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斯瑞尼瓦桑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T.N.斯瑞尼瓦桑(Thirukodikaval Nilakanta Srinivasan(T.N.Srinivasan))目錄 |
T.N.斯瑞尼瓦桑(T.N.Srinivasan)印度經濟學家,耶魯大學教授。是一位新古典思想的堅定信仰者,當代著名的國際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家。
他1933年出生於印度蒂魯伯蒂,早年獲印度馬德拉斯大學數學學士學位(1953)與碩士學位(1954),進入耶魯大學學習,在1958年、1962年先後獲得了經濟學碩士和哲學博士(Ph.D)學位。畢業後,他隨即在印度統計學院任教多年。1977年在世界銀行工作了三年後,他於1980年重返耶魯大學,成為S.C.帕克講座經濟學教授至今,並於1997—2000年擔任經濟學系主任。
他是經濟計量學會、美國哲學協會資深會員;美國科學與藝術研究院、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曾經獲得印度經濟計量學會馬哈蘭諾比斯(Mahalannobis)紀念獎。由於在國際貿易理論和經濟發展理論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貢獻,2003年他被美國經濟學聯合會授予資深會員獎(Distinguished Fellow Award)。
他研究領域廣泛,包括國際貿易、發展理論、農業經濟學以及微觀經濟理論。
在經濟學研究中,斯瑞尼瓦桑和巴格瓦蒂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其合作成果包括有:《印度外貿體制與經濟發展》(1975)、《國際貿易講義》(1983, 1998)、《印度的經濟改革》(1993)、《發展中國家與多邊貿易體制》(1998)等著作。
(1)經濟發展和增長理論
由於二戰後重建和發展中國家的興起,國際經濟發展與增長理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方興未艾的發展時期。其中,大約在1960年出現的黃金律是增長理論和發展經濟學上的一個突出成果,黃金律是資本積累法則:在所有的平衡增長路徑上,能夠達到並保持最大值的人均消費的資本邊際產出等於外生的勞動生產率與折扣率之和。它意味著:“每一代人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來儲蓄,而這部分收入正是這一代人要其前輩為之準備的。”這一法則的命名源自聖經行為的“黃金法則”,被幾位學者同時發現。大多數發現者是一些初出茅廬而尚未起飛的理論家,他們根據已有的一些模型開展研究工作,最早發表這個成果的是費爾普斯、費爾普斯等人,但後來同是耶魯的斯瑞尼瓦桑也獨立地有所發現,他先後於1962年發表了《投資標準和生產的技術選擇》,1964年發表了《兩部門增長模型中的最優儲蓄》,開拓性地開展了兩部門最優增長問題的研究。誠然正如列昂惕夫所說,一位學者的水準可以由他的第一篇公開發表的論文來衡量。1962年剛剛初出茅廬的斯瑞尼瓦桑的第一篇論文是《投資標準和生產的技術選擇》,索羅曾對此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該文發表在《耶魯經濟論文》上,也是他的博士成果的結晶,斯瑞尼瓦桑集中地討論在兩部門增長模型中的技術選擇問題。這一問題吸引了當時眾多經濟學家們的共同關註——當進行一項投資項目時,一個發展中國家如何在各種可供選擇的生產技術中確認出最好的資本密集程度和勞動密集程度?顯然,一個良好的選擇標準能夠獲得投資收益以達到更長時期的經濟增長。斯瑞尼瓦桑列舉了諸如利本斯坦、錢納里、阿瑪蒂亞·森等人不同的解決方法,在反覆比較說明瞭這些方法之後,他指出,Khan和錢納里提出了社會邊際生產率的概念,利本斯坦等人則提出了邊際單位資本投資比例的概念,森等人提出了再投資剩餘的概念。這些概念都有其重要性,但它們也有一個共同的不足之處:他們都只是在靜態的分析框架中展開增長問題的分析,他們沒有貫徹前後一致的長期增長的模型,而只是對一個個單一的項目進行經濟學意義的揭示。在實踐上這些是必需的,但對於要探討和闡明關於發展中國家的最優化資本密集程度的選擇問題則是遠遠不夠的。
(2)國際貿易理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問題
在研究兩部門增長模型時,斯瑞尼瓦桑意識到在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它們缺乏一個強有力的資本品部門,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可以從發達國家輸入的先進機器設備以促進工業化,這樣國際貿易就會改變這些國家的技術選擇。所以,他把研究重心開始傾註於國際貿易理論方面,並且在理論研究中始終沒有脫離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這根主線。長期從事國際貿易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中,他與同樣來自印度的巴格瓦蒂教授堪稱黃金搭檔,著述頗豐,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們合著的《國際貿易講義》。該書內容系統、論述全面、邏輯嚴密、分析透徹,既是一本國際經濟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的經典教材,又是對他倆多年合作研究的一個總結,集中了當時最新的理論成果。斯瑞尼瓦桑嫻熟地運用一般均衡模型來展開對國際貿易問題的分析,主要從國際貿易角度出發來研究、考察和論證貧困化增長——扭曲經濟——尋租現象,內容涉及“扭曲經濟”中關稅與配額、要素積累、國內與國際要素的流動、外援和其他資本流入等經濟政策因素對福利的影響。
增長性貧困,是指當經濟擴張時產出的增長有可能導致貿易條件的惡化,進而抵消了擴張所帶來的收入效應,使得增長中的經濟反而會出現實際收入的減少。這一現象首先是由巴格瓦蒂、約翰遜發現的,前者在1958年指出,由於貿易條件的惡化,一個經濟體中的貿易部門出現了壟斷力量,但實行的卻是次優的自由貿易政策。後者在1967年提出,小國實行的關稅政策基於既定的貿易條件,次優政策都會造成損失,這些損失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逐步加重,並會超過增長的初期收益。巴格瓦蒂意識到之所以出現貧困化增長,原因就在於存在著市場扭曲。爾後,各國經濟學家們紛紛將貧困化增長理論正式地引入經濟扭曲和政府干預的中心理論之中。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斯瑞尼瓦桑在與巴格瓦蒂的合作中進而又衍生出了直接非生產性尋利理論(DUP理論)。當時,尋租理論作為新古典政治經濟學興起的重要標誌之一,吸引了眾多不同領域的經濟學家的關註,其中包括以布坎南、塔洛克等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以斯蒂格勒、斯蒂格利茨為代表的研究政府管制的經濟學家,而以斯瑞尼瓦桑和巴格瓦蒂等人為代表的國際經濟學家,他們獨樹一幟地從國際貿易的角度出發,首先從關稅角度來分析這一現象。DUP活動是指,雖然能夠產出經濟上的收益,但是它既不會直接產生傳統效用函數中包含的商品或勞務,也不會直接產生傳統效用函數中所包含的中間商品或勞務。在貿易政策制定和清除貿易壁壘領域,“直接非生產性尋利活動”這一名詞描述了使用實際資源通過尋租、尋求政府補貼和政策干預來獲得收入的現象,它不僅將“尋租”這個概念擴展到了國際領域,還為國際貿易的深入發展掃清了道路。20世紀80年代以來,斯瑞尼瓦桑等人對國際貿易領域中的尋租現象的研究成果見諸一系列重要的論文中,如斯瑞尼瓦桑與巴格瓦蒂合作完成的《尋利:關稅理論概論》、《DUP院外活動的福利後果》、斯瑞尼瓦桑與巴格瓦蒂及布萊希合作而成的《DUP活動與經濟理論》。其尋租模式被稱之為“巴格瓦蒂——斯瑞尼瓦桑模式(B-S模式)”。
斯瑞尼瓦桑對經濟學的貢獻同樣可以引用美國經濟學聯合會授予他傑出資深會員的頌詞來概括:
“自1980年以來就在耶魯大學任塞繆爾·帕克講座經濟學教授的T.N.斯瑞尼瓦桑是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領域內的著名人物。在國際貿易理論領域,他與賈格迪什·巴格瓦蒂和已故的V.K.拉馬斯瓦米闡明,對貿易政策進行政府干預並非明智之舉,即便這類干預一般來說似乎可能有合理的理由,這一論點為目標貿易政策奠定了基礎。這一論證也是對具有欺騙性的保護主義觀點的荊棘叢的開刀。他後來的實證工作一再指向當時流行的進口替代和管制政策的種種無效率之處。他對國際貿易理論的其他重要貢獻包括對有效保護的一般均衡理論和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他新近的研究,如對國際勞工標準等的研究,已使得許多對全球化的簡單化攻擊有所收斂。
他在經濟發展方面的理論和實證工作覆蓋從不確定性下的最優增長、避稅、農村市場契約、農業制度與技術、可應用的一般均衡模型到印度的規劃、收入分配和貧困問題等等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話題。他新近的研究提出了若幹支持印度經濟改革的最強烈的觀點。
在移居美國之前,斯瑞尼瓦桑是印度統計學院的學生和教師。40多年來,他一直是印度經濟政策辯論和研究的積极參与者。他是3捲本《發展經濟學手冊》的合作編輯,該書為過去幾十年來本學科的進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南。他也是發展研究領域的首要期刊《發展經濟學雜誌》的合作創刊者,並擔任為期4年的《計量經濟學報》的合作編輯。
就像他的朋友和同事們所瞭解的那樣,T.N.乃是最為多才多藝的經濟學家之一。他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人,常常通過他那睿智的頭腦(以及善辯的言辭)來表達他的觀點,數十年來,這些觀點震撼和啟發了國際學術界的許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