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医疗建筑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医疗建筑(Medical Building)

目录

什么是医疗建筑

  医疗建筑是指为了人的健康进行的医疗活动或帮助人恢复保持身体机能而提供的相应建筑场所。[1]如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疗养院等。[2]

医疗建筑的内容[3]

  医院建筑是民用建筑中最为复杂的建筑之一。中国医院建筑(机构)起源于11世纪,直到20世纪20年代,随同洋人入侵、教会的传输,外国人以教会的名义建立了比较有名气的医院,如广州的博济医院、北京的道济医院和协和医院、上海同仁医院、南京鼓楼医院、杭州广济医院和宁波医院。20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留洋学子归来,成了中国的第一代建筑师,杨廷宝设计的南京中央医院、奚福泉设计的上海虹桥疗养院、董大酉设计的上海市立医院,以及张镩设计的北京大学医院,先后问世。1949年以前,我国医疗建筑总体而论规模小、功能不齐全、装备简陋,而且多集中在大城市,全国总数大约2600所,总床位8万床,城市每千人口平均仅0.3张病床。医院建筑布置分散,以门诊和住院为主。药房、检验、放射称之为辅助科室。病房大多为大病室,集中卫生间。多为砖混结构坡屋顶的低层建筑。

  一、因地制宜、初具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医院建筑得到较大的发展。由于国家基本建设在各个时期资金投入的侧重点不同,各个时期医院建筑的发展情况也不同。

  (一)1949年—1957年

  20世纪50年代,首先对原有城市医院和县卫生院进行整顿和加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把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纳入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计划,有计划地建设了一批城市、工矿医院和专科医院及疗养院。这一时期,建设用地尚较宽裕,医院布局仍以分散式布置为主,院区规划注意了功能分区和庭院绿化。这一时期的部分实例有:北京的积水潭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友谊医院、中国医科院整形外科医院、武汉医学院附属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楼、山西省人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医院、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哈尔滨医大第二附属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新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综合医院。同一时期还建成了北京亚澳学生疗养院、杭州屏风山工人疗养院、无锡太湖疗养院、南京汤山工人疗养院、青岛纺织工人疗养院等。工矿职工医院和军队系统的医院也正在修建中。医院的总数量由1949年的2600所增加3540所,门诊部(所)增加到28281所。

  为指导全国医院建设,1957卫生部制定和颁发了《城乡医院建筑规范》,总体布置出现了“工”、“王”字形布局。前门诊、后住院,中间以医技科室相连,使之门诊和住院共用。病房楼多为“一”字形,病房南向、辅助用房北向布置,病室以3、6床和4、8床为主,多数采用集中卫生间。

  (二)1958年—1976年

  这个时期我国政治运动不断,在此期间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下滑,我国科学技术与外界联系很少,严重影响了我国医院建筑技术的发展与水平的提高。1960年前后开始强调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与此同时“加强三线建设”,工厂内迁,建设了一批厂矿职工医院。20世纪50年代末和20世纪60年代初,在保护和发展中医的政策下,也建设了一批综合中医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县级医院在规划上较乱,功能分区、清污流线等方面多数不合理,造成后来改扩建困难。中医医院建筑普遍简陋、规模小、条件差,大部分为简易平房。一些较为突出实例,如上海闵行医院、北京市平谷县医院、陕西省彩色显像管厂职工医院、四川的132厂职工医院、541工程医院等;专科医院如四川度口传染病医院、河南安阳肿瘤医院、拉萨市藏医医院和乌鲁木齐维吾尔医院等。

  二、全面发展、成就辉煌

  (一)加快医院建设、满足人民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方针。改革开放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基本建设投资不断增加,同样医疗事业的资金投入也大大增加,使我国医院建设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新局面。1979年国家计委、卫生部颁发了《综合医院设计标准》,1988年建设部与卫生部颁发了《综合医院设计规范》,使医院设计与建设走向规范化的道路。医院建设在速度、规模、质量以及数量都有较大的发展,医院设计队伍空前壮大,与国外医院设计机构的交流不断扩大,技术水平、设计质量和医院设计理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50多年的医疗事业的发展,使许多新学科产生,科室增加与扩大,城市医院规模已扩展到500床~600床,大城市已出现1000床或者千床以上的大型医院。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北京协和医院、中建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等,已成为医疗事业面对中外的技术交流窗口。各省会城市、直辖市的人民医院和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大多是千床以上规模的现代化医院。专科医院、中医医院、农村社区医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第七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做到县县有中医医院。这一时期中医医院增加646所,民族医院达到124所,床位5000余张。近两年来,国家又拨出上百亿的资金建设疾病控制中心、县以上的传染病医院和城市及地区的紧急救援指挥中心,一个现代化的防治救护的卫生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据1988年统计,全国医院为61383所,病床总数2503333张,每千人平均病床2.28张,总床数是建国初期的31.3倍。1995年统计,我国大陆地区(港、澳、台地区资料不全未计人)拥有各类医院19万余所,病床位数314万张,是建国初期的39.3倍。门诊部、所10余万个,疗养院582所,床位11.5万张,此外还有2万余个专科防治所、站,卫生防疫机构,药品检验和妇幼保健机构。

  这一时期新建、改建、扩建的主要有北京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医大附属人民医院、北京同仁医院新病房大楼、北京安定医院、北京佑安医院;上海市第一、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上海市静安区、普陀区中心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等等,而且全国的每一个县都建成了县医院。

  各省、自治区都修建了规模很大的综合人民医院。医疗建筑面积有10万平方米至20万平方米,病床数量近千张和千张以上。如辽宁省人民医院、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

  各省、市和军队系统的医科大学,包括综合型的大学,如北京、上海、哈尔滨医科大学、华西医大、浙江医大、青岛大学医学院、解放军各军医大学等等,以及其附属医院,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和技术水平之高都是国内空前未有的。它们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事业上都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与此同时,全国修建了大量的专科医院,如各省、市、自治区的肿瘤医院,如北京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传染病医院如北京小汤山医院、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广州市第八医院(传染病医院)、四川攀枝花传染病医院等;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如北京儿童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武汉市儿童医院等。

  进入21世纪,医院建设方兴未艾,规模不断扩大,硬件更加完备,正在修建的大型医院有几十所,如江苏无锡市医疗中心建筑面积23万m2,病床位1800个;浙江余姚市人民医院建筑面积148100m2,病床位1000个;郑州市颐和医院建筑面积22万m2,病床位1500个;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筑面位1500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新医疗大楼建筑面积26.3万m2,病床位1920个;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外科大楼建筑面积91700m2,病床位1200个等等。

  (二)理论指导实践,提高队伍素质

  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寓、贝季眉、林克明等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培训和造就了第二代、第三代的建筑师,成为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的中坚力量。早在20世纪50年代赵冬日、张铸、华揽洪、姚丽生、陈惠华等,在北京设计改建、新建了一批医院并研究总结,撰写了多篇论文,对后来全国的医院建筑设计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之后戴复东、罗运湖、陈励先、谭伯蓝、黄锡谬等一大批教授和建筑师,他们边实践边总结,发表了很多医院建筑设计的论文。由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医疗卫生建筑专业委员会汇编的1996、1998、2000、2002、2003和2004年北京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就汇编了几百篇关于医院建筑设计和装备的论文。这些论文就医院的总体规划、病房高效护理、护理单元空间探析、病房护理单元形式、门诊楼的平面布置、洁净手术室的设计技术、医院流程的变化与发展、物流系统的自动化、计算机数字化网络技术在医疗技术、医疗设备中的应用等各个方面阐述了医院设计的新理念和设计技术,这些理论对广大的医院设计和建设者,无疑具有重要参考和指导价值。

  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医院设计与建设队伍的技术水平,卫生部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编规范、定标准、组织培训、建立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派出留学生等一系列的措施,追赶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举办了6次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关于医院建筑设计讲习班,先后派出了10多个医院建筑设计考察团,在国内举办了10多次双边国家的学术交流会、5次大型国际研讨论会,单独或者与建设部联合派出8批短期培训人员,中国建筑师学会专门成立了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这些举措对提高我国医院建筑设计与建设的水平起了十分有益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巨大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院建筑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医学模式变革和技术革命的三大变革。经济体制改革使医疗服务由供给型转向经营型;医学模式变革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大大扩展了医学空间的深度和广度;技术革命使工业社会步人信息社会,医院智能化及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极大地突破了医疗的时空界限和原有的格局。这三大变革,对医院建筑设计在功能结构、平面布局和空间形态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医用电子加速器、核磁共振扫描仪、计算机CT断层扫描、X刀、珈玛刀、超声诊断、同位素核医学等等高科技的应用,给医院的医技科室设计带来了新的变化;生物洁净空调技术改变了手术部的设计;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和影响放射诊断部的设计……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推动着远程医学和医院的管理。现代化医院的含义不仅是它的外部形象,更突出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

  医学专家和建筑师从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的高度审视医院建设的理念:从单纯的医疗型到后来的生命全过程的跟踪服务;从单一的建筑高度到完整的卫生工程体系;从不同需求层次的医院到各级各类的医疗卫生保健设施;从经验型转向科学、规范的标准化……。近几年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医院展示的则是“理智"与才华在现阶段的完美结合;由追求表面的形式到注重人性化的功能;由追求标志性建筑到立体空间环境的协调;由医院建筑单体设计到注重整体规划的研究,再到追求系统工程的效果。

  1.总体规划、功能布局的新理念

  (1)资源共享。为充分利用医疗设备并使病人方便就医,将门诊、住院和医技楼相对集中,采取块体组合的形式。其组合形状多种多样,原则是既要采光通风好,又要病人、医护流线及服务半径最短,以利提高功效。以“医院街"的形式,合理组合分导人流、物流组织布置各类公用专业的系统干管。这种概念已用于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如广东佛山医院、北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的改扩建等。

  (2)可持续发展。一次规划,分期修建,后期建筑与先期建筑关系紧密,有机统一。

  (3)留出成块的空地,创造良好的室外空间环境和绿化环境。

  2.建筑单体设计的突破

  (1)高度重视单体建筑融合于总体规划中。

  (2)在满足医院工艺流程时,不再是单一的“一字”形的外轮廓,多采取“L”形、“Y”形、半圆形、变异的三角形、多边形等等,而且作为群体组合,它们是统一协调的。

  (3)充分注意建筑空间弹性。当空间不能适应使用功能要求时,能简便地改变建筑空间,使之重新适应使用要求。

  (4)建筑内部布置,如中廊式、复廊式、环形走道式或中空岛式、护士站式等,都注意到如下的原则:护理路线最短、病房通风好、朝向最好,除完善病人就诊条件外,也强调医护人员有良好工作环境和休息条件。

  3.高科技产品在医院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医院普遍装备医用电子加速器、计算机CT断层机、核磁共振扫描仪,直至建立核医学诊治科室,建筑师能熟练掌握高科技医用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工艺要求,进行合理的布置,射线安全防护等设计。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也运用到医院建筑设计中,促进了我国的医院信息流和远程治疗工作。电子储存、挂号、交费、动力传输等在设计中采用,减轻了候诊空间人群聚集的压力,缓解、改变医院公共空间混乱繁杂的环境,减少了病人往返路程和等候时间。

  4.设计中注重综合打造医院环境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促进了建筑师对医院环境的高度重视,他们理解的环境不单纯是绿化、花园。我国建筑师在医院环境设计中体现了以下的原则(理念):

  (1)以中心花园为统领的点、线、面结合的地面绿化,配之屋顶、室内盆栽和高层局部挑空的灌木花卉,共同组成立体的绿化系统。

  (2)建筑造型讲究轻快流畅,建筑色彩温馨,给病员以轻松感。

  (3)水体、小品、道路材料、颜色和铺设方式,讲究与整体环境统一协调。

  (4)室内装修根据公共空间、不同科室(尤其是儿科),选择适当颜色,配置壁画、挂画或图案,以获得艺术的效果。

  (5)注重通风、采光和建筑空间高度,创造室内良好的小气候,同时为病员提供病房外视的优良景观。

  (6)设计中更突出地体现了病室内外的交通便捷,减少病人的烦躁和劳累感。

  5.建筑造型

  医院建筑的造型和其他类型的现代公共建筑一样,受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与支配,经历过简朴(甚至简陋)、千篇一律和“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过程。自改革开放和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医院建筑的外部造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气象。无论是完全“洋式的”现代建筑,还是有地方风韵的现代建筑造型,许许多多建成的新医院,“似曾相识’’却不多,表现了建筑师对个性的追求。众多的新医院,有他们的共性,绝大部分都采用了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体现了时代感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 孙皓,刘东文编著.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指导.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9.
  2. 刘云月,马纯杰主编.第5章 建筑设计中的经济学器理 建筑经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7.
  3.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编.第三章 医疗建筑 中国工程勘察设计五十年 第四卷 建筑工程设计发展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y桑,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医疗建筑"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