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康復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社區康復[1]
社區康復是指以社區為基地開展殘疾人康復工作。它是一種的康復方式和制度,與過去一向實行的“醫院康復”完全不同。
社區康復的性質和目標[1]
- 社區康復的性質
是社區發展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這一計劃關係到用較新和較好的方法來解決殘疾人的康復問題,所以它是一項社區發展的戰略性計劃,應該納入社區本身經濟和社會發展範疇之內。
- 社區康復的目標
①使殘疾人身心得到康復,通過康復訓練和給予輔助用具用品使殘疾人生活能夠自理,能夠在周圍活動(包括步行或用輪椅代步),能夠與人互相溝通和交流。
②使殘疾人能享受均等的機會,主要是指平等地享受入學和就業的機會。學齡殘疾兒童能夠上學,青壯所殘疾人在力所能及範圍內能夠就業。
③使殘疾人能成為社會平等的一員,融入社會,不受歧視,不受孤立和隔離,不與社會分開,殘疾人能得到必要的方便條件和支持以參加社會生活。
社區康復的基本原則[2]
(1)採用社會化的工作方式。堅持黨委、政府領導,各部門分工協作,把社區康復工作納入當地政府的工作議程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充分利用康復資源中心的力量和各種社區資源,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發揚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營造全社會都來關心殘疾人、幫助殘疾人的社會氛圍。
(2)以社區為本的原則。以社區殘疾人的康復需求為導向,以社區建設為依托,立足社區內部的資源和力量.從社區的實際出發,力爭做到社區組織、社區參與、社區支持、社區受益
(3)低成本、廣覆蓋的原則。要廣泛瞭解社區中病、傷、殘者對康復服務的需求,建立康復服務檔案.根據社區中的資源狀況和居民的生活水平,採用低投入、高回報、高效益的方法和途徑,服務於社區中有康復需求的所有病、傷、殘者。
(4)困地制宜的原則。應根據當地的社會背景、經濟水平、文化習俗、康復技術資源狀況、康復對象的需求等因素來決定所採取的社區康復服務模式。
(5)採用適宜技術的原則。在社區和家庭中應採用易懂、易學、易會、方便、實用、有效、價廉的康復技術,便於推廣應用。
(6)康復對象及其家庭積极參与的原則。康復對象不應被動接受康復服務,而應主動參與康復服務}要充分利用家庭資源,讓家庭成員掌握康復訓練的方法,立足家庭開展連續、綜合、協調的康復服務,
社區康復的現狀[3]
1.概念
(1)內容:在我國,社區康復又稱為基層康復。由於我國人口眾多,社區康復的任務繁重。然而僅僅依靠我們現有的康復專業隊伍顯然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在我國目前的醫保政策“低水平,廣覆蓋”原則下,應衛生系統、民政系統、社會保障三家體系並駕齊驅,方能順利開展社區康復的任務。
(2)性質:社區康復是社區發展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和戰略性計劃,應納入社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範疇之列。
(3)目標:殘疾人身心獲得康復,在社區內使殘疾人改善身體和精神、心理的功能,儘可能生活自理,在家庭和社區活動能與人溝通;殘疾人享有入學和就業機會;殘疾人重返社會。
(4)鑒別概念:社區醫療是醫療服務社會化的結果,發達國家的全科醫師制度就是醫療服務社會化,兩者在內涵上不一致。社區服務具有福利性、群眾性、服務性、區域性的特點。把社區康復納入社區服務工作中,是我國社區康復管理和實施的模式之一。實踐證明社區康復較專業康復機構式康復(IBR)具有更多的優點,對發展中國家尤為適合。
2.社區康復的工作內容
社區康復的工作內容貫徹全面康復的原則。
(1)普查:普查社區內殘疾人的基本情況(包括殘疾種類、原因、人數及分佈等需求),作為制定康復預防和計劃的資料。
(2)預防:開展預防接種、營養衛生、精神衛生、安全防護等衛生宣傳教育,例如早期發現、早期干預等工作。
(3)訓練:採取康復訓練,改善殘疾患者的生活自理和勞動能力。
(5)社會康復:積極組織殘疾人參與群眾性文化生活或殘疾人自己的文體活動,進行廣泛的正確對待殘疾人的宣傳教育,清除歧視心理,幫助殘疾人回歸社會。
3.我國社區康復模式
社區康復工作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事業,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參與完成。目前國內外社區康復工作仍無統一的固定模式。借鑒國外模式,結合我國社區康覆試點工作的經驗與教訓,我國社區康復模式的基本內涵:
(1)社區康復與保健保障系統結合。按WHO精神,社區康復應納入各國初級衛生保健系統中,與基層社會保險密切結合起來。
(2)工作機構協調統一利用城鄉基層的衛生和民政的工作網點,實行一網多用,一員多能,實行福利康復相結合,衛生康復相結合的格局。
(3)社區康復訓練。以家庭康復訓練為主,並與社區康復站訓練相結合,同時充分發揮社區服務中心的作用。
(4)社區康復的技術方法。在全面使用現代康復技術的同時,充分發揮我國傳統醫學和中醫葯學的優勢。
(5)社區康復經費投入。各級政府加大對社區康復的專項經費的投入,應將社區康復服務納入醫保的有關政策,積極探索雙向轉診及社區康複合理費用補償機制。動員全社會、非政府組織參與到社區康復事業當中,開展助殘、募捐等公益活動。只有保證一定的財力支持才能促使社區康復穩定持續地發展。
(6)社區康復組織管理。由各級殘疾人工作協調委員會下設的殘疾人康復工作辦公室;工作管理系統,即各級殘聯的康復工作部門;技術支持系統,即各級技術資源中心和專家指導組,三系統共同作用,其特點以行政轄區為規劃,組織管理單位,各級政府牽頭,有關部門參與,各級殘疾人組織負責協調,履行日常工作的管理。
發展社區康復的建議與展望[3]
- 發展社區康復的建議
社區康復工作應圍繞“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開展:
(1)加強宣教工作:利用現代宣傳手段,強化對現代醫學模式及健康新概念、康復醫學、社區康復等內容的宣教,增強各級部門及患者的認識,主動參與、組織、支持、配合社區康復工作。
(2)建立完善的社區康復服務網路:以社區為基礎,家庭為依托,充分發揮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現有機構的設施及人員的作用,形成社區康復訓練服務網路。
(3)認真探索康復技術社區化:關鍵是醫學人員與工程人員加強溝通與合作,多開發、多研究出更適合社區康復的治療及評估康復器材,這是一個突破性的方向。
(4)廣開思路保證社區康復的經濟性:爭取政府財政性補助;發動轄區群眾機構支持;社會知名人士組織資助;適當維持性的有償康復服務;儘可能發揮殘疾人及其家屬的參與作用。
(5)政策性意見:建立政府性的社區康復的示範點。另外擴大社保在康復治療及評價項目的範圍,適當可考慮傾斜,從政策上支持弱勢群體,促進社區康復事業發展。
- 社區康復的展望
社區康復是一個新生事物,人們對它的認識要經過一個由淺人深的過程。它的發展也要經歷一個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過程。依靠政府行為推開,通過政府和康復工作者的努力,使之逐步正規、完善。各地開展的全民健身運動給社區康復的全面推開創造了良好的機遇,應把全民健身運動和社區康復緊密結合起來,讓群眾參與康復、認識康復。國家政策已明確,通過各級政府及康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國的社區康復必然會滿足各層次的康復需求,造福於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