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環境競爭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企业环境竞争力)

目錄

什麼是環境競爭力[1]

  環境競爭力是人類社會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日益加劇背景下提出的全新的競爭力衡量方式,它有五個構成要素,即生態環境、資源環境、環境管理、環境影響、環境協調,這五個要素通過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綜合反映和影響一國或區域的環境競爭力。

  其中,生態環境競爭力、資源環境競爭力綜合反映環境的承載能力和貢獻能力,是環境管理競爭力、環境影響競爭力以及環境協調競爭力的基礎和保障。離開生態環境和資源環境,人類的生產生活便得不到支持,對環境的利用、保護也無從談起。而通過各種行政的、經濟的政策手段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環境進行保護和治理,其過程和效果通過環境管理競爭力和環境影響競爭力得到反饋,並根據其表現不斷進行調整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的最終目的是推進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環境協調競爭力所要反映的根本內容,也是環境優化的關鍵所在。因此,生態環境競爭力、資源環境競爭力、環境管理競爭力、環境影響競爭力、環境協調競爭力是以容納—響應—反饋—調整—優化為主線的、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並通過相互配合,推動環境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與傳統競爭力概念相比,環境競爭力更強調環境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基本要素作用,註重人類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突出環境的現有及潛在影響。但環境問題同時又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在整個環境—經濟—社會系統中,環境系統受經濟和社會系統的影響,而經濟和社會系統也同樣受環境系統的影響。具體來說,經濟系統通過生產活動影響環境系統,而環境系統則滿足經濟系統的資源需求;社會系統通過人類的日常生活影響環境系統,而環境系統則滿足社會系統的生態需求;經濟系統通過經濟收入滿足社會系統的經濟需要,而社會系統滿足經濟系統的消費需求。

環境競爭力的地位與作用

  決定和影響企業產品環境競爭力的因素不只局限於產品本身,而是滲透到產品的原料生產採購、加工和製造、包裝與銷售、產品使用後的處理等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歸納起來,決定和影響企業產品環境競爭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產品本身的環境因素

  這是第一位因素,也是直接因素。消費者在購買某種產品時,首先考慮的是產品本身是否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有環境標誌的產品,其環境競爭力會比一般產品要強。

  2.生產過程的環境因素

  現在不僅產品本身要符合環境要求,而且其生產過程也要符合環境要求,不對環境造成污染,或儘量減少污染,包括原材料的準備、採購與儲存、生產工藝的實施與監控、產品的加工及製造、物耗及能耗控制、生產環境控制與調節、“三廢”處理等各個環節,都必須符合環境要求。

  3.企業管理的環境因素

  要求企業通過環境認證,建立起一套健全、科學的環境管理體系,包括確定方針、建立文件體系、進行培訓,並不斷審評提高,以達到環境水平的持續改善

  4.生命周期的環境因素

  產品取得原料,經過生產、使用直至廢棄的整個過程,即產品的生命周期都應該符合環境要求。這是對產品環境競爭力的最高要求。

  下圖-1說明瞭環境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環境競爭力與價格競爭力及非價格競爭力的關係,箭頭表示增強推進的邏輯關係。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上述決定環境競爭力的因素中,一方面,直接因素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趨向嚴格;另一方面,間接因素也有不斷增強的趨勢,而且對環境競爭力的作用也將不斷加強。從圖-1可看出,環境競爭力不僅對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有直接推動作用,而且還可以通過增強價格競爭力和非價格競爭力間接促進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提升環境競爭力既是“治標”的權宜之計,又是“治本”的長遠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环境竞争力

  下圖-2分別採用“金字塔模型”和“模型” 來揭示環境競爭力、價格競爭力與非價格競爭力的地位對比關係。圖-2(a)為“金字塔模型”,在企業競爭力的諸要素力量對比中,價格競爭力是最弱的,處於金字塔的塔底(最低端),非價格競爭力的地位次之,而環境競爭力的力量是最強的,效用是最好的,因此處於金字塔的塔頂。而圖-2(b)為“模型”,說明瞭 “價格競爭力與非價格競爭力是基礎、而環境競爭力才是靈魂”的實質,而且形象地說明瞭價格競爭力與非價格競爭力“搭台”、環境競爭力“唱戲”的道理,進一步說明瞭環境競爭力在構建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中的核心地位與作用。

   环境竞争力

我國企業環境競爭力的現狀及成因

  儘管我國許多企業具備一定的價格競爭力,但由於體制、技術、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企業環境競爭力還普遍較弱,加上西方發達國家對進口產品的安全、衛生和環保的要求越來越嚴,市場準入門檻越來越高,使我國許多企業遭遇到環境競爭力的巨大挑戰。

  1.對環境競爭力認識滯後、重視不足,導致原有的價格競爭力等優勢被不斷削弱

  總的說來,我國社會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在不斷增強,但對環境競爭力的認識卻明顯滯後且重視不夠。面對席卷而來的綠色浪潮,企業缺乏足夠的敏銳性,對於生態產品的概念、相關生態標準、綠色生產等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企業環境創新機制明顯滯後。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處理不好環境投資和產品競爭力的辯證關係,認為綠色產品的研發、營銷等各方面都需大量投入資金,高企的“環保成本”會造成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弱化。殊不知,從長遠看,缺乏環境競爭力的產品最終將在國際市場上弱化價格競爭力,導致原有的競爭優勢被不斷削弱甚至優勢不再。

  2.西方揮舞環境競爭力利刃構築“綠色壁壘”,不僅使我國面臨“自囿壁壘”和“他設壁壘”,原有的價格競爭力也會成為西方實施“反傾銷”的藉口

  我國資源相對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明顯的價格優勢。然而近年來,面對愈來愈多的“綠色貿易壁壘”,我國出口貿易正在慢慢地喪失原有的比較優勢,而且由於環境競爭力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使原有的價格競爭力與非價格競爭力成為歐美髮達國家限制我國產品出口的藉口及包袱。目前我國主要貿易伙伴集中在日本、美國、歐盟等,這些國家和地區環保立法工作開展得較早,有關標準法規體系比較健全,市場準入條件高,因此沒有環境競爭力的產品無異於“作繭自縛”,出口時必將陷入“自囿壁壘”的泥淖。

  3.生產經營活動中技術保障跟不上,經濟外部性效應突出,環境成本高企,使經濟效益與環境競爭力形成“減耗迴圈”

  由於行業技術水平的限制,我國企業提升環境競爭力還缺乏最基本的技術保障。如《OEKO紡織品標準100》規定,對紡織成品布或服裝中苯乙烯的含量要求不得超過5PPB,而我國企業受技術條件限制還難於檢測和控制PPB級的物質。同時,由於設備陳舊、環保及工藝技術落後、措施不得力、行政管理失靈,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外部效應愈發突出,不僅行業環境競爭力水平得不到提高,還將導致外部社會成本的上升,形成環境競爭力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互相減耗的惡性迴圈。

  4.綠色開發能力不足,綠色營銷渠道不暢,環境競爭力的培育與提升不能貫穿於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

  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的環保技術領先,具有壟斷優勢,能開發和生產出具有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併在其完善的信息網路的支持下逐漸擴大其在國際市場的份額。而我國許多企業由於缺乏資本、技術,研發高附加值綠色產品的能力嚴重不足,政府和企業還沒有建立起綠色產品生產、銷售、消費者偏好市場信息網路,使綠色營銷活動嚴重滯後。我國許多產品的末端達到環境指標都非常困難,更不用說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以及生命周期都符合環境要求了。

  5.企業綠色管理不得要領,環境認證意識淡薄,現有環保法規及標準欠完善、不匹配,制約了企業環境競爭力水平的提高

  我國許多行業標準是按照原料性能或加工工藝進行分類的,對最終消費的使用要求考慮不夠充分,也沒有規定有害物質項目的檢測,與歐美國家相關標準相比,標準的規範性、覆蓋面、操作的匹配等方面部還存在較大距離和差異。在綠色標誌認證方面,我國企業過多受制於人,昂貴的檢驗、測試、評估、認證申請費和標誌的使用年費等,使許多企業擔心認證可能降低價格競爭力,因此認證不積極,存在僥幸心理。由於企業綠色管理不得要領和認識上的誤區,由於我國企業在OEKO—TEXSTANDARD100認證和IS014000 認證等方面呈現出認證數量少、成本高、流於形式、通過率低、認證層次不高、地區分佈不平衡等特點,使各行業環境競爭力整體水平難以得到提高。

提升我國企業環境競爭力的對策

  1.提高認識,建立環境保護創新機制,完善我國環境標誌制度

  企業應充分認識到提高環境競爭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既要繼續增強價格競爭力,更要註重提升環境競爭力。政府應參照歐美,加緊制定配套的環保法規和標準,應主動與那些實施了環境標誌又對產品環境問題特別重視的國家和地區建立聯繫,吸收並借鑒其先進經驗,對不能適應國際市場要求的標準體系進行改進,力求與國際標準靠攏並接軌,實現雙邊或多邊環境標誌的相互認可,力促中國環境標誌產品走向世界。

  2.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有保有壓”的戰術安排,為企業提升環境競爭力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應鼓勵和引導企業完成由傳統型向環保型的轉變。首先應給予環保類企業一定的傾斜政策,通過發放一定額度的環保補貼,降低環保產品的單位成本;也可在某些行業建立風險投資基金綠色激勵基金,提供減稅減負、低息貸款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政府可以在資金、技術、人力資源市場開發等方面,支持環保型企業的污染整治、生產線的改造以及綠色產品的開發、研製等工作。

  3.加強並完善行業協會和環境組織的監管、服務職能

  可在協會中建立行業環保信息中心,關註《多邊環境協定》(MEAS)的最新進展,及時跟蹤和研究環保標準的國際動態,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為企業提供咨詢指導服務,創造良好的信息環境。

  4.嘗試建立“環境成本內在化”制度安排,將單純為環保的“末端控制”轉變成為提升行業整體環境競爭力的“過程管理

  有效降解“外部性效應”是提升企業環境競爭力的制度保障,有必要界定環境資產的所有權,對環境資產進行合理定價,堅持“排污者付費原則”,以成本壓力推動環境競爭力的提升。

  5.企業自身應該樹立環保觀念,積極研發綠色產品,實施以出口為導向的“綠色”發展戰略

  企業應在生產技術生產管理經營理念等方面向“綠色”靠攏。在產品開發設計、生產、包裝、運輸、銷售及回收處理等生命周期的各環節註意環境問題,將環境因素視作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制高點;推廣實施IS014000標準及相關認證工作,將“先污染後處理”的模式轉變為“零污染生產”模式;實施“綠色營銷”,結合價格競爭力,將原有的比較優勢轉化成綜合優勢,為企業創造長遠發展的競爭優勢。

環境競爭力與綠色營銷

  經濟的深人發展,使得企業的市場競爭日益多樣化。傳統的價格競爭已不能全面反映其競爭優勢,環境競爭力正成為構成企業及其產品綜合競爭力的新要素,賦予了競爭力新的內涵。環境競爭力是指企業或其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環境保護方面的能力,它具有兩一層含義,其一是產品自身的環保性能,其二是環境競爭力不僅局限於產品本身,而且延伸到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並貫穿於企業經營話動的全過程。具體表現為企業的產品從無到有再到無整個生命周期都是綠色的,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對環境是無污染的,並有利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是在構成產品競爭力的一般因素的基礎上,考慮了環保因素,是對傳統競爭力構成要素的拓展。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建立環境競爭優勢,就必須全面考慮影響環境競爭力的各種因素,這些因素包括產品本身的環保性能、產品生命周期的綠色性、環保管理體系、綠色營銷等,本文主要探討如何通過綠色營銷提升環境競爭力。

  所謂綠色營銷是傳統營銷學在目前環境下的創新和拓展,是為滿足人們日益高漲的綠色需求而出現的,指個人或企業在消費者利益和環保利益與自身利益有機統一的基礎上,創造和發掘市場機會,採取適台的營銷手段滿足消費者的綠色需求,並從中獲得贏利和發展的活動。與傳統的營銷理念比較,綠色營銷突出了企業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還應符合環保的要求,即企業不僅通過綠色營銷獲取更多的市場機會,取得更多的利益,而且要承擔起社會環保責任。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實施綠色營銷有利於企業提升其環境競爭力並建立企業的綜台競爭優勢。哈佛商學院著名教授邁克爾-波特曾提出:不同企業歸根到底可以獲得兩種基本的競爭優勢,即低成本和歧異化,“綠色營銷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一種“歧異化”戰略。綠色營銷使得企業從經營理念到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企業組織的設置等無不圍繞環保而進行。使企業在環保方面有別於其它企業,樹立綠色企業形象,形成綠色產品優勢等,因此,綠色營銷是提升企業環境競爭力,增強其綜合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 黃茂興.《提升環境競爭力: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光明日報.2010年12月14日 10版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環境競爭力"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