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斯瑞尼瓦桑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T.N.斯瑞尼瓦桑(Thirukodikaval Nilakanta Srinivasan(T.N.Srinivasan))目录 |
T.N.斯瑞尼瓦桑(T.N.Srinivasan)印度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是一位新古典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当代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家。
他1933年出生于印度蒂鲁伯蒂,早年获印度马德拉斯大学数学学士学位(1953)与硕士学位(1954),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在1958年、1962年先后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和哲学博士(Ph.D)学位。毕业后,他随即在印度统计学院任教多年。1977年在世界银行工作了三年后,他于1980年重返耶鲁大学,成为S.C.帕克讲座经济学教授至今,并于1997—2000年担任经济学系主任。
他是经济计量学会、美国哲学协会资深会员;美国科学与艺术研究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经获得印度经济计量学会马哈兰诺比斯(Mahalannobis)纪念奖。由于在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2003年他被美国经济学联合会授予资深会员奖(Distinguished Fellow Award)。
他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国际贸易、发展理论、农业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理论。
在经济学研究中,斯瑞尼瓦桑和巴格瓦蒂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其合作成果包括有:《印度外贸体制与经济发展》(1975)、《国际贸易讲义》(1983, 1998)、《印度的经济改革》(1993)、《发展中国家与多边贸易体制》(1998)等著作。
(1)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
由于二战后重建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国际经济发展与增长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其中,大约在1960年出现的黄金律是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上的一个突出成果,黄金律是资本积累法则:在所有的平衡增长路径上,能够达到并保持最大值的人均消费的资本边际产出等于外生的劳动生产率与折扣率之和。它意味着:“每一代人把收入的一部分用来储蓄,而这部分收入正是这一代人要其前辈为之准备的。”这一法则的命名源自圣经行为的“黄金法则”,被几位学者同时发现。大多数发现者是一些初出茅庐而尚未起飞的理论家,他们根据已有的一些模型开展研究工作,最早发表这个成果的是费尔普斯、费尔普斯等人,但后来同是耶鲁的斯瑞尼瓦桑也独立地有所发现,他先后于1962年发表了《投资标准和生产的技术选择》,1964年发表了《两部门增长模型中的最优储蓄》,开拓性地开展了两部门最优增长问题的研究。诚然正如列昂惕夫所说,一位学者的水准可以由他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来衡量。1962年刚刚初出茅庐的斯瑞尼瓦桑的第一篇论文是《投资标准和生产的技术选择》,索罗曾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该文发表在《耶鲁经济论文》上,也是他的博士成果的结晶,斯瑞尼瓦桑集中地讨论在两部门增长模型中的技术选择问题。这一问题吸引了当时众多经济学家们的共同关注——当进行一项投资项目时,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生产技术中确认出最好的资本密集程度和劳动密集程度?显然,一个良好的选择标准能够获得投资收益以达到更长时期的经济增长。斯瑞尼瓦桑列举了诸如利本斯坦、钱纳里、阿玛蒂亚·森等人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反复比较说明了这些方法之后,他指出,Khan和钱纳里提出了社会边际生产率的概念,利本斯坦等人则提出了边际单位资本投资比例的概念,森等人提出了再投资剩余的概念。这些概念都有其重要性,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他们都只是在静态的分析框架中展开增长问题的分析,他们没有贯彻前后一致的长期增长的模型,而只是对一个个单一的项目进行经济学意义的揭示。在实践上这些是必需的,但对于要探讨和阐明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最优化资本密集程度的选择问题则是远远不够的。
(2)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问题
在研究两部门增长模型时,斯瑞尼瓦桑意识到在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它们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资本品部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可以从发达国家输入的先进机器设备以促进工业化,这样国际贸易就会改变这些国家的技术选择。所以,他把研究重心开始倾注于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并且在理论研究中始终没有脱离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这根主线。长期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他与同样来自印度的巴格瓦蒂教授堪称黄金搭档,著述颇丰,最有代表性的是他们合著的《国际贸易讲义》。该书内容系统、论述全面、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既是一本国际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的经典教材,又是对他俩多年合作研究的一个总结,集中了当时最新的理论成果。斯瑞尼瓦桑娴熟地运用一般均衡模型来展开对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主要从国际贸易角度出发来研究、考察和论证贫困化增长——扭曲经济——寻租现象,内容涉及“扭曲经济”中关税与配额、要素积累、国内与国际要素的流动、外援和其他资本流入等经济政策因素对福利的影响。
增长性贫困,是指当经济扩张时产出的增长有可能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抵消了扩张所带来的收入效应,使得增长中的经济反而会出现实际收入的减少。这一现象首先是由巴格瓦蒂、约翰逊发现的,前者在1958年指出,由于贸易条件的恶化,一个经济体中的贸易部门出现了垄断力量,但实行的却是次优的自由贸易政策。后者在1967年提出,小国实行的关税政策基于既定的贸易条件,次优政策都会造成损失,这些损失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步加重,并会超过增长的初期收益。巴格瓦蒂意识到之所以出现贫困化增长,原因就在于存在着市场扭曲。尔后,各国经济学家们纷纷将贫困化增长理论正式地引入经济扭曲和政府干预的中心理论之中。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斯瑞尼瓦桑在与巴格瓦蒂的合作中进而又衍生出了直接非生产性寻利理论(DUP理论)。当时,寻租理论作为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吸引了众多不同领域的经济学家的关注,其中包括以布坎南、塔洛克等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以斯蒂格勒、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研究政府管制的经济学家,而以斯瑞尼瓦桑和巴格瓦蒂等人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学家,他们独树一帜地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出发,首先从关税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DUP活动是指,虽然能够产出经济上的收益,但是它既不会直接产生传统效用函数中包含的商品或劳务,也不会直接产生传统效用函数中所包含的中间商品或劳务。在贸易政策制定和清除贸易壁垒领域,“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这一名词描述了使用实际资源通过寻租、寻求政府补贴和政策干预来获得收入的现象,它不仅将“寻租”这个概念扩展到了国际领域,还为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扫清了道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斯瑞尼瓦桑等人对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寻租现象的研究成果见诸一系列重要的论文中,如斯瑞尼瓦桑与巴格瓦蒂合作完成的《寻利:关税理论概论》、《DUP院外活动的福利后果》、斯瑞尼瓦桑与巴格瓦蒂及布莱希合作而成的《DUP活动与经济理论》。其寻租模式被称之为“巴格瓦蒂——斯瑞尼瓦桑模式(B-S模式)”。
斯瑞尼瓦桑对经济学的贡献同样可以引用美国经济学联合会授予他杰出资深会员的颂词来概括:
“自1980年以来就在耶鲁大学任塞缪尔·帕克讲座经济学教授的T.N.斯瑞尼瓦桑是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领域内的著名人物。在国际贸易理论领域,他与贾格迪什·巴格瓦蒂和已故的V.K.拉马斯瓦米阐明,对贸易政策进行政府干预并非明智之举,即便这类干预一般来说似乎可能有合理的理由,这一论点为目标贸易政策奠定了基础。这一论证也是对具有欺骗性的保护主义观点的荆棘丛的开刀。他后来的实证工作一再指向当时流行的进口替代和管制政策的种种无效率之处。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其他重要贡献包括对有效保护的一般均衡理论和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他新近的研究,如对国际劳工标准等的研究,已使得许多对全球化的简单化攻击有所收敛。
他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理论和实证工作覆盖从不确定性下的最优增长、避税、农村市场契约、农业制度与技术、可应用的一般均衡模型到印度的规划、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等等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话题。他新近的研究提出了若干支持印度经济改革的最强烈的观点。
在移居美国之前,斯瑞尼瓦桑是印度统计学院的学生和教师。40多年来,他一直是印度经济政策辩论和研究的积极参与者。他是3卷本《发展经济学手册》的合作编辑,该书为过去几十年来本学科的进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南。他也是发展研究领域的首要期刊《发展经济学杂志》的合作创刊者,并担任为期4年的《计量经济学报》的合作编辑。
就像他的朋友和同事们所了解的那样,T.N.乃是最为多才多艺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常常通过他那睿智的头脑(以及善辩的言辞)来表达他的观点,数十年来,这些观点震撼和启发了国际学术界的许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