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病人角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病人角色(Sick role)

目錄

什麼是病人角色[1]

  病人角色是指社會人群中與醫療衛生系統發生關係的那些有疾病行為.求醫行為和治療行為的社會人群。

病人角色的性質歸屬[2]

  病人角色可以分別歸於自致角色開放角色自覺角色

  1.病人角色屬於自致角色

  除了先天和遺傳因素所致的一齣生就帶病的病人外,一般的病人角色都是後天獲得的,都與角色扮演者自身的活動有關。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中,激烈的競爭和充裕的物質生活使社會公眾忽視了科學、合理生活方式的構建,這種忽視使每個人的健康都存在一定的隱患。雖然每個人都不希望生病,病人角色不是每一個人積極、努力爭取的,但是疾病的發生又確實與個體的行為有關,因此,病人角色屬於自致角色。

  2.病人角色屬於開放角色

  開放性角色是指沒有嚴格、明確規定的社會角色。病人角色具有明顯的開放性角色的特點。即使是同一個病種、處於同一病程的病人,其表現都會不同,具體表現會因其心理承受能力、所受教育程度、經濟能力、性別、年齡等因素不同而不同。

  3.病人角色屬於自覺角色

  自覺角色的出現是需要條件的,之所以把病人角色歸為自覺角色,是因為病人角色的出現總是在特定的環境下——醫院,有特定的觀眾——醫生或者是來探視的親友,這種氛圍會使病人以自覺角色的狀態出現。心理學中所講病人具有行為退化心理,可以說就是病人角色自覺化的表現。

病人角色的特殊性[2]

  病人角色的性質歸屬決定了病人角色的特殊性。

  1.普遍存在焦慮、急躁情緒

  病人角色雖然是個體自我活動的結果,但卻不是個體期望的角色,因為這種自致角色與其他的自致角色有所不同。其他自致角色的獲得能夠體現自我價值,比如獲得榮譽稱號、得到夢寐以求的職位職業等,而病人角色無法滿足個體價值實現的需要,反而會影響個體價值的實現,因此,病人角色的扮演者常常希望自己能迅速從目前的角色中脫離出來,正如帕森斯所指“病人角色有嘗試祛病的願望”即使每個個體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焦慮、急躁等特點,這一特點決定了良好醫患關係的形成是有難度的。

  2.具有複雜性

  角色的特點之一是權利、義務的高度統一,角色扮演者如果能夠在演繹角色的過程中註意到自己不僅是有權利的,而且也應履行相應的義務,則有助於角色扮演者正確處理與相關角色的關係。但病人角色作為一種開放性角色,沒有明確、嚴格的要求,加之目前病人的義務意識淡漠,病人角色的個性化特點很強,角色的扮演完全由個體自己來決定,這些因素導致了病人角色的複雜性。

  3.過分關註醫生角色的義務

  病人角色期望得到更多的重視和關懷。就醫或住院的氛圍使病人的自覺意識得到強化,使得病人角色常以自覺角色的狀態出現,並把自己定位於弱者,極需要他人尤其是專業人士——醫生的關懷和幫助,這使得病人角色對醫生角色充滿了期待,也使得病人角色對醫生角色義務的履行十分關註。

病人角色的特征[3]

  1、病人可以免除或部分免除正常的社會責任

  病人可從其正常時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中解脫出來,如不能期望病人做平常所做的工作,或履行他們做父母、丈夫或妻子的職責。免除的程度取決於疾病的性質和嚴重程度,醫生的診斷是病人角色合法的證明。

  2、病人對其陷入疾病狀態沒有責任

  通常患病是個體自己無法控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對其生病的狀態是無能為力的。患者需要受到照顧,也有權利獲得幫助,應儘可能使他們早日康復。

  3、病人有恢復健康的義務

  生病不符合社會的願望和利益,社會要求每一個病人都要主動恢復健康並承擔應盡的責任。疾病常給病人帶來痛苦、不適甚至是死亡,所以大多數病人都期望早日恢復健康,併為之努力,如配合治療,進行適當的鍛煉等。然而,由於病人角色具有一定的“特權”,有的人因此安於病人角色,甚至出現角色依賴等。護士的職責是全面瞭解病人的情況,並從各方面做好工作,幫助病人早點脫離病人角色。

  4、病人應主動尋求專業技術的幫助

  在試圖恢復健康的過程中,病人不能從自己的意願出發,必須與醫護人員合,如按照醫務人員的要求服藥、休息和配合治療等。傳染病病人有義務接受隔離,以免疾病被擴散。並爭取家屬、親友情感上的支持,以加快康復。

病人角色的權利和義務

  病人角色的權利和義務來源於社會文化中的法律規定、倫理道德和民俗習慣。病人角色的權利一般有如下幾個方面:

  1.責任兔除權即可免除其健康狀況時所擔任的角色責任。如憲法中規定的“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就應包括公民自覺身體不適時休息康復的權利。刑法中規定:精神病人在沒有自知力的清況下犯法,可免除其刑事責任。以及工廠、公司憑醫生開出的證明,應準允職工休病假等等,都是社會文化對病人角色免除常態角色責任的規定。

  2.醫療享有權即有權享受相應的醫療和護理,任何公民只要他/她有求醫的需要和行為,醫生、護理人員就不能拒絕,這既是醫務人員的義務和責任,也是病人應有的權利。然而要註意,“有權享受”並不等於“無條件享受”,如無病糾纏,不支付醫療費用等等。

  3.知情同意權即有權瞭解對自己的診斷、處方,治療、預後等內容和結果未經病人本人同意。有權拒絕醫療處理及其可知的由此而引起的後果。有權拒絕非診斷、非治療活動。有權選擇治療方案和服務措施。

  4.隱私保密權即有權要求醫務人員和機構對診療過程中涉及到的個人及家庭隱私予以保密。享有人格彼尊重的權利。

  5.要求解釋的權利即有提出醫護意見並得到答覆以及要求醫療提供者解釋其醫療費用的權利。

  病人的權利其保護的對象主要是患者個人,而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病人角色在維護自己權利的同時亦應履行一定的社會義務,這是社會的客觀要求,病人角色的義務主要有:

  1.健康是一種資源,人一旦患病,或減少了社會財富生產,或要直接消耗社會的衛生資源。因此,任何病人有自覺節約衛生資源的義務。“小病大醫”,“一病多醫”都是浪費衛生資源的突出表現。

  2.病人有儘力使自己所患的疾病不傳染給別人,不污染環境的義務。

  3.病人有儘力避免向他人或集體轉嫁經濟和精神負擔的義務。

  4.病人有積極配合醫務診療工作,促進疾病早日康復的義務。

  5.病人有遵守醫院的有關規章制度,遵重醫護人員人格與工作的義務。

  病人角色的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的,臨床心理護理一方面要尊重病人的應有權利,另一方面也要適當向病人,特別是對具有越軌行為的病人適當進行康復義務教育

病人角色適應上常見的行為改變[3]

  1、病人角色行為缺如

  病人角色行為缺如是指沒有進入病人角色,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病人,這是一種心理防禦的表現。雖然醫生有明確診斷,但本人否認自己有病,不願意或未意識到自己是病人。從人的個性特點看,那些自信心較強、認為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不願扮演病人角色;當疾病將影響到就業、入學或婚姻等問題時,患者處在某種現實矛盾中不願承擔病人角色;有時病人自我感覺良好,則認為醫生的診斷有誤,否認有病,採取等待觀望的態度,或認為癥狀不嚴重無需治療。初次診斷為癌症時的病人都有這種防禦性心理反應。

  2、病人角色行為衝突

  病人角色行為衝突主要發生於由常態下的社會角色轉向病人角色時。因為病前角色所形成的心理過程、狀態及個性特征和病人對某種需要的迫切要求等,強烈地干擾著病人對角色的適應,使病人產生心理衝突和行為矛盾。同一個體總是承擔著多種社會角色,當患病需要其由社會角色轉化為病人角色時,病人一時難以實現角色的適應;當某種非病人角色需要的強度超過求醫治病的動機時,病人就出現心理衝突,表現為焦慮不安,以至痛苦,從而使病情加重,這是一種視疾病為挫折的心理表現。

  由於生活中複雜的原因,不同角色之間的矛盾和不平衡總是存在的,而患者這種生理或精神上的障礙,會使原先的矛盾和新的不適應更加突出,常陷入自身難以解決的境地。如一位患病的教師,因惦記自己的學生而不能安心治病,造成教師角色與患者角色的衝突

  3、病人角色行為減退

  已進入角色的病人,由於某種原因,又重新承擔起本應免除的社會角色的責任而放棄病人角色,不顧病情而從事力所不能及的活動。如一位還需繼續治療的母親因孩子生病需要照顧而毅然出院,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因為此時母親的角色在她的心目中已上升為主導地位,所以她放棄了病人角色而重新承擔起母親的角色。

  4、病人角色行為強化

  由於依賴性的加強和自信心的減弱,病人對自己的能力表示懷疑,對原來所承擔的社會角色恐慌不安,安於已適應的病人角色的現狀。或者,自覺病情嚴重程度超過了實際情況,小病大養。另外,生病也使病人具有一些特權,免除了其原有的社會責任,表現為依賴性增強,對承擔其他角色感到恐懼不安,希望繼續扮演病人角色以能逃避某些責任或繼續享受某些特權。

  5、病人角色行為異常

  病人受病痛折磨所感到的悲觀、失望等不良心境常導致行為的異常,如質問醫務人員的攻擊性言行;悲觀、抑鬱、厭世,甚至自殺等異常行為表現。

  護士應關註病人的角色適應不良的現象,一方面要避免自身的言行對於角色轉化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要註意創造條件幫助患者恰當地進入病人角色,隨著疾病的好轉,又要使病人漸漸擺脫這種角色,從而逐步恢復他應承擔的社會義務。

病人角色適應上常見的心理反應[3]

  人生病後,他的工作和生活程式都會被打亂,這種生活規律的破壞成為一種極為強烈的信號,衝擊著病人的內心世界,再加上對病痛的體驗,病人的註意力不僅會集中到病癥上,還會影響心理狀態,改變他對周圍事物的感受和態度。病人最常見的心理反應有以下幾種:

  1、焦慮與恐懼

  焦慮是一種防禦反應。當人對涉及本身利害的事物失去了控制能力時,恐懼與焦慮都是對危險的恰當反應。在恐懼的情況下,危險是顯而易見和客觀外在的;而在焦慮的情況下,危險則是隱而不露和主觀內在的。

  焦慮和恐懼的心理狀態很複雜。病人的焦慮可來源於多個方面,如醫院的陌生環境、對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未知、家庭的經濟負擔、事業問題等。焦慮表現為情緒緊張,易激怒等,繼而通過各種心理防衛機制出現不同的表現。焦慮的表現程度因人而異,有輕、中、重和極重四種情況,一般輕度焦慮對病人影響不大,而中、重和極重度焦慮對病人產生很大的精神和心理壓力,並伴有相應的行為表現。病人人院後也常有恐懼心理,尤其是需做大手術的病人、臨產的初產婦、嚴重出血、被確診為癌症的病人以及兒童更易產生恐懼心理。

  2、依賴性增強

  病人表現為行為幼稚,被動性加重。由於患病後受到親人及周圍人額外的照顧,成為人們關心和幫助的中心,所以常會有意無意地變得軟弱無力,依賴性增加,本來大膽活潑的人,會變得小心翼翼,畏縮不前,並出現自信心下降,即使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怕難以勝任而不願去做。有些老成持重的人也因疾病而表現出幼稚可笑的行為。

  3、自尊心增強

  根據馬斯洛的人類基本需要層次學說,每個人都有自尊的需要。當患病後其他需要的滿足出現障礙時,其自尊感會比平時更加強烈。病人一方面要求別人對他加倍地關心,並認為理應受到別人的關懷和照顧,而另一方面又拒絕別人的關照,認為別人的關照意味著自己的“無能”。所以,護士說話時過重的語氣或過分要求病人,都會傷害到病人的自尊心。

  4、猜疑心加重

  病人變得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特別敏感,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和診斷不明確的病人表現更為突出。病人既想瞭解與疾病有關的信息,又常常對所聽到的解釋持懷疑態度,甚至曲解別人說話的意思。當看到別人在低聲私語,會認為是在議論自己的疾病;對醫生查房時所說的話更是反覆思考;疑心醫生的診斷有誤、治療不恰當等。有猜疑心理的病人既不相信別人,又會向別人詢問許多問題,他們內心有巨大的恐懼,因此不得不保持警覺狀態。

  5、主觀感覺異常

  病人對周圍的聲、光、溫度及自身的癥狀都特別地敏感,有時會過分註意軀體的變化,如心跳正常他卻覺得心慌,胃腸活動正常他也認為是消化不良;病人對環境也比較挑剔,經常指責,如責怪病房條件不好,環境不清潔,醫院飲食不好等等。

  6、易衝動和憤怒

  在臨床上常見到病人情緒不穩定,遇事易激動,對一些輕微的刺激也異常敏感,與家人、病友甚至醫護人員發生衝突。慢性病人常因疾病纏身而變得怨恨、冷漠、脾氣暴躁、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上可表現為情感退化、易於動怒,容易悲傷和落淚。

  7、孤獨感增加

  病人患病後需住院治療,由於環境和人員的陌生而感到與世隔絕,度日如年,常伴有孤獨感。因此病人常渴望親戚、朋友的探視與陪伴。

  8、習慣性心理

  病愈後人的心理活動並不能馬上適應客觀環境的變化,其間需要有一定的過渡階段,這是人的習慣性心理造成的,如演員演完戲後仍處於角色狀態,需要一段時間的心理調整。病人開始患病後也往往不可能立刻從心理上接受患病的事實,很可能否認自己有病,懷疑是醫生搞錯了;當病情好轉後又認為自己沒有完全恢復,需要進一步觀察和治療,擔心回家會使自己病情惡化,不能立刻丟掉病人的角色,總希望有人照顧。

病人角色利益的失與得[4]

  扮演病人角色,必然解除或部分解除常態社會角色的權利和義務。由於不能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和社會工作,也就意味著要失去一部分作為正常人的利益和享受,家庭的歡樂或多或少也要受到影響。比如,扣發獎金、津貼甚至工資,承擔全部或部分醫療費用,等等。當然,病人也不會因此而失去全部的利益。有一部分病人會因為患病而獲得原有社會角色所不可能獲得的利益,即病人角色利益。這些包括:得到一定的困難補助,得到同事、親友在精神上和經濟上的照顧和支持,得到社會的資助,等等。

  病人因為患病而獲得角色利益,從積極方面看,可以減輕病人在患病治療期間經濟上、社會上、心理上的負擔,順利進人病人角色的認同與扮演,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從消極方面看,這種病人角色利益也可能使病人利用患病這一事實,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少數病人還可能利用休息的權利,從事第二職業,這就與病人角色的行為模式相違背,也不利於治療和康復,應該予以制止。

影響病人角色適應因素[3]

  1、疾病的性質和嚴重程度

  疾病的類型對病人來說極為重要,預後程度和預期病程是病人關註的附加因素,如病人察覺到自己的病情嚴重或影響到個人的生活質量時,會立即尋求醫護人員的幫助,並容易適應病人的角色,使自己的角色與行為相吻合。

  2、癥狀的可見性

  癥狀可見與否影響著病人的就醫與角色適應。人們通常容易為一些明顯的癥狀如外傷、大出血就醫,並很快進入病人角色,對不顯著的癥狀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則表現為不關心和不重視,而且不易進入病人角色。

  3、病人的社會特征

  年齡、性別、性格、文化程度、生活習慣、工作、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都影響病人角色的適應。另外,病人與家屬、同事、病友、醫護人員之間的關係也影響著病人角色的適應。

  4、醫院規則

  為了不斷提高醫療質量和護理水平,保證醫療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為病人能得到良好的醫療和護理提供條件,醫院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必要的規章制度,這對病人有一種約束感而容易產生一定的影響。病人首先感到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不能廣泛接觸外界等,這些都影響著病人角色的適應。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邵龍泉,高傑主編.口腔執業醫師高頻考點.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4.
  2. 2.0 2.1 古津賢,李大欽主編.多學科視角下的醫患關係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09.
  3. 3.0 3.1 3.2 3.3 楊新月主編,護理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4. 尚鶴睿著.醫患關係的心理學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0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林巧玲,y桑,寒曦,Lin,苏青荇,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病人角色"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