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區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伐區(Cutting Area)
目錄 |
什麼是伐區[1]
伐區是經過規劃設計並批准可以進行採伐利用的森林地段,常指同一年撥交供採伐的森林地段,也常指具體的採伐小班。
伐區的作業方式[2]
根據木材在集材中的形態不同,將伐區作業方式分為原木方式、原條方式和伐倒木方式三種。
1.原木方式
木材在集材中的形態是原木。這種伐區作業方式是先將林木伐倒,並打枝、選材形成原木、然後再進行集材、歸楞。伐木、打枝、造材、集材、歸楞或裝車等工序,皆在伐區內進行,一般只依靠人力、畜力,是最古老的伐區作業方式。
2.原條方式
木材在集材中的形態是原條。即將林木伐倒,打枝形成原條後直接集材。這種方式的歸楞或裝車在伐區內進行,造材是在楞場或貯木場中進行,這樣造材的效率和質量較高。但是,由於原條長、重量大,通常要依靠機械集材和裝卸,並受到地形條件限制。因此,這種作業方式一般在大林區及森林採伐作業機械化程度高的林區應用較多。
3.伐倒木方式
該種方式在集材中的形態是伐倒木。即將林木伐倒後,不經打枝、造材,整株伐倒木直接集材,集中運到楞場或貯木場後再打枝、造材。這種作業方式可提高出材率且能充分利用梢頭木和枝椏等採伐剩餘物,又提高了功效,並有利於伐區清理。這種作業法在國外已開始得到應用,併在逐漸發展、完善,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伐區調查設計[3]
(1)伐區調查設計是林業企業在木材生產作業前對現地進行的調查設計,其內容包括:伐區區劃、小班因數調查、應伐木確定、生產工藝設計、工程勘測設計、編製調查設計成果等伐區工藝設計必須以《森林採伐更新規程》和《森林採伐更新規程實施細則》為依據,伐區木材生產工藝設計或木材生產的經營管理都是有利的。在伐區調查設計中,如何準確地調查伐區資源,是一個關係到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和提高伐區生產效益的關鍵。
(2)為減少重覆作業,減少作業成本,在伐區設計時要把在一個林班或一個溝系的不同採伐類型的可採伐資源全部設計,並一次作業保證三年內不再回頭作業,以減少準備作業費用。隨著採伐資源越來越零散及伐區作業條件的不斷惡化。為確保正常的木材的生產,設計處人員要認真負責,要把所有影響作業成本的因素都納入設計工作中,要做到數據準確、不准遺漏;
(3)伐區調查設計一律採用實測小班,主伐、更新採伐全林每術檢尺,撫育伐用標準地方法調查推算伐前,採伐木全林掛號,分別調查樹種、胸徑、計算立木蓄積和小班蓄積量及出材量。每木檢尺時,一律採用樹幹胸部和樹幹根部做出清晰標記。伐區調查設計起測胸徑為6cm徑階(含5cm)。主伐蓄積強度36%以內,更新採伐27%以內。
人工和天然幼齡林實行透光伐的間隔期為5年,商品林幼齡林株數強度為15%~35%,蓄積強度為15%~25%,伐後郁閉度不低於0.7,天然幼齡林蓄積強度最低為10%~20%;限伐林幼齡林株數強度為15%~30%,蓄積強度為15%~20%,天然幼齡林蓄積強度最低為5%~14%。
天然中齡林生長伐間隔期為5年,撫育伐中商品林和限伐林株數強度高於蓄積強度,允許低於蓄積強度5%以內,商品林蓄積強度為27%以下;限伐林蓄積強度為14%以下;伐後平均胸徑大於等於伐前。
(4)根據多年工作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就採伐方式的確定、應伐木確定等外業調查的方法進行探討,以促進森林培育最優化,以提高木材經濟效益最大化。
①採伐方式的確定:認真執行《森林採伐更新規程》所確定的採伐方式以及有關規定。按照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有利於森林更新,有利於水土保持和方便木材生產的要求,因林因地制宜地選定採伐方式:皆伐、主伐擇伐、更新採伐、生長伐、透光伐。
②應伐木確定。
優先伐除病腐木,鳳折木,枯立木(不計採伐量)以及影響目的樹種生長的非目的樹種。
本著“砍劣留優、砍密留稀、砍大留小”的原則。紅松、黃菠蘿、禁止採伐。目的樹種中生長迅速,樹幹圓滿天然整枝良好,樹冠發育正常的林木予以保留。適當保留有利於促進優良木生長的及對土壤起保護作用和改良作用的喬木、灌木。
對純林主要是間密留稀、留優去劣;對針葉林為主的林分,要多保留闊葉樹種,以闊葉為主的林分要多保留針葉樹種,採伐後形成真闊混交林。
對混交林主要是割除灌木及影響目的樹種生長的非目的樹種。
伐區抑制下層幼樹生長的散生木時,要保留一部分生長健壯,有結實能力的珍貴樹種(如紅松、水曲柳、黃菠蘿、椴樹等)以利於天然下種,形成復層混交林。
伐區的佈局[3]
認真組織,精心安排,搞好伐區可採資源的踏查,科學合理地安排伐區佈局,緊密銜接好各生產環節。做好各林場中各採伐類型和採伐方式的合理安排及周密部署。
(1)按照年初木材生產計劃總量分解到各林場,根據伐區設計資料,分別把各林場計劃量伐區佈局,把在一個林班或一個溝系的不同採伐類型的可採伐資源全部納入佈局產量,以減少準備作業費用,避免重覆作業。
(2)充分掌握伐區資源分佈狀況,掌握採伐與採伐類型、立地條件、自然流向和集材設備等的性能及工隊的日產量和年產量合理佈局。
(3)根據伐區作業條件、集材、運材設施和產能計划進行合理安排,抓住冬季黃金的季節,冬季集材能力大,公路狀況好,運材能力強,成本低材質好,冬季木材生產要完成全年產量的60%以上及按照市場售價最佳的需求安排產量。
(4)伐區佈局季節確定的合理及佈局的科學,直接關係到集材和運材的成本及運材公路的建設投資及養護費用。
一、伐區清理的方法[4]
採伐和集材之後,將遺留在伐區上的大量枝椏、廢材、倒木、梢頭木、腐朽木、藤條、灌木等採伐剩餘物加以適當的清理叫做採伐跡地清理,又稱伐區清理。
主伐之後,伐區上散佈的採伐剩餘物,會妨礙森林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必須及時進行清理,改善天然下種和人工更新的條件,為種子的發芽、幼苗的成活以及幼苗、幼樹的生長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
針葉樹的採伐剩餘物,特別容易著火,導致森林火災。及時清理可以減免森林火災發生的危險性。採伐剩餘物是各種有害昆蟲如小囊蟲、松樹大象鼻蟲、天牛蟲等以及各種有害寄生苗、腐生菌和嚙齒類動物(如鼠類)寄居和繁殖的場所,因此及時清理採伐剩餘物可以減免森林病蟲害。
採伐剩餘物中含有大量礦質營養元素(鈣、磷、鉀、鎂等),火燒或腐爛之後,可以增加土壤中的灰分和有機質含量,從而改良土壤結構,降低酸度,增加透性,提高溫度。同時還會引起土壤微生物在數量和種類上發生有利的變化,使土壤肥力得到提高。在山地,如陽坡、陡坡,通過適當的伐區清理,還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採伐剩餘物的數量是相當大的,據統計約占採伐材積的2O—3O,將這些採伐剩餘物運出,充分加以利用,對增加經濟收入和支援國家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清理方法很多,歸納起來可分為運出利用法、堆積清理法和火燒法三種。具體應用哪種方法,主要決定於經濟條件、立地條件和主伐方式等。
(1)運出利用法。將採伐剩餘物運出利用是充分利用森林資源、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節約木材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少林或靠近村莊以及有條件的地區,應儘可能地將凡能利用的採伐剩餘物運出林地或就地加工,因故暫時不能運出時,要堆積在道路附近或林中交地上,併在防火季節到來前,在周圍開出防火帶或防火溝。
(2)堆積清理法。堆積清理法又叫腐爛法,即將採伐剩餘物截成碎段,置於林地,任其腐爛的方法。該法可以減弱跡地土壤水分蒸發和阻截地表徑流。同時,採伐剩餘物腐爛後,還可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但是由於採伐剩餘物覆蓋地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森林更新,還可能成為病蟲害的發源地和增加森林火災的危險性。該法通常又分為以下幾種:
①堆腐法。把採伐剩餘物截成碎段,聚成小堆、任其自然腐爛。堆的大小一般以長、寬、高個超過2m×1.5m×1m為宜;堆與堆之間的距離以不影響史新為原則,一般每公頃可堆8O—100堆;堆的位置應選在沒有幼樹的空地上或低窪地,對侵蝕溝或機械集材後的集材道以填平為限;在坡地上,堆的方向以橫山堆積為宜。但不要影響有正常排水作用的小河或小溪的流動。此法適用於潮濕地、淺水地和火災危險性較小的地區(如北方濕潤的雲、冷杉林),以及擇優、漸伐和撫育採伐的跡地上。幼樹較多的皆伐跡地上也可採用。
②帶腐法。皆伐跡地上多採用帶狀堆腐,帶寬為1—1.5m,高1m,長度不等,呈水平帶狀堆積,帶間距離視採伐剩餘物多少而定,一般在20m以上。此法具有省工、便於更新、防止水土流失等優點。在山地森林和特別貧瘠的石質土壤上,此法優點突出。
③撒鋪法。即將採伐剩餘物截成長約0.5—1m的小段,均勻地撤鋪在跡地上,任其腐爛。一般在於旱瘠薄的土壤或陡坡上應用,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增加土壤肥力。
(3)火燒法。火燒法是將採伐剩餘物堆積成小堆,或平鋪在跡地上點火燒掉。這種方法能改善林區的衛生狀況,降低火災的危險性,減少林地的病蟲害和鼠類等動物的危害,並能消滅雜草,提高土壤肥力,有利於森林更新。但火燒法有時也會帶來不良後果。如在陽披、陡坡和乾燥的環境條件下,火燒後林地裸露,會使土壤變得更加乾燥,甚至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在過濕的情況下,如過度火燒會使土壤板結,降低透水性,並可能導致沼澤化現象。泥炭質的林地不宜採用火燒法,以免引起地下火。火燒法可分為堆燒法和全面火燒法兩種。
①堆燒法。將採伐剩餘物堆成若幹堆,然後用火燒掉,或者在清理採伐剩餘物的同時,把枝條逐漸投入火堆中。堆的大小一般以長、寬、高不超過3m×2m×1.5m為宜。堆的數量以採伐剩餘物的多少而定。堆最好避開母樹、幼樹和林牆,並應選擇有良好母樹條件且土層較厚的地區,同時應選擇無風或空氣濕度大的天氣,並儘量在中午以前結束火燒上作。火燒時要有專人管理和嚴格的制度。火燒完畢,要用生土將餘火完全埋滅,並把灰分勺土壤攪拌,從而有利於落種發芽。此法主要應用於皆伐跡地。
②全面火燒法。將採伐剩餘物撤鋪在跡地上用火燒掉。火燒之前,必須於跡地周圍打好防火線,然後將跡地上的雜草、灌木等全部砍倒,與採伐剩餘物一起平鋪在地面上,待稍乾燥後,再點火燒掉。
總之,在一個採伐地區,不論應用何種清理方法,都應依自然和經濟條件而定,做到隨採伐隨清理,而且是徹底清理,同時要結合清理伐區,把小頭直徑5cm以上的梢頭、側枝、小徑材以及一切合利用價值的小規格材挑出來,運出利用。也就是應千方百計地在清理林地中節約木材。森林採伐剩餘物是森林資源的一部分,在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中具有廣泛的用途。在有條件的地區,應當充分加以利用。
二、提高伐區清理質量的對策[5]
1.樹立生態優先的現代化林業理念
我國林業正經歷著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的快速發展時期。森林採伐經營和管理單位要樹立“生態第一”的觀念,一切以建立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為主,將森林採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到最低程度。要充分認識到:伐區清理主要目的是利於森林更新,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林地衛生狀況,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在伐區清理中保留喬木樹種資源和有多種經營的、有利用價值的藤本、灌木資源,對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野生動植物的棲息環境有著極其重要的生態意義;在伐區清理的同時,把有利用價值的剩餘物挑選出來,供加工利用,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森林資源;認真做好伐區清理,提高伐區清理質量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採伐跡地的水土流失。
2.制定適合本地區的伐區清理規定
我國的重點國有林區大部分伐區已進行了2次或3次採伐,以前採伐的伐區清林過重,很多伐區內幼苗、幼樹、小喬木、灌木保存量小。由於當前農村經濟的迅猛發展,林內放養牲畜規模越來越大,對林區的幼苗、幼樹、灌木和小喬木破壞極大,訥河市林業局國慶和茂山兩個林場有很多林班內的幼苗、幼樹極少,灌木和小喬木更為稀少。解決這些突出問題,保護有價值的植物資源,各地要積極創新,探索出適合本地區的清理方法,適時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伐區清理規定》,充分發揮伐區清理對伐後森林生態環境所起的重要作用。
3.明確規定需保留的樹種資源
伐區清理要把保留幼苗、幼樹放在首位,保留的樹種不要只保留珍貴樹種,對於那些鄉土樹種,以及所有的喬木樹種,都應列為保留的範圍,使伐後林分形成為復層異齡林;同時要詳細規定具體哪些有價值的灌木、藤條需要嚴格保留,便於林下綜合資源開發利用野生植物資源。管理部門制定的規定應該使伐區清理人員知道哪些樹種應保留,哪些灌木需要砍除,避免不分樹種隨意砍除小樹、破壞幼苗、幼樹的行為。
4.立地條件不好伐區要有具體規定
清塘林可以不清,保留一切植物資源,儘快使林分重新茂密起來;對陡坡、跳石塘的清理,應遵循其原有生態狀態予以保留,促使儘快恢復森林的多種效益;半鬧瞎塘林(灌叢覆蓋度34%~66%)可以採取少清或不清,砍除的對象應是沒有價值的小灌木;鬧瞎塘林(灌叢覆蓋度67%以上)應採取少清,對影響目的樹種生長的沒有價值的灌木砍除。通過這些具體規定可以使清理人員知道砍除灌木的數量,避免不論林相如何,都隨意大量砍除灌木行為的發生。
5.特殊地段要留出一定寬度的保留帶
靠近公路、溪流的伐區設置保留帶可以減少水土流失,保護水土資源;靠近農田的伐設置保留帶可以防止農民擴邊展沿蠶食林地,有效地減少國有林地的流失。在伐區清理時,該設保留帶的地段,應嚴格執行有關規定,按標準設置。
6.做好集材道的簡易擋水壩
應該根據坡度大小設立擋水壩,間距宜隨坡度、雨量的增加而減少,在變坡點或山腳處宜做排水引流溝,便於集材道的水向兩側排出,減少因森林採伐造成水土沖刷,為植被恢復創造良好條件。
7.對伐區清理的檢查驗收要做出明確規定
應該根據保留的幼苗、幼樹盼隋況和保留喬木樹種以及有價值的藤本、灌木情況進行驗收,對破壞達到一定數量和多砍除一定數量的伐區定為不合格,併進行處罰。這樣形成質量激勵機制,極有利於保護伐後的樹種資源。
(一)伐區成本的核算內容
伐區是指林業企業劃定進行主伐的森林地段。伐區生產是木材生產的第一階段,包括準備作業、採伐、集材三個生產階段。伐區生產成本包括採伐前發生的生產準備作業費用,採伐過程中發生的採伐、集材等基本生產費用和製造費用。
1.伐區基本生產成本核算。核算在採伐、集材、裝車過程中的全部直接費用。包括採前清理、伐樹打枝、伐倒木造材、通道、弔卯等採伐作業;將木材串坡、小集中、集材到中楞、卸車、歸楞以及楞場木材的防腐剝皮等集材生產;將楞場木材拆垛、裝車、截頭等裝車工作;以及採伐跡地清理枝丫、廢材等採伐剩餘物和影響更新的藤條灌木的林地清理支出。採伐結轉林木的培育成本或支付的林價也包括在伐區基本生產成本核算範圍內。
伐區的基本生產作業,應按原條和原木分別核算產品成本,並結合不同的生產作業方式和經營承包方式組織伐區成本核算。
2.準備作業費用。指為伐區基本生產作業服務,按規定以生產費用修建的各種生產前的準備作業工程支出,包括道路、楞場、集裝設備和棚舍等。
準備作業以工程項目作為核算對象,分別計算各工程項目所發生的材料費用和人工費用等。但不負擔分攤伐區的製造費用。
3.輔助生產費用。指為伐區生產服務的各獨立輔助生產車間發生的生產費用。包括獨立輔助生產部門發生的生產設備檢修用的零件、備件和材料費;檢修設備所耗用的油脂、燃料、電力和物料費,以及檢修工人的工資和提取的職工福利費等。
4.製造費用。指林業基層生產單位為管理和組織各項生產活動而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期末按規定比例分配計入木材生產成本。
(二)伐區成本核算方法
1.費用的歸集。
(1)準備作業費按作業區別分別設置明細賬核算。共同性的準備作業費,按作業區的設計產量分配。
(2)發生的委托生產費用記入各階段的其他直接費中。
(3)各輔助生產作業,能直接確定受益對象的可直接計入“生產成本——木材生產——伐區(其他直接費)”,不能直接確定受益對象的先通過“生產成本——輔助生產”賬戶歸集,期末按提供勞務或產品數量比例進行分配。
(4)伐區各階段發生的材料費、工資和其他費用,按成本項目記入“生產成本——木材生產——伐區(直接費用)”、“生產成本——木材生產——伐區(準備作業費)”和“製造費用”。
2.費用的分配。
(1)製造費用以及其他共同性費用按木材生產、營林生產和有關生產的直接費用比例分配。應由木材產品成本負擔的製造費用,平行結轉至木材伐區生產完工成本,不在各基本生產工序之間分配。
(2)輔助生產內部相互提供勞務不進行相互分配結轉,直接結轉至木材生產伐區成本。但對木材生產以外提供的勞務,應按受益程度分配記入勞務費用。生產設備修理費扣除對外分配額後轉作製造費用。
(3)木材生產伐區成本根據生產組織的不同,採用適當方法在完工轉出產品和在產品之間分配。
(4)由於木材採伐往往會跨年度進行,所以伐區完工木材成本應採用先進先出法進行結轉。
(三)伐區成本核算舉例
例1:青山林場林場伐區成本核算。
1.採伐生產工段承包某作業區的原條生產,合同約定採集費用4.5元/m3,裝車費0.5形m3。本月共驗收原條4000m3,裝出原條3000m3。
應付採集工資=4000×4.5=18000(元)
應付裝車工資=3000×0.5=1500(元)
借:生產成本——木材生產——伐區(其他直接費)19500
2.本月修16km拖拉機道,支出工資6000元,材料費2000元,職工福利費840元,以銀行存款支付。
借:生產成本——木材生產——伐區(準備作業費) 8840
貸:應付工資 6000
應付福利費 840
原材料 2000
準備作業費於期末時全部計入木材完工產品成本。
借:庫存商品——木材 8840
貸:生產成本——木材生產——伐區(準備作業費) 8840
3.本月設備檢修發生材料費用3150元,檢修工人工資2000元,福利費340元。
借:生產成本——輔助生產 5490
貸:應付工資 2000
應付福利費 340
原材料 3150
4.本月應由伐區生產負擔的製造費用為3000元。
借:生產成本——木材生產——伐區(製造費用) 3000
貸:製造費用 3000
於月末時將製造費用全部作為伐區完工木材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