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目標價格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農產品目標價格是指由政府設定農產品的目標價格,當實際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而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則按差價補貼生產者。而目標價格的形成則完全是由市場的供給關係決定的。這既發揮了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也明確了政府對農業農村發展所負有的責任。
長期以來,政府保障農民利益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國有糧食收儲單位高價收購糧食,通過價格間接補貼農民。由於長期將糧食價格維持在市場價格之上,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得到激發,自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連續十年增產。但也由於價格高於市場出清水平,增產的糧食市場消化不了,大部分堆積在倉庫里。特別是這些年增產迅猛的地區譬如東北,倉容嚴重不足,一些地方露天堆放,儲藏保管條件很差,糧食很容易腐爛變質。
更重要的是,包括糧食在內的基礎農產品價格被人為維持在高位,提高了工業經濟活動的成本,削弱了中國經濟競爭力。首先,農產品價格高企提高了食品價格,提升了生活成本,從而提高了工業勞動力成本。其次,農產品是工業的原料,農產品價格提高直接增加了工業生產成本。當前,國內包括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蔗糖等在內,幾乎所有的大宗農產品價格均大大高於國際市場。浙江省就有棉紡企業因國內棉花價格過高而直接去美國投資建廠的案例。
簡言之,通過價格的方式補貼農民,提升了經濟運行成本。放開糧食價格,勢在必行。農民按照市場價格安排生產,銷售糧食,當政府認為糧價過低時,直接給予補貼,不再“托市”。直接補貼要比維持價格造成的生產過剩要好得多。直接補貼造成的生產過剩會直接反映在低廉的農產品價格上,消費者會得到直接的好處,工業經濟也會因此受益。而價格維持的做法,過剩的農產品沒有進入流通環節,而是囤積在倉庫里白白浪費,同時消費者和工業生產則承受高價格。直接補貼的情況下,政府可以做到“在市場價格過高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在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按差價補貼生產者”——任何時候,只要補一頭就可以了。而價格維持的情況下,則是需要兩頭補貼,因為高糧價本身就是通過價格補貼的方式實現的。
如果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得以落實,中國當前的糧食流通格局將被改寫。當前價格維持的做法完全依賴於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國有糧企也因此基本形成了壟斷糧食收儲的格局。目標價格補貼法,則不再需要某個機構去大量收購農民糧食維持價格了,中儲糧這樣的企業在糧食流通市場上的重要性將會大大下降。與之相對應,民間糧食流通企業將會因此壯大,中國糧食流通的活力將有可能因此被激發。
2014年2月6日,據中央人民政府網消息,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介紹,發展改革委今年將完善農產品市場價格和調控機制,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在市場價格過高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在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按差價補貼生產者。
發展改革委表示,2014年我國將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前提下,更好發揮市場在農產品價格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為此,2014年將選擇部分品種和地區先行開展試點。同時,將繼續實行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和玉米、油菜籽、食糖臨時收儲政策。進一步完善生豬調控預案和大宗農產品儲備吞吐調節機制。繼續支持骨幹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積極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加快主產區糧食倉儲設施建設。
為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安排部署,發展改革委表示,2014年將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在穩定完善強化現有政策基礎上,健全“三農”投入穩定增長長效機制,積極拓寬“三農”投入渠道。要繼續增加農業補貼資金規模,完善農業補貼辦法,提高補貼精準性、指向性,新增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產區傾斜,促進補貼資金髮揮更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