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贷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农业信贷 (agricultural credit,farm credit)
目录 |
什么是农业信贷[1]
农业信贷是金融组织在农村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是动员和分配农村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以供应农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周转需要的一种活动形式。
农业信贷的特点[2]
一、农业信贷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农业生产包含有生命物质的再生产过程,即自然再生产过程。它是指生物依靠其新陈代谢机能,借助自然力和外界环境条件,通过生长、发育、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使其自身不断地更新繁衍。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交织,构成了统一的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季节性,导致农业信贷资金的筹集和运用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农产品当年年末产出、出售,货币通过收购农副产品大量而集中地投放到农村,形成农业集体企业和农户的收入,有一部分收入又会通过存款、储蓄和归还农业贷款回流到银行。在这里,银行一方面因向商业部门提供农副产品收购贷款而增加信贷支出;另一方面,银行又因农业企业存款、农户储蓄和农贷的归还而增加信贷收入。在次年初,农业为下一生产周期大量地购人[[农业生产资料|农用生产资料}},银行农业贷款的投放会相应增加,部分存款和储蓄也会因购买农机、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而减少。可以看到,农业信贷资金的收支,因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而相对地比较集中。我国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农业信贷运动的季节性有所减弱。但是,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信贷运动的季节性不会彻底改变。
二、农业信贷资金的筹集和运用不稳定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技术落后,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制约更为明显。农业受到诸如地理、气候、土质等因素的影响,又易受自然灾害的袭击,既有丰年,又有平年和歉年,有些生产项目如水果还有大小年之分,因此,生产资料消耗、农业收益、公共积累等在年度间不平衡,使得农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和农业信贷资金的收支活动不太稳定.
三、农业信贷资金周转慢、占用多
农业生产因自然再生产特性的制约,生产周期比较长,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不尽一致,在生产过程中每一环节的资金和劳动投入并不能马上产出产品,大部分农业流动资金较长期地被占用在产品资金上,直到整个生产过程结束,收获动、植物产品,才能获得收益;另外,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离城市较远,信息不灵,流通渠道不畅,影响着农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农业信贷资金参加农业生产周转,并随一个生产周期的结束而回流、增值。农业较长的生产周期和流通时间决定了农业信贷资金周转较慢,周转期较长,资金占用量相对较大。
四、农业信贷风险较大
农业是一个具有双重风险的产业。农业生产特点和其内在规律性,使农业要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所谓的自然风险是指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产减产甚至绝收;所谓的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波动和供求比例变化等造成的降价损失和销售困难。农业信贷资金参与农业资金的循环周转,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农业双重风险的波及,与工商信贷等比较,农业信贷的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
五、农业信贷活动零星分散,形式多样
我国农业生产中,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占主要地位,农村地域辽阔,千家万户分散在四面八方,因此,生产资料消耗、农业信贷资金的筹集和贷款的发放与回收是在地域广阔的农村进行的,面对的是众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农业信贷运动具有明显的分散性。从经济组织形式来看,我国农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以合作经济为主体,存在着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和家庭、联合、股份合作等多种经营方式。从经济结构来看,农村存在着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多种行业。农业内部则农、林、牧、副、渔各业并存,还有农工商、牧工商等综合经营。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使农村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产业结构、不同的经济组织、不同的经营行业、不同的年份,甚至同一生产经营项日的不同环节和阶段,对信贷资金需求的数量、结构、时间等千差万别,因而要求农业信贷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灵活地调节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信贷的方针[3]
支持农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讲求经济效益。是农村金融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农业信贷的方针。它明确指出了农业信贷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目标要求,即农业信贷资金运用必须从发展农业生产,搞活农村经济着眼,同时贷款的使用必须以效益为前提。把支持农村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讲求经济效益。
作为农业信贷的方针,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它体现了农业信贷的目的,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贯彻等价交换原则,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活力,搞活经济。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实现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现代化,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更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农业信贷工作必须以支持发展商品生产,讲求经济效益,活跃农村经济作为自己的目标,积极帮助农村广辟生产门路,努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业经营的效益,多生产,多交换,多收入,多积累。这样才能使农村尽快富裕起来。同时增加商品供应,繁荣市场,更好地满足工业生产与城市人民改善生活的要求。
(二)它体现了我国筹集农业现代化资金的正确途径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根据我国的国情,农业现代化所需资金,主要靠农业及其经营者的自身积累,同时辅以国家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扶持。农业信贷贯彻这一方针,有助于广大农业经营者通过发展商品生产,增加盈利,加快资金积累,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应用先进技术,扩大再生产,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储蓄存款增多,扩大了信贷资金来源,农业银行可以不断扩大信贷投放,逐步增加用于农业基础建设及技术改造的贷款比重,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更大发展。
(三)它有助于贯彻落实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农业信贷要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突破支持小农业的狭小圈子,全面贯彻。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帮助各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广辟生产门路,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发展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种产品。在支持种养业的同时,要积极帮助农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各地的资源潜力、劳动潜力和技术潜力,开拓生产领域,不断提高农村发展商品生产的能力,活跃农村经济。
(四)它有助于提高农业信贷的经济效益贯彻。支持农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讲求经济效益。的方针,就要把信贷资金的重点放在发展商品生产上,认真按照信贷原则发放贷款,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农业贷款的社会效益和信贷经营效益,使农业信贷资金在发展农业经济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贯彻农业信贷工作指导方针的前提下,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农业信贷工作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分散使用资金,逐步转向相对集中资金力量,有重点地支持商品基地建设,提高规模经营效益,扩大商品批量生产能力;二是要在继续做好短期资金供应,支持简单再生产的同时,适当提高中、长期资金的供给能力,支持进行农业开发、扩大再生产,以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三是由传统性地支持生产费用逐步转向重点支持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改善生产条件,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四是由过去农、工、商信贷服务相互脱节,没有联系商品经济全过程的信贷管理方法,逐步转向面向市场,围绕商品生产各环节,提供系列化服务,支持扩大横向经济联合,促进农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
农业信贷的原则[3]
发放农业贷款应当坚持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确有物资,讲求实效;借款自愿,贷款自主;有借有还,按期归还等信贷原则。
(一)统筹安排,量力而行的原则农业生产物质技术基础差,劳动生产率低,积累少,经济薄弱。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需投资很大。而国家的财力有限,国家的信贷资金不可能包下来。因此,在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应当将各种资金统筹安排。首先要发挥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自力更生地筹措资金。然后才根据国家财力的可能,给予财政和信贷资金的支持。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应该按照国家安排的农业信贷计划发放贷款,借款单位也要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贷款。
(二)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这是农业信贷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讲求经济效益的需要。在贷款发放中,只有认真实行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才能起到扶优限劣,充分发挥信贷杠杆的作用。要在贷款数量上、期限上。利率上和信贷监督制裁上实行区别对待;在贷款的对象上、项目上和产品上进行比较,分类排队,择优发放。只有这样才能使贷款发挥好的经济效益,减少贷款风险,按期收回贷款本息。
(三)确有物资,讲求实效的原则社会主义信贷资金的分配,实质上是物资的分配。资金是物资运动的货币表现,是物资的代表。为了使资金运动和物资运动密切结合,稳定市场和保证货币的正常流通,贷款必须有物资保证,就成为社会主义信贷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一原则一方面要求信贷资金与物资保持平衡,使分配出去的信贷资金能够买到相适应的物资;另一方面银行发放出去的贷款要密切同借款者生产活动中的物资运动相结合,即贷款必须占用在与贷款数量相适应的适用适销的物资上面。物资保证就是通常所说的钱物结合,钱出去,货进来,货出去,钱进来,最后体现保证贷款的归还。
(四)有借有还,按期归还的原则信贷的基本特征就是偿还性。没有偿还性,信贷也就不复存在。我国银行的信贷(包括农业信贷)资金,除了国家拨给的少量信贷基金和银行本身的积累外,主要依靠在社会上吸收存款、发行金融债券、资金市场筹措及金融机构横向拆借。如果贷款不归还或不能按期归还,就不能保证吸收的存款和其他融通筹措的资金按期兑付,也会直接影响对农业生产的支持。此外,借款自愿,贷款自主,也是农业信贷的一条原则。借款者在生产过程中发生资金困难,可以自愿地向银行或信用社提出借款申请,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干预;贷款单位对借款者提出的要求,按照信贷政策。贷款原则和条件,在国家批准的信贷计划内自主发放贷款,任何单位(包括行政部门)或个人不能强迫银行或信用社发放贷款。
农业信贷的意义[4]
信贷是从属于商品货币经济中的一种经济关系。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信贷在形式、规模以及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方面也不断变化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商品和货币,这是社会主义信贷存在的客观基础。社会主义信贷体现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为发展国民经济,通过银行调节使用社会闲置资金而形成的借贷活动,是国家有计划分配和再分配资金的一种形式。在农业再生产过程中或农业生产资金循环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的暂时闲置和临时补充资金的需要。
因而,农村信贷必然是农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的一个绝不可少的因素,是筹集和调剂农业资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国家从资金上支援农业的一条重要渠道。它对于促进农业中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业资金的特点是由农业生产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所决定。同时也决定了农业信贷在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队所有制来看,我国农业中集体所有制经济占主要地位,它们的收入,除交纳少量税金外,完全由自己支配,对它们的资金,国家不能无偿调拨,只能通过有偿的信贷办法进行调剂。从农业生产的特点来看,农业生产的不平衡性、季节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特别需要资金调剂和支持,需要设置普遍、存取方便的信贷机构,以便及时地对分散在集体、企!Ik和个人手中巾;:日置的货币资金进行筹集和分配,保证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和社会化.以及商品交换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除无偿的财政拨款外,主要的、大量的是依靠信贷作媒介,有效地、合理地组织资金和使用资金,加快农业发展。
农业信贷的作用[5]
农业信贷的作用主要是:聚集和投放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的合理的资金需要;调节农业经济活动;综合反映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监督农业生产单位(个人)的经济活动。
农业信贷的必要性[1]
农业信贷资金是一种金融资本,是现代农业发展必需的一种生产要素。伴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及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农业信贷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日益密不可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是实现农业扩大再生产,满足农业生产日益增长的私人投资的需要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是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是利用土地、人力等自然资源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适合的农业生产种类进行农业生产分工,进行规模化投资和经营,以获取经济利益。我国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农业现代化主要是以土地节约型为技术路线,而在人力投资一定的情况下,土地的经营又有技术系数的上限,因此农业产出的增加主要依赖于资本投资。因此,现代农业生产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资本需求。对于一个从事现代农业经营的理性农户,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投资已经超出了其自有资金的积累能力。因此,农业信贷对于满足日益扩大的农业生产投资需求,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是满足不断扩大的农业公共投资的需要在农业生产中,除了农业生产者进行的私人投资外,还需要大量的农业公共产品。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外部性和投资的不可分割性,并且一般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规模比较大,非农户个人的投资能够完成。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必需的交通设施、水利设施、气象、通讯、农业技术推广及病虫害防治等公共产品和服务都需要大规模的投资。除了纯公共产品在政府财力范围内由政府财政投资来完成外,多数区域性、社区性公共投资或者准公共产品的投资,一般都不能得到政府财政的全部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也需要民间融资或正式农业信贷资金的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农业信贷的方式为农业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有偿服务的资金,对于解决农业公共产品投资不足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最典型的特征是大量农业新技术的采用和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一些现代农业技术是可分的:①可以独立于大规模的资本投资而存在;②这种技术本身具有可分割性。比如先进的耕作方式、新品种采用的高产技术等可以独立于大规模的资本投资,并且技术采用本身是可以分割的,可以进行分散的投资。这种可分的农业技术进步不完全依赖于农业信贷。除此之外,另外的农业技术一般是内含在一定的资本投资当中,并且是不可分割的。比如农业的机械技术、温室技术、水利灌溉设施与技术、自动化管理设备与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都是内含在一定的大规模投资当中,并且这种技术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一旦投资没有达到规定的最低限额就不能达到技术的功能。由于这种投资的规模较大,已经越出一般农户的自我资本积累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信贷资金成为农业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农业信贷资金可以使得农业生产者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资本积累,进行大规模投资而获取现代农业技术,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超额利润。因此,农业信贷资金对于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技术革新,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农村金融机构可利用农业信贷这个经济杠杆,通过调节贷款的范围、数量、利息率以及偿还期限等,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化,引导农业生产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要求。
农业信贷的资金来源[4]
农业信贷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一是吸收各项存款,二是国家拨付农业银行的农贷基金;三是银行、信用社自己的积累。国家财政拨付农业银行农贷资金的数额,是根据国家财政收支状况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规律而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国家要有计划地发放专项长期低息或微息贷款,有的十年,有的十五年,有的可以到本世纪末。。这是中央根据我国农业的具体情况,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措施。从长远来看,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信贷资金的来源,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应该是扩大存款。
村储蓄也是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农村储蓄是农村职工和公社社员将结余的或经营性质货币存入银行和信用社,需要时再取用的一种信用方式。农村储蓄具有面广、分散、政策性强、搭在力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