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規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黃金規則,是由合理情緒療法的創始人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提出的,它是指“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合理情緒療法的創始人——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音譯)給我們提供了一條“黃金規則”:要“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換句話說,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別人。而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並不知道或者不會用“黃金規則”,許多人抱住這樣的觀念不放:“我對別人怎樣,別人就必須對我怎樣”——這恰恰是所謂“反黃金規則”。
人際交往是需要遵從一些規則的,心理學提到人際關係的黃金規則是“以你希望別人待你的方式去待別人”,具體包括:
相互性原則
人際關係的基礎是彼此的相互重視和支持。任何個體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接納他人。喜歡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人們喜歡那些也喜歡他們的人。
交換性原則
人際交往是一種社會交換過程,交換的原則是,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即在交往過程中的得大於失,至少等於失。人際交往是雙方根據自己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
自我價值保護原則[1]
自我價值保護是一種自我支持傾向的心理活動,其目的是防止自我價值受到否定和貶低。由於自我價值是通過他人評價而確立的,個體對他人評價極其敏感。對肯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個體對其以認同和接納,並反投以肯定和支持;而對否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則予以疏離。“黃金規則”是心理學上一個專用名詞,不過現實中,許多人做不到這一點,而是我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應該同樣對待我,被稱為“反黃金規則”。其實深層次的道理是一個人做什麼可能會帶來他所希望的結果,但不是絕對的,做什麼事情或怎樣做,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但別人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或反應,那是自己所控制不了的。
- ↑ 張小喬,心理咨詢的理論與操作〔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