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企业审计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企业审计(Enterprise Audit)

目录

什么是企业审计

  企业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赖、利用内部控制, 依法对企业的财政财务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 鉴定、评价经济责任, 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经济监督活动。

企业审计的作用[1]

  1.维护财经纪律和经济秩序的需要

  保持良好的经济秩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市场经济使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使我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但是,应该看到市场经济本身也有其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如果离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让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就难以避免自发性、盲目性,乃至破坏作用。另外,企业出现的腐败行为、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十分严重,这也是缺乏审计监督的结果。

  2.促进廉政建设的需要

  克服消除腐败现象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败的一项长期斗争。要有效地遏制和惩治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腐败问题,除了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外,还应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加强对权力运用的制约,并使这项工作法制化、日常化。

  3.揭露企业经济资料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

  会计资料及其他各种经济资料,应该真实、正确、合理、合法地反映经济活动的事实。但不少企业的经济资料不仅存在错误,而且存在着有意造假现象,以图掩饰非法的经济行为。通过审计的检查监督,不仅可以揭露出经济资料的错误和舞弊,而且还可以揭发经济业务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从而进一步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和考查有关管理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4.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通过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发现影响被审计单位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并针对问题的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这样就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改善物质技术条件和人员管理素质,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审计的方法[1]

  企业审计的方法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收集审计证据采用的技术和手段的总称。方法的选用是否适当,对于审计结论的正确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

  1.由因导果审计方式

  如在以差错弊端或资产、负债账项的真实性、合法性作为目的的审计中,多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从会计账目、会计凭证及其所反映的各项经济业务的审查取证评价开始,最后综合归纳形成最终的成果.据以证实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这种审计程序和方法.在内部控制机制薄弱,经营情况比较混乱的情况下,经常采用。

  2.由果导因审计方式

  或称结果导向审计程序,它与由因导果审计程序相对应。它是以企业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为起点,逆会计处理程序,对会计报表项目变化较大,显示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追索性的审查取证与评价,直至找到最终引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化不真实、不合规和违法违纪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找到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用以作为见证会计报表真实性、合法什,提出审计意见的依据。在过去以审查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业务中,多采用这种方式。现在对一些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管理状况不太理想的企业,采用判断抽样审计方法时,也多采用这种程序:3.制度导向审计方式它是以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评价为起点,通过查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和未实施的缺陷,对相应的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的测试,按照会计处理程序对其明纠账户记录或会计凭证所反映的内容进行详查或抽查,查出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这种以制度导向的审计程序,结合抽样审交,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资源.有助于减少审汁风险.是现代企业财务审计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风险加剧审计风险度也不断增大,因此,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开始研究将企业时务审计由制度基础审计,转向为以审计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式。

企业审计的技术方法[1]

  1.检查

  检查包括审计人员对会计记录和其他书面文件可靠程度的审阅、复算和核对。

  (1)审阅

  审阅是指对被审单位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内容及经营计划预算决策和其他资料进行详细的、搜索性的审查和研究,以确定其是否真实、合法.是否存在需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查的重要项目。

  审阅一般包括的内容有:。

  ①原始凭证的审问。应注意有无涂改或伪造现象;记载的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是否有业务负责人的签字;手续等其他相关要素是否完备。

  ②记账凭证的审阅。应注意摘要是否清楚正确;所使用的会计科目是否合规正确;金额是否正确;其他相关要素是否完整等。审阅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是否相符一致。

  ③会计账簿的审阅。应注意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其他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经济业务发生的频率是否合理正常:账户余额是否异常等。

  ④会计报表的审阅。应注意其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其他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于应揭示的重要问题是否在附注中做了充分披露;形式是否合规等。

  ⑤其他资料的审阅。如对会议记录、业务资料、重要经济合同的审阅等。

  (2)复算

  复算就是对相关账项、资料的数据重新进行计算.验证数据计算的正确性。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复算的内容有:①原始凭证的复算。对原始凭证中金额、小计、合计等进行复算。

  ②记账凭证的复算。复算记账凭证借方、贷方发生额合计是否正确并相等。

  ③会计账簿的复算。复算账簿记录中的发生额合计、余额是否正确。

  ④会计报表的复算。复算会计报表中的相关计算是否正确,如小计、合计、总计等。

  ⑤复算其他资料中数据计算的正确性

  (3)核对

  核对就是通过将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上以上的记录和数据进行比较对照,验证其是否相符,同时查明各个记录间的连续性。通过复核,寻找不同记录间存在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导致的后果。

  2.监盘

  监盘审计人员通过现场监督被审计单位各种实物资产货币资金有价证券等的实地盘点,同时实施适当抽查,以确定实物资产是否真实存在并与账面数量是否相符,查明有无短缺、毁损及贪污、盗窃等问题存在。

  一般而言,实物资产的盘点应由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人员只进行现场监督;对于贵重的物资,审计人员还可抽查复点。尽管通过监盘通常能收集到最可靠的证据,但是监盘法有其局限性,它只能对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提供有力的审计证据,但却不能保证赖审计单位对资产拥有所有权,并且也不能对该资产的价值和完整性提供审计证据。

  3.观察

  观察是审计人员在现场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仓库保管情况等所进行的查看和调变。一些资产,如存货,对被华计单位活动的观察可以成为重要审计技术;有些重要控制,如职责分割,也只能出直接观察来核实。此外,在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制度获得总体了解,以及发现可疑情况方面,观察也是一个重要技术。

企业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辩证关系[2]

  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方面, 审计工作既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力监控, 能有效协助企业管理部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促进了内部控制概念的演进; 另一方面, 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完善改变了审计的范围和时间。历史上, 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完善及审计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利用与重视促使了审计方法的转变, 推动了现代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二者各自独立, 但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审计工作是对内部控制的有力监控。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 需要外部工作的监控来加以保证, 企业的内部控制核查与评价一般是通过内部审计初步把关,也即首先由企业对自身内部控制系统作出全面自我评价并出具对外报告, 再通过外部审计人员作出再次评价, 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对内部控制的审计促使企业管理部门真正关注内部控制的缺陷, 实实在在地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也促使审计人员为降低审计风险竭力协助企业管理者改进内部控制。从而推动公司治理的效率提高和机制优化, 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同时, 审计工作的开展也能增加企业对外披露的信息的可靠性, 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上市企业的透明度。

  (二) 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完善改变了审计的范围和时间。审计证据包括资料证据和核查证据, 审计理论告诉我们, 资料证据和核查证据之间存在一种反比例关系,即资料证据完整时核查证据就可以相应减少, 而如果资料证据质量不高, 则要想达到确定的审计标准, 就必须增加核查证据。

  内部控制确保经济业务处理的合理有效性和增强会计记录的可靠性的职能可以有效提高资料证据的质量, 从而,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越完善, 资料证据就越可信, 其依赖和利用程度也就越高, 也就可以减少核查证据, 缩小审计范围, 节省审计时间。

  (三) 企业审计工作要以内部控制为依托。最新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主张企业审计工作以内部控制为依托, 强调风险评估时,如果仅通过实质性程序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应当考虑依赖相关控制的有效性, 并对其进行了解、评估和测试。

  其对内部控制运用更加全面, 要求考虑内部控制的五个因素, 即控制环境、管理部门的风险评价会计信息与传递系统、控制行为和监督。由于内容的扩展, 内部控制制度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演变为内部控制结构

  (四) 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进了内部控制概念的演进。人们对内部控制认识的不断深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又来自于审计活动的要求, 最突出的例子是内部控制结构三分法的出现。20 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审计执业环境风险的加大和人们风险意识的加强, 审计人员开始越来越多的将风险分析与控制的方法引入审计程序, 从而制度基础审计开始向风险基础审计发展, 相应地, 内部控制的“制度二分法”概念(内部控制分为“会计控制管理控制”两部分) 也过渡到了“结构三分法”(内部控制制度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三部分组成)。

  (五) 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完善促使了审计方法的转变。由于内部控制的基本职能包括确保经济业务处理的合理有效性和增强会计记录的可靠性, 所以有效地利用和依靠企业的内部控制, 能减少对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的审计数量, 这就改变了传统方法中的审计实务需要逐笔核对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的做法。历史上, 内部控制概念的每一次扩展, 都引起了审计方式的巨大变革, 从账目基础审计到制度基础审计,再由制度基础审计到风险基础审计, 审计取证方式的这些变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内部控制概念的扩展。

  (六) 内部控制扩展了审计对象的范围。企业内部控制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制度及活动来实现的, 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需要审计工作的监督评价加以保证。审计的监督评价活动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缺陷, 协助企业加以修正与改进,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执行, 从而内部控制就成了审计的对象。这就扩展了审计对象审计目标, 扩大了审计对象的范围和审计人员的责任。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不仅促使了经营审计、合规审计、效率审计等新的审计分支的出现,而且推动了现代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企业审计案例分析

案例一:我国金融企业审计的问题及对策[3]

  ;一﹑我国金融企业审计面临的问题

  对于金融企业审计行业来说,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建立起的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至今不过十多年的时间,就经历了相当于美国100多年的证券市场发展史。与相对成熟的金融审计市场相比,不少方面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审计在目标、内容、手段上还处于传统金融审计的范畴。目前我国还处于传统的金融审计阶段,或者说正在从传统金融审计向现代金融审计过渡。其审计对象是银行和传统的非银行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

  2、审计透明度不高,大多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威胁。在证券审计市场上,证券审计市场的购买者购买的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服务。该质量很难鉴定的原因主要是判断审计信息所需的专业能力较高,而许多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是其所购买的金融证券在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价差,因此不会花太多的时间研究公司的财务报告。加之使用报告的目的又因人而异,无法根据结果来判断审计质量

  3、传统的范畴引起了现代审计监管体制的“真空地带”。虽然,我国目前兼容了法定型监管体制和自律型监管体制,但对该行业的立法与实际的客观要求相比,相差甚远。领域内尚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仅仅呈现出割裂的大陆板块局面,很不利于审计整体功能的发挥。并且,所出台的条文大多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暂行条例等来管理证券市场,法规的不配套、不健全。一方面,导致了审计分工不明、职责不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形成了审计辐射不到的真空地带,造成了“重复”与“空白”并存的现状。

  二﹑对于金融企业审计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1、做好风险导向审计。是否顺序递进地实施风险监控,这是审计应注意的最首要的问题。定期或不定期的稽核,出具内部稽核报告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一个层面。审计人员应提请公司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分析、研究公司经营管理的风险隐患及其整改措施,完善对业务运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和反馈制度,及时发现的解决公司运作中存在的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稽核”,是广义的业务、财务及其他方面的审核,属于综合的范畴。当然,公司也应按照自己经营活动的性质和功能,建立适合自己的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内部授权制度。

  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关注交易不进场这一制度的执行,这一项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客户开户后,公司需将客户保证金打入期货交易所,客户的交易指令通过期货公司下到交易场所内。但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公司为获取手续费,欺骗客户,未将客户交易下进场内。

  2、加重内部控制测试的力度。这里所指的是,企业内需按照现、权、利相匹配的原则,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对重点岗位、重点业务、重要的空白凭证、重要的财物等要特别加强监控。会计、财务、结算等重要的岗位要严格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轮换。在法人管理制度,“三会一经理”制度依照《公司法》建立,有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依据法律和公司章程行使职权。

  在审计时如果加重对内部机构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设置和明确而合理的授权分责制度、法人管理制度上的关注,也就能很好的避免原有法规难以适应变化的审计业务所造成的“制度空挡”,缓和现代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给传统审计带来的巨大冲击。

  3、审计内容要有所延伸。审计内容要有所延伸不是单纯的考查审计对象的财政收支等局部信息,而要关注其运营质量﹑运营风险资产质量这三个方位的信息,关注公司的所在领域的风险性和效益性。

  (1)针对营运质量来说,由于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新的业务出现而产生新的交易方式,这就为管理阶层的逆向选择提供了很隐蔽的利用空间。例如,即便是营业部管理做到了“四统一”,也可能存在营业部承包的个别现象。因此,注册会计师要对公司管理质量作出评价,比较直观的判断就是:账面显示没有资金拨付且营业部费用核算极为随意的,即可判定是承包行为。擅自对营业部进行个别承包,往往是公司营运质量低下或即将恶化的“预兆”。

  (2)加强对非客户资金混合核算和客户编码的审计力度,能有效判断公司的运营风险。由于证券﹑信托公司开户、清户自由便利,个别不合法者会串通公司内部人员将非交易用途的资金,以期货公司做为中转站,从事特殊目的的活动,从而给公司带来非交易的风险。此外,公司根据有关规定为每一个客户单独开立专门账户、设置交易编码,不得进行混码交易,也是防范运营风险的一重要方法。

  (3)对客户抵押物品的核查是判断公司资产质量的一重要关注点。按照现行的有关规定,客户可以以国债、标准货物栈单(提货单)等物品做抵押用作保证金进行交易活动。而这些抵押物品是要过户到经纪公司名下,然后再由经纪公司营业部拿到期货交易所办理抵押的。为此,审计小组在对客户抵押物进行核查时,应该注意把握:客户在使用抵押品释放的交易保证金进行期货交易时,是否按照低于交易所释放的交易金额进行期货交易,有无超保证金进行透支交易的行为等。

  4、促进金融审计秩序规范,从形式上和实质上确保审计的独立性:

  (1)改进对审计信息购买权的配置。审计信息的买者与卖者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审计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此时的最佳选择是把审计信息的购买权配置给与上市公司利益相关最大﹑最需要审计信息的使用者,再由这些使用者形成一个组织来行使这个购买权。此时,可避免拥有审计信息购买权的使用者在购买审计信息时,不顾或损害其他使用者的利益,也可避免重复审计和资源的浪费。由此可看到:将审计信息的购买权分割开来配置并不是不可行的,而应是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因地制宜,找出最佳方案。

  (2)健全金融审计监管体制“真空”地带。借鉴海外经验,通过建立几部主要的法律法规来监管整个审计市场,在保证整个市场能有效运行,防止欺诈,暗箱操作内幕交易等方面有着权威地位。与此同时,建立一个多层次,功能比较完备的金融审计行业监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应有个一直处于核心地位的专业组织被政府赋予了很大的决策和管理权限,有着行业权威的表率。另外,以法律的形式引入群众监管机制,在网站上公开披露审计对象以及审计结果,更好地调动群众地监管力度和提高金融审计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陈洪亮.企业审计工作管理探讨[J].《财经界》.2009年第12期
  2. 万春英.论企业审计与内部控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7(09)
  3. 潘杨阳.我国金融企业审计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2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KAER,连晓雾.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企业审计"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