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新聞改革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新聞改革[1]

  新聞改革一般是指黨和政府對新聞管理體制的改革,主要涉及新聞自由制度的立法與行政管理系統的改革。

新聞改革的特點[2]

  推動新聞事業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堅持不懈的進行新聞改革。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新聞改革,開始於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對於近3O年的新聞改革,可以歸納出如下的一些特點:

  1.新聞的“人本回歸”,馬克思說過:“報刊只是而且應該是有聲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達者”,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到黨的十四大做出要加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決定,再到黨的十七大秉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理念,做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決定,這一切都在指導思想上為新聞改革的“人本回歸”指明瞭方向。新聞改革的3O年,就是不斷突出人的口味、滿足人的需要,體現人的“主體性”、實現新聞“人本回歸”的3O年。

  2.“新聞本位”的回歸,從“宣傳本位”向“新聞本位”轉化。我國的新聞媒體必須始終不渝的堅持“黨性”原則,但作為新聞傳播機構,新聞媒介還肩負著傳遞信息、融合社群關係等任務,這雙重任務是可以並行不悖的。從2O世紀8O年代初業界關於新聞真實性、客觀性等屬性的認同,到專門提供純新聞信息媒體以及深度報道、批評性報道的出現,從“黨報獨大”,到專業報、都市報、晚報等媒體的興起,以及“事業性質、企業化經營”、“分層管理”等理念的實施。這一切都預示著新聞媒體正向“新聞本位”回歸,媒介不再是單純的“觀點紙”,媒介首先是“新聞紙”。

  3.堅持與時俱進、求真務實。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品質和發展的動力源泉,與時俱進即要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新就是改革!回顧3O年的新聞改革,新聞界始終堅持用“時代發展的要求審視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完善自己”,這構成了新聞改革的一個基本特色。同樣,3O年的新聞改革也始終秉持“求真務實”的精神,始終圍繞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目標和任務,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反應社會不同利益集團和各社會階層的訴求和呼聲,真正發揮了媒介作為黨和政府聯繫人民群眾的“橋梁”作用,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

  4.新聞媒介獨立性提高、自主性增強。在中央確立改革的路線和方針之後,媒介往往積極跟進、大膽創新,從以前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向著“自下而上”的模式轉變,新聞媒介充分發揮了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探索、大膽創新,適應了社會利益群體訴求的多元化,堅持了一個聲音、多種聲音的報道方針。滿足了受眾信息需求的多樣化,從而贏得了社會地位和應有的尊重。新聞媒介獨立性、自主性的提高和增強,是我國新聞改革3O年的顯著成果和基本特點。

新聞改革中的新取向[3]

  傳媒業在不斷擴張影響的同時,其作用也得到進一步強調。近年來,反思商業化浪潮和公共新聞的訴求成為新聞改革巾的新取向。

  反思商業化浪潮拉開了新一輪新聞改革的序幕。市場化運作,使中國傳媒業得到空前繁榮,新節目新創意層出不窮。貼近市場、貼近公眾、貼近實際成為傳媒業共同的操作原則;但與此同時,經過市場的洗禮,許許多多傳媒產品都變了容、變了味、變了質。比如說,民生新聞,各地確實報道了一大批涉及民生利益的新聞。維護了公眾利益,受到了公眾歡迎,但與此同時,也有相當數量的民生新聞充斥著暴力凶殺、侵害公民隱私的兩性關係。還有許多怪異的明星故事。

  再比如食品安全報道,三鹿毒奶粉事件、麥當勞的蘇丹紅添加劑事件,都對維護公眾的健康發揮了巨大作用。但與此同時,啤酒甲醛風波差點讓國產啤酒毀於一旦,金華火腿事件讓金華火腿一時退出市場,海南香蕉致癌風波讓香蕉爛在樹上,最後又出現了北京紙包子事件。這種假新聞引發社會對中國食品的恐慌,當公眾責問“我們還有什麼可吃的”的時候,傳媒業連起碼的反思都沒有。

  商品化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日益顯露,引發了學者和業者對此的反思始終沒有中斷,而且不斷深入。傳媒業的公共性成為傳媒界反思的理論支點。從公共性出發。自然提出了傳媒業及其從業者的社會責任,也順理成章地提出了新聞專業理念(或新聞專業主義)。專業理念是確保每一個專業正常、健康運行,由此維繫社會正常秩序的指導原則;一旦專業理念崩潰,那麼,該專業就將危害社會。專業理念對從業者來說,其內化是職業良心(職業良知),其外化就是專業(職業)操守或職業道德守則,我們也稱之為“行規”。新聞專業理念的核心是傳媒業及其從業者的社會責任。對新聞報道來說,其具體要求就是真實、全面、客觀、公正。

  揭示媒體的公共性,倡導新聞專業理念,強調從業者的社會責任。一方面是為了有效遏制傳媒業商業化的浪潮,它明確地宣告: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傳媒業是社會公器,決不是個人或小集體的機構。決不能把傳媒業僅僅作為小團體牟利的工具,而必須首先維:滬公眾利益。另一方面,隨著新老媒體的互動,傳媒業對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時候,社會必須給傳媒業定下基準,讓它發渾積極的作用,或許,我們可以說,社會責任是給傳媒業套上了金箍,不讓其無法無天。

  新一輪新聞改革的訴求點聚焦於公共利益。新一輪新聞改革的訴求點聚焦於公共利益,不但是傳媒公共性的必然延伸,更主要的是它是黨中央“以人為本”、“執政為民” 的執政理念在傳媒業的體現和落實。中央提出的新聞工作“三貼近”原則,其根本也源於“以人為本”的理念。

  社會的公共利益所包含的要點是:一是保障法律所保護的公眾利益不受傳媒侵犯,這主要是公眾的隱私權名譽權以及對青少年的保護,不傷害社會公德、不擾亂社會公共秩序;二是滿足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三是普遍服務原則:不分民族、不分種族、不分地域、不分性別、不論貧富、不論地位,都應該享受傳媒業同等的服務。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都應該在媒體上有平等表達的機會。在上述三個方面,知情權、表達權是實現公共利益的核心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知情權、表達權是公民維護自身利益、參與市場競爭的前提。信息獲得的不公正、不公平是對公眾利益最大的傷害,國家對保障公民的知情權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2007年11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突發事件應對法》,這可視為政治理念新走向的象徵,這個象徵傳達出在行政機構對信息控制權與信息公開原則的權衡中,最高立法機構最終傾向對信息公開原則的捍衛,信息公開原則在國家理念中得到了更廣泛的承認和最高立法層次的肯定,新聞界的權利空間有所保障,人民的知曉權得到制度化保證。以公共利益為中心的新聞改革,尤其是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的實現,對傳統媒體的新聞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個新要求就是“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速度、廣度、深度”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學術對談”:反思與展望(中).中國幹部學習網,2013年4月18日
  2. 田振華.中國新聞改革的基本特點[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3. 馬麗敏.媒體發展與新聞改革的取向[J].新聞愛好者:上半月,2010(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Mis铭,LuyinT,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新聞改革"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