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四川大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四川联合大学)
四川大学(Si Chuan University)
四川大學(Si Chuan University)

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scu.edu.cn

目錄

四川大學學校概況

  四川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 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由原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三所全國重點大學於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兩次“強強合併”組建而成。原四川大學起始於1896年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原成都科技大學由1954年全國院系調整時建立的成都工學院發展而來;原華西醫科大學的前身是1910年美國、英國、加拿大的基督教會組織在成都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四川大學現任校黨委書記楊泉明教授,校長謝和平院士。

  四川大學地處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國”的成都市區。學校設望江校區、華西校區和江安校區,占地面積705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235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

  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辦學基礎和以校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校風“嚴謹、勤奮、求是、創新”為核心的川大精神。2001年評選的古今110位“四川文化名人”的近代50人中,有36人為川大校友;兩院院士中50人為川大校友。

  四川大學是國家佈局在中國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學校設30個學科型學院,建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和網路教育學院。學科覆蓋了文、 理、工、醫、經、管、法、史、哲、農、教等11個門類,有15個國家重點學科,66個部省級重點學科,27個一級學科博、碩士學位授權點,213個博士 點,330個碩士點,8個專業學位點,118個本科專業,2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國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及課程教學基地,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學校圍繞創建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的新奮鬥目標,確立了“以人為本,崇尚學術,追求卓越”的現代大學辦學新理念,探索建立了“以學院為管理重心,以教師為辦學主體,以學生為育人中心”的管理運行新機制,進一步提出了造就“具有深厚人文底蘊、扎實專業知識、強烈創新意識、寬廣國際視野的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的人才培養新目標,形成了以“本 科生教育為基礎,研究生培養和科學研究為重點,其他辦學形式為補充”的辦學新格局。截止2006年7月,學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5523人(含示範性軟體學院本科生1010人),碩博士生16117人,外國留學生565人。此外,學校還有成人高等教育學生和網路教育學生。

  四川大學是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網上合作中心13 個,衛生部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5個,“985工程”科技創新平臺8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3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國家級臨床研究基地3個,醫療技術精湛的附屬醫院4所。學校在文學、史學、宗教學、數學、材料、能源、化工、輕紡、生物學、口腔醫學、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實力,並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2005年,全校科研總經費達到7.015億元,其中理工醫科研經費超過6.5億元,社科經費達到 5018萬元;學校是全國高校6家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之一、全國10個知識產權保護試點大學之一,學校科技園是國家最早批准的15個國家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

  四川大學圖書館藏書550萬餘冊,校博物館是國內高校僅有的綜合性博物館,珍藏文物4萬餘件。自然博物館收藏動、植物標本60萬餘件(份)。建有校史展覽館。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齊全、設備先 進。學校建有校園網、分析測試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檔案館、國家外語考試、出國留學人員培訓機構等,並主辦了40種面向國內外發行的學術刊物,與150餘所國外知名大學、教育機構和基金會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

  目前,四川大學正抓住創新型國家建設、新一輪高等教育發展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性機遇,按照“科學發展,重點跨越,造就英才,引領社會”的指導方針,通過實施 “科技跨越行動計劃”、“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人才強校計劃”、“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和“本科教學‘412’質量工程”等,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中國一流的研究型綜合大學。

四川大學學科建設概況

  四川大學是國家佈局在中國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擁有27個一級學科博、碩士學位授權點,21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3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專業學位點,118個本科專業,2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科覆蓋了文、理、工、醫、經、管、法、史、哲、農、教等11個門類。擁有15個 國家重點學科,14個“十五”“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8個“985工程”科技創新平臺和3個“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66個部省級重點學科,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1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網上合作中心,4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6個國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及課程教學基地,3個國家級臨床研究基地,學校還是教育部確定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學校組建了30個學科型學院,建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和網路教育學院。

  在學科建設方面,四川大學實施了“學科跨越發展工程”,充分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優勢,老牌學科實施重振雄威的“學科振興計劃”,優勢學科實施瞄準世 界前沿的“學科攀登計劃”,新型交叉學科實施開拓創新的“學科發展計劃”,堅持“優化結構、鼓勵交叉、促進融合、重點建設、提高水平、形成特色”的建設方針,在鞏固已有的15個國家重點學科和66個部省級重點學科的同時,緊緊抓住影響21世紀科技發展趨勢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與新材料技術、新能源和環保技術等,大力發展新興、邊緣、交叉學科,建設好“985工程”二期科技創新平臺,鼓勵和促進生物醫學—納米技術—材料科學—信息技術領域,資源—環境—工程領域,數學—物理—信息、數學—經濟—管理領域,化學—化工—藥學領域等的交叉融合,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儘快在1~2個學科領域實現重點突破,進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加強“985工程”二期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建設,鼓勵和促進文學—歷史—哲學,宗教—社會,國際關係—民族學—社會學—區域經濟 等領域的交叉融合,實現重點跨越,以帶動整體發展,同時大力加強法學、管理學、教育學等有條件的社會科學學科快速發展,加快文科整體前進步伐。在理工醫 科,在加強已有優勢學科建設同時,努力提高對一些需求大、基礎好的“中游學科”的投入支持力度,爭取新增一批博、碩士點和專業學位點;通過實施“十五”、 “211工程”14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切實按照精選建設重點、凝煉學科方向、匯聚創新隊伍、構築學科基地、完善公共平臺、造就拔尖人才、爭取重大任務、 創造標誌成果、加強國際合作、提高管理水平等十個方面的要求,進一步促進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融合,發展一批國家急需的、有前景的新興、邊緣和交叉學科,加速建成一批名、特、優學科和學科群,整體實力達到國內一流水平,部分學科的重點研究方向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從而構建起基礎學科力量雄厚、應用 學科前景廣闊、交叉學科活躍強勁、新興學科不斷生長、基礎與應用相互促進,文理工醫多學科相互支撐、交叉滲透、協調發展,能夠較好適應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趨勢的、充滿活力的、充分體現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內涵和特征的學科體系。

四川大學人才培養概況

  四川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教育教學中牢固確立"質量就是生命、質量就是崗位"的觀念,切實提高質量。大力加強對高等教育規律的探索與實踐,確立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樹立現代教育觀、人才觀,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努力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建立和完善研究型本科教育體系和創新型研究生教育體系,已形成以"本科生教 育為基礎,研究生培養和科學研究為重點,其他辦學形式為補充"的辦學格局。截止2006年7月,學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5523人(含示範性軟體學院本 科生1010人),碩博士生16117人,外國留學生565人。此外,學校還有成人高等教育學生和網路教育學生。

  本科教育方面,四川大學始終堅持和確保本科教育教學的基礎和中心地位,按照這一要求,進一步實施和深化學分制改革,推進本科"412"質量工程,從人才培養的理念、目標、方式、內容和手段諸方面深入研究探索、改革創新,逐步建立和完善研究型本科教育體系。四川大學確立了培養"具有深厚人文底蘊、扎實專業知識、強烈創新意識、寬廣國際視野的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的人才培養新目標,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推動人才培養,通過學科專業調整、本科專業歸併,本科專業結構更趨合理;以研究型大學的科研強勢帶動人才培養,校內主要科研實驗室要向本科生開放,大力實施大學生科研項目訓練計劃,鼓勵學生進入教師科研課題進行助研工作;以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加強人才培養,開發優秀課件,進一步提高多媒體教學的效果,推進探究式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的改革;以提高國際化教育的程度來提升人才培養,鼓勵各個學院與國外著名大學建立實質性的合作關係,探索實施與國外著名大學聯合培養學生的多種新模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力;採取一系列特殊舉措促進人才培養,通過實行主輔修制雙學位制、轉專業、本科生導師制以及舉辦創新班深化教學改革;從2001年秋季起,在文理工各學科新生中率先試行了學分制彈性學制投入資金9712萬元,實施了"523實驗室工程"一、二期建設,並將望江、華西校 區原有的200多個實驗室歸併為70個;世行貸款"高等教育發展"項目400萬美元用於六大校級基礎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實驗教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推進了招 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學校的生源質量和培養質量不斷提高。近年來,學生在全國性的挑戰杯、電子設計、數學建模、英語演講、英語辯論、大學生辯論、文藝 表演、高校足球賽等各項競賽中都取得了優異成績,5名教師獲國家教學名師稱號,9門課程獲國家精品課程,17項成果獲國家教學成果獎,其中2005年獲 11項,其中四川大學獨立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

  研究生教育方面,四川大學實施了創新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加大改革研究生招生和培養制度的力度,鼓勵導師和學生跨專業招生和報考,鼓勵相關學院導師 聯合培養研究生,允許高水平科研基地根據需要獨立招收研究生;優化研究生的知識結構,壓縮課時數,增加學術討論和交流活動的時間和學分;加強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要求,嚴格質量標準,制定並實施研究生參與科研的量化標準、質量要求和激勵措施,加強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樹立良好的學風,確保學校學位授予的質量;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明確導師的權利和責任,改進導師遴選標準,堅持沒有科研項目經費或沒有高水平科研產出的教師不能招收研究生的規定;打破資歷和職稱壁壘,突出研究能力和研究實績,積極增列在科研教學一線工作的優秀年輕教師上崗招收研究生;這些措施使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培養更多的拔尖創新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是研究生教育規模迅速擴大,學校辦學層次提高。二是研究生生源不斷擴大。四川大學研究生招生規模已進入全國高校第6位,為學校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三是研究生培養能力和培養基地條件迅速增強。學校已擁有一級學科博、碩士學位授權點2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1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30個,專業學位授權點8個,國家重點學科15個,博士後流動站21 個,使培養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能力大大增強。四是研究生培養質量明顯提高。學校逐步規範並提高了授位要求。近年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有了較大提高,不 僅研究生髮表的論文數大幅度增加,而且涌現了一批出類拔萃的青年學子。如口腔醫學專業王大章教授指導的楊西川同學、歷史學專業羅志田教授指導的楊天巨集同學、藥學專業王鋒鵬教授指導的陳巧鴻同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張興棟教授指導的馮波同學、輕工技術與工程專業石碧教授指導的廖學品同學、藥學專業張志榮教授 指導的張彥同學的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魏於全教授培養的2002屆的五位博士畢業生均發表了重要論文,一位的論文發表在影響因數為 8.9的《癌症研究》上,另一位發表在影響因數為6.0的《基因治療》上;劉應明教授培養的阮勇斌、羅懋康博士,張銘讓教授培養的林煒博士等,都做出了十 分突出的成績;2001年,繼皮革專業研究生林煒在全國"挑戰杯"賽上摘取一等獎桂冠並創下700萬元的轉讓紀錄後,該專業博士生穆暢道同學的"挑戰杯" 獲獎作品又和綿陽銀河集團簽訂了1500萬元的技術轉讓合同。五是研究生培養的支撐條件明顯改善。2005年,學校科研總經費已超過7.015億元,其中 理、工、醫科研總經費超過6.5億元,人文社科科研經費達到5018萬元。科研規模和科研經費的迅速增加,為培養高水平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創造了條件。 此外,學校相繼開建或建成了生命科學樓、高材樓、皮革樓、工商樓、口腔科教樓、公衛樓、華西醫院外科大樓、基礎教學實驗大樓、藥學樓、口腔教學 實踐樓、華西醫院內科大樓等,特別是具有先進教學設施的19500平方米的研究生教學樓也相繼竣工,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研究生培養的物質條件。

  四川大學堅持"以本科教育為基礎,研究生教育和科學研究為重點,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繼續教育和遠程教育為補充"的辦學戰略,全面更新教育觀 念、教學制度、教學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十一五"期間學校將穩定本科辦學規模,適度擴大研究生教育,加快發展留學生教育,使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位居全國高校前列,教學成果、精品課程、教學名師、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等有顯示度的人才培養指標數量有較大幅度增 長。在確保質量前提下,鼓勵發展成人教育和網路教育,穩步推進獨立學院發展。全日制本科專業總數調控在130個左右,本科生規模大至穩定在4萬人,研究生 規模達到2.6萬人左右(其中博士生0.8~1.0 萬人左右);海外留學生人數達到或接近在校本科生總數的8%;形成以培養高層次人才為主的多層次、多形式的人才培養結構,基本建立研究型本科教育體系和創 新型研究生培養模式。

四川大學科學研究概況

  四川大學是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及 網上合作中心1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5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國家級臨床研究基地3個,醫療技術精湛的附屬醫院4所。學校在文學、史 學、宗教學、數學、材料、能源、化工、輕紡、生物學、口腔醫學、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實力,並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四川大學近年來努力構建科研創新體系,科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突破,科研綜合實力大幅度增強。科研總經費實現了跨越式增加,2001年為2.1670 億元,2002年為2.8980億元,2003年為4.0475億元,2004年為5.5111億元,2005年學校科研總經費已達到7.015億元,其中理、工、醫科研總經費超過6.5億元,人文社科科研經費達到5018萬元。每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百餘項,經費從2000年的1528萬元增加到 2005年的5822萬元,其中2004年和2005年,基金項目數均居全國高校第9位;2003年、2004年、2005年,謝和平院士、魏於全院士、 顧忠偉教授相繼成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游志勝教授先後中標兩項國防重大項目,杜肯堂教授、李天德教授、隗瀛濤教授(何一民教授)、左衛民教授先後獲國家或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或委托項目;獲准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總數達到30項。

  5年來,學校共獲國家三大獎8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其中,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是17年來四川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獲得的該獎項;獲部省級科技成果獎202項,其中2004年獲教育部一等獎8項,在全國高校排名中併列第一;獲部省級哲學 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70項。在醫學領域,實現了院士、國家重點實驗室和“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等三個“零”的突破。

  學校共建設了11個“985工程”二期科技創新平臺和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其中I類科技創新平臺有3個,即:西南資源環境與災害防治平臺、 重大疾病生物治療平臺、高分子與特種功能材料創新平臺;II類科技創新平臺有5個,即: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平臺、綠色化學與清潔技術平臺、複雜多維信息數字處理技術平臺、口腔疾病的生物學機制與防治平臺、物理與信息科學前沿中的數學理論及其應用平臺;哲學社會科學I類創新基地3個,即:宗教與社會研究基地、文化遺產與文化互動基地、南亞與中國藏區研究基地。學校通過這些平臺和基地建設,力爭在多維複雜信息融合關鍵技術的研發、人類重大疾病的生物治療及基 因治療技術、創新藥物技術的研發、新能源的研發、西南特色資源的研發、工程安全和生態環境理論及技術的研發、哲學社會科學理論探索及重大文化項目建設等領域取得突破。2002至今,學校共投入2500萬元,用於交叉學科科學研究中心的建設。經公開申報、專家評審、答辯,於2002年創建了“醫學信息技術研 究”、“生物材料與生物力學臨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人類疾病生物治療研究”、“創新藥物與中藥現代化研究”和“出生缺陷研究”等5個交叉學科研究中 心,2004年又批准創建了“重大工程安全性與災害力學研究中心”、“功能基因組與生物信息學研究中心”、“納米材料技術研究中心”、“不確定性信息處理研究中心”、“新型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等5個交叉學科研究中心。

  5年來,每年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總數和在核心源期刊發表的論文數均居全國高校前10位。僅2005年,發表SCl論文772篇,全國高校排名第9 位,國內論文3977篇,全國高校排名第6位,國際國內論文發表總數5458篇,全國排名第7位。醫療技術取得重大突破,2004年全國首例顳淺動脈逆行 插管制泵基因治療,國內首例肝移植術後兩年足月妊娠婦女分娩成功,2005年成功開展中國大陸首例活體合成肝移植手術,世界第二例、中國第一例屍體活體合 成肝移植和華西醫院首例心臟移植手術取得成功。在哲學社會科學的標誌性成果方面又有了新進展,2005年率先推出了大型儒學文獻叢書《儒藏》首批成果“史部”50冊,《儒藏》全書將收書5000餘種,分裝500餘冊,約5億字,預計10年內編成出齊;2006年,歷時20餘年完成並出版我國最大斷代文章總集《全宋文》,共360冊,總字數逾1億,涉及宋人作家9000多位。

  在科學研究方面,學校確立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第一個五年,主要總量指標比如科研總經費、論文總數和科技成果獲獎總數等,爭取接近或達到全國 前列;第二個五年,主要均量指標比如師均科研經費、師均論文數、師均成果及獲獎數爭取接近或達到全國前列。第三個五年,主要指標進入世界高校300強。為 達到這些目標,學校將爭取在“十一五”期間,新建成一批以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和國家哲學社科創新基地為核心的高水平科研基地,真正使1~2 個研究領域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時加強學校高水平的科研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按照實體型、開放式、跨學科的要求建設好現有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教 育部哲學社科基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繼續集中資源,加大支持力度建設好“985工程”二期創新平臺/基地。通過創新平臺/基地匯聚國內外優秀人才,通過機制創新和“特區”政策,組建一支強有力的“創新突擊隊”,使之率先進入國家創新體系,成為自主創新的國家隊,以此帶動全校整體學科的發展。繼續重視國家部委和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同時加強新的增長點的培育工作,在新興學科、國家急需學校又有基礎的學科領域適時建設若幹新的科研基地,進一步探索新的模式和機制。繼續貫徹實施“科技跨越行動計劃”和“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中提出的各項優秀人才的激勵政策,使學校的長江學者和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要在現有基礎上大幅度增加。同時,積極營造有利於創新的政策環境,建立科學合理的科研考核評價體系,制定以質量為導向的評價標準;鼓勵學術自由、思想自由和自由探索,鼓勵交叉融合,加強“嚴謹、求實”的學風的建設力度,營造鼓勵創新、允許失敗的寬鬆環境;尊重學術權利,充分發揮教授在治學方面的主導作用。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四川大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