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化供應鏈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模塊化供應鏈(Modular Supply Chain)
目錄 |
模塊化供應鏈是指模基於模塊化思想,採用模塊化生產形成的供應鏈。
模塊化供應鏈的內容 [1]
模塊化供應鏈中包含單元模塊和複合功能模塊。單元模塊不能被進一步拆分,它在供應鏈系統中具有特定並且獨立的功能。複合功能模塊是根據一定的規則信息將幾個單元模塊組合而成的,並具有一定的功能。模塊的層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單元模塊可能被拆分為更小的模塊,稱為複合功能模塊在複雜的模塊化供應鏈系統中模塊視角的不同。顯性規則與隱性規則的界定是對的。同樣的規則可能兼具雙重身份。右圖是一個模塊化供應鏈的系統,由顯性規則、隱性規則和功能模塊群組成。整條供應鏈由供應、製造、分銷、零售等主功能模塊組成。而每一個主功能模塊又嵌套這許多的小模塊。以製造模塊為例。製造模塊有A和B兩個子模塊系統,它們之間是平行競爭的關係。而模塊A和B內又嵌套有4個平行競爭的模塊系統。當然,繼續分割下去。這4個模塊內部也可能有相應的子模塊系統 、供應鏈的模塊化設計有利於供應鏈的持續優化和創新,在顯性規則和隱性規則的共同作用下,各模塊之間相互促進,協調創新,又擁有充分的個性化發展空間。
在供應鏈模塊系統中,不同的模塊之間是一種較鬆散的網路組織關係,系統模塊間的有效協調依賴於模塊化規則。模塊化供應鏈中的規則包含“顯性規則”和“隱性規則”“顯性規則”是指模塊系統內部同一層次各子模塊共同享有且必須遵守的信息.它使這些子模塊間建立了明確的聯繫規則,一般包括模塊間結構、介面和標準等方面信息。
模塊化供應鏈中的規則包含“顯性規則”和“隱性規則”“顯性規則”是指模塊系統內部同一層次各子模塊共同享有且必須遵守的信息。它使這些子模塊間建立了明確的聯繫規則,一般包括模塊間結構、介面和標準等方面信息。“隱性規則”是各子模塊內部隱含的信息。些信息使各個子模塊可以獨立的運作由於隱性規則可以被替代或者事後再選擇,所以它是各個子模塊系統不斷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同時決定r單個模塊能否在模塊間的競爭中獲得優勢。在模塊化供應鏈系統中.顯性規則就代表著適合產品生產的系統信息.隱性規則代表著模塊化生產的個別信息,最終形成了一個合作網路。
模塊化供應鏈在零售製造商內的應用 [2]
零售商作為規則設計商和銷售商,利用系統信息約束產品集成商和模塊供應商,協調整個模塊化生產網路的運行。也就是說,零售商憑藉對終端銷售平臺等關鍵資源的掌控,形成產品概念和相應的系統規則,然後選擇產品集成商和模塊供應商敏捷製造,並給予選定的模塊供應商原材料採購、知識與技術投入、信息共用、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支持,確保高質量的差異產品快速投放市場。
運用模塊化思路組織生產。基本邏輯是零售商充當模塊化生產網路的系統設計師,也就是規則設計商,基於實現即期消費、創造未來消費、開發潛在消費的零售功能,形成大致的系統規則——產品特征和功能要求,然後選擇產品集 成商,產品集成商根據零售商大致的系統規則,形成技術層面的具體系統規則——結構、界面和檢測標準,再選擇相應的通用模 塊供應商和專用模塊供應商。在零售商和集成商的選擇過程中,都有眾多的備選對象,保證製造商的創新性和生產的敏捷靈活,在集成商選擇通用模塊供應商時,既可以選擇自己的通用模塊,也可以選擇其他集成商的通用模塊。集成商的通用模塊可以為不同的客戶、不同的產品服務,通過兼容性獲得量的優勢實現生產規模經濟;而集成商的專用模塊則體現其特色,通過專用性獲得競爭優勢。產品集成商既承擔零售商的部分設計功能,細化系統規則,又要整合實體資源——負責功能模塊的採購、整合、調試 與檢測,併在服從零售商規則的前提下展開競爭,最終勝出者將獲得模塊化系統背靠背競爭的全部期權價值(Option Value)。
從效率角度而言,模塊化供應鏈兼具大公司的規模和小公司的靈活。模塊供應商為眾多的主導廠商生產,可以實現生產規模經濟。並隨著滿足不同主導廠商的生產需求,不斷提高學習、適應和創新能力。模塊化供應鏈產品生產複雜性和生產成本較高,企業主要的目標是在提高定製化產品和服務能力的基礎上降低成本。而主導廠商只要形成好的創意,就可以從眾多的模塊供應商中選擇合作伙伴予以實現,保證了敏捷靈活。從治理角度而言,模塊化供應鏈兼具企業與市場的比較優勢。在模塊化生產網路中,主導廠商相對於模塊供應商享有權威,主導廠商享有產品附加價值的更大份額。同時這種網路的約束機制是出現問題就更換合作伙伴,具有市場的高能激勵,確保參與方不斷創新。從滿足需求角度而言,模塊化供應鏈可以有效實施產品延遲區分戰略(Postponement Strategy),推遲產品差異,減少庫存。延遲區分戰略是一種有效支持產品多樣化和定製化的戰略,能在控製成本的同時實現產品多樣化。模塊化生產儘可能採用相同的製造過程,儘可能延遲滿足定製要求或導致產品差異的臨界點,實現柔性生產,滿足個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