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隔年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間隔年(Gap Year)
目錄 |
間隔年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間,學生離開自己國家旅行,通常也適當做一些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志願者工作。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國際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生存技能,增進學生的自我瞭解,從而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融入社會。
還有一種“Career break”的說法,指的是已經有工作的人辭職進行間隔旅行,以調整身心或者利用這段時間去做別的事情。總之,無論是學生的gap亦或有工作一族的gap,都是為了從固定不變的生活模式中暫時跳出來,去另外一個環境體驗新的生活,經歷更多以更好地認識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人生的際遇就是這樣,其實,只需要“跳出來一下,或許就能得到可以支撐整個人生的幸福”。
認識自我
在間隔年期間,青年心懷壯志離開自己熟知的地方,旅行的同時也從事適當的勞動,體驗與以往長期生活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他們相信,這樣可以培養自己的國際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更加虛心,懂得傾聽,包容不同,瞭解自己,並用更開闊的視野看待世界,從而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生活。
開闊視野
充實的間隔年可以讓人開闊視野,瞭解各地的文化,學習更多課外知識,重塑自己的世界觀,有助於能夠從多個角度觀察世界。間隔年愛好者通過我要間隔年的活動能積極拓展國際公益活動和海內外的非盈利性組織交流。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同時在公益活動中體現自我的價值、回饋社會,增加我們對世界的瞭解,同時也讓世界瞭解我們。
心智成熟
間隔年可以讓人走出熟悉的環境,去學會適應陌生世界,學會如何與他人平和共處,如何應對壓力和突髮狀況,如何用冷靜而理性的成人方式解決問題,更能學到如何照顧好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地獨立、成熟、專註。一個人在18-25歲的年齡,正是形成成熟世界觀的時候,記憶力、體力都處在最佳狀態,心無雜念待人真誠可愛,在法律、經濟、道德各方面開始對自己行為負責;這個年紀,如果背上簡單的行李,到地球的另一面去——西方人到東方,東方人到西方,踏足未曾見過的名山大川,跨越未曾想象的大江大海;途中會遇到失落、困苦、彷徨……但這個年齡的人特點是樂觀、積極、充滿信心和韌性,最終一定能戰勝這些障礙,完成旅行。
試想年輕時有這樣經歷的人,將來在面對困難、挫折的人生道路時,面對複雜、殘酷的現實社會時,將擁有怎樣的胸襟、毅力和智慧
確立目標
有的學生將間隔年當成一次旅行,一個探索之旅,一個發現之旅。在間隔年旅行中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點,然後再回到校園準備追求新志趣。
HR不歡迎工作後間隔年的原因[1]
其實, HR在意空窗期,不是空窗期本身,而是從你空窗期的經歷中進行判斷,在意你入職後的風險。
1)擔心你無欲無求,沒有努力的動力
如果你空窗期較長,超過6個月,HR就會猜測,你是不是對工作沒什麼欲望,沒工作也無所謂?
電視劇版《流金歲月》中,楊柯在面試朱鎖鎖的時候就明確表明態度:沒有要求的員工,我是不會要的。你整天無欲無求的,我拿什麼激勵你?
對於沒有成功欲望,沒有內驅力的員工,老闆當然不喜歡。
2)感覺你能力有限,找不到工作
如果你空窗3個月,還好理解,可空窗半年,為什麼這麼久都沒找到合適的工作?
HR有理由懷疑,你的能力不夠,找不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在面試你的時候,他心裡自然給你減分。
3)擔心你脫離職場太久,無法勝任新工作
每當春節、國慶等長假結束,很多人重返職場都會有些不適應,假期綜合徵導致一時無法從休假模式快速調整到工作模式。
空窗期太長也是一樣,在家待久了,如果無事可做人會變懶,無法適應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而且脫離職場太久,你的能力是否退化?還能勝任崗位嗎?尤其是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崗位,比如程式員、律師等,必須要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
4)擔心你不夠穩定
《令人心動的offer 2》里丁輝的個人簡歷有一段近一年的空窗期,引發麵試官關註。
他的簡歷中寫著:2014年6月大學畢業後到2015年10月任銷售經理,之後就到了2016年9月到2019年6月在華東政法大學攻讀碩士,那2015年11月到2016年8月之間做什麼了?
原來他裸辭後背水一戰複習考研。
如果面試官看到求職者考公、考研、創業,就會心裡打鼓,這位求職者職業規劃明確嗎?會不會入職後繼續考研?考上就辭職?會不會一遇挫折就辭職再去創業?
職場人不敢間隔年的原因[2]
除了擔心被HR另眼相看,職場人不敢Gap,還是擔心自己“斷線”,這包括社交、身份和技能三個層面。
首先是社交斷線。對於很多家鄉不在一線城市的打工人而言。工作是自己和這個城市建立聯繫的最重要乃至唯一方式。很多兩點一線忙碌著的打工人們,缺乏和本地的深入聯繫,一旦沒有了工作,似乎就處於“社交孤立”狀態,也沒有了更多在一個城市繼續生活的理由。
其次是身份斷線。“社保接續”成為當下職場人轉換工作時的緊箍咒。接著是即使多個地方已經放開靈活就業人員繳納社保,但在大城市,想自己繳納社保仍是難事,外地戶口的打工人們一旦失業,意味著從與這個城市在“身份層面”斷線。
在考編上岸蔚然成風的當下,“數字游民”“自由職業”的標簽,在不少人看來就是“無依無靠”。沒有單位的“社會人”,在小城市裡“沒有身份地位”,即使在一線城市的社會體系裡,也會面臨諸多不便。
“要辦事開個證明都沒處開,辦簽證也不方便。”本來準備辭職後去日本玩一圈的阿花說。
再次則是技能斷線。一些天天追著熱搜跑的營銷類崗位,一旦停下來就有落伍焦慮。昨天的熱點沒蹭上都要趕緊補課,更何況是三個月不工作。而一些“資源鏈接型”崗位,一旦工作中斷過久,許多業務便不再屬於自己。
還有最現實的考慮,那就是錢。在辦公室里坐一天,薪水就到手了,所謂的零工經濟,收入和抗風險能力很難和“單位人”相比。
整個就業系統,似乎都不允許大家停下來休息。
職場間隔年的應對策略[1]
面對空窗期,應該怎麼辦?
有空窗期,尤其是超過6個月的空窗,是求職的減分項,但好好應答,是能規避風險的,既然辛苦走到面試,何必因為一點減分而失去一份令人心動的offer呢?
1)謊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季羡林老先生曾說過“要說真話,不講假話。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話都說出來,但說出來的話定是真話。”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職場。
有網友生病休息了1年,在這1年中她一邊養病,一邊開了個烘焙店。小店生意不怎麼樣,加上病養好了,她決定重返職場。
面試官問起她這一年間做了些什麼,她沒有說養病,只說自己開了個烘焙店。因為如果說養病,面試官就會掂量掂量,以後萬一工作強度高,你會不會再犯病?
而說起烘焙店,面試官竟然問得特別細,比如最受歡迎的單品,店內有哪些套餐、客單價多少,日均售賣量……
所以不能胡編亂造,否則很容易穿幫。當然對自己不利的真話也要留三分不全說。
2)把空窗期變成增值期,成為你的加分項
有位網友空窗8個月,還接到了好幾個offer,他的秘訣就是:空窗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突出空窗期學到的新技能;技能是什麼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表達你的自律和不斷學習的連續性;還有就是學習的技能儘量和求職崗位有一定的關聯。
好好梳理一下你空窗期做的事情,挖掘其中的價值,一份有亮點的空窗期總結,能變劣勢為優勢,成為你求職的加分項。比如,你應聘的是新媒體運營崗位,你在空窗期間,學習了新媒體運營課程並取得了相關證書,還開通自媒體賬號,粉絲增長……
再比如你辭職後去旅行,3個月花3000元走遍30個城市,你是怎麼規劃路線的?怎麼用最少的錢玩轉整個旅程的?旅途中有什麼特別的體驗?遇到沒買到車票等突發事件,又是怎麼解決的……這些看似和新工作無關,其實這背後體現了你的策劃能力、執行力、應急能力……這些都是乾好一份工作的底層邏輯。
瞭解清楚新崗位需要什麼樣的知識、技能,以此來思考你空窗期,空窗回答就不再空洞了。
3)用絕對優勢,彌補空窗期短板
表弟因為“心太累,需要休息一下”而裸辭,但還是有朋友推薦他去自己公司,拿到offer後,那家公司竟然願意等他休息完才上班。
他去上班後,發現有一位總監更牛,這位總監從上家公司辭職後,天天衝浪,估計財務自由了,可各家獨角獸公司都找他聊,請他出山,他沖了三年的浪,最後還是被這家公司說服了,又繼續上班了。
空窗期雖然是減分項,但對於優秀的人,即使空窗多年,也會被三顧茅廬。
好好修煉你的能力,當你足夠優秀時,空窗都不是事,完全被忽略。
在世界各地成功舉辦了14年的遠征項目(Raleigh Expedition)活動後的1998年,雷勵國際和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在中國的山東、江蘇合作舉辦了一期中國遠征。在2008年的遠征10周年聚會中,當年的中國籍隊員決定將雷勵帶回中國,因此雷勵中國辦公室在上海成立,在甘肅、江西、貴州舉辦了四次遠征,帶領200名青年為當地社區築起小學的基礎設施和環保設施,更是影響了一批年輕人。
2009年出版的《遲到的間隔年》一書首次把間隔年這個概念介紹給國內青年人。其作者孫東純於2006年12月1日,帶著一張僅存有21000元人民幣的國際銀行卡,離開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帶著一個不知道可以給自己帶來什麼的“間隔年”主題。從原來計劃的三個月走到十三個月,從原來計劃的目的國印度變成一次橫跨亞洲的旅途,從澳門經泰國、寮國、雲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到西藏、尼泊爾,一路上邊旅行,邊以義工的身份服務於非政府組織,幫助當地需要幫助的人……在路上,遇到了他當下的日本妻子,開始懂得向家人感恩,學習怎樣關心照顧身邊的人,遲到的“間隔年”成了一次學習愛的旅途。
2009年末,由豆瓣網友自發組成團隊,建立了間隔年旅行網 。致力於國內間隔年文化的推廣,並且希望為義工旅行和工作旅行的青年人提供一個交流和分享的平臺。團隊成員因夢想而相聚,因旅行而相知,因公益事業而相投,我們秉承共同理念,希望填補國內間隔年文化的空白,推廣義工旅行等特殊旅行方式,並力圖引導更多人參與其中。希望中國青年在行走中亦能不斷完善自己,豐盛內心,更有擔當。雖然間隔年這一概念還未得到國人的認可,但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更多人踏上這一段旅途。