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職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社會職業是指在業人員所從事有償工作的種類,也就是有勞動能力的人為生活所得發揮個人能力併為社會作貢獻的持續性活動。
社會職業是社會分工體系中勞動者所獲得的一種社會位置和勞動角色。社會職業是一種模式並與專門工作緊密結合,形成穩固的社會關係,它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具有社會性。人們為了生存必須獲得經濟利益,所以職業又具有經濟性。職業意味著專門從事某項事務,它既體現出精神追求。又體現了一種物質追求。職業發展的過程既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也是個體精神價值、物質利益不斷實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使個體獲得更高的價值實現。職業作為一種社會角色,必須與社會工作崗位對接,使得個體在社會工作崗位上的才能、技藝得到自由充分的發揮。只有這樣,才能被社會職業所接納,從而不斷創造出精神、物質財富。
社會職業存在於社會分工之中,在不同工作性質的崗位上,人們從事的工作在目標、內容、方式與場所上有很大的差別,比如醫生、教師、清潔工等等,也就是說,人們的社會角色是不一樣的,一定的社會分工或社會角色的持續實現,就形成了職業。社會職業分類是採用一定的標準和方法,依據一定的分類原則,對從業人員所從事的各種專門化的社會職業進行全面、系統的劃分與歸類。我國社會職業分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發展,勞動分工越來越細,職業不斷增加,職業分類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首先,它是一個國家形成產業結構概念和進行產業結構、產業組織及產業政策研究的基礎,對於社會各個行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任何一個國家的職業分類都影響並制約著其國民經濟各部門管理活動的成效。
其次,社會職業分類是教育培訓與就業工作的依據。它是以職業對從業者所要求的知識、技術和能力為主要內涵的,這些知識和技能是從業者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從業者就業基本素質的培養,與教育和培訓部門的工作息息相關。
社會職業具有如下特征:
(1)目的性:既職業以獲得貨幣報酬或實物等報酬為目的,這是個體生存和謀生手段。(經濟利益)。
(2)社會性:職業是從業人員在特定社會生活環境中所從事的一種事務,並與其他社會成員結成相互關聯,相互服務的社會活動,而且具有顧客至上,遵循某種專業標準開展工作的性質。(職業素質)。
職業是從業人員在特定社會生活環境中所從事的一種與其他社會成員相互關聯、相互服務的社會活動。社會職業充分體現了社會分工,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每一種職業都體現了社會分工的細化。社會成員在一定的社會職業崗位上為社會整體做貢獻,社會整體也以全體成員的勞動成果作為積累而獲得持續的發展和進步。社會性反映出不同的職業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責任,不同職業人應當瞭解自己承擔的職業角色,完成自己的使命。
(3)穩定性:職業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內形成的,具有較長的生命周期及穩定性。(職業的穩定性)。
(4)規範性:首先,社會職業的從業者多數受過專門訓練或掌握一定的專門技術。其次,社會職業符合國家法律和社會道德規範。(職業規範)。
(5)群體性:社會職業必須有一定的從業人數,既社會崗位群。(職業崗位群)。
(6)經濟性:在承擔職業崗位職責並完成工作任務之後,勞動者應從中索取報酬,獲得收入,一方面是社會、用人單位對勞動者付出勞動的回報和代價,另一方面,勞動者以此維持家庭生活,這是保持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礎。經濟性是要人們客觀的審視所要從事的職業,並不等於這種特性就完全決定一個人的職業選擇。
社會職業的要素充分體現出社會整體依靠每一個個體通過職業活動來推動和實現發展目標,個體則通過職業活動對整體作出貢獻並索取一定的回報以維持生活。整個社會因眾多的職業分工和從業者的工作,構成了人類共同生活的基本結構。社會職業由以下幾個要素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