的好”。這話有很多生理和心理層面的解釋,讀者可以參考渡邊淳一的《男人這東西》。筆者認為還有幾個跟生存者偏差相關的原因:一是你看到的別人老婆有很多,但你往往記住那些漂亮優雅賢惠的少數人,自覺不自覺地忽略大部分;二是你記住的別人老婆的樣本信息並不完整,你看到的更多是淡妝華服而不是睡衣素顏,是溫柔體貼而不是嘮叨抱怨,而後者可能只是她老公下班回家後才能看到。
再比如媒體調查“喝葡萄酒的人長壽”。一般是調查了那些長壽的老人,發現其中很多飲用葡萄酒。但還有更多經常飲用葡萄酒但不長壽的人已經死了,媒體根本不可能調查到他們。
回到投資領域,在投資理財類電視節目中,我們經常看到取得成功的投資者談論其投資經驗和方法,但觀眾往往會忽略了一個事實:採用同樣經驗和方法而投資失敗的人是沒有機會上電視的。幸存者偏差現象可能導致以下的結果:(1)投資成功者出書出名,失敗者將默默無聞,導致電視上大量專家在傳經佈道、市面上充斥著太多投資成功學類的書籍,可能會讓觀眾或讀者高估了通過投資獲得成功的概率;(2)由於條件限制或者心理因素,投資成功者難以保證理性和客觀,容易誇大自己能力、忽略運氣因素、弱化當時所承擔的風險等。
另外,在投資領域,幸存者偏差還具有明顯的時間周期。股市具有系統性波動特點,導致樣本特征產生時間分佈偏差,很明顯例子是我國2006年、2007年的“股神”要比2008年多得多。
對於如何消除幸存者偏差的誤區,沒有好的辦法,但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應該有些好處:(1)在投資領域,我們改變不了生存者偏差現象的存在,但我們可以努力不盲從所謂的權威;(2)對於基金、私募以及個人投資者的能力評價,要看長期的、最好是跨越多個經濟周期的業績記錄;(3)為了使樣本更反映事實,我們更應該搜集介紹投資失敗的案例和總結,不但要向成功的人學習如何成功,更要從失敗的人那裡總結為什麼失敗,因為投資很大程度上是個避免失敗的過程。
避免幸存者偏差的對策[2]
“幸存者偏差”往往會讓人們做出錯誤的判斷。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避免陷入“幸福者偏差”呢?這裡向大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建立“概率論”思維。“概率論”告訴大家,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一個事物的表現會趨於平均水平,即“均值回歸”,根據這個理論,大家在做判斷的時候應該避免盯著某些“小概率事件”不放,而要從更巨集觀、客觀的角度思考問題。
2.避免陷入“簡單邏輯”。研究證明,因為大腦每天都要處理很多信息,所以其更喜歡按照簡單、省力的方式來運作,而“簡單邏輯”便是一個人在面對某件事情時,不假思索就能出現的思維方式。但必須明確的是,“簡單邏輯”有一定的好處,比如可以節約精力等,但有時候也可能會讓人做出錯誤的判斷,因此,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妨多問自己一個為什麼,多和別人進行一次交流。
3.學會拆分任務。“幸存者偏差”等邏輯謬誤之所以會出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們習慣於關註現存的、眼前的事物,即更相信“眼見為實”,而忽略某些隱藏信息和細節。對此,大家可以通過拆分任務的方式,讓自己對任務更加明確,比如在制定目標的時候,可以將大目標拆分成一個個小目標;在完成任務的時候,可以將大任務拆分成一個個具體的步驟。
- ↑ 榮令睿.消除“幸存者偏差”[J].錢經.2013,7
- ↑ “讀書無用論”是怎麼得出的?3招避免幸存者偏差.人民網.2018-06-08
說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