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0个条目

Portal:企业风险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编辑  

企业风险定义

  企业风险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可能遭受到的损失威胁。
  企业风险成因
  ①外部环境。外部坏境是指企业的生存环境。任何企业都存在于一定的经营环境之中。
  ②内部条件。内部条件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所占有的有形及无形资源要素的总和。
  ③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水平是一个企业整体实力的综合反映,企业的资源配置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以及资源配置策略。
编辑  

企业风险微百科

编辑  

企业风险分类

编辑  

资讯

编辑  

企业风险识别

编辑  

定义

  企业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面临的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分析,从而加以认识与辨别的过程。...>>详细<<

编辑  

方法

编辑  

企业风险评估

  企业风险评估是对所收集的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和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进行的风险评估,具体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详细<<
  企业风险评估方法
  1. 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调查法,是一种采用通讯方式分别将所需解决的问题单独发送到各个专家手中,征询意见,然后回收汇总全部专家的意见,并整理出综合意见。
  2. 幕景分析法:是一种能识别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的方法。一个幕景就是一项事业或组织未来某种状态的描述,可以在计算机上计算和显示,也可用图表曲线等简述。它研究当某种因素变化时,整体情况怎样?有什么危险发生?像一幕幕场景一样,供人们比较研究。
编辑  

企业风险防范

  1.利用信息进行企业风险防范:
  a.信息在风险决策中的作用;b.风险信息的处理。
  2.利用合作博弈方法防范企业风险:
  a.竞争理念的演变:变竞争竞合;b.利用合作博弈的方法防范企业风险的方式。
  3.利用风险过滤理论进行企业风险防范:
  a.建立健全风险防范管理系统;b. 应建立相应的工作程序,如国际上广泛应用的5个过滤区:法律政策过滤区、技术考核过滤区、成本考核过滤区、规模生产过滤区、销售策略过滤区。
编辑  

企业风险投资

  企业风险投资是指有明确主营业务的非金融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所进行的风险投资活动。...>>详细<<
  企业风险投资形式
  一种是把用于风险投资的资金委托给专业的风险投资公司进行管理,由其成立的投资基金根据委托方的战略需要选择投资目标
  另一种是企业直接成立独立的风险投资子公司,其运作方式与专业的风险投资公司相似。
编辑  

企业风险基金

Image:男性商业.jpg

  企业风险基金是指用于防范与补偿企业风险损失的专项基金。...>>详细<<

  企业风险基金作用

  1. 风险基金是防范企业风险损失的重要手段。
  2. 风险基金是补偿企业风险损失的积极措施。
  3. 风险基金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编辑  

文档

编辑  

企业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企业在实现未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试图将各类不确定因素产生的结果控制在预期可接受范围内的方法和过程,以确保和促进组织的整体利益实现。...>>详细<<
  企业风险管理内容
  1. 协调风险容量战略——管理当局在评价备选的战略、设定相关目标和建立相关风险的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所在主体的风险容量。
  2. 增进风险应对决策——企业风险管理为识别和在备选的风险应对,风险回避、降低、分担和承受之间进行选择提供了严密性。
  3. 抑减经营意外和损失——主体识别潜在事项和实施应对的能力得以增强,抑减了意外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或损失。
  4. 识别和管理多重的和贯穿于企业的风险——每一家企业都面临影响组织的不同部分的一系列风险,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有效地应对交互影响,以及整合式地应对多重风险。
  5. 抓住机会——通过考虑全面范围内的潜在事项,促使管理当局识别并积极地实现机会。
  6. 改善资本调配——获取强有力的风险信息,使得管理当局能够有效地评估总体资本需求,并改进资本配置
编辑  

企业风险案例分析

  一、案例回放

  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中国国内棉花价格不断上涨,这本来应该是所有棉农和棉花企业值得庆贺的日子,作为中国国有最大的棉储企业——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棉”)却愁眉苦脸。这家成立还不到一年的大型国有企业,由于决策失误导致严重的经营危机,造成了巨额亏损。

  平衡市场 国赋重任

  棉花储备一直是我国调节棉花余缺、平衡市场供求、保护棉农利益、保证纺织工业生产和军需民用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国家储备棉保管业务由棉花企业承担,棉花供大于求时国家收储,棉花供不应求时国家抛售。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棉花市场化进程加快,过去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急需设立直属的棉花储备库和独立的储备棉管理机构。为此,国务院明确提出,对现行的国家储备棉管理体制进行改革。2003年3月,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成立,注册资金10亿元人民币。成立之初,国家就为其定责为独立承担国家储备棉的经营管理和中央直属棉花储备库建设及管理任务,具体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施。

  追逐暴利 忘乎所以

  2003年,国内主要产棉区大雨绵绵,造成棉花大面积减产,当年国内棉纺行业发展迅猛,国内棉花的需求量节节攀升。从8月开始,国内棉花价格迅速飙升,以致在2003年年底到2004年年初,“炒棉热”在国内棉花市场暗流涌动。

  大量的市场需求,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中储棉怦然心动,忘记了自己“平抑棉价,调控市场”的职责。同年10月,中储棉突然决定进口15万吨棉花。随后几个月又“毅然”决定进口了10多万吨。据一些纺织业内人士反映,中储棉在与外商签订进口合约,乃至棉花陆续进口后,作为业务指导部门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也曾劝说该公司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尽快以合适的价格组织销售。但是,中储棉并没有听从劝告。

  大祸酿成 孰是孰非

  2004年3月份开始,“炒棉热”所酝酿的危机终于如火山般爆发了。原来一路飙升的国内棉花价格逐渐走低,不少参与炒作棉花的贸易企业相继被套牢,而被寄予调控市场厚望的中储棉也不幸陷入其中。

  事发后,有关业内人士估计,由于此次进口棉花被深度套牢。10亿元人民币注册资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至少亏折了一半。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中储棉尚有20万吨进口棉花在手里。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不高于13100元/吨的价格收储,其亏损在6亿元左右。而根据中国棉花网公布的动态行情,1月11日,国内标准级棉花价格为11789元/吨。以这个市场化的价格来计算,中储棉亏损已近10亿元。也就是说,按2005年的市场行情,中储棉10亿元注册资金已亏损得所剩无几。

  据有关记者采访了解,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一直反对政策性储备公司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对中储棉进口20多万吨棉花,财政部事先并不知情。国家发改委则表示,中储棉此次经营进口棉花主要是企业经营行为,发放进口配额是给企业进口的机会,在配额量内进多少、何时进、按什‘么价进,均由企业自行决定,盈亏也由企业自行承担。中储棉负责管理国家的棉花储备。其棉花储备业务由发展改革委员会指导,其经营性业务则不属于发展改革委员会指导的范围。

  有关知情人士透露:“进口这批棉花,中储棉内部并没有经过计划、论证等科学决策过程,而是由主要负责人个人决策的。按当时的行情,进口20多万吨棉花所需资金不少于50亿元,由于是中储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行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不可能全部供应资金,以致中储棉后来出现资金支付困难,部分棉花在到岸后无法提货,无端地又增加了一笔滞留费用。”由于缺乏资金无法提货,有些棉花在到岸后被迫在港口滞留长达3个月的时间,滞港费、滞箱费就高得惊人。

  据了解,在亏损发生后,中储棉曾希望有关部门按他们的成本价格收储这批棉花,但中储棉的这一“企业亏损、国家埋单”想法终被否决,最后在多方协调下,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13100元/吨收储这批棉花。

  亡羊补牢 为时未晚

  “中航油”倒下了,“中储棉”也倒下了……接着呢?在局外人看来,难免会有“倒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的感觉。事实上,事件背后是无尽的悲哀,是对国有企业监管失控的追问,更是对国企“肇事者”职业良知乃至责任的拷问。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有关部门应从顾客利益角度考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坦诚失误,采取挽救措施,遏制和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出现。

  首先,界定企业性质。中储棉事件表明,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对181家中央企业进行一次甄别,把类似的承担“政策性功能”的“企业”从央企中区别出来。让事业法人性质“回归”到它们本来的位置,解除它们的竞争性市场主体功能,同时进行专门的分类管理。过去,对于承担“政策性功能”的“企业”,有关部门往往习惯于“政策扶持”,不仅赋予经营权力,而且多给予行业垄断许可一一中储棉就垄断着棉花进V1权。事实证明,“政策扶持”不仅不利于这类“企业”做大做强,相反会导致它们功能混乱;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也有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国有机构,其无不是处于功能单纯状态。

  其次,迫切需要对中央企业的出资人归口和监管归口进行新的梳理、划分。中储棉事件暴露出了多个部门负责,多个部门又都控制不力问题。在这方面,必须打破旧的既得利益格局。所谓既得利益不仅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人事任免权、业务控制权也是既得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步伐。国资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大型国有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制度,并严格执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储棉事件标志着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大型国企改革步伐必须加快。

  二、案例分析
  1.政府管理角色和出资人角色混杂,公司很难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

  中储棉公司政府管理角色和出资人角色混杂,以致责任都无法落实,也没人为此负责。中储棉总经理雷香菊将亏损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国家的宏观调控,雷香菊对此解释称,因为中储棉管理总公司“是政策性公司,主要是调控市场的”,“我们的业务受发展改革委员会指导”,因此“我们每进一次棉花都要经过发展改革委员会同意”。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一直反对政策性储备公司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对中储棉进口20多万吨棉花,财政部事先并不知情。发改委则表示,中储棉此次经营进口棉花主要是企业经营行为,发放进口配额是给企业进口的机会,在配额量内进多少、何时进、按什么价进,均由企业自行决定,盈亏也由企业自行承担。中储棉负责管理国家的棉花储备,其棉花储备业务由发展改革委员会指导,其经营性业务则不属于发展改革委员会指导的范围。依此看来,中储棉公司的角色是双重的,而国家履行完出资人外也置之不理了,这就很难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

  2.中储棉炒棉,完全由主要负责人拍脑袋,个人决策,根本无人监督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性公司,中储棉公司完全处于无人监督的境地。据一些纺织业内人士反映,中储棉在与外商签订进口合约,乃至棉花陆续进口后,作为业务指导部门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也曾劝说该公司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尽快以合适的价格组织销售。然而,如果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此表示,此次中储棉进口棉花主要是企业经营行为,中储棉负责管理国家棉花储备,其棉花储备业务由发展改革委员会指导,其经营性业务则不属于发改委指导的范围,那么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性公司,究竟由谁进行监督?中储棉该稳定棉价而不执行时究竟又应该由谁下发指令?由谁进行监督?

  3.中储棉赌进口商品棉酿成悲剧,经营者追求利润倾向

  其实,中储棉酿成的悲剧是经营者追求利润的结果,是忽视道德风险的结果。中储棉的行为一开始就存在道德风险,但不管是公司内部,还是中储棉的指导部门,都没有对此予以关注。中储棉严重忽视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2003年度,储存了大量棉花,待价而沽。此外,又把部分棉花销售给作为中间商的各地省级棉麻公司,帮助它们层层加价。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中储棉的突然大量进口,还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国际棉价,据了解,中储棉通过所谓的“内部奖励机制”动员并鼓励员工高价卖棉,价格越高,奖金就越多。一个本应承担平抑价格,稳定市场,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国有企业,在追逐巨额的利润前,已经丧失了最后的理性,甩开膀子为正在兴头上的“炒棉热”推波助澜。

  4.无法克服的制度性缺陷,所有权难以人格化,委托代理问题无法解决,难以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如何受损

  中储棉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纷纷撰文质疑:作为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性公司,国家所有权是如何体现的,中储棉向谁负责,责任到底归谁。这些其实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储棉的制度是如何设计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制度性缺陷、所有权非人格化、委托代理问题无法解决等面临重大道德风险,而高级管理人员的不力也最终将道德风险引发了道德危机,以至于使国家蒙受重大损失、企业步入濒临破产的境地。

  三、几点启示
1.全力推进大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2.克服制度性缺陷
3.进一步细化风险监控点,全面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4.加强监察稽核力量,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