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醫療建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醫療建築(Medical Building)

目錄

什麼是醫療建築

  醫療建築是指為了人的健康進行的醫療活動或幫助人恢復保持身體機能而提供的相應建築場所。[1]如綜合醫院、專科醫院、門診部、療養院等。[2]

醫療建築的內容[3]

  醫院建築是民用建築中最為複雜的建築之一。中國醫院建築(機構)起源於11世紀,直到20世紀20年代,隨同洋人入侵、教會的傳輸,外國人以教會的名義建立了比較有名氣的醫院,如廣州的博濟醫院、北京的道濟醫院和協和醫院、上海同仁醫院、南京鼓樓醫院、杭州廣濟醫院和寧波醫院。20世紀20年代之後,中國留洋學子歸來,成了中國的第一代建築師,楊廷寶設計的南京中央醫院、奚福泉設計的上海虹橋療養院、董大酉設計的上海市立醫院,以及張鑹設計的北京大學醫院,先後問世。1949年以前,我國醫療建築總體而論規模小、功能不齊全、裝備簡陋,而且多集中在大城市,全國總數大約2600所,總床位8萬床,城市每千人口平均僅0.3張病床。醫院建築佈置分散,以門診和住院為主。藥房、檢驗、放射稱之為輔助科室。病房大多為大病室,集中衛生間。多為磚混結構坡屋頂的低層建築。

  一、因地制宜、初具規模

  新中國成立後,醫院建築得到較大的發展。由於國家基本建設在各個時期資金投入的側重點不同,各個時期醫院建築的發展情況也不同。

  (一)1949年—1957年

  20世紀50年代,首先對原有城市醫院和縣衛生院進行整頓和加強。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把醫療衛生事業的建設納入了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計劃,有計劃地建設了一批城市、工礦醫院和專科醫院及療養院。這一時期,建設用地尚較寬裕,醫院佈局仍以分散式佈置為主,院區規劃註意了功能分區和庭院綠化。這一時期的部分實例有:北京的積水潭醫院、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同仁醫院、友誼醫院、中國醫科院整形外科醫院、武漢醫學院附屬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和住院樓、山西省人民醫院、內蒙古自治區醫院、蚌埠市第三人民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上海市閘北區中心醫院、哈爾濱醫大第二附屬醫院、青海省人民醫院、新疆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等綜合醫院。同一時期還建成了北京亞澳學生療養院、杭州屏風山工人療養院、無錫太湖療養院、南京湯山工人療養院、青島紡織工人療養院等。工礦職工醫院和軍隊系統的醫院也正在修建中。醫院的總數量由1949年的2600所增加3540所,門診部(所)增加到28281所。

  為指導全國醫院建設,1957衛生部制定和頒發了《城鄉醫院建築規範》,總體佈置出現了“工”、“王”字形佈局。前門診、後住院,中間以醫技科室相連,使之門診和住院共用。病房樓多為“一”字形,病房南向、輔助用房北向佈置,病室以3、6床和4、8床為主,多數採用集中衛生間。

  (二)1958年—1976年

  這個時期我國政治運動不斷,在此期間經濟建設出現了嚴重下滑,我國科學技術與外界聯繫很少,嚴重影響了我國醫院建築技術的發展與水平的提高。1960年前後開始強調醫療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全國各地都加強了縣醫院、鄉鎮衛生院的建設。與此同時“加強三線建設”,工廠內遷,建設了一批廠礦職工醫院。20世紀50年代末和20世紀60年代初,在保護和發展中醫的政策下,也建設了一批綜合中醫醫院和中醫專科醫院。縣級醫院在規划上較亂,功能分區、清污流線等方面多數不合理,造成後來改擴建困難。中醫醫院建築普遍簡陋、規模小、條件差,大部分為簡易平房。一些較為突出實例,如上海閔行醫院、北京市平谷縣醫院、陝西省彩色顯像管廠職工醫院、四川的132廠職工醫院、541工程醫院等;專科醫院如四川度口傳染病醫院、河南安陽腫瘤醫院、拉薩市藏醫醫院和烏魯木齊維吾爾醫院等。

  二、全面發展、成就輝煌

  (一)加快醫院建設、滿足人民需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總方針。改革開放的政策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基本建設投資不斷增加,同樣醫療事業的資金投入也大大增加,使我國醫院建設出現了令人欣喜的新局面。1979年國家計委、衛生部頒發了《綜合醫院設計標準》,1988年建設部與衛生部頒發了《綜合醫院設計規範》,使醫院設計與建設走向規範化的道路。醫院建設在速度、規模、質量以及數量都有較大的發展,醫院設計隊伍空前壯大,與國外醫院設計機構的交流不斷擴大,技術水平、設計質量和醫院設計理論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50多年的醫療事業的發展,使許多新學科產生,科室增加與擴大,城市醫院規模已擴展到500床~600床,大城市已出現1000床或者千床以上的大型醫院。列入國家重點建設工程、由北京市建築設計院設計的北京協和醫院、中建西南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的上海第六人民醫院等,已成為醫療事業面對中外的技術交流視窗。各省會城市、直轄市的人民醫院和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大多是千床以上規模的現代化醫院。專科醫院、中醫醫院、農村社區醫院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到第七個五年計劃完成時已做到縣縣有中醫醫院。這一時期中醫醫院增加646所,民族醫院達到124所,床位5000餘張。近兩年來,國家又撥出上百億的資金建設疾病控制中心、縣以上的傳染病醫院和城市及地區的緊急救援指揮中心,一個現代化的防治救護的衛生設施網路已基本形成。據1988年統計,全國醫院為61383所,病床總數2503333張,每千人平均病床2.28張,總床數是建國初期的31.3倍。1995年統計,我國大陸地區(港、澳、臺地區資料不全未計人)擁有各類醫院19萬餘所,病床位數314萬張,是建國初期的39.3倍。門診部、所10餘萬個,療養院582所,床位11.5萬張,此外還有2萬餘個專科防治所、站,衛生防疫機構,藥品檢驗和婦幼保健機構。

  這一時期新建、改建、擴建的主要有北京醫院、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醫大附屬人民醫院、北京同仁醫院新病房大樓、北京安定醫院、北京佑安醫院;上海市第一、第六人民醫院、上海市東方醫院、上海長征醫院、上海市靜安區、普陀區中心醫院;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等等,而且全國的每一個縣都建成了縣醫院。

  各省、自治區都修建了規模很大的綜合人民醫院。醫療建築面積有10萬平方米至20萬平方米,病床數量近千張和千張以上。如遼寧省人民醫院、內蒙古自治區醫院、浙江省人民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陝西省人民醫院、青海省人民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等。

  各省、市和軍隊系統的醫科大學,包括綜合型的大學,如北京、上海、哈爾濱醫科大學、華西醫大、浙江醫大、青島大學醫學院、解放軍各軍醫大學等等,以及其附屬醫院,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和技術水平之高都是國內空前未有的。它們在醫療、教學和科研事業上都發揮著突出的作用。

  與此同時,全國修建了大量的專科醫院,如各省、市、自治區的腫瘤醫院,如北京腫瘤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等;傳染病醫院如北京小湯山醫院、上海市傳染病醫院、廣州市第八醫院(傳染病醫院)、四川攀枝花傳染病醫院等;兒童醫院、婦幼保健院如北京兒童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武漢市兒童醫院等。

  進入21世紀,醫院建設方興未艾,規模不斷擴大,硬體更加完備,正在修建的大型醫院有幾十所,如江蘇無錫市醫療中心建築面積23萬m2,病床位1800個;浙江餘姚市人民醫院建築面積148100m2,病床位1000個;鄭州市頤和醫院建築面積22萬m2,病床位1500個;廣東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建築面位1500個;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新醫療大樓建築面積26.3萬m2,病床位1920個;重慶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外科大樓建築面積91700m2,病床位1200個等等。

  (二)理論指導實踐,提高隊伍素質

  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童寓、貝季眉、林克明等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培訓和造就了第二代、第三代的建築師,成為建築設計和建築教育的中堅力量。早在20世紀50年代趙冬日、張鑄、華攬洪、姚麗生、陳惠華等,在北京設計改建、新建了一批醫院並研究總結,撰寫了多篇論文,對後來全國的醫院建築設計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之後戴復東、羅運湖、陳勵先、譚伯藍、黃錫謬等一大批教授和建築師,他們邊實踐邊總結,發表了很多醫院建築設計的論文。由中國衛生經濟學會醫療衛生建築專業委員會彙編的1996、1998、2000、2002、2003和2004年北京醫院建築設計及裝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就彙編了幾百篇關於醫院建築設計和裝備的論文。這些論文就醫院的總體規劃、病房高效護理、護理單元空間探析、病房護理單元形式、門診樓的平面佈置、潔凈手術室的設計技術、醫院流程的變化與發展、物流系統的自動化、電腦數字化網路技術在醫療技術、醫療設備中的應用等各個方面闡述了醫院設計的新理念和設計技術,這些理論對廣大的醫院設計和建設者,無疑具有重要參考和指導價值。

  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醫院設計與建設隊伍的技術水平,衛生部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編規範、定標準、組織培訓、建立研究機構和社會團體、派出留學生等一系列的措施,追趕世界先進技術水平。在過去的十幾年裡,舉辦了6次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關於醫院建築設計講習班,先後派出了10多個醫院建築設計考察團,在國內舉辦了10多次雙邊國家的學術交流會、5次大型國際研討論會,單獨或者與建設部聯合派出8批短期培訓人員,中國建築師學會專門成立了醫療建築專業委員會。這些舉措對提高我國醫院建築設計與建設的水平起了十分有益的作用。

  (三)設計理念和技術的巨大進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醫院建築經歷了經濟體制改革、醫學模式變革和技術革命的三大變革。經濟體制改革使醫療服務由供給型轉向經營型;醫學模式變革從生物醫學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大大擴展了醫學空間的深度和廣度;技術革命使工業社會步人信息社會,醫院智能化及覆蓋全球的信息網路,極大地突破了醫療的時空界限和原有的格局。這三大變革,對醫院建築設計在功能結構、平面佈局和空間形態等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醫用電子加速器、核磁共振掃描儀、電腦CT斷層掃描、X刀、珈瑪刀、超聲診斷、同位素核醫學等等高科技的應用,給醫院的醫技科室設計帶來了新的變化;生物潔凈空調技術改變了手術部的設計;數字化的信息技術正在改變和影響放射診斷部的設計……信息高速公路和電腦推動著遠程醫學和醫院的管理。現代化醫院的含義不僅是它的外部形象,更突出現代化的醫療設備和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務

  醫學專家和建築師從歷史、哲學文化、藝術的高度審視醫院建設的理念:從單純的醫療型到後來的生命全過程的跟蹤服務;從單一的建築高度到完整的衛生工程體系;從不同需求層次的醫院到各級各類的醫療衛生保健設施;從經驗型轉向科學、規範的標準化……。近幾年建成和正在建設的醫院展示的則是“理智"與才華在現階段的完美結合;由追求錶面的形式到註重人性化的功能;由追求標誌性建築到立體空間環境的協調;由醫院建築單體設計到註重整體規劃的研究,再到追求系統工程的效果。

  1.總體規劃、功能佈局的新理念

  (1)資源共用。為充分利用醫療設備並使病人方便就醫,將門診、住院和醫技樓相對集中,採取塊體組合的形式。其組合形狀多種多樣,原則是既要採光通風好,又要病人、醫護流線及服務半徑最短,以利提高功效。以“醫院街"的形式,合理組合分導人流、物流組織佈置各類公用專業的系統乾管。這種概念已用於新建或改擴建工程,如廣東佛山醫院、北醫大第一附屬醫院的改擴建等。

  (2)可持續發展。一次規劃,分期修建,後期建築與先期建築關係緊密,有機統一。

  (3)留出成塊的空地,創造良好的室外空間環境和綠化環境。

  2.建築單體設計的突破

  (1)高度重視單體建築融合於總體規劃中。

  (2)在滿足醫院工藝流程時,不再是單一的“一字”形的外輪廓,多採取“L”形、“Y”形、半圓形、變異的三角形、多邊形等等,而且作為群體組合,它們是統一協調的。

  (3)充分註意建築空間彈性。當空間不能適應使用功能要求時,能簡便地改變建築空間,使之重新適應使用要求。

  (4)建築內部佈置,如中廊式、復廊式、環形走道式或中空島式、護士站式等,都註意到如下的原則:護理路線最短、病房通風好、朝向最好,除完善病人就診條件外,也強調醫護人員有良好工作環境和休息條件。

  3.高科技產品在醫院建築設計中的運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的醫院普遍裝備醫用電子加速器、電腦CT斷層機、核磁共振掃描儀,直至建立核醫學診治科室,建築師能熟練掌握高科技醫用設備的性能和使用工藝要求,進行合理的佈置,射線安全防護等設計。網路技術數字技術也運用到醫院建築設計中,促進了我國的醫院信息流和遠程治療工作。電子儲存、掛號、交費、動力傳輸等在設計中採用,減輕了候診空間人群聚集的壓力,緩解、改變醫院公共空間混亂繁雜的環境,減少了病人往返路程和等候時間。

  4.設計中註重綜合打造醫院環境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促進了建築師對醫院環境的高度重視,他們理解的環境不單純是綠化、花園。我國建築師在醫院環境設計中體現了以下的原則(理念):

  (1)以中心花園為統領的點、線、面結合的地面綠化,配之屋頂、室內盆栽和高層局部挑空的灌木花卉,共同組成立體的綠化系統。

  (2)建築造型講究輕快流暢,建築色彩溫馨,給病員以輕鬆感。

  (3)水體、小品、道路材料、顏色和鋪設方式,講究與整體環境統一協調。

  (4)室內裝修根據公共空間、不同科室(尤其是兒科),選擇適當顏色,配置壁畫、掛畫或圖案,以獲得藝術的效果。

  (5)註重通風、採光和建築空間高度,創造室內良好的小氣候,同時為病員提供病房外視的優良景觀。

  (6)設計中更突出地體現了病室內外的交通便捷,減少病人的煩躁和勞累感。

  5.建築造型

  醫院建築的造型和其他類型的現代公共建築一樣,受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的影響與支配,經歷過簡樸(甚至簡陋)、千篇一律和“在可能條件下註意美觀"的過程。自改革開放和醫療體制改革以來,醫院建築的外部造型,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氣象。無論是完全“洋式的”現代建築,還是有地方風韻的現代建築造型,許許多多建成的新醫院,“似曾相識’’卻不多,表現了建築師對個性的追求。眾多的新醫院,有他們的共性,絕大部分都採用了新結構、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體現了時代感和藝術性。

參考文獻

  1. 孫皓,劉東文編著.室內環境藝術設計指導.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09.
  2. 劉雲月,馬純傑主編.第5章 建築設計中的經濟學器理 建築經濟.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07.
  3.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編.第三章 醫療建築 中國工程勘察設計五十年 第四捲 建築工程設計發展卷.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1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y桑,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醫療建築"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