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業主義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新聞專業主義是指媒體和從業人員對新聞事業的態度和職業信念,其核心主張是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社會責任。
具體來說,新聞專業主義既可理解為一種有關新聞媒介社會功能的信念,一種用以規範新聞工作的職業倫理,一種自覺服務公眾的精神和態度,也可視為一種對新聞業與其他權力和利益團體的關係的意識形態。
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理念有二:一是客觀性,一是公共利益至上。前者是對媒介行為表現(mediaperformance)和獨立地位的要求,後者是對媒介理念(mediaideology)及責任義務的要求。這兩個核心理念,決定了新聞專業主義的基本特征和原則,包括:新聞自由、媒介平等、媒介多元、信息的平衡/中立/準確/充分/相關、維護社會及文化秩序。這些原則里,又包含一套複雜的知識和技能,如新聞素材分類、平衡和對等原則、第三者的寫作態度、中性詞及引語的使用等步驟與程式。正是這些特征和原則,樹立起新聞媒介的專業身份。
在現實社會中,新聞專業主義所面臨的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政治力量,二是商業力量。
在發達國家,商業力量是阻礙新聞專業主義的最關鍵因素。在商業壓力下,媒介尤其註重三個因素,即製作成本、受眾廣度、與利益攸關者的衝突程度。其新聞製作準則是:以儘可能低的成本製作新聞等內容,以吸引儘可能多的對廣告商有價值的目標受眾,並儘可能不觸犯利益攸關者。這與新聞專業主義著眼於滿足受眾"獲知權"而不計製作成本的傳播理念,顯然有相悖之處。市場壓力要求媒介將受眾當作"消費者"儘可能滿足和迎合他們中大多數人的喜好與需求。這樣,那些製作成本高、吸引受眾廣度低、觸犯到利益攸關者的一些"硬新聞"等信息,就處於不利地位。由此,商業力量的入侵給媒介帶來的後果就是,媒介產品的質量有普遍降低的趨勢,新聞專業主義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陷入了困境。
在中國,媒介受到來自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雙重壓力。有學者對當前中國媒介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和職業倫理道德匱乏的現狀,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歸納,主要體現為以下方面:
(1)傳媒的編輯部門與廣告、發行或經營部門,混崗現象較為普遍。從中央到地方傳媒,都存在著要求記者拉廣告、分攤徵訂任務的問題,而且作為基本工作之一,必須完成,否則將受到經濟處罰。
(2)廣告與新聞欄目(節目)或其他節目混淆(當下的通行概念是"有償新聞"),同樣較為普遍。
(3)傳媒的欄目或節目,與企業合辦(有的以"某某杯"冠名獎勵的名義)的現象相當普遍。傳媒負有監測社會的職能,這樣的"合辦即意味著此欄目或節目(乃至整個媒介)自動放棄對該企業的監督權利。
(4)受賄封口。這一現象近幾年呈上升趨勢,即在一些惡性事故或其他不利於既得利益者的重大事件中,為封口而收買採訪的記者,使其默不作聲。
(5)假新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6)"媒介事件"頻繁。一方面,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性"公關"十分活躍,從企業到黨政機關都意識到自身形象的重要性,於是,想方設法製造其實並無多大新聞價值的人為"事實"吸引媒體報道;另一方面,傳媒自己策劃"媒介事件天下本無事,新聞策劃之,藉以提高傳媒的威望,卻遮蔽了人們瞭解真實世界的視野。
(7)免費看節目和比賽,免費旅游,趕場拿"紅包由被採訪單位報銷各種費用(如吃喝、住宿和交通費),接受"土特產"禮品等,被相當多的記者視為常態。
(8)侵犯公民的各種隱私權。
(9)"媒介審判"較為普遍。
(10)偷拍偷錄成風。
(11)拒絕更正與答辯。多數傳媒對自身出現的差錯,除非受到上級黨政部門或法庭判決的壓力,一般不予更正或不允許當事人答辯。
(12)炒作明星排聞和犯罪新聞。
(l3)沒有人性的冷漠新聞。
(14)虛假廣告和低俗廣告。
以上各種違背專業精神的媒介行為表現,有些已獲得從業者的共識,初步受到遏制,如侵犯公民的隱私權、受賄、造假等,更正與答辯的意識也開始萌芽。但仍有一些偏向,如編輯部門與經營部門的混崗、傳媒參與事實進程的"新聞策劃"、免費看節目或比賽、由被採訪單位報銷費用,以及司空見慣的偷拍偷錄現象等,還大量存在,且不乏愈演愈烈的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