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圖-哈耶克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李嘉圖-哈耶克效應(The Ricardo-Hayek Effect)
目錄 |
李嘉圖-哈耶克效應是指奧地利籍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A·馮·哈耶克(Friedrich A·von Hayek)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理論。19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認為高工資致使資本家投資於機器,哈耶克推廣了李嘉圖的理論並用它來解釋經濟周期。李嘉圖-哈那克效應把工資率和經濟生產力聯繫起來,因為高工資促使企業家投資於機器設備,所以導致更高的生產力。
如果工資率上升,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就業會減少,因為雇主這時發現少雇用勞動更有利可圖。因為工資是勞動的價格,所以商品需求數量隨價格上升而減少的基本經濟學原理就可直接應用於就業分析,該種觀點並沒有被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獻稅原理》(Principle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1817)所否認。事實上,他是對供求規律做出準確歸納的主要貢獻人之一,他認為工資率的升高不僅會引發供求規律所產生的效應,還使雇主以機器替代人而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因此,高工資率在短期內雖然使失業增加,但是在長期卻有助於經濟擴張。[1]
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哈耶克集中分析了經濟周期。作為維也納20年代的學生,他參加了路德維希·馮·米塞斯著名的研討班,並同米寨斯一起成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領軍人物。奧地利學派重點強調生產結構。消費品是由等級較差的商品生產,後者由等級更高的商品生產。比如,某個工廠生產的汽車,組裝該汽車所需的零部件則由其他工廠生產。一直向上追溯,最後將到達從地球提取的資源的層次,這些資源隨後將被用於汽車生產過程中等級依次下降的各個階段。哈耶克用圖形表示了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這大大激發了當時經濟學家們的興趣。這一圖形被稱做“哈耶克三角形”。[2]
哈耶克認為生產力與就業量能否提高取決於高等級商品:是否擴張,經濟從低級階段越向高級階段轉移,生產力就越高。和李嘉圖一樣,他認為高工資導致更多機器的引人,用他自己的術語來說,就是生產結構轉向了高等級商品。
哈耶克尤其感興趣的問題是消費開支增加的影響。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認為消費增加會帶動經濟擴張,但是哈耶克卻認為,消費的增加會導致實際工資和就業量降低。為了更多地雇用工人以擴大消費品的生產,資本家必須要進行資源轉移。這些資源必定有其來源,也就是說,資本家必須從高等級商品的生產中轉移出資源。從長期來看,這種資源轉移必然會使經濟萎縮。因此,長期來講,消費開支的增加會引起失業增加。
大多數的經濟學家並不接受哈耶克的觀點,即使是哈耶克的學生尼古拉斯·卡爾多(Nicholas Kaldor,1908-1986)也譏諷該效應。卡爾多是凱恩斯主義的主要信徒,他註意到了該效應的荒謬性質,即消費越多,經濟越萎縮。[3]
而且,如果哈耶克是對的。那麼經濟萎縮將減少消費,這反過來又會導致廠商把資源轉向高等級產品,從而引起另一個擴張過程,但是伴隨而來的消費開支增加又一導致另一個萎縮。卡爾多稱該迴圈為“六角形效應”。
不只是卡爾多和其他凱恩斯主義者批判李嘉圖-哈邢克效應,哈耶克的老師米塞斯也在他的《人類行為:經濟學論述》上中清楚地表示不同意哈耶克的分析。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經濟越轉向高等級商品則生產力越高在這點上,米塞斯同意哈耶克的觀點。但是米塞斯卻不同意機器越多生產力越高的觀點,他認為每種產品的生產都存在著機器和勞動力的最佳搭配。正如哈耶克所說,當工資上升時資本家會多使用機器,但多使用機器未必意味著生產力的提高,因為一旦資源過度轉移,那麼生產力將下降。與哈耶克的觀點相反,米塞斯認為高工資和生產力之間並沒有關係。儘管有這樣那樣的批評,哈耶克仍然堅持為李嘉圖效應進行辯護,他在《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的研究》中用一篇在20世紀60年代寫的文章來支持其觀點。
李嘉圖-哈耶克效應的應用[4]
李嘉圖-哈耶克效應並非只是神秘的理論觀點,它在兩個領域里有著重大的實踐意義:經濟周期理論和商業決策研究。
哈耶克和凱恩斯針對如何對付經濟不景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方法。凱恩斯認為,如果包括消費和投資在內的總支出過低,失業將出現。用他自己的術語來說就是。為維持充分就業,總支出必須足夠大。如果總支出過低而政府沒有採取對付措施,蕭條將不可避免地會持續下去,商人會繼續對未來感到悲觀而經濟的自發恢復將不會出現。
凱恩斯主義的方法是讓政府增加總支出以進行干預。如果消費和投資增加,那麼根據定義總需求就會增加,就業也會增加。另外,凱恩斯主義認為,如果開支增加,那麼相對於工資而言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實際工資下降,實際工資的下降使雇主們增雇工人。
哈耶克提出的對付經濟不景氣的方法與凱恩斯截然不同。他不希望增加消費,因為這在長期來看會降低生產率。相反,政府應採取不幹涉政策。資本家在蕭條時出售消費品難以盈利,所以資源不得不轉向更高等級的商品以期待這樣的投資能夠盈利。因此,蕭條會誘使資本家把資源從消費品轉向更高等級的商品。
正如哈耶克認識到的,其對付蕭條的策略都著眼於長期。也許在短期,政府有必要採取不同的政策,但他並未在其著作中明確地指明這種必要性的程度,他也沒有說明在本質上這種短期措施在多大程度上是凱恩斯主義的。
當同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周期理論一起考慮時,哈耶克效應有著更深遠的意義,即信用擴張比利率更能讓資本家擴展生產結構。當資本家發現錯誤時就轉向更短的結構,這種轉變的程度只有自由市場才能準確.決定,而通過增加消費支出來努力加速該種轉變的做法必然會失敗。消費的增加事實上會減少結構的長度。這正是李嘉圖-哈耶克效應的思想。然而政府沒有能力決定轉變所必需的程度,而且支出增加在短期內會阻礙必要的結構調整,比如,當經濟需要緊縮時,政府開支會阻礙這種進程。
雖然李嘉圖-哈耶克效應最重要的實際運用在經濟周期領域,但是哈耶克的分析也和商業決策研究有關。哈耶克強調,資本家面臨投資於低或高等級商品的選擇時,影響選擇的最基本因素是利率。當利率較高時,消費者強烈偏好於當前的商品而非將來的商品,資本家投資較長的生產結構就會不划算。相反地,當利率較低時,高等級商品相對於當前商品的貼現率就較低,投資於高等級商品就有利可圖。
這個分析完善和拓展了瑞典經濟學家納特·威克塞爾的工作。更具獨創性地,哈耶克喚起了人們對一個影響資源用於生產高等級商品的更深層次因素的註意。如果工資和其他成本較低,資本家就能迅速地生產並售出大量的消費品,這個資本家能夠進而生產另外一種消費品。相反地,高工資成本的企業家會被迫增加機器設備和等待相當長的時間來謀求獲利,而不能像生產消費品的企業家一樣迅速地周轉存貨。
- ↑ Studies in Politics, Philosophy, and Economi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4.
- ↑ Hayek Friedrich A.von.Profit, Interest, and Investment.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39.
- ↑ Kaldor, Nicholas. "Professor Hayek and the Concertina Effect." Economica 9(Novermber. 1942):359-382.
- ↑ Schumpeter, Joseph A.Business Cycles. New York: McGraw-Hill,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