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金融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零售金融指的是金融機構與私人用戶之間的交易,包括ATM、POS機的交易、信用卡授權等。
零售金融的發展趨勢[1]
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信息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銀行的合併浪潮、金融管制的放鬆以及個人收入和財富的增長。在當前西方國家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或地區的銀行業變革中,以個人和家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零售金融正在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及特征:
1.零售業務已成為銀行的主要贏利業務。九十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銀行逐步改變經營策略,業務的拓展轉向以個人和家庭為中心的金融服務,一些大銀行通過兼併重組後,零售業務的利潤占利潤總額的比重已達到30%—7O%左右,改變了過去小型銀行經營零售業務,大型銀行主要經營批發業務的傳統格局。以花旗銀行為例,1994年該行34億美元的總收人中,零售業務就占了18億美元。1998年花旗銀行與旅行者公司的合併,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成為美國最大的零售銀行,無疑其合併後零售業務還會進一步的擴大。
2.網上銀行將成為未來零售業務運行的主要模式。網路經濟的時代已不可逆轉,不運用互聯網改變經營方式,銀行在競爭中將被淘汰。網上銀行不僅能為客戶提供不受時空限制的、快捷、便利、安全的多樣化服務,而且大大降低經營成本、加速信息傳遞、提高管理效率,增強新產品的開發能力和進入市場的速度。九十年代後期,西方國家大大小小的銀行積極開拓網上業務,掀起了一場銀行經營觀念和經營模式的變革,在新興市場國家或地區的銀行也毫不遜色。
3.零售金融服務趨向細分化、個性化。銀行經營觀念日趨成熟,從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轉向細分客戶、提高服務質量的發展戰略。針對客戶的不同收入水平、年齡層次、需求偏好、提供度身訂造的個性服務,充分挖掘銀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最大潛力,銀行零售業務由大眾化、趨同化及粗放化轉向營銷觀念的個人化、客戶人群的細分化、產品服務的個性化。
4.零售中間業務成為銀行拓展的主要業務。融資非中介化的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經營銀行的傳統業務,批發金融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為尋求新的增長空間,銀行的經營思想由資產負債管理轉向中間業務的拓展,相應帶動了零售中間業務的發展。以存款為基礎的個人匯兌、結算、代理業務、投資業務、咨詢評估、家庭理財、信用擔保和承諾等各種零售中間業務,使銀行在薄利多銷獲取大量手續費的同時降低了經營風險。零售中問業務的比重迅速提高,成為各國銀行積極拓展的主要業務。
5.零售銀行的機構擴展減緩、人員逐步減少。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銀行傳統的以增設分支機構的擴張模式被優化分行功能的模式所取代。自動櫃員機(A1M)、零售終端機(VOS)、自助銀行全能服務網點、電話銀行及網上銀行提高了分行的服務功能,減少了新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的雇佣。近年來,受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大批銀行的破產倒閉,大規模的銀行合併,全能型銀行的不斷出現,也減少了銀行機構和職員的數量。
6.銀行卡成為個人的主要支付工具。當代銀行業務電子化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電子貨幣的廣泛運用,作為電子貨幣主要載體之一的銀行卡已成為個人的主要支付工具。目前壘球發卡銀行已超過4萬家,特約商戶已超過1500萬家,信用卡年交易額高達5000多億美元。銀行卡可為個人提供更加方便的綜合服務.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降低了銀行的業務費用,為零售業務提供了無限發展的創新空間。
7.大型“金融百貨公司”和小型零售銀行的並存。銀行的電子化、網路化的發展,大規模的銀行兼併,也促進了經營零售業務的大型“金融百貨公司”的不斷涌現。但是,大型全能性銀行的機構層次多,管理困難,合併成本巨大,並且也存在合併失敗的風險。小型零售銀行由於機構層次少,管理成本低,瞭解所在社區居民的需求變化,能及時提供貼切的、低廉的、專業化的、富有親情感的服務,並能避免零售市場的集中壟斷,小型零售銀行仍具有其生存發展的必要性和優勢。
8.零售業務的國際化進程加快。金融全球化和跨國銀行的發展,居民國際交往活動的擴展,促進了零售業務的國際化發展。WTO達成的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生效後,更多的成員國將降低或消除妨礙金融服務跨境交易的壁壘,放鬆和取消外資進入本國市場的限制,與金融有關的資源在全球範圍的合理配置將有所提高,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也將加劇,與此同時也會加快零售金融業務的國際化發展。
- ↑ 張晉生.零售金融的發展趨勢及對我國銀行的啟示[J].《金融參考》.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