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新城市主義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New Urbanism)

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

目錄

什麼是新城市主義

  新城市主義的思想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主要針對城市郊區無序蔓延帶來的諸如原有城市空心化,原來完整的城市結構、城市文脈、人際關係、鄰裡和住區結構被打破,人們的居住離開了熟悉的環境,都市概念和都市感淡化以及過分依賴汽 車,造成嚴重的能源浪費、破壞環境等城市問題而提出的一種新的城市規劃和設計指導思 想。在1996年第四屆新城市主義大會(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簡稱“CNU”)上形成了《新城市主義憲章》(Charter of the New Urbanism)。

  新城市主義提倡創造和重建豐富多樣的、適於步行的、緊湊的、混合使用的社區,對建築環境進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城鎮、鄉村及鄰裡單元。其兩大組成理論為傳統鄰裡社區發展理論(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簡稱“TND”)和公共交通主導型發展理論(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簡稱“TOD”)。

  Peter Calthorpe是新城市主義的創始人之一,他認為,在美國“新城市主義”是指三件事:第一是可步行的社區(Walkable Community);第二是多樣化(Diverse),指“新城市主義”的社區應該包容寬泛的年齡組、不同類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等;第三是人的尺度(Human Scale)。這三者之間是相互關聯的。

  新城市主義運動正是對城市都市化和郊區化的回應,是美國城市化的再發展,它試圖剋服城市無序蔓延開發的種種弊端,重新恢復城市的活力和聯繫。新城市主義則試圖回到傳統的社區模式,即緊湊、聯繫密切的社區模式。

  新城市主義的思想內涵非常豐富,新城市主義對於回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城市向郊區無序蔓延所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針對城市蔓延問題始終貫穿以下理念:城市發展或建設必須將公共領域的重要性置於私人利益之上,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應建設充滿人情味的、多樣性的宜人社區,充分採用人性化的設計手法,以表示對社會和個人的充分關心;限制城市邊界,建設緊湊型城市,建立有邊界的城市發展模式—城市發展的生態極限,實現城市的生長(演替)性、多樣性、共生性、地域性等;尊重自然,回歸自然,強調應將城市和它的鄰區及其自然環境視為一個經濟、社會和生態相協調的整體。

新城市主義的價值取向

  • 以人為本。新城市主義追求以人為本,通過從傳統的城市規劃和設計思想中發掘靈感,與現代生活特征相結合,構建具地方特色、重視歷史文化傳統、居民具有強烈歸屬感和 凝聚力的社區。以此為出發點,在實踐過程中,新城市主義始終追求人的尺度。
  • 重視公共領域。新城市主義始終將城市發展必須將公共領域的重要性置於私人利益之上作為貫穿其中的設計理念。
  • 追求多樣性。1961年,簡雅格布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一書中就系統地提出了“多樣性”和“混合功能”的概念。她認為“多樣性是城市的天性”,追求多樣性是新城市主義與現代主義(城市主義)在價值取向上交戰的焦點。新城市主義從形式到內涵完全顛覆了延續上百年的功能分區思想。
  • 可持續發展。從新城市主義規劃(設計)實踐的基本原則就可見一斑:尊重自然,構建完整的城市生態系統;尊重社會與個人,建設人性化的生態社區;保持多樣性,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節約資源,實現城市系統可持續發展。當然,新城市主義在城市規劃研究與城市設計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則,如緊湊性原則、多樣性原則、適宜步行原則、珍視環境原則等。

新城市主義的基本特征

  強調以人為本、人的尺度和可步行的社區環境;註重與歷史傳統和地方文化的結合;強調保護和利用自然生態環境;強調以輕軌交通為主導的區域規劃註重形態為主導的設計方法,強調設計的合適和時間價值。

   Javier Monclus和ManuelGuardia提出,新城市主義的城市規劃原則具有六大主要特征,即:一個中心;5分鐘路程的鄰坊;細密的格狀街道系統;狹窄多用途的街道;混合使用;特殊場所用於特殊建築。公共交通系統及在街坊水平上更多地融入不同類型的土地使用

新城市主義的核心理念

  核心的基本理念認為最重要的是實體,而不是功能。我們現在留下了幾十年、上百年、上千年的建築物,因為形態做得好,所以成為人類文化的經典,特別是經過多年的歷史篩選以後,它們仍然存在,這說明實體本身重要,而功能可以隨時變化。所以,對新城市主義的理解,要控制形態,把形態控制好,這個城市的特點永遠存在,對大家有吸引力。大家都認可的話,這個功能走了,下個功能又來了,所以這個城市永遠可以有活力。對建築設計強調適用性,不強調建築每一個非常強的特征。所以,強調經過歷史檢驗的東西,是最主要的特點。新城市主義的核心思想為:

  • 重視區域規劃,強調從區域整體的高度看待和解決問題;
  • 以人為中心,強調建成環境的宜人以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支持;
  • 尊重歷史與自然,強調規劃設計與自然、人文、歷史環境的和諧。

新城市主義憲章

  主張恢復現有城市中心和城鎮、強調都市區內的協調發展、改變郊區面貌、保護自然環境、尊重歷史風貌。憲章強調城市應建造合理有效的空間架構,保持城市經濟活力、社會穩定和環境健康。 因此,在城市規劃中要遵循:人口及功能多樣性原則;步行、公交、汽車等同對待原則;公共空間與公共設施形態合理和可達性原則;重要城市空間要有建築與景觀圍合的特色性原則。憲章還強調規劃師有責任引導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和設計,重新建立建築藝術與社區創建之間的聯繫,並致力於改善各種尺度的空間環境,包括家園、街區、街道、公園、鄰裡、地區、城鎮、城市及區域。

新城市主義的局限性

  新城市主義在解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問題方面缺乏有說服力的實踐經驗。對城市中占大多數的普通和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則關註不夠,儘管其倡導人口和收入多樣化的和混合佈局的設計原則,但所建成的項目中大多僅提供多樣化的住房類型,很少看到人口和收入方面的差別,批評者稱為“趨同”(homogenous)。新城市主義不新,倒更像“老城市主義”,新瓶老酒,無論形象還是規劃設計方法,均缺乏新意。不過,也許正是這種“老”的東西,經受住了歷史的篩選,重新撲捉到現代人的想象力,得到現代人的青睞,也成就了新城市主義者們駕馭市場的雄心。

新城市主義的發展歷程

新城市主義產生的社會背景

  1987年,是美國新城市主義剛形成的時候,經過十幾年,新城市主義運動到了成熟的地步。新城市主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的時候達到了頂峰,新城市主義活動在美國新聞媒體作了大量報道。

  新城市主義本意是探討解決城市規劃綜合性的問題,並不僅僅是新城,應該是整個城市規劃學科的探討。現在新城市主義做的大部分和新城建設有關係。新城市主義產生的背景,第一個使用新城市主義這個名詞是在1993年,美國加州房地產商,顧問兼策劃員,叫Peterkas,他在新城市主義運動中起了關鍵的作用。他寫了一本書,叫“新城市主義走向設計建築”。這本書對新城市主義發展探索一種有史以來人類一直都在尋求聚集的生活方式,演變成城市的形態,不斷發展的新的理想模式。

新城市主義的形成

  在工業革命之前,人們實際上已經有了相對穩定的居住方式,城市也有了比較固定的發展模式,有人稱之為老的城市主義。工業革命之後西方國家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在探索理想集體模式上也變得空前活躍,先後出現了許多新的城市規劃思想、理論和實際方法。由於這一時期處於積累和上升階段,為了儘快舒緩城市各種壓力,從城市周圍建了很多新城,通過鐵路等公共交通與城市保持聯繫,這個時期

  汽車沒有出現,城市基本形態和老城市主義沒有什麼差別,城市發展基本原理沒有改變,人們嚮往城市中心。在汽車出現,二戰以後,城市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再認為要到城市中心去聚集。所以,城市中心的發展動力發生了根本變化。二戰以後,歐州各國因為戰爭的創傷,加上工業革命以後的銳氣也逐漸下滑,城市發展基本停頓在戰前,城市形態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美國在戰爭中獲得了暴利,在這種暴利的支持下,在西方獨樹一幟,經濟發展也非常快,政府倡導並提出一家一房一車的所謂美國夢,對美國的郊區化城市形態變化發生根本的改變,小汽車在家庭中普及了,讓美國人原本就厭惡城市環境嚮往鄉村生活方式,註重個人私密空間理想模式創造必要條件,表明美國人覺得鄉村生活才是人類生活的理想模式。

  1949年,出現了第一個城市郊區化的例子,郊區獨門獨戶的住宅,提供中青年的新生活,成為一種新的、先進的理念。城市郊區化,在歷史上標志著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對聚集為主的理想生活模式提出了挑戰,城市現代化從這以後發生根本的變化。隨後出現所謂的整體的郊區化現象,人們除了工作以外,寧肯放棄城市的一些其它游樂條件和機會,也要搬到郊區去住,通過高速公路每天通行於家庭與城市之間。到20世紀60年代,城市就出現了城市居民、工作單位外移,出現邊界城市,就是這些工作單位和居民移到郊區以後,郊區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城市功能。這種從外城變成一個帶有一定城市綜合功能的地區就叫邊界城市。20世紀90年代以後到目前,大量出現了遠郊,出現了跳躍式的城市遠郊,就是從城市外圍出現了很多小城市,這些城市都是自發出現的,不是有人專門去規劃的,就是有規劃的話,也是一個開發商做一小片然後逐漸吸引很多人過來,出現了外城郊區化的現象,郊區化沒有得到控制。

新城市主義的崛起

  新城市主義的作法是大片的城市郊外自然森林,把人的居住和自然地帶結合在一起。郊區化雖然滿足人們接近自然和鄉村以及改善私密性,但實際上出現了很多新的矛盾,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距離拉得很大,很少接觸,對於鄰裡相互交往、關照的社區聯繫降低到最低程度,體現社區文化特征的歷史建築被私人住宅代替了,在郊區都是一樣的小房子,沒有太大差別。所以,人們在社區很難找到歸宿感,或者自己個性的東西。大面積的開發造成大量的森林砍伐、土地濫用,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同時人們每天在路上來回要花三四個小時上下班,回來以後就到了吃飯、跟孩子逗一逗就睡覺了。所以,整個生活都跟過去不一樣了,大部分人特別是一些思想比較活躍的人覺得這種生活狀態不對,從20世紀70年代對城市郊區化現象進行反思,開始了新城市更新運動,註重城市中心衰落趨勢的扭轉。

  存在各種各樣社會矛盾的人們開始聚集起來表達對郊區化的整個設計、規劃、生活狀況和社會結構,探討一些新的路子,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有很多人在嘗試人的尺度,以人的活動能力,走5—10分鐘的距離作為一個半徑來規劃項目,以人能走的距離作為規劃城市組團的基本依據,有人專門研究街道,研究商業區怎麼做,目標都是改善郊區化的狀況,並不是真的要建立一個城市,是為了改善郊區。在80年代末期時,美國加州有一批年青人發表一些言論和寫一些理論文章代表新的思維方式。1993年,大家聚在一起召開了所謂的新城市主義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開的很成功,把總部定在芝加哥。確定每年的六月份在一個合適的城市召開一次全體大會,每次討論一個主題,特別是1994年在洛杉磯,發表了著名的綱領性文件,也就是新城市主義憲章,主張恢復現有城市中心和城鎮,強調都市區內協調發展,改變現有的郊區外貌,保證自然環境,尊重歷史歲月,這是總的原則,還要強調城市應該建造合理的有效的空間結構,道路骨架,佈局比較合理有效的城市空間,保持長期的經濟活力,社會穩定和環境的健康。規劃遵循的原則還包括人口和功能的多樣化。美國這些努力的共同目標是對郊區化這樣一個現象,所以它所有原則性的東西都是有目的性的。

  美國新城市主義曾經最反對的一件事情,就是分區規劃,城市發展有了分區,把各種功能分開來佈置。本來可以在一起的,大家都分開,造成交通堵塞,環境污染,形態上的失控。所以,發表新城市主義文件後,提倡多樣化和混合佈局,遵循步行、公交同等對待的原則,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的形態要合理。郊區化是逐步形成的,沒有統一的規劃,規劃相互關聯的城市空間用建築和景觀來圍合,創造一些特色;用建築來烘托城市的社區文化特征。現在,還要強調城市規劃需要有責任的引導公眾參與,重新建立建築藝術和社區創建之間的關係,新城市主義作為一個概念來談,它的主要特點是以人的尺度和可步行的環境作為目標。另外,就是註重歷史與傳統和地方文化相結合,保護和利用自然的生態環境,人類和自然和睦共處,還有就是強調輕軌交通為主導的區域規劃。城市的發展是沿著公共交通線走的,是用公共交通來主導城市的架構。所以,以輕軌交通為主導的區域規劃比較註重強調城市的形態,應該是以形態為主導的設計方法。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林巧玲,y桑,Mis铭,Lin,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新城市主義"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