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中國式企業文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中國式企業文化的興起與發展

  中國式企業文化最早興起於建國初期,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經營管理理念,如鞍鋼憲法、大慶鐵人精神等,當時雖未冠之以企業文化的概念,但實際上卻發揮著企業文化的價值整合功能。這種早期的企業文化由於還很粗淺和不規範化,未被大多數企業所重視,因而未能形成成熟的企業文化管理模式。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改革開放深入開展,在引進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的過程中,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管理模式被引入到我國的企業中。有些企業照搬照抄外資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的模式,如喊口號、統一著裝、統一標誌等活動,有些企業還直接請廣告公司做形象設計,認為這樣就是塑造企業文化。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全球化勢如破竹地到來,中國企業文化建設逐漸擺脫了以人情構築企業關係網的傳統模式,企業文化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人本因素愈發受到關註,“以人為本”成為21世紀營造企業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國式企業文化的經濟性質

  由前文所述的概念而論,企業文化的本質是一種高於經營之上的行為,揭示了企業文化是一種行為規範,而不是行為事實。同時,揭示出企業文化不是隱性的潛規則,而是具有明確目標的顯規則,從屬於制度範疇,因此可以從經濟學層面對它進行分析。

  1.企業與雇員的最優合作

  哈維·雷本斯頓恩運用“囚徒兩難”的博弈理論對企業內勞動生產率作了分析。他指出:“假設所有雇員在兩種選擇間——‘黃金規則’努力選擇和最大化個人效用的選擇間——做出了相同的努力選擇。”也就是說,在黃金規則下,所有雇員都為企業的最佳利益行動。另一選擇則是,個人儘可能少地為企業的利益著想,並且在工作中做更多的事情來謀求自己的個人利益。與此同時,企業也有兩種對稱的選擇:可以按照黃金規則給雇員與可持續利潤相一致的最好的工作條件和薪水,另一種選擇就是成本最小化,即以最小化的工作條件和工資成本使雇員提供最大的努力。

  在企業與雇員的博弈過程中就產生了兩種行為——對抗性行為(0,0)和合作性行為(1,1)。通常前者降低勞動生產率,而後者增加勞動生產率。雷本斯頓恩認為,習慣是博弈論協調的解。在企業中通過非市場性習慣,如信任、誠實、公平性以及對公平交易名聲的強調等等,可以消除或降低對抗性行為,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實現合作性行為的企業和雇員的組合,以至實現企業內部的一種均衡。

  2.企業團隊精神能節省交易成本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阿馬蒂亞·森說:“一個基於個人利益增進而缺乏合作價值觀的社會,在文化意義上是沒有吸引力的,這樣的社會在經濟上也是缺乏效率的,以各種形式出現的狹隘的個人利益增進,不會對我們的福利增加產生好處。”經濟學家阿爾欽認為,企業文化作為制度的一個層面應受到重視,非正式約束是制度構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 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並構成代代相傳的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僅可以灌輸價值信念、倫理規範、道德觀念、風俗習性,而且還可以在形式上構成某種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驗”模式。這些都從屬於企業文化的範疇。在他看來,企業實質上是一種團隊的生產方式。團隊生產的意義在於多項投入在一起合作生產的產出要大於各項投入分別生產的產出之和。企業文化的經濟性質主要表現在個人與其環境達成協議的一種節省交易費用和信息費用的工具,用制度規範來監督雇員的行為必然提高成本,企業文化能夠在團隊中形成一個統一的評判標準,在企業與雇員的博弈中簡化決策過程,減少對抗性行為所耗費的時間和成本。企業向市場提供的是整個團隊的產品,並不是每個成員的邊際產品,而人的機會主義傾向會誘致“搭便車”的行為,正是這種制度性規範能有效地剋服“搭便車”問題。

中國式企業文化的哲學性質

  中國的五千年曆史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思想,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理論,這種趨勢的發展勢必具有潛在的、深刻的歷史、經濟根源,正如樹無根不活,企業文化無根不立。在中國早期的整套理論體系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對中國的企業文化建設起著基礎和滲透的作用,同時對經濟、政治、社會也產生巨大的影響。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無不得益於儒家文化。

  中國有句俗語:“小勝考智,大勝考哲。”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包括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悌、中庸、知行等方面的內容。傳統文化建立的根基有三個方面:

  宇宙人生的真相——“一體論”。“一體論”源於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謂“天人合一”,是指天與人既分又和,非一非異。天不是人,人不是天,所以相分、非一;但人又是天的產物,又內在統一,所以又相和、非異,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調發展。企業和雇員的既得利益和長遠利益是一致的,就有如天涵蓋人,而人的活動又會改變天。雖然雇員的短期目標可能利己性多一些,但從長遠的角度講,這種短期目標會最終與企業的長期目標彙集,帶領企業向前發展,所以企業和雇員應該同存共生,互利互惠。

  人類應有的態度——“天下為公”。“人之為人本於天”,人的本性即天性,天性是無私的,是公正的,是公平的。“天下為公”代表企業是各方面利益的協調和統一,企業運作的一切因素都應以企業的利益為前提,對於企業資源應平等的運用和分配,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源的管理和分配。

  人類最基本的品德——盡孝報恩。“孝”是儒家文化中最基本的內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體現。“人之行,莫大於孝”,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孝”不僅是中國基礎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現行文化的靈魂。企業文化的終極目標就是引導人的這種自發性,儒家文化的盡孝報恩思想能夠解決人的自覺和自我約束的問題。因此,在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情況下,人就成為企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企業文化的主體和建設核心就應以人為本,建立和健全人本管理機制。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中國式企業文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