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企業家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在企業家理論的視野里,文化價值標準也一直是受到特別關註和強調的。馬克斯·韋伯(1864年~1920年)通過“天職”的概念把新教倫理同企業家的作用直接聯繫起來,在韋伯的論題中,“創新的”“資本主義精神”基本上是新教倫理形成的。因此,在企業家概念發展的歷史軌跡中,韋伯的企業家理論也占具了一席之地。
韋伯在<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中,認為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形成的工業企業家和中產階級,出身往往十分卑微,在冷酷的生活環境中成長,但他們絕大多數是新教徒,既精打細算又敢想敢為,有一種產生於新教倫理的資本主義精神,力求使自己所追求的事業取得成功。
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精神與宗教信仰相關。但他認為對資本主義精神發生影響的並不是原來的天主教,而是兩次宗教改革及其在改革中出現的新教的各個教派的理論和學說。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路德派和加爾文派。
談到路德派,不能不提德國16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16世紀羅馬天主教的神職人員頻繁地以各種名目讓民眾捐錢贖罪,稱只有這樣可以得到神的保護,逃避恐怖的末日審判。馬丁·路德不贊成民眾盲目捐錢贖罪,他鼓勵人們要對神有信心。他說:只要遵照神的話,相信神的話,敬仰神,聆聽神的教導,根本不需要懼怕末日審判的到來。路德強調,真正信仰上帝的人,必然要約束自己的身體,要做上帝喜悅的事。當時的社會只有天主教教皇一人有解釋聖經的特權,神職人員以上帝的中介自居。馬丁·路德認為信仰所涉及的僅僅是人的內心與上帝之間的問題,不需要天主教會及其各級神職人員的中介,每個普通人都應該有讀聖經、理解聖經的權利。根據韋伯的考察,“職業”一詞的意思是指上帝安排的任務,這是路德創造的。他在翻譯《聖經》時創造了這一概念。雖然出自於聖經的譯文,但體現的不是聖經的精神,而是根據他自己的精神,把《聖經》譯成德文時加上去的。他用這個概念來表達完成世俗義務給人帶來的尊嚴,與天主教遁世的禁欲主義理想形成鮮明對照。他認為修道士的生活不僅毫無價值,不能成為在上帝面前為自己辯護的理由,而且修道士放棄現世的生活義務,是自私的、逃避世俗責任的表現。與此相反,履行職業的勞動在他看來是胞愛的外在表現,是上帝應許的唯一生存方式,是個人道德活動所能採取的最高形式。他用職業一詞把宗教活動與世俗的經濟生活聯繫起來,從而開通了宗教影響經濟生活的道路,使宗教思想開始對人們的經濟思想和經濟生活發生作用。路德的職業思想引出了所有教派的核心倫理:上帝應許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欲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們完成個人在現世里所處的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他的天職。但路德的思想仍然是徹底保守的和傳統的。他要人們絕對順從上帝的意志,從事那種上帝覺得對他合適的天職,絕對地服從權威和安於現狀。從這種思想基礎出發,路德不可能在世俗活動和宗教原則之間建立起一種新的或在任何意義上是根本的聯繫。路德教並沒有創造出資本主義精神。
在加爾文教這裡,所有這一切都改變了。加爾文教把宗教活動解釋為世俗的經濟活動,並利用新的宗教觀念為經濟活動註入了新的精神和新的思想原則。這些觀念和準則成了資本主義精神的發源地。加爾文教派的最顯著的特征是預定論。加爾文的預定論認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預知並事先就安排好了一切人的命運。上帝預先只給少數以恩寵,使他們死後升入天堂,這些人被稱為上帝的選民,而其餘的大多數人則將被罰入地獄。這種預定的命運既不可能因為功績或罪惡、也不可能因為聖事或善舉而改變。上帝已經作出了決定。沒有人能夠影響這種決定。那麼一個人如何確知自己是否是上帝的選民呢?加爾文教認為那就是要增加上帝的榮耀,以乞求上帝的恩寵。整個塵世的存在只是為了上帝的榮耀而服務。一個人惟一能夠確定自己的恩寵狀態的辦法就是經受職業的考驗,經受為上帝的榮耀而進行富有成效的不懈勞動的考驗。這樣,就使得為非人格化的社會利益服務的勞動成為上帝的意願。勞動是上帝的旨意,它的最終目標乃在彼岸世界,辛勞本身是確定恩寵的手段。而財富是經受職業考驗的標誌,是恩寵狀態的標誌。通過在塵世中無休止的勞動致富,既能增加上帝的榮耀,也能完全實現自我。在這種天職觀引導下,便產生了理智的、靠個人奮鬥獲得成功的資本主義企業家。清教徒們通過辛勤勞動、節儉和摒棄享樂而增加財富,把自己獲得財富看作個人能力的證明。他們感謝上帝讓他們的行為無可指責。對牟利的約束被消除了,獲取財富也沒有傳統的禁忌。把贏利活動作為一種承擔義務的“職業”,這種觀念至今仍在給現代企業家的生活帶來道德上的尊嚴。
16世紀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給人們帶來一個新的概念,那就是“天職”。在德語的Beruf(職業、天職)一詞中,以及英語的calling(職業、神召)一詞中,包括的是宗教的概念:上帝安排的任務。加爾文教徒們遵循著嚴謹的職業道德,十分關註現世的生活,不斷轉化為經濟衝動,取得事業成功。這種新教倫理產生出企業家所具有的資本主義精神,馬克斯·韋伯把企業家應具有的精神品格概括為五個方面。
1.強烈的事業心。新教徒們認為,所有的工作都是神聖的,個人完成在現世里所處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是他的天職。個人對天職負有責任,是資產階級文化的社會倫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東西,是資產階級文化的根本基礎。對於企業家們來說,其天職就是經營好上帝賜福於他的物質產業,並努力獲取不受需要限制的利潤。“在現代經濟制度下能掙錢,只要掙得合法,就是長於、精於某種天職的結果和表現”。對此,企業家們一方面要購買生產資料和雇佣工人,組織生產,監督勞動,另一方面要深入到消費者中去,瞭解消費者的需求,征求他們的意見。而這隻有那些“具有確定不移且是高度發展的倫理品質,以及洞若觀火的遠見和行動的能力”的企業家,才能在顧客和工人中間贏得不可缺少的信任。他們為了自己的事業而生存,而不是為了自己的生存才經營事業,不停地工作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他們都“節制有度,講究信用,精明強幹,全心全意地投身於事業中”。
2.理性地追求利潤。新教徒們的行為外在地看來似乎只是表現為對利潤的無限制的追求,但是,它在本質上卻和對金錢的貪婪截然不同。就像韋伯所說的那樣,獲利的欲望,對營利、金錢的追求,存在並且一直存在於所有人的身上。這本身與資本主義不相干。因為資本主義企業同市場相協調,而不是和政治的或非理性的投資贏利活動相適應,它按照理性來追求利潤,對獲利的經濟活動要進行核算。資本主義經濟行為的本質是經濟核算,通過嚴格的核算,合乎理性的組織資本和勞動,以富有遠見和小心謹慎來追求它所要達到的經濟成功。“資本主義確實等同於靠持續的、理性的、資本主義方式的企業活動來追求利潤並且是不斷再生的利潤。因為資本主義必須如此:在一個完全資本主義方式的社會秩序中,任何一個個別的資本主義企業若不利用各種機會去獲取利潤,那就註定要完蛋”。
3.禁欲主義的生活觀。禁欲主義使新教徒們,一方面在世俗生活中要勤勞、節儉、朴素,並把致富成功視為上帝祝福的象徵,另一方面遵守禁欲品行原則,竭力反對聽任本能地追求生活享受,無節制地享受人生及它能夠提供的一切。他們認為“閑談,奢侈品,自負的炫耀,所有這些觀念都是無客觀目的的非理性態度的表現,因而也就不符合禁欲主義的要求,尤其是它們並非為了上帝的榮耀,而是為人服務的”。新教徒們把這種非理性的財產使用斥責為肉體崇拜,認為僅僅為了個人自己的享受而不是為了上帝的榮耀而花費財產是非常危險的。同時,他們又贊同對財產的理性和功利主義的使用,認為這是上帝的宗旨,是為了滿足個人和公眾的需要。禁欲主義的生活觀,在實踐中,使新教徒得以集中精力於經濟活動,同時,摒棄物質世界的奢侈極欲,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的資本積累和經濟發展。
4.倡導勞動致富。新教徒們認為,財富的聚集只要來自於勤奮勞動是許可的。時光無價,虛擲一寸光陰即是喪失一寸為上帝之榮耀而效勞的寶貴時辰,是最不可饒恕的罪孽。社交活動,無聊閑談,耽於享樂,甚至超過了對健康來說是必不可少之時辰的睡眠,凡此種種皆位於應遭受道德譴責之列。唯有勞作而非悠閑享樂方可增益上帝的榮耀。更何況上帝已顯示給“選民”合法盈利的機會,人們應服從上帝的召喚,儘可能地利用這天賜良機,辛勞致富。他們嚴厲地斥責把追求財富作為自身目的的行為,因為這樣“占有財富將導致懈怠,享受財富會造成游手好閑與屈從於肉體享樂的誘惑,最重要的是它將使人放棄對正義人生的追求”。韋伯認為勞動致富對弘揚資本主義精神作用重大。“在一項世俗的職業中殫精竭慮,持之不懈,有條不紊地勞動,這樣一種宗教觀念作為禁欲主義的最高手段,同時也作為重生與真誠信念的最可靠、最顯著的證明,對於在此業已稱為資本主義精神的那種生活態度的擴張肯定發揮過巨大無比的杠桿作用”。
5.主張誠實公平交易。新教徒唯有在信仰領域才不同異教相處,而在其他交往方面則持誠實公正的態度。“資本主義的經濟行為是依賴於利用交換機會來謀取利潤的行為,也即是依賴於(在形式上)和平的獲利機會的行為”。那些非理性的和投機的性質,或趨向於憑藉武力以獲利的行為,與通過交換來謀求利潤的行為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因為前者根本就不等同於資本主義,更不是資本主義精神。他們強烈反對利用各種政治機會和非理性的投機活動謀取利益,主張通過人自身的能力和主動性去合乎理性的、合法的獲利。他們也不用財富去獲得權力和聲譽,而是“一向註意避免不必要的開銷,從不自吹自擂,從不對自己的權力沾沾自喜。相反,他們常常為自己的社會聲譽的那些外在標記而感到窘迫不堪”。主張誠實守信,因為誠實能帶來信譽,信用就是金錢。
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企業依附於政府,沒有真正的企業家。現代經濟理論認為,企業家在市場經濟社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企業家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改製工作的基本完成,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企業家隊伍正在我國形成。同時,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對企業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求他們通過企業改革和發展的實踐磨練,成為具有高尚品格的企業家。在我們探討一個社會所要求的企業家究竟需要一種怎樣的精神品格時,馬克斯·韋伯對企業家應具有資本主義精神的論述無疑對我們有著極為重要的啟示。
1.企業家對經濟業績的追求,必須與經濟倫理取得內在的密切聯繫。因為創業是一個完整的多維世界的創建過程,不僅僅包含人與物、物與物的關係,而且也包含著人與人的關係。那就要求每一個企業家把追求和創造財富的行為,不僅僅看作是成就自己個人的幸福,同時,也是促進他人的福利和社會的發展的最根本的原動力。這樣,對一個企業家來說,如何以追求和創造財富為標的來理性地安排自己的一切行為,就變成了一種責任。在一個市場經濟中,每一個企業家假如都能嚴格按照這種天職來生活,把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融為一體,他就會成長、發展和變得有價值,反之就會衰敗和滅亡。“能夠長期不敗的企業家不會對每項交易都抱著私心,而是關心公正以及使他的同事獲得回報。有時候好的行動不會被人註意,但從長遠來看,關心其他人和做正確的事,可以得到回報”。
2.企業家把自己從事的工作視為神聖,事業的發展應是個人的終身追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在自傳中寫到“企業與社會”時說:“我認為只有一個強大、有競爭力的公司才能對整個社會負起責任。只有健康的企業才能提高並豐富人類及其社區的生活。一個強大的公司,不僅僅通過納稅這一主要方式服務於社會。它更為全球提供了符合和超過安全環保標準的世界水平的設施。”中國企業家們要從當年為擺脫個人貧窮追求小康生活的最初創業動機中走出來,提升自己的發展觀,使企業健康成長。在企業內部實行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以增強員工的凝聚力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把個人創造財富的行為逐漸轉化為一個集體的致富行為;在企業規模擴張的同時進行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通過股票上市演變成為社會公眾公司;家族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引進外來投資者和給予員工股份,使原先由家族控制的財富分散化,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通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來承擔社會責任。一個企業的生存之本,是為社會創造價值。只有社會繁榮富足,個人才能基業長青。這才是負責任的企業家。
3.在推進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有意識地倡導這種經濟倫理是十分必要的。正如韋伯所認識到的那樣,近代資本主義擴張的動力首先並不是用於資本主義活動的資本的來源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問題。企業家不僅意味著財富的多少,更意味著強烈的社會責任。倡導和培育企業家精神,能夠為他們的不斷進步提供思想動力。誕生於20世紀、完成原始積累之後正在經受二次創業考驗的中國企業家來說,要通過自己手中握有的巨額財富為社會創造福利。依此標準來衡量,掌握巨大社會資源的企業家理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有資產而沒有責任的企業家肯定不能成為未來社會的經濟領袖,而有資產又有責任的企業家則很有可能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我們要積極倡導與企業共同發展的事業志向,恪盡天職的工作態度,誠實守信的職業信譽,尊重他人的關愛精神,精打細算、節儉積累、辛勤勞作等優秀品質,並使其滲入到企業家的人生態度中,逐漸形成一種理念併在整個社會占支配地位。只有這樣,我們這個社會經濟才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