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休闲农业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农业(Leisure Agriculture)

目录

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1]

休闲农业的特征

  休闲农业一方面生产的是包含了劳务形态的产品,其中间投入率小;另一方面其产品一般是为了满足人的最终消费,产品属于最终产品。由于休闲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所以它具有许多特征。

  1.生产性

  具有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可以提供绿色和特色农产品,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要。休闲农业的产品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

  2.自然性

  与其他产业不同。休闲农业活动以农业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农业与自然有着血肉般的联系。农业不是人类可独立完成的产业,必须由人类与自然共同完成。因此,人们在休闲农业中与农业接触,实际上也就是与自然接触。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

  使其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个性化需求。

  3.文化性

  休闲农业所涉及的动植物,均具有丰富的历史、经济、科学、精神、民俗、文学等文化内涵。利用这些有趣意的文化知识,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休闲农业游览项目,增加农业文化知识。休闲农业顺应现代旅游潮流的发展趋势。即追求闲雅温轻和适情顺生的生活格调。这种格调就其文化本质而言就是和谐、优美,它昭示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亲密的融合。

  4.可持续性

  就休闲农业的功能而言,就是要实现农业的持续协凋发展。休闲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的有关要求进行,允许在有害物质残留规定范围内适量使用化肥、农药,这不仅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生态环境优美和生物多样性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休闲农业旅游能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育、复育相结合,将农业景观欣赏与知识教育相结合,从而使生产、生活、生态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第一产业在城市化和后丁业社会时期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融合,也展示了21世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目标5.市场性。

  休闲农业的客源主流一般从城市流向农村,原因在于求异乃旅游最基本的驱动因素,城乡的差异、地域的差异、季节的差异造成了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这种定势性。休闲农业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不熟悉和曾经熟悉农业和农村的城市人服务的,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在城市。休闲农业的消费者群体及其特征主要有:

  1)新生代阶层。刚涉足社会的青年人,是积极倡导休闲农业并身体力行的消费者群体。他们思想开放,观念更新快。容易接受新事物。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后,返璞归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他们希望能够体验一下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2)高薪阶层。在丁作与竞争的巨大压力下,他们成为休闲消费的先行者,与新生代阶层构成了休闲消费的主力军。其购买享受与快乐不计成本,目的明确而单一:放松身心,强体健身,把去农村休闲看作是一种时尚。

  3)工薪阶层。工薪阶层主要指大众休闲消费者群体。低廉与合理的价位是吸引他们的有力手段。工薪阶层的休闲消费需求往往受价格水平的限制,适合平民百姓的休闲农业方式会受到他们的欢迎4)老年消费者。随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在总人口巾的比重越来越大,老年消费者群体构成了休闲农业消费的大市场,其休闲消费不受时间限制,只要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价格合理,就能焕发他们的消费热情。特别是一些曾经参加过乡下劳动的老年人,更愿意去感受一下曾经单纯的农作生活。

休闲农业产生的动因

  农村天地广阔,空气新鲜,自然环境优美,山村野趣浓厚,绿色食品多样,农事活动新奇,乡土文化丰富,是一种别具情趣的享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并成为人们外出休闲旅游理想选择。休闲农业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几百年来,人类一直致力于改造世界,而在新的世纪中,人类将会更多地致力于改造自身。据美同学者预测,在稍后几年,休闲的中心地位将会加强,人们的休闲概念将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70%~80%,休闲服务将从标准化和集巾化转向个性化,人们对休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因此,休闲农业将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第二、农村地域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与高楼林立、嘈杂拥挤、污染严重的城市生活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城市居民节假日期间到乡村旅游,可以满足回归自然、感受绿色的愿望。符合其旅游心理需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

  第三、休闲农业具有较强的参与性,正好满足了人们的体验需求。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直接的体验,可以为人们提供内在的自由感。人们参加休闲农业活动和社会互动的不同,会导致休闲投入程度的不同。人们可以现场参与农事活动,了解农业生产知识,亲自采摘农园的绿色蔬菜瓜果。品尝农家饭菜,体会农村生活,接触农村的乡土风情,参加农村举办的民问娱乐活动等。

  第四、休闲农业旅游的路程较近,花费较低,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白费外出旅游的消费行为

  第五、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日前农业经营效益增速缓慢。而生产成本却在逐年增大,主要农产品的季节性、结构性“生产过剩”现象已经产生,农民的收入增长也比较缓慢。休闲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农业及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六、国家越富有,休闲时问就越多,经济综合实力就会得到增强。而休闲农业旅游将会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使消费成为重要的生产动力。公休日的延长,长假的实施,带薪休假的兴起,为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条件。整体上中国公众普遍享有的国家法定假日全年为114d,其中一些群体的闲暇时间拥有量更多,比如学生的寒暑假,全年约140~160d;围家公务员以及外资企业管理人员享有“带薪休假制度,全年约124d。

  第七、高度发展的交通业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此外,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也为城市居民的农村旅游提供了方便条件。

休闲农业的模式选择

  1.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在尊重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倡导,制定鼓励政策,扶持和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但它的发展不是靠行政指令,而是以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来配置资源,实行运营市场化人才市场化、服务市场化。

  2.社区参与模式

  农村社区内的居民受益是休闲农业旅游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使当地居民意识到休闲农业旅游将给他们的社会、经济、环境带来影响。强调居民积极参与,还可让当地居民参与管理和经营,让他们从休闲农业旅游和实际发展中受益,关注休闲农业环境及设施,并积极地给予支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逐渐减少对农业自然生态资源的依赖和破坏[。

  3.营利性组织(企业)主导模式

  由个人或股东所拥有的休闲农业设施是以利益最优化为基本准则的,市场高度敏感和资本优化配置使企业在顺应休闲农业时尚、紧跟时代潮流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变化多样的休闲需求。旅游和农业管理部门应逐步脱离经营管理的主体地位,筹建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公司,并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开放的多元性社会化投资机制和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切实按照市场经济方式和现代企业制度来运作和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功能

  休闲农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

  一是经济功能,可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满足游客对休闲食品的需要;

  二是游憩功能,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的场所和服务;

  三是社会功能,可以促进城乡交流,增进农村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四是教育功能,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业景观的户外教学场所;

  五是环保功能,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提升环境品质,并对游客进行现场的环保教育;

  六是医疗功能,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生生不息的动植物、遍地绿色的草木,以及随处的鸟语花香,是最适合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的场所;

  七是文化功能,休闲农业与农村民俗文化、生活文化和产业文化相结合,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农村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休闲农业的意义

  发展休闲农业主要具有4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二是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三是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

休闲农业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分析[2]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之生活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o世纪3O~4o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己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一租赁。而我国的体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发展前景较好,但是,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竞争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一、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1.中国休闲农业产业规模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休闲农业开始发展,到2l世纪初,休闲农业己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新态势。目前,全国休闲农业特色农户(农家乐)己发展至150多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至120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年接待游客7亿人次,年经营收入达900亿元左右1J。目前,休闲农业产业几乎各县都有,在东部沿海城市郊区尤为多见。仅绍兴一县,休闲农园到2007年就有48家,其中从投资规划看,100元万以下的7家,占15.2%,101万~500万的23家,占50.0%,500万~1000万的8家,占17.4%,1000万以上8家,占17.4%。从经营面积看,23.2hm2以上的有20家,最大的达280hrn2;从实际投入看,已经有资金投资的占总数的3.5%,其中投资100万以下的27家,占58.7%,投入101万~500万的l5家,占32.6%,500万~1000万的1家,占2.2%_2J。

  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彰显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当前应着力解决好基础设施条件差,人才队伍短缺,规划滞后,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2.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分布

  2004年和2005年,国家旅游局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其中,农业观光旅游点112个,占31.2o%;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点60个,占16.7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56个,占15.60%;民俗文化旅游点20个,占5.57%;休闲度假村(山庄)26个,占7.24%;古镇新村39个,占l0.86%;农家乐l8个,占5.01%;自然景区28个,占7.80%。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中国东部地区100个,占49.76%;中部地区65个,占32.1%;西部地区38个,占l8.7%。从省、市、区分布来看,最多的是山东55个,占15.32%,江苏43个,占11.98%,辽宁34个,占9.47%,贵州l8个,占5.01%,安徽、四川各17个,分别占4.74%,河北l5个,浙江、广东l4个,山西13个,河南l2个,广西l1个,内蒙古、新疆各l0个,黑龙江、重庆各9个,北京、甘肃各7个,湖北、云南各6个,江西、上海各5个,其余均在5个以下。

  3.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中国目前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连片开发模式、“农家乐”模式、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等。

  (1)连片开发模式

  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通过水、电、气、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优势开发各种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供城市居民到农业观光园区参观、休闲与娱乐。该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包括体闲度假村、体闲农庄、乡村酒店。该模式在全国各地尤为常见。如上海市郊区、北京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基本上都在采用该开发模式。

  (2)“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体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如成都近郊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就是该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村原有农户310户,总人口650人,总耕地面积45hm2,在农业观光旅游发展鼎盛时期,村旅游接待点共128个,年均接待游客量达50万次以上,旅游年经营收入达2000余万元l3_3。

  目前“农家乐”模式主要提供餐饮服务,在浙江绍兴县,以娱乐(如垂钓)、农家特色餐为主的休闲农庄,占调查总数的41.3%。

  (3)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

  在农民承包地合理流转集中后,建立休闲农园,以“认种”方式让城市居民委托农民代种或亲自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使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投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环节,与农民结成紧密联结关系,体验和参与农业经营和农事活动。该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当时称为“市民农园”,将土地分割为50m2一块,向城市居民招租;后来在不同地区演变成多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如市民种植纪念树、纪念林、市民租赁农舍经营农家乐等。根据2006年最新调查,在苏州旺山休闲农庄,农户将自家住宅的一楼租给城市人来经营餐饮农家乐,租金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

  (4)产业带动模式

  休闲农园首先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后通过休闲农业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者来购买,从而拉动产业的发展。在这类园区,游客除了餐饮旅游,还带回土特产品。如浙江稽东镇的山娃子农庄,100元门票,除50元中餐费,游客在离开农庄时还可带回价值50元的一只土鸡和特色高山蔬菜。园区经营者在该基础上,注册自己的品牌,在自己的种养基地自种蔬菜,自养家禽,并在城里设定销点,或与一些企事业单位挂钩,直销时鲜产品。该模式深受城市民的欢迎。在浙江绍兴县的调查中,采用该模式的园区占总数的37%。

  (5)村镇旅游模式

  许多地区在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将休闲农业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镇建筑型、新村风貌型。如济南市先后重点建设了l3处中心镇和30个重点镇,充分利用小城镇周围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其中历城区仲宫镇、柳埠镇等一批近郊小城镇,已成为城市居民观光、娱乐、度假的休闲农业基地。又如南京市金桂园农庄开发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区桥林镇结合新农村建设而发展休闲农业。他们试图先将农村居民迁移到集中居住点,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和卫生条件,然后利用空出的宅基地开发休闲农庄和庭园经济,发展休闲农业。

  (6)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逛公园休闲方式,而是寻求一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利用节假日到郊区去体验现代农业的风貌、参与农业劳作和进行垂钓、休闲娱乐等现实需求,对农业观光和休闲的社会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国众多农业科技园区由单一的生产示范功能,逐渐转变为兼有休闲和观光等多项功能的农业园区。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型、园林观光型、农业科技型、务农体验型。如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北京“朝来农艺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苏州“未来园林大世界”、珠海农科中心示范基地等,也都吸收了国外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的很多经验和设计理念。

  (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教育活动。农业园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如农业科技园区作为联结科教单位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的重要纽带,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产业孵化提供了实现的舞台。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或科教单位建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与国外的农业科技园区模式极为相似,园区的建立为科教单位和入园企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和“后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辐射推广。

  (8)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二、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之生活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o世纪3O~4o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己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一租赁。而我国的体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发展前景较好,但是,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竞争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一、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1.中国休闲农业产业规模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休闲农业开始发展,到2l世纪初,休闲农业己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新态势。目前,全国休闲农业特色农户(农家乐)己发展至150多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至120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年接待游客7亿人次,年经营收入达900亿元左右1J。目前,休闲农业产业几乎各县都有,在东部沿海城市郊区尤为多见。仅绍兴一县,休闲农园到2007年就有48家,其中从投资规划看,100元万以下的7家,占15.2%,101万~500万的23家,占50.0%,500万~1000万的8家,占17.4%,1000万以上8家,占17.4%。从经营面积看,23.2hm2以上的有20家,最大的达280hrn2;从实际投入看,已经有资金投资的占总数的3.5%,其中投资100万以下的27家,占58.7%,投入101万~500万的l5家,占32.6%,500万~1000万的1家,占2.2%_2J。

  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彰显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当前应着力解决好基础设施条件差,人才队伍短缺,规划滞后,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2.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分布

  2004年和2005年,国家旅游局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其中,农业观光旅游点112个,占31.2o%;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点60个,占16.7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56个,占15.60%;民俗文化旅游点20个,占5.57%;休闲度假村(山庄)26个,占7.24%;古镇新村39个,占l0.86%;农家乐l8个,占5.01%;自然景区28个,占7.80%。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中国东部地区100个,占49.76%;中部地区65个,占32.1%;西部地区38个,占l8.7%。从省、市、区分布来看,最多的是山东55个,占15.32%,江苏43个,占11.98%,辽宁34个,占9.47%,贵州l8个,占5.01%,安徽、四川各17个,分别占4.74%,河北l5个,浙江、广东l4个,山西13个,河南l2个,广西l1个,内蒙古、新疆各l0个,黑龙江、重庆各9个,北京、甘肃各7个,湖北、云南各6个,江西、上海各5个,其余均在5个以下。

  3.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中国目前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连片开发模式、“农家乐”模式、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等。

  (1)连片开发模式

  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通过水、电、气、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优势开发各种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供城市居民到农业观光园区参观、休闲与娱乐。该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包括体闲度假村、体闲农庄、乡村酒店。该模式在全国各地尤为常见。如上海市郊区、北京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基本上都在采用该开发模式。

  (2)“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体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如成都近郊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就是该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该村原有农户310户,总人口650人,总耕地面积45hm2,在农业观光旅游发展鼎盛时期,村旅游接待点共128个,年均接待游客量达50万次以上,旅游年经营收入达2000余万元l3_3。

  目前“农家乐”模式主要提供餐饮服务,在浙江绍兴县,以娱乐(如垂钓)、农家特色餐为主的休闲农庄,占调查总数的41.3%。

  (3)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

  在农民承包地合理流转集中后,建立休闲农园,以“认种”方式让城市居民委托农民代种或亲自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使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投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环节,与农民结成紧密联结关系,体验和参与农业经营和农事活动。该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当时称为“市民农园”,将土地分割为50m2一块,向城市居民招租;后来在不同地区演变成多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如市民种植纪念树、纪念林、市民租赁农舍经营农家乐等。根据2006年最新调查,在苏州旺山休闲农庄,农户将自家住宅的一楼租给城市人来经营餐饮农家乐,租金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

  (4)产业带动模式

  休闲农园首先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后通过休闲农业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者来购买,从而拉动产业的发展。在这类园区,游客除了餐饮旅游,还带回土特产品。如浙江稽东镇的山娃子农庄,100元门票,除50元中餐费,游客在离开农庄时还可带回价值50元的一只土鸡和特色高山蔬菜。园区经营者在该基础上,注册自己的品牌,在自己的种养基地自种蔬菜,自养家禽,并在城里设定销点,或与一些企事业单位挂钩,直销时鲜产品。该模式深受城市民的欢迎。在浙江绍兴县的调查中,采用该模式的园区占总数的37%。

  (5)村镇旅游模式

  许多地区在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将休闲农业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镇建筑型、新村风貌型。如济南市先后重点建设了l3处中心镇和30个重点镇,充分利用小城镇周围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其中历城区仲宫镇、柳埠镇等一批近郊小城镇,已成为城市居民观光、娱乐、度假的休闲农业基地_6J。又如南京市金桂园农庄开发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区桥林镇结合新农村建设而发展休闲农业。他们试图先将农村居民迁移到集中居住点,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和卫生条件,然后利用空出的宅基地开发休闲农庄和庭园经济,发展休闲农业。

  (6)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逛公园休闲方式,而是寻求一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利用节假日到郊区去体验现代农业的风貌、参与农业劳作和进行垂钓、休闲娱乐等现实需求,对农业观光和休闲的社会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国众多农业科技园区由单一的生产示范功能,逐渐转变为兼有休闲和观光等多项功能的农业园区。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型、园林观光型、农业科技型、务农体验型。如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北京“朝来农艺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苏州“未来园林大世界”、珠海农科中心示范基地等,也都吸收了国外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的很多经验和设计理念。

  (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教育活动。农业园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如农业科技园区作为联结科教单位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的重要纽带,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产业孵化提供了实现的舞台。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或科教单位建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与国外的农业科技园区模式极为相似,园区的建立为科教单位和入园企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和“后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辐射推广。

  (8)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二、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休闲农业的开发,实现了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理论认识的不足和实际操作的不到位,尚存一些问题和不足。

  1.休闲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突显

  休闲农业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产生,是缘于这些国家二战后农业普遍萎缩,为了解决萎缩农业问题,而寻找到了被誉为“为疲惫农村注入的强心剂”的农业发展新生机。可以说,突破农业困境,寻找农业新生机也是推动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渐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对观光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公园绿地休闲活动空间与设备不足,工业化与机械化使得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对休闲游憩的需求增加,加上道路交通的改善,公共运输及私人车辆的普遍化,都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

  休闲农业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探索,是拉动内需的加速器,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但是目前其所起的作用和发挥的功能还相当有限,说明休闲农业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2.缺乏定位

  首先,各地的休闲农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建几间小木屋,种些果树,特色不够明显,经营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农家餐饮、垂钓、观光、休闲,农庄之间不能有效地实现协调发展;其次,目前的休闲农庄带动产业的项目很少,即使有带动的,范围也非常有限。

  3.人才缺乏

  多年来各地农村的劳动力特别是有文化的年轻男性劳动力大都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趋向老龄化、女性化,农业后继无人已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能力相对较弱,普遍缺乏开拓能力,从而阻碍农村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农村较多家庭更多依赖“农外”收入,纯农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结果导致农业经营日益粗放,土地生产率和利用率相对较低。

  4.游客集中的市场问题

  游客集中是指游客选择时间的集中和游客群体的集中。根据同济大学袁胜军等人的调查,上海游客选择农业休闲游的时间大多集中在法定假日和周末,各景点双休日和法定假日住房基本饱和,而平时入住率徘徊在30%左右。法定假日选择农业休闲旅游的主要是自驾车族,且以家庭和亲戚朋友为单位;而在双休日,则是单位客户和家庭客户为多。其他城市的休闲农业,该状况更为明显。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在双休日,4000~5000人/d访问园区是常有之事,但在工作日,则往往门可罗雀。游客的过渡集中,使农业休闲设施的利用效率大大下降,增加了接待成本。

  5.休闲农业经营管理问题

  目前,休闲农业所在区域是农民集中区域,一些乡镇为增加政府收入,政策向开发商倾斜,而开发商不顾环境污染,随意处置生活垃极,不顾农民利益,随意压低农民用工和农产品价格,侵害了当地农民的利益,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另一方向各个景点是由不同组织形式投资经营的,各个景点的经营思路、规划等差异很大,要想统一休闲农业旅游市场难度很大7J。各休闲农业景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不能发挥群体优势,也不便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导致恶性竞争和景点建设质量的降低,从而使休闲农业在总体上缺乏吸引力。

  6.休闲农业的品牌化意识不强

  虽然我国相当多的城市日前在开发休闲农业资源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品牌理念,有的品牌甚至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四川成都的“五朵金花”。但在优化经营资源,创造强势品牌意识方面,与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旅游品牌相比较还较大的差距,国内绝人多数休闲农业基本上还没有品牌化意识。没有品牌就意味着没有特色,顾客也就没有挑选的余地。如果休闲农业能形成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那么就可以创造和诱导游客需求,达到游客能在不同的休闲场所品味不同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不同休闲场所和游客多赢的品牌营销策略。当然,这是日前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所不具备需要尽快完善和改造的。

  7.对休闲文化理念发掘不够

  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开展多种经营,提高参与j生,延长产业服务链。农业是一种文化,农村饮食、穿着打扮、节庆、婚嫁、房舍建筑、民歌民谣、古传工艺等乡土文化的差异对都市居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据有关资料调查表明,在发达国家休闲农业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稳定性较强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其最稳定的客源主体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也比较好的人。他们选择休闲农业,主要是在寻找净化空间和淳朴的传统文化氛围。El前,我国城市居民具有的共性特征为很大一部分都市居民曾与“三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怀旧情结。

  从现实情况看,国内休闲农业能够合理挖掘农业文化内涵的还不多,这也是很多休闲农业没有文化底蕴的根本原因。虽然在传统文化上我国主要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为主,但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体现的农业文化差距很大,但各城市在发展休闲农业时盲目跟随的现象比较普遍,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也难以真正达到休闲、娱乐、体验的多重功效。

  8.是缺少配套政策

  休闲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尚需在信贷税收、用地、土地流转、建房等方面予以明确,并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的现状描述和问题分析,可以看出,要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加强休闲农业产业理论研究

  建议政府加强有关理论的研究,从学术和政策研究的角度考察休闲文化、休闲经济、休闲产业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变量关系,以及它们与社会的关系。对基础性的问题进行系统、科学、规范的论证,诸如:我国休闲农业产业、休闲农业经济的划界和统计模型;休闲农业产业与经济结构、与消费政策产业政策宏观经济规划、劳动就业、劳动时间的关系及其对策的问题;转型期我国城乡居民休闲时间的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休闲农业产业相关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特点及趋势的问题;休闲农业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比重的问题;休闲农业经济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的比重问题;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价值和对人文关怀的意义问题等l8J。为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建议成立专门的休闲研究机构,在高等院校开设休闲专业,对上述课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统筹规划,恰当定位

  发展休闲农业首先要因地制宜,搞好总体规划。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及人文特点,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特色,树立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挖掘其蕴藏的文化资源。要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等,与当地的旅游景点连线联网,将发展休闲农业与发展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把休闲农业纳入到大旅游业当中去通盘考虑。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农业生产、园林景观在整体上的和谐与统一。其次,休闲农业的项目规划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在体现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应遵循奇趣性、参与性、益智性、多功能性,体现对农业资源的充分整合功能。第三,制定休闲农业规划时应体现四个结合:一是与当地人文背景、自然资源的结合;二是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加工企业的结合;三是与新农村新面貌、小城镇建设的结合;四是与其他旅游景点的结合。加强休闲农业与其他行业的相互渗透,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使休闲农业形成一个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联的共同发展产业。带动相关产业,搞活地方经济,致富农村百姓。

  3.挖掘休闲农业产业的文化内涵

  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休闲是有意义的、非功利性的,能给人一种文化的底蕴、支撑人的精神。休闲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包括情感、理智、意志、生理、价值、文化及所有组成行动感知领域的一切,也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语言、思维方式角色定位世界观、艺术、组织等等。

  休闲取决于每个个体的经济条件、社会角色、宗教取向、文化知识背景及类似的因素。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重视挖掘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

  4.加强休闲农业产业的科技创新

  休闲农业是休闲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搞好是休闲农业的关键。要充分利用地势资源、环境资源和丰富的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有特色的名优新特农产品。有条件的区域,要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水果、蔬菜、花卉和其他观赏植物,引进工厂化生产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提高观光休闲农业的科技量。

  5.延长休闲农业产业的产业链

  日本开发休闲农业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但近些年才真正大规模发展。近年日本农业外受贸易自由化、内受农业兼业化、人口高龄化的压力,不得不在开拓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提高农业的多重效益上找出路,频频推出故里观光、假日亲子团旅游、家庭自然体养、牧场生活体验等体闲活动。目前,日本休闲农业发展已涵盖观光性牧场、渔村、果园、花园、农园、森林自然保护区等领域。新加坡自建国以来,政府就人力倡导花园城市运动。

  20世纪80年代起,政府又创立十大农业科技园。经过近30年的创建,通过加强城市建筑物垂直绿化、美化,发展绿地网络,建设50多个公园,使现代化大城市巧妙地融合于大自然风光中。在欧美国家,休闲农业发展也具特色、规模。例如:美国华盛顿开辟1O多处大型郊游区,供游钓、野营、骑马等郊游活动。法国巴黎城郊建有许多观光果园,专供游客观光、尝鲜、品酒休闲。英国伦敦城郊沿绿环带建有一大批公园和野餐地,供市民游憩。台湾省的休闲农业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通过开放农园供游客观光、品尝并自销农产品。目前台湾休闲农业进一步围绕经济、生态、游憩、保健、教育、社交等多功能进行综合开发,推出了一系列经营项目。借鉴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我国应抓住农业转型的契机,在郊区适当区域、适当地段适时科学合理的发展休闲农业,并不断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条。

  6.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产业竞争力在确保休闲农业发展生产基础设施的同时,多层次、多元化地培养下一代年轻农业骨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借鉴日本农业发展和日本专家的建议,应拓宽视野,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寻找出路:一是设定确保休闲农业继承者的专业基金会,多方筹集资金,以培养骨干、提高务农者劳动素质,推广普及农业科技、吸收非农人员从事农业等;二是针对休闲农业劳动的实际情况,发挥女性的作用,充分发挥女性能力和开展或活动创造必要条件;三是通过推进研修教育、低利资金的融通、优惠提供土地和信息的网络化等,使本来是农家出身但在农业以外行业就业的优秀人员重返农业,同时吸引非农家出身的人加入从事农业的行列;四是由各级政府和农协举办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普知识、技术讲座等,在社会上形成热爱农业、关心农业、理解农业、支持农业的良好风气;五是重点投资,注重培养一批既懂农业技术,又会经营管理,更善于搞好销售流通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7.加强制度和组织建设

  完善管理体制,保护农民利益在依靠自身的经济规律,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可以组建休闲农业协会,通过制订协会章程,以行业自律行为,相互监督,规范内部经营机制,同时开展业务培训,相互交流经验,进行农庄间的互助协作,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不断吸纳农民就业及增加农民收入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保护农民利益,真正做到致富一方。

  8.注重营销策划,加强市场推广

  根据调查,参加休闲旅游的群体主要是学生和上班族,所占比例分别达到调查样本的37.3%和45.9%。农业休闲旅游的营销,应把目标客户主要锁定在这两个群体上。此外,调查还发现,约46.4%的游客是通过朋友介绍来了解休闲农园的,而通过媒体广告了解的仅占28.3%,这说明休闲农业园区的营销者,应该高度注意园区自身的口碑。在交通方式方面,约有50%的游客喜欢旅游专线方式和定点接送,其次是自驾车,比例有20%,只有18%的游客愿意通过公共交通工具自行前往,这说明如果要进一步扩大休闲农业市场,开设经过景点的旅游专线车辆接送服务非常重要。在市场调查谈到“为什么不愿意参加农业休闲游”的理由时,大多数(57.69%)接受访问者认为农业休闲旅游景点没有吸引力,这进一步说明了当前的休闲农园在营销策划方面的不足,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营销策划放在园区建设之前,并贯穿于整个农业园区的建设和改造的过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休闲农业的开发,实现了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理论认识的不足和实际操作的不到位,尚存一些问题和不足。

  1.休闲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突显

  休闲农业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产生,是缘于这些国家二战后农业普遍萎缩,为了解决萎缩农业问题,而寻找到了被誉为“为疲惫农村注入的强心剂”的农业发展新生机。可以说,突破农业困境,寻找农业新生机也是推动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渐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对观光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公园绿地休闲活动空间与设备不足,工业化与机械化使得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对休闲游憩的需求增加,加上道路交通的改善,公共运输及私人车辆的普遍化,都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

  休闲农业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探索,是拉动内需的加速器,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但是目前其所起的作用和发挥的功能还相当有限,说明休闲农业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2.缺乏定位

  首先,各地的休闲农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建几间小木屋,种些果树,特色不够明显,经营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农家餐饮、垂钓、观光、休闲,农庄之间不能有效地实现协调发展;其次,目前的休闲农庄带动产业的项目很少,即使有带动的,范围也非常有限。

  3.人才缺乏

  多年来各地农村的劳动力特别是有文化的年轻男性劳动力大都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趋向老龄化、女性化,农业后继无人已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能力相对较弱,普遍缺乏开拓能力,从而阻碍农村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农村较多家庭更多依赖“农外”收入,纯农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结果导致农业经营日益粗放,土地生产率和利用率相对较低。

  4.游客集中的市场问题

  游客集中是指游客选择时间的集中和游客群体的集中。根据同济大学袁胜军等人的调查,上海游客选择农业休闲游的时间大多集中在法定假日和周末,各景点双休日和法定假日住房基本饱和,而平时入住率徘徊在30%左右。法定假日选择农业休闲旅游的主要是自驾车族,且以家庭和亲戚朋友为单位;而在双休日,则是单位客户和家庭客户为多。其他城市的休闲农业,该状况更为明显。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在双休日,4000~5000人/d访问园区是常有之事,但在工作日,则往往门可罗雀。游客的过渡集中,使农业休闲设施的利用效率大大下降,增加了接待成本。

  5.休闲农业经营管理问题

  目前,休闲农业所在区域是农民集中区域,一些乡镇为增加政府收入,政策向开发商倾斜,而开发商不顾环境污染,随意处置生活垃极,不顾农民利益,随意压低农民用工和农产品价格,侵害了当地农民的利益,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另一方向各个景点是由不同组织形式投资经营的,各个景点的经营思路、规划等差异很大,要想统一休闲农业旅游市场难度很大7J。各休闲农业景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不能发挥群体优势,也不便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导致恶性竞争和景点建设质量的降低,从而使休闲农业在总体上缺乏吸引力。

  6.休闲农业的品牌化意识不强

  虽然我国相当多的城市日前在开发休闲农业资源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品牌理念,有的品牌甚至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四川成都的“五朵金花”。但在优化经营资源,创造强势品牌意识方面,与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旅游品牌相比较还较大的差距,国内绝人多数休闲农业基本上还没有品牌化意识。没有品牌就意味着没有特色,顾客也就没有挑选的余地。如果休闲农业能形成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那么就可以创造和诱导游客需求,达到游客能在不同的休闲场所品味不同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不同休闲场所和游客多赢的品牌营销策略。当然,这是日前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所不具备需要尽快完善和改造的。

  7.对休闲文化理念发掘不够

  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开展多种经营,提高参与j生,延长产业服务链。农业是一种文化,农村饮食、穿着打扮、节庆、婚嫁、房舍建筑、民歌民谣、古传工艺等乡土文化的差异对都市居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据有关资料调查表明,在发达国家休闲农业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稳定性较强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其最稳定的客源主体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也比较好的人。他们选择休闲农业,主要是在寻找净化空间和淳朴的传统文化氛围。El前,我国城市居民具有的共性特征为很大一部分都市居民曾与“三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怀旧情结。

  从现实情况看,国内休闲农业能够合理挖掘农业文化内涵的还不多,这也是很多休闲农业没有文化底蕴的根本原因。虽然在传统文化上我国主要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为主,但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体现的农业文化差距很大,但各城市在发展休闲农业时盲目跟随的现象比较普遍,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也难以真正达到休闲、娱乐、体验的多重功效。

  8.是缺少配套政策

  休闲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尚需在信贷税收、用地、土地流转、建房等方面予以明确,并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的现状描述和问题分析,可以看出,要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加强休闲农业产业理论研究

  建议政府加强有关理论的研究,从学术和政策研究的角度考察休闲文化、休闲经济、休闲产业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变量关系,以及它们与社会的关系。对基础性的问题进行系统、科学、规范的论证,诸如:我国休闲农业产业、休闲农业经济的划界和统计模型;休闲农业产业与经济结构、与消费政策、产业政策、宏观经济规划、劳动就业、劳动时间的关系及其对策的问题;转型期我国城乡居民休闲时间的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休闲农业产业相关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特点及趋势的问题;休闲农业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比重的问题;休闲农业经济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的比重问题;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价值和对人文关怀的意义问题等l8J。为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建议成立专门的休闲研究机构,在高等院校开设休闲专业,对上述课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统筹规划,恰当定位

  发展休闲农业首先要因地制宜,搞好总体规划。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及人文特点,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特色,树立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挖掘其蕴藏的文化资源。要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等,与当地的旅游景点连线联网,将发展休闲农业与发展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把休闲农业纳入到大旅游业当中去通盘考虑。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农业生产、园林景观在整体上的和谐与统一。其次,休闲农业的项目规划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在体现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应遵循奇趣性、参与性、益智性、多功能性,体现对农业资源的充分整合功能。第三,制定休闲农业规划时应体现四个结合:一是与当地人文背景、自然资源的结合;二是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加工企业的结合;三是与新农村新面貌、小城镇建设的结合;四是与其他旅游景点的结合。加强休闲农业与其他行业的相互渗透,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使休闲农业形成一个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联的共同发展产业。带动相关产业,搞活地方经济,致富农村百姓。

  3.挖掘休闲农业产业的文化内涵

  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休闲是有意义的、非功利性的,能给人一种文化的底蕴、支撑人的精神。休闲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包括情感、理智、意志、生理、价值、文化及所有组成行动感知领域的一切,也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语言、思维方式角色定位世界观、艺术、组织等等。

  休闲取决于每个个体的经济条件、社会角色、宗教取向、文化知识背景及类似的因素。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重视挖掘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

  4.加强休闲农业产业的科技创新

  休闲农业是休闲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搞好是休闲农业的关键。要充分利用地势资源、环境资源和丰富的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有特色的名优新特农产品。有条件的区域,要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水果、蔬菜、花卉和其他观赏植物,引进工厂化生产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提高观光休闲农业的科技量。

  5.延长休闲农业产业的产业链

  日本开发休闲农业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但近些年才真正大规模发展。近年日本农业外受贸易自由化、内受农业兼业化、人口高龄化的压力,不得不在开拓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提高农业的多重效益上找出路,频频推出故里观光、假日亲子团旅游、家庭自然体养、牧场生活体验等体闲活动。目前,日本休闲农业发展已涵盖观光性牧场、渔村、果园、花园、农园、森林自然保护区等领域。新加坡自建国以来,政府就人力倡导花园城市运动。

  20世纪80年代起,政府又创立十大农业科技园。经过近30年的创建,通过加强城市建筑物垂直绿化、美化,发展绿地网络,建设50多个公园,使现代化大城市巧妙地融合于大自然风光中。在欧美国家,休闲农业发展也具特色、规模。例如:美国华盛顿开辟1O多处大型郊游区,供游钓、野营、骑马等郊游活动。法国巴黎城郊建有许多观光果园,专供游客观光、尝鲜、品酒休闲。英国伦敦城郊沿绿环带建有一大批公园和野餐地,供市民游憩。台湾省的休闲农业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通过开放农园供游客观光、品尝并自销农产品。目前台湾休闲农业进一步围绕经济、生态、游憩、保健、教育、社交等多功能进行综合开发,推出了一系列经营项目。借鉴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我国应抓住农业转型的契机,在郊区适当区域、适当地段适时科学合理的发展休闲农业,并不断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条。

  6.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产业竞争力在确保休闲农业发展生产基础设施的同时,多层次、多元化地培养下一代年轻农业骨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借鉴日本农业发展和日本专家的建议,应拓宽视野,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寻找出路:一是设定确保休闲农业继承者的专业基金会,多方筹集资金,以培养骨干、提高务农者劳动素质,推广普及农业科技、吸收非农人员从事农业等;二是针对休闲农业劳动的实际情况,发挥女性的作用,充分发挥女性能力和开展或活动创造必要条件;三是通过推进研修教育、低利资金的融通、优惠提供土地和信息的网络化等,使本来是农家出身但在农业以外行业就业的优秀人员重返农业,同时吸引非农家出身的人加入从事农业的行列;四是由各级政府和农协举办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普知识、技术讲座等,在社会上形成热爱农业、关心农业、理解农业、支持农业的良好风气;五是重点投资,注重培养一批既懂农业技术,又会经营管理,更善于搞好销售流通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7.加强制度和组织建设

  完善管理体制,保护农民利益在依靠自身的经济规律,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可以组建休闲农业协会,通过制订协会章程,以行业自律行为,相互监督,规范内部经营机制,同时开展业务培训,相互交流经验,进行农庄间的互助协作,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不断吸纳农民就业及增加农民收入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保护农民利益,真正做到致富一方。

  8.注重营销策划,加强市场推广

  根据调查,参加休闲旅游的群体主要是学生和上班族,所占比例分别达到调查样本的37.3%和45.9%。农业休闲旅游的营销,应把目标客户主要锁定在这两个群体上。此外,调查还发现,约46.4%的游客是通过朋友介绍来了解休闲农园的,而通过媒体广告了解的仅占28.3%,这说明休闲农业园区的营销者,应该高度注意园区自身的口碑。在交通方式方面,约有50%的游客喜欢旅游专线方式和定点接送,其次是自驾车,比例有20%,只有18%的游客愿意通过公共交通工具自行前往,这说明如果要进一步扩大休闲农业市场,开设经过景点的旅游专线车辆接送服务非常重要。在市场调查谈到“为什么不愿意参加农业休闲游”的理由时,大多数(57.69%)接受访问者认为农业休闲旅游景点没有吸引力,这进一步说明了当前的休闲农园在营销策划方面的不足,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营销策划放在园区建设之前,并贯穿于整个农业园区的建设和改造的过程。

案例二: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分析[3]

  一、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的研究综述

  关于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在理论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哈罗德·英尼斯和格雷格等人,他们提出了农业资源开发增长理论。其主要观点为: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扩大耕地和牧场的面积是增加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因此得出,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是农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是,资源开发模型也存在重大缺陷,众所周知,因为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所以基于资源开发模型的农业的增长模式在长期内是不可持续的。再如钱纳里的结构转换增长理论,虽然他没有专门研究和系统的论述农业增长问题,但是在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作为传统经济部门的主体,农业符合结构转换所包含的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化条件,因而可以将他的结构转换理论视为农业发展的理论。该理论见诸于1988年出版的《工业化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在书中,钱纳里认为,在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农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会显著下降。与此同时,农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转换是相得益彰的,一方面,农业资源流出农业部门促使农业份额减少,另一方面,农业资源的替换改善了农业质态并提高了农业现代化程度。钱纳里认为,经济结构的升级转换对农业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在经济结构升级转换的过程中,高效率的资源替代了低效率资源,进而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产出随之增长。

  二、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1.休闲农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了农民增收,稳定了农产品市场,实现了农业跨越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世界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两类方式:第一类是农业产业结构效益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在演进的过程中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提高。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第一、二产业转变为农业第三产业,在转变过程中资金、技术、资源等实现了效益流动,产业结构优化带来了农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第二类是转换能力优化,其中包括农业产业对于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对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产品市场供求的掌控能力以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能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整合自然及社会资源,实现农业转换能力优化,可以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数量及质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休闲农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将农业生产资源转变为农业资本,将生态环境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将农村民俗资源转变为农耕文化资本产业化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现有2.5亿左右的农户,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产品单一,利润低的问题,休闲农业提升了农村产业结构,对于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休闲农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休闲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较少,就业成本偏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方向。休闲农业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在当地创业、就业和增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馆业以及旅游商品、纪念品加工业,因此能促进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休闲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休闲商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无形商品迎合了都市居民的休闲需求。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乡村旅游业就业的特点是就业面宽,受众范围广,特别是大量工作并不需要特殊的技术,所以可为广大农村青年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据世界各国统计,旅游业直接就业所带来的关联就业机会的就业人数之比为1:5,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据农业部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8月,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l4个省市区,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43035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823家,年实现收入806.7亿元,带动就业近200万人,其中农民就业达159.5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2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5亿元。

  3.休闲农业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有促进作用,可以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使农村走上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等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休闲农业推动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优美的大自然和农村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的出现,可以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叠加优势,农民在从事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提高了人文素质,增进城乡交流和互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缩减城乡差别,客观上改善了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从而顺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城乡旅游经济和谐发展的“绿色通道”。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培育主导产业

  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有效载体,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休闲农业产业区应注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规模化生产格局。引导休闲农业企业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产业支撑,力争每个休闲农业企业都培育1-2个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

  2.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我们可以一个村或一个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产业群为基础,有序推进休闲农业园区建设,打造良好发展平台。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兴办建设规模大、产业基础强、服务功能全、经营效益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休闲农业企业,同时发动周边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的休闲农业企业和农家乐,建设成为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园区。

  3.优化休闲农业发展环境

  环境对于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制定和落实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要对已出台的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和修订完善,增强政策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金融部门把休闲农业列入信贷支持重点。进行融资体制改革,推出一些试点项目,以期在竞争性领域形成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新机制。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机构,为休闲农业企业融资打开方便之门。减轻企业负担,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统钎.乡村旅游 理论·案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
  2. 唐步龙.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8
  3. 孙妍.刍议休闲农业与经济发展[J].《经济师》.2010,8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2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休闲农业"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60.10.58.* 在 2011年5月5日 15:26 发表

文章不错,对了解休闲农业总体发展情况很有帮助。

回复评论
119.39.31.* 在 2013年1月13日 18:40 发表

很好,认真看看,很有启发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