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風險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醫療風險(Medical Risk)
目錄 |
什麼是醫療風險[1]
醫療風險廣義上是指存在於整個診療過程中的可能會導致損失和傷殘事件的不確定性和可能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如醫療事故、醫療差錯、醫療意外及併發症等。另一種觀點認為,醫療風險是指在診療護理中發生的非故意、非預期、非計劃的醫療意外而造成的患者機體損傷,它與診療護理中的醫者過失而造成的醫療事故(醫療差錯)是不一樣的,這是一種狹義的醫療風險概念。但從實際發生的、客觀存在的對患者的損害結果來看,醫療風險應當包括醫療事故、醫療差錯等一切可能引發對患者損害的醫療事件。
常見醫療風險的現狀[2]
1.醫院醫療管理方面
(1)風險管理欠規範首先,醫療流程上有漏洞:各類疾病收住、治療標準、程式不健全;對一些新開展的技術項目或侵入性操作無規範的統一標準。其次,制度上有缺陷:醫療活動保障制度、醫療風險預警報告制度等不完善。另外,質量管理機制不健全:院科兩級醫療質量管理組織不健全,出現醫療問題後隱瞞不報,從而造成信息阻斷,切斷了系統安全鏈,無法瞭解客觀事實,無從著手研究分析,更不能提出相應改進措施。還有就是醫療機構的社會責任與經營壓力導致各科室過分重視效益,無序競爭。只強調本科的發展,不重視和思考風險增長的危險。
(2)管理知識、法律法規培訓不夠 大部分臨床管理人員沒有接受系統的管理知識培訓,部分醫護人員對衛生法律、法規掌握的不好,導致依法管理、依法執業的意識還不強,是醫療糾紛發生的重要因素。
2.醫務人員方面
(1)醫務人員理論水平和技術不過硬,醫患溝通欠技巧。部分醫務人員法律意識淡漠,工作缺乏慎獨精神,對核心制度執行不力。醫療文書記錄普遍存在重治療用藥、輕病情觀察描述的現象。
(2)部分醫務人員的臨床違規行為。比如病史不詳,檢查不全;病情危重,術前失備;推諉拒治,錯失治療良機;探查不細,漏診延誤;術後欠觀察,病情惡化。無菌操作不嚴,醫源性感染的潛在風險等。
(3)嘈雜的工作環境,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高度集中的精神狀態,導致部分工作人員的身心疲憊,註意力分散,記憶力紊亂,甚至遺忘。由此而引發醫務人員的臨床失誤,在制定和執行具體的診療計劃時發生錯誤。
3.就醫群體方面
(1)患者及家屬期望值過高,醫療技術的進步不可能與他們的期望值同步;咨詢發達使患者對醫療過程的參與意識及知情同意的要求也不斷加強。
(2)患者及家屬對醫療過程中存在風險的事實認識不足甚至完全忽略。很多患者錯誤地認為只要來到醫院就等於把自己由於疾病產生的危險轉嫁到醫院或醫生身上。一些媒體的不當報道又把醫患關係推倒了信任危機的邊緣。
(3)部分患者及家屬缺少道德與誠信,在利益驅動下,為獲取不正當利益或免付醫療費用而無理取鬧。
4.社會因素
(1)社會的發展和各類法律、法規的頒佈和實施,使得人們維權意識增強,患方的訴訟難度和訴訟成本降低,這些變化客觀上加深了某些風險因素。醫療事故範圍擴大,醫療事故由補償性質變為賠償性質,與其配套實施的舉證倒置以及患者知情權、病歷複製權等也加大了醫療行業的風險。
(2)在不當利益的誘惑下,一些社會投機分子興風作浪,導致醫鬧的日益產業化。
我國醫療風險的成因[3]
(1)醫學科學的局限性。醫療風險來源於生命的複雜性與人類認識的局限性,生命變化發展的無限性與人類解決問題能力的有限性的矛盾。我國醫學科學技術較發達國家落後,一些行業規範和指南大多參照國外,但我們的醫療體系和醫療模式和國外有明顯差異,同時疾病還存在明顯的種族差異,一味照搬國外的醫療模式必然會增加醫療風險。
(2)疾病因素疾病發生、發展的複雜性、多變性是造成醫療風險的重要因素。很多誤診、誤治由此引起。特別是近年來出現的一些疾病如禽流感,我們對它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還認識不夠,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而病人和家屬的期望很高,醫療糾紛產生的可能明顯增多。
(3)醫方因素當前由於我國醫療管理的制度還不完善,落實不力;基層醫務人員技術水平有限;醫護人員專業分工過細、知識面較窄;特別是醫患信任度不高,醫務人員責任心不強,或是缺乏與病人及其家屬的溝通;甚至受利益驅動,做出損害病人利益的事;法律意識淡薄等,造成我國現階段醫療風險快速增加。
(4)患方因素患方對醫學知識和醫學科學的特殊性缺乏瞭解;對疾病的預後期望值過高;病人個體差異對診療的反應不同等。
(5)社會因素一些針對醫療行業的國家法律、法規的頒佈和實施使人們維權意識增強;醫療糾紛的舉證倒置降低了病人投訴的難度;部分媒體失實報道增加了醫院的負面影響,醫保體制的覆蓋及保障程度影響患者的就醫需求等。
醫療風險的防範與處理[3]
1.醫療風險的防範
一是加強管理,全面落實各項醫療規章制度。在醫療活動中,狠抓各級各類人員崗位責任制、各項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常規的落實,做到主動防範、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二是認真落實危重患者的搶救工作。危重患者的搶救必須有高年資主治醫師以上人員現場參加和指導,嚴格履行床邊交接班制度,低年資醫師發現病情變化時應及時向上級醫師彙報,需要多學科協助搶救時須報告醫務處,以便統籌安排,協助搶救。三是做好和患者、家屬及其單位的溝通工作。對預後不良、治療效果不佳,特別是那些可能發生“人財兩空”的患方,要及時做好患者家屬、單位工作。由較具有醫療權威的醫務人員予以做病情解釋、交待預後,特別是醫療風險大、花費高、重症、疑難和高齡患者,手術前均要將有關情況甚至有關細節一一交待清楚,以徵得其理解與配合。四是加強業務訓練,提高醫療水平,嚴格書寫和管理醫療文件,強化醫療質量管理。五是建立防範醫療風險的長效機制。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切實提高醫療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完善內部制約機制。將服務態度引起的糾紛與獎懲掛鉤,醫療事故引起的糾紛與獎懲及晉職、晉級掛鉤,並追究相關科室負責人的責任。
2.醫療風險的處理
一是快速介入。醫療風險發生時的迅速介入,可以有效地減少醫療風險造成的損失。醫務處等醫療風險處理部門應該在第一時間介入,把患者和醫院的損失降低到最小。二是集合或分散。群體性醫療事件可以通過多家醫院相互協作分擔醫療風險,嚴重的醫療問題可以通過多家醫院的聯合會診和治療減少醫療風險。
3.醫療風險的財務處理方法
風險自留或承擔。目前較為有效的風險自留方式是在醫院內建立醫療事故賠償準備金,由醫院、科室和醫生共同籌資,分擔醫療風險;同時也可以增加醫院主動進行風險預防和控制的壓力。
4.醫療風險轉移
一是非保險轉移。醫院通過合同將一定的損失追溯於相應的對象,如無過錯使用被感染的血液製品可以轉追溯至血站等。這是一種合約化風險轉移手段,它並沒有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風險本身依然存在,只不過是通過合約將損失轉移給相關責任主體了。二是保險轉移。指醫院或醫生以繳納一定保險費為代價換取保險公司對其醫療風險承擔責任,其實質是將醫院個體醫療風險轉移給全行業共同承擔,實現醫療損害賠償的社會化分擔,提高醫療風險的經濟賠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