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8个条目

新闻信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Newsletter)

新闻信(newsletter) 

目录

什么是新闻信

  新闻信(newsletter)是古代一种领取报酬手抄新闻。新闻信记述了当时许多重大事件和人物,记录了罗马的生活、乡村情况、以及民间习俗等。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批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诞生,“新闻信”也成为世界上第一批新闻商品。

  2022年以来,作为新兴订阅平台的Substack,为不少欧美国家的新闻记者发挥专长、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他们采用“新闻信”(newsletter)的方式向平台用户传递信息与观点,使这一古老的新闻传播方式重获新生。[1]

新闻信的发展历史

  公元1世纪后,罗马成为当时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欧洲各地贵族、富商都想获知罗马消息,于是有人就专抄政府公报和其它信息,分送各地,领取酬金。以后,形成一种行业,出现了新闻信发行人。这些发行人通常拥有10多个奴隶,并备船只。发行人到政府抄回官报,交奴隶转抄,然后由奴隶驾船将所抄之新闻信分别卖给订户。

  其涵盖的主题非常广泛,包括货物供应定价、时政新闻,以及其他会对贸易造成影响的事件。由此,作为一种“非正式出版物”的“新闻信”,往往被视为近现代报刊的前身。新闻研究者认为,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批新闻商品,其人员是第一批职业的新闻工作者。这类新闻信在欧洲流传了1700多年,直到18世纪才逐渐被近代报纸所取代。

  “新闻信”对格式的要求非常简单,但对消息传达的及时性要求较高。其文风明快,为特定受众提供定制化的信息、观点、预测与服务。

  作为早期“新闻信”的代表,起源于17世纪的“科兰特”(coranto)——意即“时事新闻流”(current of news),起先是在银行从业人员中使用,用于在“小圈子”中传递专业信息,后来逐渐加入了时事报道和哲学讨论等方面的内容。17世纪初,“科兰特”由荷兰人制作、印刷并发行到英国,为海外订户提供经过翻译的欧洲各国的时事新闻报道

  从历史上来看,“科兰特”具备了国际传播的雏形。在英国、西班牙等地,一些记者利用短小精悍的“新闻信”,对其他国家的新闻或战事进行“转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伦敦当地的“科兰特”对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报道。[2]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三十年战争”期间,还是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后,“新闻信”在早期的国际传播中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各类“新闻书”和“小册子”,如“科兰特”和在意大利兴起的“阿维斯”(avvisi)都是将原始素材进行翻译。由此,跨国间的信息流通更为频繁和便利。

  19世纪以来,大众传播通信媒介日趋丰富,报纸、杂志与书籍等正式出版物占据了主流传媒生态。记者的职业素养快速提升,规范而成熟的大型媒体机构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新闻信”日渐式微,常常是作为非正式出版物的辅助形式而存在。

  此外,随着公司制的建立,“新闻信”起到了上传下达与组织传播的作用,利于企业的内部交流与管理。在报刊、广播与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兴盛的年代,“新闻信”逐步失去其“手抄”内涵,成为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西方大型通讯社发布即时新闻与突发消息时使用的具有“隐喻性”的专栏标签。

  互联网的出现再次将“新闻信”的独特形式推向全球传播的前台。在初代互联网的聊天室、论坛和博客场域,散布着各种各样短小的新闻消息与帖子。《华盛顿邮报》传统媒体也通过电邮等方式给其订阅者发送“新闻信”,为读者提供新近报道与热点事件评论。[1]

  随后出现并不断产生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更充斥了“短、平、快”的新闻推送。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信”,就像推特平台的命名那样,如小鸟般“叽叽喳喳”、众声喧哗。在充满流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乌卡”(VUCA)时代,“新闻信”的发布主体多元繁杂,误讯、谬讯乃至恶讯泛滥于赛博空间,新闻价值与伦理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

  随着推特、脸书、谷歌等大型互联网平台公司布局完备,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趋于成熟,作为“后起之秀”的订阅平台Substack亦汇聚了一批科班出身、经验丰富的资深专业记者。在智媒时代新型传播生态中,古老的“新闻信”找到了复兴的新机,成为对旧有媒体形式进行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贵探索。[1]

新时代新闻信的意义

对记者的意义

  平台化时代“新闻信”的复兴,体现了传媒生态的变化。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自2008年以来,新闻采编室的就业率下降了26%。许多传统媒体的专业记者在面临失业的风险之下纷纷另寻出路。盖洛普的数据表明,近二十年来,美国民众的“新闻信任指数”亦持续走低。

  在“后真相”的时代语境之下,越来越多的民众不再相信传统媒体的报道。在此背景下,一批资深专业记者继承了“手抄报”的传统,与新型的智能传播技术进行融合,在订阅平台上进行新闻报道、发表时评,通过短小却便捷的“新闻信”来发布内容,旨在夺回新闻报道的主导权,重新赢得网民的口碑与信赖。[3]

  通过打造“自品牌”,利用“微名人”效应,Substack上的新闻记者可以通过撰写文章的方式,获得“打赏”,在短时间内筹得大量资金支持。他们掌控了读者的电子邮件订阅列表,贴合互联网平台化的传播风格,充分调动生产资源,直接向订户分销文章,满足读者的需求,利润转化率得以最大化。

  平台成为记者“职业资源”,进而提升其传播力和知名度

  通过“超链接”的方式,Substack上的“新闻信”可以跳转至其他平台或媒体机构,包括优兔、推特《纽约时报》,等等,其中就包括一些资深记者已开设的专栏。这完全由作者自己支配,便于其建立自己的“跨平台”账号矩阵,链接更多的同道,同时也收获更多粉丝,进而提升其传播力和知名度。

  只要保证内容质量上乘,具有高度黏性的忠实用户与“饭圈”社群也会随之培育起来。这有利于记者不断提升自己在新闻界的声望与地位。他们在坚守新闻理想、兼顾自身职业规划、完成数字平台内容供给与维系在线读者社群等过程中,能够继续寻求尽量客观、公正而平衡的新闻报道与叙述方式。这有助于加强新闻记者的自我身份认同与职业归属感,也在确保其经济收益和体面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改变了记者的内容生产方式

  在传统媒体机构工作,一些思维活跃、个性较强的记者时常感到效率低下,处处都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需要将自己的个性表达“潜藏”在新闻采编室的“小气候”与由行业准则和整体社会价值观等外部因素所构成的“大气候”之下。一般而言,传统主流媒体机构受到广告商和外部舆论的压力,不支持、不鼓励甚至排斥记者在内容和题材方面的“越界”探索。然而,在数字平台上编辑自己的“手抄报”和“新闻信”,主要遵循的是“内容为先”“用户为王”的原则。付费订阅平台创造了新的“资金流”模式,摆脱了广告商和外部舆论的压力,记者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大大增强。

 平台成为记者发布信息和观点的替代性渠道

  对记者而言,订阅平台在他们发声无门、缺乏资源支撑时,成了如“救生艇”一般的“救急”手段和渠道。尽管多数记者仍旧依赖于传统媒体机构来进行内容发布,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或确有公共服务的必要时,他们可以通过“新闻信”的形式,及时推送相关的资讯和观点。

对普通创作者的意义

  • 降低了写作门槛;newsletter 是多个主题的笔记的聚合,而不是一篇线性的文章。
  • 可沉淀忠实读者,通过按月付费订阅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这很重要,对于创作者来说,一个稳定持续的一般水平收入远比一个不稳定的高收入要强。且如果稳定产出,收入还能长期稳定增长。
  • 复利,可以持续沉淀自己的过去的内容,变为知识库;将来的订阅用户会愿意为这些知识库付费。
  • 订阅付费模式可以让创作者专心于为读者提供价值的心态下去做内容创作(而非为广告主),而这种创作体验更好。
  • 信件的形式有亲密感,时间久了之后加强了和读者的信任以及情感联系。
  • 去中心化,newsletter 创作者可以完全把握自己的读者数据,不受平台控制。如果不想用某个平台了,随时可以导出订阅用户,换一个平台,继续发送内容给读者。newsletter 形式突出创作者个人品牌,而非平台品牌。

对读者的意义

  • 获得高质量内容
  • 邮件订阅的内容消费方式比社交媒体更适合看优质内容
  • 作者积累的知识库方便在有大段时间的时候系统学习

国内个人新闻信现状[4]

  Newsletter在国外也只是少许人在尝试,国内个人使用Newsletter则更为少见,这可能与国内电子邮箱的使用频率有关系。电子邮箱本是一个成熟的工作沟通工具,现在已经被微信所取代,我们似乎更喜欢或者被迫在工作中夹杂很多私人关系,习惯了对即时沟通的微信好友设置朋友圈权限,也习惯了个人朋友圈变成公司的宣传板;或者干脆,多注册一个工作微信号;

  近来冒头的个人Newsletter,其内容形式没有统一范式,一般是由事实新闻和观点评论构成,内容具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个人输出的Newsletter显示了其关注的话题、观点态度以及人脉关系等;

  对于订阅用户,Newsletter则提供了一个个人主动选取碎片化新闻并进行拼贴的选项,从而逃离信息推荐算法的控制,保持个人独立思考。

  国内个人Newsletter的分发平台有Hedwig。Hedwig是一个由国内即刻团队开发的Newsletter服务平台,个人完成注册可免费进行Newsletter的编写和分发(友情奉上Hedwig邀请码 HEDWIGPUB ),个人使用之后感觉是一个面向少数人的半封闭灰度测试产品,提供基本的文字编写、预览和分发服务。最为严重的一个功能缺失是对订阅后台的数据统计功能,仅能看到订阅人数,不能看到文章打开次数、阅读完整度等其他数据。

  国外个人Newsletter的分发平台有Revue、Substack和Medium,与国内写作平台相比,功能会更加完善。在Revue和Substack上,除了写作内容分发和订阅者管理等基本功能,还提供更加丰富的排版编辑工具与交互体验、定时发送、用户行为数据统计、付费订阅、社交平台外链、内容创作的社区服务等,打造了一个写作订阅的经济生态。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上任鹅陈.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新闻信"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